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SimbaMM
((*^__^*) 嘻嘻……)
发表于 2007-8-30 23:34
只看此人
家长最容易犯的几种错误
(作者赵雨林 本文摘自《学习完全提高手册》)
关于孩子可能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谓千奇百怪,常常让家长感到防不胜防。我认识一个孩子的家长,他对孩子的教育很有自己的一套,一些方法也值得称道,比如他要求孩子在每次考试之后都要对卷子做详细的分析总结,按说这样做,对成绩的提高算是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吧,可结果并非如此,孩子似乎是故意变着花样的搞出新问题,今天是由于马虎,大意失荆州,后天就变成理解上出了偏差,没有看懂题目,再后来就成了紧张啊,一时疏忽啊等等等等,这些接连不断的问题把家长搞的焦头烂额,不知道如何应付,觉得自己孩子学习上的问题简直太多了,甚至因此对孩子的能力产生了怀疑……
其实问题远不像您想象的那样复杂,说到底孩子的问题不外乎分为两种,一种是老问题,一种是新问题。
老问题就是指老毛病,以前曾经犯过的错误还在不断地发生。为什么孩子的错误会变成老毛病?老毛病为什么会一犯再犯?很简单,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孩子没有把它当回事,所以会一而再再而三的错。
每人每天都要喝热水,没有人没被开水烫过嘴唇,但我也没有听说谁天天被开水烫!有句话叫“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偶尔一次的失误是可以被原谅的,但如果天天在同一个洼地里沾湿鞋子,就不得不让人对这个人的智商产生怀疑了。其实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问题熟视无睹,一而再再而三的返同样的错误就会让人觉得不可原谅。当然,把同样的问题涂改掩饰,自欺欺人的变换个其他名字,就更不能被原谅。
就像我刚才提到的那位家长,他的孩子所犯的错误是面对自己的问题“诚恳接受,坚决不改”。他所采用的方法是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实际上,家长也没有认真仔细的探究到底问题出在哪里,认为孩子在学习上真的是问题太多,事实上,不过是同样的问题,被孩子冠之以不同的说法,所谓“旧瓶装新酒”,老毛病没有改正,新毛病又接踵而至,如此这般的学习知识参加考试,问题不越积累越多,成绩不越来越低才让人费解呢!
对于处在发展过程中的事物来说,遇到新问题是再正常不过的。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或者学习,甚至在每天每日的生活中,新问题的出现也都是不可避免的,在学习中尤其如此。正是因为对某些问题不甚了解我们才需要学习,也只有在不断遇到问题的同时,我们才能进步,没有谁敢说他永远不会遇到新问题,因此人们对于新问题的出现,一般都表现的比较宽容,谁都不可能先知先觉,谁都有判断失误的时候,这很正常。
但在宽容新问题的出现并对其报以十分理解的同时,我们常会犯两个错误,一种是对新问题缺乏本质的认识。不能敏锐地发现新问题是老毛病的变种呢?还是真正属于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问题!所以往往是捡了一路西瓜,回到家怀里还是抱着一颗瓜!刚才提到的那个家长犯的就是这个错误,他并没有认识到那些所谓新问题不过是旧问题的变种,正是因为旧问题没有解决,才会出现种种千奇百怪的新问题。长期承受这样的“打击”难免会对孩子产生怀疑——他是不是真的不是学习的料?为什么总是问题不断?与这位家长有着同样经历的人,您大可不必心急如焚了,不妨仔细琢磨一下新问题与老问题之间的关系,也许一切阴霾都会烟消云散,一切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
所以,面对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判断它到底是老毛病还是新问题,判断之后的不同结果将影响改正的方法。如果是老问题,一定要指出并告诉孩子,希望他下次不要再重复同样的错误,因为这样做是十分愚蠢的,如果果真是新问题,那么一定要让孩子把它搞明白,不要让新问题遗留,变成老问题。
希望问题可以得到迅速判断和及时解决,有一点十分重要,那就是不要忽视任何一个看起来极其微小的问题,因为这一点小问题很可能越积越多,越积越大,到最后小问题滚雪球似的变成大问题,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再想设法补救就变的极为困难!
