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4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内地赴港生不具竞争优势 求职输给月薪3千"海归"

内地赴港生不具竞争优势 求职输给月薪3千"海归"

“港归”求职输给月薪3千的“海归”
  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香港8所公立大学首次大规模开放在上海招收自费本科生。在那个夏天成功考入香港高校的上海学生,都属当届考生中出类拔萃之材。一转眼4年过去了,这批上海学生毕业后现状如何?本报记者调查发现,无论是留港工作还是回沪发展,这些当年的骄子如今正在经历理想与现实的激荡。
   【四年前】
     2003届,“成色”更纯的一届
  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8所公立大学正式面向内地招收自费本科生。而被选中的6大生源大省(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福建、浙江和江苏。
  就在那一年夏天,余勤以英语128分、总分高于上海一本分数线50多分的优异成绩,顺利进入了香港中文大学法律系。
    一样“镀金”“成色”更纯
  她告诉记者,他们那一批考到香港高校的,普遍分数都很高,“这和以前可不同,那时候好多没考上大学才千方百计想到香港镀金的。”余勤回忆起那个夏天,还带着骄傲。
  虽然那年各所香港高校对各自招生的标准各不相同,但基本要求很一致:高考成绩至少要过一本分数线,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更要高人一等。为表现对于英语的特定要求,不少高校在招生时提出了诸如“托福测验(TOEFL)电脑考试成绩至少达213分或笔试至少550分”、“雅思考试成绩须不少于综合分数5.5 分”的硬性指标,或者安排了英语水平测试或者笔试、面试以确定考生的英语水平。
  在“过五关斩六将”之后成功进入香港高校的学生都在当届考生中出类拔萃,是清华、北大、复旦、交大、同济等名牌大学的苗子。与前几年通过非公开途径到香港求学的学生相比,这群大学生的“成色”更纯。
   “留学”不成 折中选择
  余勤母亲回忆道:“女儿的这个分数已经足以进入本地一流大学的法律专业,但是我们还是支持她去香港读书。因为,2003年的招生与之前不同,我女儿是通过高考模式正式考上的,这8所大学是首次以公开、正规的方式在内地招生,今后学历是受教育部认可的。”
  但余勤告诉记者,那时候许许多多选择香港高校的考生和家长都有着同样的心理,一方面,父母希望女儿能接受西方全新的教育方式,也希望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虽然家里的条件都还不错,但是一下子要拿出近百万送孩子到海外一流大学读书还是不切实际的。此外,对于这些海外学校的文凭回来后是否受到承认,心里也没底。而到香港读书,一方面也达到了“留学”的目的,另一方面家里也负担得起这笔费用。
  和余勤一样,本文的主人公王珊、张蕾等一起离开上海,登上了前往香港的求学之路。
   【回沪遭碰撞】
     在香港读的法律,在上海没了方向
  从香港中文大学法律系毕业的余勤,为何没能在上海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原来,在香港按照英美法系学到的法律和内地的法律有着明显差异。
  “我曾经到一家律师事务所应聘,在我之前有一个女生在接受面试,突然听见里面在说:‘《民法》通则第15条……’当时我的心就沉了下去。可想而知,最后人家也没录用我。”
  同样是今年毕业的张蕾与余勤有着相似的经历。在香港读广告与市场设计的她,想回内地找一份月薪能达到五六千元的工作。“但目前内地的行业发展趋势,小公司没有想过为一个专业人士准备这么高的酬薪。而大公司需要的是经验丰富的资深人士。”在投了五六份简历之后,张蕾“一下子找不到自己在上海的位置了”。
  2003年,王姗以优异的成绩从育才中学毕业考到了香港理工大学。大三开始,王姗就在香港一家餐厅,干起了售后服务,专门负责接听顾客的电话。她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快得到了餐厅老总的赏识,并极力要求王姗毕业后留在香港工作,并聘请她为餐厅的大堂经理,每个月是10000元港币。但是,王姗执意回上海工作,“一方面父母都希望我能回来,毕竟根在上海;而且上海发展的机会可能比香港更多。凭着之前的工作经验和流利的口语,要找一份白领工作应该不难!”
