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孩子,前途无可估量
“任何地方,不仅在我们这时代,书籍正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各种科学的开端。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由于他们这种崇高的帮助,他将怀着挚爱的同情踏遍整个的世界。”
———选自茨威格《书的礼赞》
□文黄韬韬|摄李燕
秦文君:孩子永远需要阅读
让读书真正进入生活
现在的学生们的阅读状况不乐观,且有两极分化的趋势,不读书的很多,但也有一部分同学开始自发的寻求阅读,尽管人数微少,却也很值得欣慰了。因为阅读其实是很具有专业性的,对孩子来说,一定要经过鼓励。尤其现在的孩子们,因为父母忙于工作,电视甚至成了他们的保姆——可以吸引孩子注意力让他不要哭闹,慢慢就成了习惯,这样的话他们很自然地会拒绝阅读。毕竟看电视时没有互动,只是被动接受,长此以往,孩子的语言能力会下降,情感也会比较单一。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会对阅读多多少少有着天然的好感,引导是关键的一环。不能让孩子随便地胡乱阅读,要有选择性,而且要随着他的性格变化和年龄,相应地逐步升级,一个窍门是选的书最好比他平时的阅读水平稍低,他才会比较容易有满足感和动力。
我曾经遇到一个家长跟我抱怨说她天天逼孩子读书,但是孩子就是不肯。我问她给孩子看什么书?她说高尔基的著作。但是,她的孩子才10岁,真是让我哭笑不得。
除了要选适合孩子年龄和性格的书之外,也不能永远只读一个类型的书,不能说孩子喜欢童话你就只给他看童话,还要有程度上的提升。
在西方,很多家庭从孩子1岁半就开始了亲子共读,给孩子们听故事,而且有很多讲究:必须有书本这种物质上的形式,还要有良好的氛围,甚至妈妈们会准备专门的讲故事用的服装,引起孩子的兴趣,也营造家庭阅读的气氛。这都是值得我们效法的行之有效的经验。
还有,把孩子看过的东西保存着也是很重要的。我自己的女儿她小时候读的书,我都会准备两本,因为小孩子喜欢撕咬,书容易损坏。那另外保留下来的那本,就要培养孩子对书本的感情,这个是解决功利化阅读的一个重要手段。最好能给孩子准备一个小书橱,把他看过的书和鼓励他以后慢慢看的书摆在上面,一方面给他以成就感———看!你已经读了这么多的书;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提醒,书橱的存在,是一个很重要的生活方式的象征。
功利性阅读是对想象力的戕害
有一次讲座结束后,一个家长强烈地向我表示感谢,理由是她的孩子读了我的书以后,作文提高了很多分。我觉得挺悲哀的,阅读不该是这么狭隘的事情。事实上,这样的抱着很强功利性的阅读不能够让孩子发挥潜力,发挥想象。2006年我走了三四十所学校进行调研,有独立阅读体验的孩子不到10%,一般的学生就只知道读作文书。
非功利性的阅读应该是接触真正的文学和科学,认识自己,也认识这个世界,从而对事物有比较理性的看法。想到这种状况真的是挺着急的,这需要老师和家长一起来改善。家庭和学校阅读的作用是最大的,所谓读书节可能只是一时的。要精心打造,一步一步深入培养阅读习惯,需要从根本上感动他们。
改善儿童阅读,非一朝一夕在我国目前儿童阅读状况的改善并不乐观,一部分老师家长自己成长过程中就没有受过很好的阅读训练,而且社会的大环境也缺乏这样的氛围。在德国,家庭传承的阅读其实都是经过两三代的沿袭才形成的,及至慢慢地有了全民阅读的大气候。但是据我所知,我国师范院校对老师如何培训孩子阅读习惯的教育很不够。所以学校里也没有区别于语文课的专门的阅读课。同时,国内适合孩子看、代代相传的书不够多,两代人之间为同一本书所感动的经历太缺乏了。很多家长小时候读过、感动过的书后来就没有了。这也是儿童读物在出版上有待提高的地方。书香社会的打造,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除了学校和家庭,还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去认识图书馆。孩子们需要阅读顾问,这一角色可以由儿童文学作家、老师等来充当,也包括图书馆的老师,但是目前的不足,也在于这部分人对书的了解似乎还可以更深入一些。
阅读的孩子,前途是不可估量的。不仅让孩子得到趣味,得到成长,成为一个读书人。在浮躁的环境中,也更加可以让人保持一个安静的状态,让他的心灵家园更为丰富。同
时,当他把读书当成单纯的享受,对他的性格养成和接受方式的训练大有裨益。一个阅读的孩子,思维上比较理性,比较善于主动思维,同时阅读也丝毫不会妨碍他接受新媒介。
优秀的儿童文学是心底开出的花
当我们在把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介绍给孩子们阅读时,也会发现书店里总是有着不少格调比较低的读物。中国儿童文学应该更多地提供思想资源,对于生活的真相它必须要有所揭示。因为它是文学,要以单纯有趣的文学形式回答人究竟是怎样的,回答世界是怎样的,要传递民族精神,并表达全人类的道义和人们内心最真诚的呼唤,以及生活的真相。
儿童文学很多是描绘人类最初的模样,它的醒世作用净化心灵的功能是和它的梦想联系在一起的。它是美的、个性的、才情的、虚怀若谷的、诗性和妙趣的,有着人类内心的声音。天性的成分关系到儿童文学的高度。大气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必须是心底开出的花。
谁动了孩子的时间?
