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贝多芬苦难一生几近绝望 是母爱使他永不自卑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贝多芬苦难一生几近绝望 是母爱使他永不自卑

贝多芬苦难一生几近绝望 是母爱使他永不自卑

公元1770年,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一个鲜有欢乐的家庭。他的父亲是宫廷的一个乐师,但因为怀才不遇,性情暴躁,喜怒无常,还沾有酗酒的恶习。与父亲形成极大反差的是,贝多芬的母亲却非常慈祥可亲,善解人意。


小贝多芬一出生就长着一张红颜色的、奇特的麻脸,父亲对他嗤之以鼻,而母亲则疼爱地亲吻着他的脸庞说:“我可怜的孩子,上帝是不会忘记照顾你的。”贝多芬成长为一代乐圣与他母亲无微不至的关爱是分不开的。


贝多芬的音乐天赋在很小的时候就已显露出来。郁闷中的父亲也觉得骄傲。为了弥补自己事业上的失败,一洗父辈沉沦的耻辱,从而光宗耀祖,严厉的父亲在贝多芬4岁时就开始强制性的教育,他要求小贝多芬每天练习钢琴和小提琴8个小时。即使在寒冬,小贝多芬手指都冻僵了,他父亲还是要他练琴。每天他的父亲总是拿着棍子守在钢琴边,只要贝多芬弹错一个音符,粗大的棍棒就无情地落在贝多芬的手指上。由于童年凄苦和缺少快乐,贝多芬长大以后,脾气也变得很暴躁。


贝多芬的母亲出身寒微,但心地善良,对丈夫粗暴的教育方式非常反感。为了温暖儿子备受伤害的心,母亲尽最大的可能给予小贝多芬更多的母爱。在贝多芬的心中,母亲的形象是至高无上的。母亲除了艰辛地负担起家里所有的生计之外,还给了他无限的爱。


有一次母亲把郁郁寡欢的贝多芬叫到她的房里,问:“孩子,你觉得委屈吗?”


“是的,母亲!”


“孩子,妈妈的爱会让你永远不自卑。”


“我很幸运有爱我的母亲。”


“可怜的孩子,上帝一定会眷顾我的孩子,即使有一天妈妈不在了。”


“母亲,你为什么要这么说,我不可以没有母亲。”


“是的,我的儿子,母亲总是永远的。母爱使你永不自卑。”


11岁时,贝多芬跟着宫廷风琴师聂费学习风琴演奏。聂费看出贝多芬的音乐才华,就主动教他作曲的技巧,并且介绍贝多芬在乐团中担任风琴手。从此,贝多芬正式迈向音乐之路。


1787年,贝多芬离开慈爱的母亲,前往维也纳。他试图投入莫扎特的门下学习作曲。无奈当时莫扎特正忙于歌剧的创作,无暇指导贝多芬。


不久,贝多芬的母亲因患肺结核病危,贝多芬得到消息,马上回到波恩他的家。此时母亲已经神志不清了。母亲在弥留中说了几句话便离开了人世。


母亲离世时,贝多芬才17岁,已是一家之主了。他必须照顾弟弟们,负担整个家计,还必须满足酒鬼父亲的需求。在他内心深处铭记着母亲曾经给他的温柔和母爱。这种爱支撑了他的全部精神,也是这种爱使他日后的音乐作品充满了生命力。


公元1792年,贝多芬再度前往维也纳,跟随海顿学习作曲,逐渐走上他伟大而坎坷的音乐创作之路。


但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就发现自己的听力急剧下降。对于一位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钢琴家和音乐家来说,听力的衰退不啻于世界末日。但贝多芬进行了顽强的抗争,并说出了那句传颂千古的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屈服。”


当时的贝多芬爱恋着一位叫朱丽叶塔的姑娘,著名的钢琴奏鸣曲《月光》就是献给她的。然而幼稚风流的朱丽叶塔却辜负了贝多芬的一番情意,后来与一位男爵订了婚。


耳聋的治愈日渐渺茫,又痛失心仪已久的恋人,这双重的打击使顽强的贝多芬支持不住了。1802年他写下了一封绝笔信,即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书》。在这篇“遗嘱”中,贝多芬说道:“是艺术,就只是艺术留住了我。啊!在我尚未感到把我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觉得我是不能离开这个世界的。”


他活下去的勇气是来自母亲的巨大鼓舞。在那段时期,贝多芬只要一闭上眼就会看到母亲慈祥和蔼的目光,想起母亲殷切的期望。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这些作品在表现了生命、爱、痛苦、绝望、死亡的同时,也流淌着对母爱的丝丝追思。


……


贝多芬的一生是苦难的,从天生的麻脸到后来的耳聋和几近于绝望。但母亲的慈爱伴随了他一生,他真正体味到“母爱使你永不自卑”的真谛。可以这样说,那种依稀弥漫在贝多芬心头的母爱使贝多芬苦难的一生更意味深长。中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在罗曼·罗兰《贝多芬传》的译者序中这样写道:


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罗曼蒂克幻想的苦难;惟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够帮助我们承担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这是我15年前初次读到本书时所得的教训。


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这是我15年来与日俱增的信念。而这一切都由于贝多芬的启示。.

TOP

天下的母亲有几个不爱孩子的!?.

TOP

《约翰克利斯朵夫》以贝多芬的原型写的小说,感人肺腑。.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