  回上海之初,王姗给自己定了找工作的“三不”政策:非跨国大企业不去;年薪低于10万元不去;非市中心工作不去。但在经过几次面试之后,才发现“海归”也不那么吃香了。
  王姗还记得有一次一家合资公司办事处在招人,消息刚在网上登出她就去了。哪知道一到那儿才发现她还不算早的,办公室里已经有几十个人在排队了。经过几轮考核之后,只剩下9个人,其中有3个和她一样都是“海龟”。当时她薪水没敢叫太高,开了5000元每个月,可最后他们挑中了一个英国回来的本科生,说是他有相关工作经验,并且只要求月薪3000元。
   【留港遇尴尬】
     月薪七八千元,在港成了“月光”
  在采访中了解到,办工作签证耗时太长是影响内地生留港工作的首要原因。2006年毕业的李欢告诉记者,他们这些内地毕业生要想获公司青睐并不容易,因为许多小公司首先会嫌工作签证太麻烦而放弃选择内地生。如果一家公司决定雇用你了,公司人力资源部门首先需要将财务报表等一大堆公司材料提供给入境处,而入境处最快要用三个星期的时间为毕业生办理签证手续,加上毕业生还需一至两个星期时间回内地办理余下手续,所耗时间就快要两个月,许多小公司不能接受。
  今年毕业的王磊也表示:“对于在港内地毕业生,允许有三个月在港找工作的时间,但如果三个月内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大部分人只有选择回内地就业。”今年不少和她一起的在港内地毕业生就不得不带着行李回内地找工作。
  顾婕妤,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电影电视系。之所以没有留在香港,而回到上海来发展,一方面是觉得想陪陪父母,觉得跟父母分开这么长时间。还有一方面也是考虑到香港的生活成本相对更高。
  “像我们读传播学理论的,在整个一届毕业生中能找到主流媒体工作的同学暂时也就这么一个两个,大部分还是去了一些相关的传媒制作公司或是一些副刊杂志社。”小顾告诉记者,“在毕业前夕,虽然也有一些公司表示留用我,但是刨去日常的开销,基本上也是所剩无几了。因此,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回来发展。”
  事实上,在记者的调查中不少学生都表示:“在香港一个毕业生,能找到一份月薪七八千元的工作已经相当不错了。但我们这些外来客而言,每月光是租房子就要花去三四千元。再加上水电煤、交通费,以及日常生活开支基本上也要接近三四千元,所以一个月下来基本都是白忙活。”
  另一方面,因为要考虑生活成本的问题,也使内地学生找工作更难了。“同样七八千的收入相对于本地的学生,他们一般都会欣然接受。而对我们来说,考虑到各方面的问题,肯定会要求跟高的收入,这样在职场上就更不具竞争力了。”
  【四年后】
     内地企业:
     许多“港归”期望值太高
  对于目前这批来自香港的“海归”生在内地市场上不好找工作的情况,一位世界500强企业驻上海分公司的人事总监表示:“一方面是毕业生本身对工作挑剔,挑三拣四,最后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很普遍;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在企业变得很现实,‘唯学历论’已经一去不返,‘不惟学历、只惟能力’成了许多企业用人的‘真经’”。这位人士坦言,“我本人就留过学,虽然当初是公费性质的,但自己还是花了好多钱,很清楚‘海归’到底有多少分量。在这个职场上,留美与留英就相差很大,更何况是‘留港’,不外乎有些人是抱着‘镀金’想法的。这些毕业生必须要坦然面对现实,毕竟人才供求状况是由价值规律决定的。”
  在张江等创业园区,中小企业对于这些“港归”又有着其他的看法。“从整体来说,‘港归’具备一定外语水平和国际化视野,找份工作不成问题。但很多人期望值太高,总想找份高职又高薪的工作,我们这些‘小庙’供不起着这些‘大菩萨’。”
   香港企业:
     内地赴港生不具竞争优势
  “与香港土生土长的毕业生或者留学海外的毕业生相比,在香港读大学的内地毕业生不具有优势。”在采访中,香港和记黄埔的一位人事助理坦言,内地毕业生在香港就业环境中不具很强的竞争力。“其中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一方面,内地学生生活压力大,所以对薪资要求高,同时用人单位也会考虑人力成本核算的问题。另一方面,香港是每个角落都‘烙’上国际化的城市,很多内地学生会在这里表现出这样那样的不适应。比如很多内地学生甚至不会在西餐桌上使用刀叉。”