孩子们阅读时间的不足与生活的多样化有关,可供选择的元素越多,时间就分配得越细越小。我身边的很多孩子除了日常去学校上课,完成校内老师布置的作业,课余还学钢琴、游泳,上美术班、少儿英语口语班,参加围棋兴趣组、数学提高班等(其中也有参加文学社、生活与写作班)。此外,成人的生活节奏加快,静心的时候比过去少,也是一个潜在因素。当然还有其他。我曾多次跟一些教育工作者、孩子和家长聊这个话题,听他们说。也许,这是个让大家都一言难尽的问题。
在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中有句话:“电报开始使信息变得无法控制。”美国人柯克•约翰逊针对印度乡村,专门研究了电视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他在《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中写:“电视永远地改变了印度乡村……给印度乡村社会变迁造成最显著影响的物质商品是电视机。”现代媒介快速、广泛地带来各种信息,它势必影响人类的生活。从心理接受角度看,电视、电脑等的吸引力显而易见,尤其对于少儿。现代媒介对阅读的冲击肯定是强大的,然而不是绝对。
孩子也需要平衡的智慧
多元必然会有冲突。每个人的生活都面临取舍。但是我认为只要引导得当,并不是绝对问题。一个孩子,身心健康最重要。只要是有益的活动,能够让孩子打开心灵、培养向上意识,都可以去投入。阅读也不在于量,一本好书的价值比多本普通书的力量强大得多;在读一本书时全身心集中投入,也比花很多时间坐在那儿痛苦而漠然地面对一本书强无数倍。对于成人,我认为重要的是———我们做我们应该做的,比如我一定给自己的孩子一个感觉:阅读和做游戏一样,也是你应该有的意识;抽出时间翻开书,静静地坐下来读,是妈妈对你的一个要求;此外,我也会与大家分享阅读感受,通过不同方式跟孩子们交流读书,告诉他们我读的书,听他们说他们读的书。
很多大人们都在积极地做着。孩子与书本分离也早已引起社会的重视,很多人都在反思并热切地投入让孩子亲近文学的工作中,比如专门的童书网站出现,“红泥巴”是其中非常专业、全面的一家,“妈妈宝宝”有特色;出版评点经典童书的专著,如《孩子,让我陪你一起成长》、《阅读儿童文学》、《图画书:阅读与经典》、《让孩子着迷的101本书》等;开展图书阅读推广活动,图书馆、学校、社区、出版社、作家、家长等联合起来,用多样方法让人们看到优秀读物,选择好的少儿图书,并且去读它们。
别给阅读贴上功利的标签
每个人的爱好侧重不同,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选择,所以我觉得“是否功利”完全在于每个阅读者本人,自身的接受、要求和认知。对于阅读我们可以放轻松的态度,说到底,拿起上学的课本,也可以说是一种阅读;中文系的学生,我们那时整天捧着小说书哈哈大笑:这就是我们在学知识啊!我更看重阅读态度,人应该有敬重书的意识,拿起书本来用认真的心情对待它。
上学时我喜欢数学,因为它只有一个答案,非常明了;但是很多年后,突然意识到数学其实非常有益,它的理念直接关照了人们日常的条理性。
我听到长大的孩子说:小时候作文写不好,被大人逼着坐在那儿读《小布头奇遇记》,永远记住了童话作家孙幼军;我也听说年轻的妈妈给女儿读《格林童话》、《木偶奇遇记》,反而自己读上瘾,到处奔波,想方设法配齐一套“世界名著金库”;也有孩子在阅读课上读《我的妈妈是精灵》“读哭了”,读《六年级大逃亡》,则咯咯地笑。我做学生的时候对鲁迅作品没有太多感想,但是成年后,突然非常喜欢,买来书读,一些小说和散文读好几遍。
共同阅读,永不止息
如何引导孩子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形式多样,家长跟孩子一起阅读;学校读书会;给孩子们阅读交流的机会,与家长,与同龄群体,师生共同参与……最重要的是家庭和学校的环境建立起一种“书香”氛围,诱发孩子的自主意识,让他们自然地意识到书的存在以及书本跟自己密切相连。我特别想请家长和老师们,引导孩子从小习惯自己使用新华字典、使用图书馆、选择图书。
罗兰•巴特说:“阅读始于何处?止于何方?我们能够赋予这文字产物一种结构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再多的学养也不嫌多:阅读是由多种条件决定的一个现象,其中包含了多层次的不同描述。阅读,永远不会有止息。什么也不能止息阅读———就算一本书到了尾也不能。”
