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图书室”打开一扇窗 让没有书的孩子有书看
http://www.jfdaily.com 2007-4-2 稿件来源:解放网—解放日报
--------------------------------------------------------------------------------
“我是一个农村的孩子,很少有闲钱买书看,开学,我在学校图书室借到一本《雷锋的故事》,便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这是来自江西贫困山区的一名小学生,在“微笑图书室”日前组织的征文比赛中写下的一段话。
这种有书可读的愉悦感,大概是我们这些久居城市,已经习惯在网上看书的人,难以体会的一种情感。
事实上,在并不遥远的一些地方,许多孩子需要跋山涉水去读书,可当他们踏进校门,却不得不面对除了教科书之外无书可读的困境。
如果说,贫困牵绊了他们认知世界的脚步,而图书的匮乏,无异于向他们关闭了一扇认知世界的窗口。为了让没有书的孩子有书看,为了让微笑浮现在更多孩子的脸上,“微笑图书室”这一民间志愿组织一直在努力。
一次又一次路过,让我们无法保持漠然的路人状态
许多时候,生活的道路两旁是看惯了的风景。但不经意的一个转弯,可能就改变了一些人的生活轨迹,也改变了他们生活的质地。
在2003年的那个早春,有这样一群热爱旅行的年轻人,在网络上交流心得。他们提到了远山的伟岸雄峻,也惊叹于高原天空的湛蓝纯净,同样令他们不能释怀的,还有一次又一次路过的山间校舍。孩子们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睛,让他们在多次感慨之后,终于无法保持漠然的路人状态。
“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他们决计行动起来。由于在这些简陋的校舍中,找不到一个像样的图书室。他们开始在网友中征集看过的图书,很快,这些书就被寄往了云南永宁地区。听说,那里有的学校在大山深处,日常用品都是用箩筐背上山,能够给孩子们送去书籍和微笑,这些年轻的志愿者觉得很欣慰。
也就在这时,“微笑图书室”的概念呼之欲出。志愿者们发现,一边是为贫困地区学校支学助教的组织,以及许多热心人士和一些可以调用的资源,另一边是渴求课外阅读的学子。而这一切,往往因为缺乏有效的传播渠道难以实现有效的对接。
2003年5月,“微笑图书室”成立伊始,志愿者们就开始致力于实现这一对接———让没有书的孩子有书看,让闲置的书找到看书的孩子。
当我们打开一扇窗,
孩子们便像小鸟一样探出头来
“每次收到捐赠的书,不管箱子有多沉,校长一定要亲手搬到图书室去。”这是“微笑图书室”收到的一封来自甘肃兰州榆中县第二中学的感谢信,是那里的一位支教老师曲艺写来的。
这是一个农村学校,在一个周围没有人家的田地中间。在早先的学校图书室,一些发黄破旧的图书每天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无人问津。这些基本上都是上世纪60年代左右的书,学生们根本看不懂。孩子们倒是经常找这位支教老师借书看,可他仅有的几本杂志,早被所教的200多个学生翻得破烂。看着孩子们如饥似渴想读书的样子,他尝试着自己买了几本,却发现太微不足道了……
直到2006年3月10日,学校收到了来自“微笑图书室”的第一个包裹,几位老师连同校长,居然就站在那里,围着包裹愣了半天。“当我们看到一本本网友精心准备的书籍时,每个人的心弦都好像被深深地拨动,我到现在仍记得那份感动。”有的网友很爱书,每一本书都用书皮纸认真地包了起来。从此,一贯冷清的学校图书室突然就热闹了起来。起初,图书室尚在整理,还来不及向学生开放,就见一张张红扑扑的小脸在窗前张望,等老师走过去,他们像小鸟一样四处散去,远远还传来他们的笑声。图书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正在迅速蔓延。学生们一听说要在图书室拍照,纷纷跑回去换上最新的衣服、鞋子,有的小姑娘还特意戴了发卡。原来他们想让捐书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看到他们都漂漂亮亮、整整齐齐的。
在云南一所接受图书捐赠的学校,有位老师为自己定下了阅读量:每天当众朗读不少于一万字、默读不少于三万字。当时正值初春,即使是阳光灿烂的中午,习习微风仍稍带寒气,一篇两千字左右的文章还没朗读完,这位老师的嗓子就感觉干涩。一位学生懂事地送上一杯浓茶,他这才勉强坚持读完一万字。第二天,第三天,他渐渐感到习惯了,学生们也听出了味。每天中午,总有一些学生在校园里的大榕树下为他泡好茶,摆好凳子,然后静静地等着,有的甚至会守在饭桌旁催促他……一个学期过后,翻开图书室的借阅登记本,总借阅量是八千人次。这意味着,全校学生一个学期平均阅读了30本书。
“微笑图书室”的志愿者说,当他们用图书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孩子们便像小鸟一样探出头来,观察、思考。看着他们好奇纯真的样子,想象他们振翅高飞的瞬间,不管个中多苦多难,他们都愿意去开启那扇窗。
不离不弃,
把图书捐赠当成事业来做
一条弯弯折折的田间小路上,一位“稻草人”或忙着登记书籍,或电话联系学校,或到乡间探访学生。
这是“微笑图书室”制作的一组书签,拼凑在一起,这条弯弯折折的田间小路就变得完整、通畅了。书签的最后一张,是孩子们有书看了,脸上绽放着笑容。
这正是志愿者们行动的写照。短短几年时间,他们已在江西、云南、贵州等地建起了64个图书室,共计3.6万本图书,每年还对其中10%的图书进行更新。
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始终致力于推广“自己动手”的参与理念,即由“微笑图书室”核实确定需要图书的学校名单,由捐书人自己上网登记(
www.smilinglibrary.org),并寄往指定学校。因为志愿者们感同身受,亲历亲为替孩子们做点事情,会有更高的价值感和神圣感。
“微笑”的举动感动了许多人,有一次需紧急招募10名志愿者对上千本图书进行整理、分类、上网登记和发送,在网上发出需求后3个小时,报名人数就齐了,当天夜里更是达到36人!一位香港的Kris Lau先生,看到关于“微笑图书室”的报道后,主动与他们联系,愿意以现金购买图书的方式进行捐赠,并且委托他们代为选书。
“微笑图书室”的10多位核心伙伴,从创立之初到现在一直不离不弃。尽管他们各自都有工作,仍然把打造一个图书捐赠平台当做自己的事业。微笑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为了那些贫困孩子的微笑,他们会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