  除此之外,从大的就业环境上,看同上海的人才市场相似,香港近年来本身的就业形势就不容乐观。对于这些外来客,很多企业会流露出一些地方保护主义的观念。加上社会大背景下方方面面的关系网,对于无根无源的内地生而言,就业形势就更加紧迫了。
  “港归”学子:经历比资历更宝贵
  在香港求学的4年中,这群在上海这片土地上生活了18年、第一批“吃螃蟹”的学生曾面临怎样的挑战?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他们身上又发生哪些变化?本报记者通过采访发现,无论毕业后的职业走向如何,至少,在香港的4年求学经历,给了他们一笔受用终身的财富。而香港高校人士亦表示:近年来,赴港求学的内地学子越来越理智了。本报记者 顾卓敏 陶捷
   蜕变1 英粤双语改变交流心态
  4年前,原本想报复旦、交大的张薇最终选择报考香港大学;4年后,原本那个懵懂的女孩已经蜕变成成熟自信、仪态大方的时尚女性。今年刚刚毕业的张薇,目前正实习于香港金融管理局。与此同时,来自香港多个金融机构的高层也欢迎她加入。回忆起4年的求学生涯,张薇用一句话来概括:“痛并快乐着。”
  香港大学优良的教学环境给张薇提供了一心向学的客观条件,但烦恼也随之袭来。香港很多同学的交流语言是粤语,这给仅会说普通话的上海女孩儿带来极大的不便。同时教师的英文授课方式,也让她一度不适应。就是在“时而后悔来这里,时而憧憬未来”的矛盾中,张薇开始了在香港大学的4年学习生活。
  “全英文教学是内地高校与香港高校授课方式最大的不同。尽管我很努力地在短时间内适应英文授课模式,但在听力、口语方面的劣势仍然影响和限制了我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这对我这个高考英语拿135分的尖子生而言,自信心上无疑是不小的打击。与此同时,广东话又成为了一道横跨在我面前的鸿沟,在一段时期内,我甚至不愿意开口说话,整个人相当自卑。”
  但张薇很快发现,原来一切并非如自己想象的那般糟糕:在心情不好时,老师们愿意听自己的倾诉,并提供解决方案。由于同学们来自世界各地,语言的障碍并非自己独有。就是在彼此摸索对方的谈话意思中,小张的英语、粤语水平取得突飞猛进,与人交流的方式与心态也全部得到了改变。
   蜕变2 强度课程逼出学习能力
  “香港不少大学专业的学制只有3年。这3年还比内地高校的3年短很多,所以时间相当紧张,学生的压力很大。”对于浸会大学的甘宁来说,初到香港的日子,平时功课非常忙碌,期末考试的时候更要忙到“底朝天”。
  香港的大学比内地高校的学制少一年,但是以治学严谨著称,这就意味着要把4年的内容压缩到3年来学,学习节奏非常快,一般4月就要开始筹备考试,而且春节、复活节很多节日都放假,用来学习的时间很紧张,让“觉得到香港,压力会减少一点,享受电视剧里轻松的大学生活”的甘宁一时难以适应。
  就是平时,教学的节奏也颇为急促。老师讲课用的多是PPT,上课内容学生都要事先去打印好,连教科书也是老师把书单以邮件的形式发给每个人,学生自己到书店里去购买。每一个课程不只有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平时还要交一些论文,做一些演讲,这让甘宁在一开始有些不知所措。
  但是很快,甘宁就发现并尝到了这种教育模式的甜头。“譬如我们有很多学生跟老师以及同学之间的互动,也会学到一些可能以前学不到的知识。一开始有一门课叫做认识香港,老师就选定一个话题,四五个学生一组采访当地跟这个话题相关的人,采访以后会做成短片,在上课的时候我们播放出来,给大家做一个报告。如果反映好的话,也可以接受同学的提问和老师的提问,就会觉得蛮有意思的。”
  甘宁表示:“在香港读书之后,明显感觉视野开阔了,性格上也成熟了不少。就今后的发展来说,‘港归’的资历是重要的,但这段经历所带给我的东西更重要、更宝贵。”
   蜕变3 独立生活培养新好男人
  对于多数到香港就读的内地学生来说,这是18年来第一次长时间、远距离地离开父母、离开家。而对于从小拼命啃书本,没有一点自己时间和空间的应试“高手”刘毅来说,独立生活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上海到深圳再到香港,从进入机场开始,一切就要靠自己了:办理登机手续,过两道海关,乘火车换地铁再到学校,办理入学手续等,这一切只能是独立作战。”在最初那段时间里,一个人的生活几乎将这个1米80的大男孩打倒了。“我当时的生活是一团糟,上课老迟到,吃饭有上顿没下顿。当时就特别想家,甚至有直接飞回上海的冲动。”