在心中给书这个字,安一个小小的家。
黄欣雯:阅读是生命的重要体验
用共读来开启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区别于一般的技能教育,它的目的不在于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更注重人格的养成,让孩子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阅读和启发,懂得重视自身的生命,并能明白其价值与意义,随着年龄增长,用健康的态度面对生命中的各种常识,不再用单一的标准来衡量每一个人。更重要的是具有发现爱的能力,可以爱自己,爱家人、朋友、邻舍,以至国家和整个世界、宇宙。
共读的作用非常大,因为生命教育特别强调体验,在共读中“故事妈妈”的角色很重要。培养阅读习惯的过程中,家长的效果会比老师好,老师代表了更多的权威,而妈妈的角色会让孩子消除戒备,整个阅读的环境也是舒服的、高兴的。传统课堂很难做到这一点。
有阅读才会有思考
通过阅读要让孩子学着讨论、思考、总结,扩展思维的领域,让思考的角度更宽广。这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必须要创造够信任、够安全的空间,应该是一个大家彼此相爱,互相脑力激荡的过程。共读中提问的技巧也很重要,首先要回忆故事,让孩子自发的总结。不管孩子们回答的内容是什么,都不生气、不批评、不责备。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没有错的答案。否则,要知道孩子是很聪明的,他会观察你的反应,如果被否定,孩子会找你想要的答案给你。一旦受伤,会隐藏真实的感觉,这比得到一个错误的答案要严重得多。没有了沟通,阅读最初的目的就丧失了。独立自主地
首要是独立思考和接受,而思考是要从小训练的。
很多道德的观念其实是很抽象的,比如:要尊重别人,对孩子来说理解有难度。就必须要有事件来贯穿,把你想要告诉他的道理隐含在故事中,通过提问和引导慢慢让他自己说出答案。书中要树立一个高道德的价值观,给他一个效法的对象,通过角色扮演的问题,让孩子感同身受,之后再遇到类似的事件,他就会有相应的回忆,这就是阅读的功效所在。共同阅读除了会使妈妈逐渐转换角色,听他们的声音,听他们诚实的想法,自然也能和孩子们的关系越来越好。
孩子的态度由我们来决定
共读其实也是一个价值观的澄清过程,从一个一个故事里慢慢建立孩子的价值观体系。比如:
《猜猜我有多爱你》是让妈妈和孩子之间直接地表达感情的很重要的桥梁。
《世界为谁存在》是一本让孩子早早开始思考生命意义的书,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存在不是偶然,而是独一的,有价值的,同时对自然的环境也要有认识。
《土拨鼠的礼物》则是要让他们认清自己,不是靠外在来增加自己的价值来博得肯定和欣赏。《鸭跟鹅的比赛》让孩子树立竞争的心态的同时,绝不忘记友谊更为重要。《叔公的理发店》是一个在种族隔离时代,为了自己卑微的梦想不懈努力的老人的故事,它让孩子们知道,并非高成就才是成功。这是对现在流行的功利思想最好的对抗。
《獾的礼物》则教会孩子重要的是怎么活,死亡并不可怕。
在这之后再读到《我永远爱你》,他们会更容易懂得及时向亲人表达爱意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适合亲子共读的经典绘本有至少300多本,故事绘本有20年的历史,“故事妈妈”有10年左右的历史,生命教育是把二者结合起来,让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来达到沟通的目的。
生命教育的绘本和共读方式是区别于儿童文学的功能性作用如认字,文学普及等,而是更侧重于人格发展和儿童心理的需要,描述重点不同。
国内现在比较成熟的绘本值得推荐的主要有上海少儿出版社和外研社的一些系列,如《城里最漂亮的巨人》以及吉林美术出版社的女巫温妮系列,还有《大象艾玛》等等。
[
本帖最后由 香茗一杯倚清风 于 2007-4-12 21:45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