  所幸这场“噩梦”来得快也去得快,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刘毅逐渐适应了离开妈妈的独自生活。“自己现在想想都脸红,平生第一次洗袜子就整整洗了24双,因为我一共就带了25双袜子,再不洗就没得穿了。”刘毅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万事开头难,真的迈出了第一步,情况就开始好转了。”
  如今的刘毅不仅能把自己的生活照顾得妥妥帖帖,更是练就了一手营养与美味并举的好厨艺。对此,刘毅笑言:“我相信,今后在找女朋友方面,我占有绝对的优势,因为我是标准的新好男人。”
    蜕变4 环境落差强化理解能力
  “从小港剧看多了,觉得香港应该就是个充满梦想的地方。看到明星机会可能会大一点,喜欢哪个明星,搞不好哪天吃饭碰见,至少逛街的时候会见到。”对于香港这座城市,浸会大学的顾敏毫不掩饰最初选择的冲动。
  除了港剧,香港文学也是这位上海女孩选择香港的原因。金庸、梁羽生、倪匡、亦舒、董桥,让她觉得香港是一个文学之都,对于香港的文化氛围也是比较向往。“我觉得香港的文化会比较多元一点,所以当初选择香港去上学。”
  “去了以后才发现,我所想象的香港和现实的香港还是有段距离的。”顾敏坦言,港剧无法真实地表现香港这座城市。“在上海看港剧的时候,演员说的普通话都是配音的。多数人并不知道这一点,我也不知道。”
  至于香港的文化氛围,经过了解她才发现,不少作家都是1949年以后才到香港的,他们现在年龄都已经很大了,对于香港文化氛围的营造已经无法贡献出更多的心力。“就目前来说,香港是一个偏商业的社会多过一个偏文化的社会,理解这座城市必须切身体验过才知道。”
  【港校说法】
     内地生已经越来越理智
  记者从几所香港高校获悉,内地毕业生大部分会在港就业或继续到海外进修,回内地就业的占少数。据香港大学统计,留港工作的内地毕业生中,从事的行业多为金融领域,譬如会计及审计、投资银行、银行及财务,也有部分选择医学领域。
  香港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有关人士表示,从近几年来报考港大的内地学生情况来看,学生和家长所看重的并没太大变化,但心理准备更加充分,也更为理智。港大内地事务处有关人士表示,现在的内地学生的思想观念与香港学生更为接近,非常开放,融合起来也相当快,而且有了前几届的经验,他们的资讯更为完善,很多新生已经充分认识到毕业后要完全依赖自身能力加入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对于学校提供的平台和资源他们会更好地利用起来,以完善自我的成长。
    【专家提醒】
     盲目赴港“镀金”将遇巨大风险
  “不管是内地高校还是香港高校,或是海外高校,在哪里读书对就业的影响现在已经越来越小,现在‘海待’不是也很多嘛。”对于赴港学生在留港工作和回沪发展中遭遇的尴尬,著名教育专家熊丙奇表示,赴港求学或者留学海外已经无法直接形成就业时的优势,毕业生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才是找工作的最大依靠。
  熊丙奇认为,在毕业生薪资普遍不高的大环境下,赴港毕业生就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定位,对于教育的投入和产出要有更清醒的认识:赴港求学首先就是接受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和文化氛围,对于自己是受用终身的。
  同时,他也提醒众多学生和家长,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赴港求学,首先要考虑家庭的经济实力,香港高校一年学费约为4万港币,住宿费约为1万5千港币,加上膳食、生活费用,赴港自费生4年总花费在40万元人民币左右。对于一般的家庭而言,经济压力可想而知;其次要考虑学生的适应能力,性格比较开朗的学生在适应新的文化环境方面有一定的优势;第三要做好未来的规划,盲目赴港“镀金”是要承担巨大的风险的。
    2006年内地赴港学子去向统计
  赴海外(%) 留港(%) 内地就业(%)
  香港大学 32 66 2
  香港中文大学 20 75 5
  香港理工大学 5 90 5.

TOP

顶一记!.

TOP

除了"海归",又多了个"港归"..

TOP

鳖和龟是同类,但品种好像不同。土鳖到海里(不管是到海里还是港湾)去汰次浴,还是鳖,难道还当真变成龟了?窃以为做土鳖做海龟,凭啥本事做啥事体,关你到哪里汰过啥浴呢 问题是现在汰浴的太多,比如苏北蟹拿到阳澄湖里汰一汰,就叫阳澄湖大闸蟹了 迭能兜一圈就要涨价了.

TOP

我看到此文章是也想转载,lz抢先了。有人曾经在此网站上开帖讲“港大毕业”8000元,这不是矛盾了么?海龟不能够与能力画等号的,实力是关键!!!.

TOP

现在不是可流行考不上好大学就到国外去读大学吗,这种海龟从本质讲本来就没有实力,当然也就谈不上竞争力了。.

TOP

看看教育台播放的“留学生”节目,咳!这样的留学不去也罢,纯属烧钱。.

TOP

去了香港就应该留下来争取拿香港护照呀。100多国家免签证,还可以多生孩子。回来干吗。.

TOP

回复 #8 看云 的帖子

是啊,我也没搞懂,回来干吗啊.我以前中学里好几个同学想办法去了香港,没一个回来的..

TOP

既然在香港读了大学,就应该想办法留在那里.在香港本地,香港大学毕业生还是很吃香的,完全可以考虑留在那里.香港大学毕业生出来在香港找工作,月薪最起码两万以上呀,干吗要回来呀?.

TOP

回复 #10 karena 的帖子

现在情况不是这样来,一万元左右只有! 假如不是很快的找到工作,就惨到7-8千.当然有点优秀什么的,1.5万也是有可能的!  两万现在很少很少!.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好高骛远。
读了很多书,却没有明白登楼是一步一步向上的,盖楼是从地下开始的。
想站在巨人的肩上,也要巨人愿意啊。.

TOP

也真是没搞懂,花了这么多精力和物力,还回来原因何在,真是不能与他们竞争吗,如果败下阵来那就回来吧,母亲还是欢迎的..

TOP

现在的大学本科生:能干的、聪明的、毕业前先工作了;
         欠佳者、有关系的考国内研究生了
         家里有钱的、出去读书混个海龟
       对吗? .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顶!.

TOP

回复 #16 俩子爸 的帖子

补得有道理,搞不懂:研究生中保送生是否也有关系?.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毕业后工资月光很正常呀,以为留个学,就镀金了,以后人生就可以高枕无忧肯定是错误的..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