举个简单的例子,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的两个孩子一起学习英语,老师定下的要求是每天背下5个单词,一个孩子乖乖的每天按照老师要求做,另一个孩子总想着偷懒,他凭借自己的小聪明,有一天只记住了4个单词,他想,少背一个无所谓啦,反正老师也不会发现,明天多背一个不就完了。可是到了第二天,他的老毛病又犯了,于是又想,无所谓啦,我明天多背两个,以此类推,第一个孩子稳扎稳打,保证每天5个单词量,而另一个孩子呢?看起来似乎也没差多少,但一个月后呢?半年后呢?一年后呢?结果想必我不说,大家也都知道。
第二是过分夸大问题的负面作用。我不知道用“刻薄”这个词来形容家长的某些反应是否恰当。一些家长总是不能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一些在所难免的问题的出现。他们往往不去探究产生问题的原因,双眼总是紧紧盯着结果不放,面对孩子的低分,满卷子的红叉叉,他们就忍不住开始恶言恶语,似乎才能一解心头之狠,丝毫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其实面对这个结果,孩子的心里也并不好受,他们战战兢兢的把成绩捧到父母面前已经下了很大的决心,他们需要的是家长的理解和关心,而不是火上浇油,雪上加霜。您的一句话,就可能让孩子失去信心,对学习感到彻底的绝望,对考试更是恐惧恐惧再恐惧。特别是有些家长,还保留着 “不打不成器”的错误观念,在关键时刻,把孩子对学习残存的一点点热情全部打得烟消云散。
其实,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和效果么?它简直就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啊,错误和问题真的能说明全部么?一两次考试上的失误是不是就表明孩子没有前途可言了?这道理其实大家都明白,许多家长也只是一时间难奈愤怒,但是,在面对孩子的问题错误的时候,如果您能耐下心来,把语气放平和,与孩子一起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总结问题带来的结果教训,孩子会更用心的听,也会对您的理解和宽容心存感激,往往家长的一通臭骂,并没有让孩子有时间和有精力去想怎么避免错误,与之相反的是,他们想的更多的是,错误出现时怎么避免家长的责备!
有个孩子成绩虽然一直平平,但是其他表现还是很乖的,从来也不会说谎话的。但有一天她母亲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孩子居然开始撒谎了,不无担忧的向我倾诉,自己的孩子是如何让她着急和伤心。实际情况是这样,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总是不理想,这个母亲平时总是不厌其烦地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她觉得自己的孩子太不懂事,不争气,根本不明白家长的用心良苦。只要考试成绩不好,训斥的话就脱口而出。以至于到了后来,她发现孩子的成绩没有什么提高不说,为了避免母亲的罗嗦,便开始琢磨怎么隐瞒成绩,改记分册,编造各种各样的谎言。
这样的情况有很多,但这样的过错真的完全是在孩子身上么?最开始孩子也许只是在学习方面存在一点小小的问题,小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越积越深,到最后成了无法逾越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之下,家长没有给予适当的指导,甚至连一些鼓励和安慰的话都没有,与之相反,只有训斥和指责,长此以往,当孩子再次面对失败的时候,想到的不是勇敢面对,设法逾越,而是千方百计的加以逃避,掩饰。
就像上面提到的那个孩子,难道他真的是因为怕自己考试成绩不好才去隐瞒成绩,才去涂改记分册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是母亲不恰当的态度直接导致了他的错误做法,他不愿意听到母亲的训斥,不愿意面对母亲的白眼,为了避免他所恐惧的这一切,他只得出此下策。如此一来,孩子只会恐惧学习,恐惧考试,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学习好,成绩高便都成了无稽之谈。
看着自己孩子糟糕透顶的成绩,作为家长的您也许真的是怒不可遏,不过看看孩子已经一脸失落难过的表情,您还是先收起那些只图一时痛快的训斥吧!考试只是手段,成绩也不代表全部,如果不找出问题,解决问题,那么任何考试都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
正因为太多家长都不由自主的对孩子采用了与这位母亲相同的态度,导致孩子在出现错误面对问题的时候,想到最多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怎样尽快让家长发泄,这样他们就能很快的从所犯的错误带来的烦扰中解脱出来,这时候新问题逐渐就变成了老毛病!想想,孩子拿到一份糟糕的成绩单时,首先想到的不是问题出在哪里,怎么做才能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出现,而是如何面对父母的责备?这样的状况下,学习俨然就是被动的,必定是痛苦的,处于这种心态之下,怎么可能改正问题,怎么可能取得好成绩呢?!让孩子感到恐惧的是不是错误本身,是错误带来的责备!这样的情况怎么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呢?
我告诉这位伤心的母亲,千万不要再训斥和逼迫孩子,即便发现他撒了谎。重要的是找到问题所在,也许他现在是因为学习上存在很多问题,那也不要紧,一步一步的来,一次解决一个问题,就会有相应的提高,慢慢的他就会解决更多的问题,找回自信。最重要的问题是解决这个问题不是通过撒谎来实现的。
通过以上这种普遍现象说明了一个这样的事实,我们家长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犯了太多的错误,如何让孩子承受了许多不该承受的委屈,如何让孩子在你希望的反方向上越走越远的。
如此说来,家长在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其实远远超越了我们的想象,如果您发现自己在教育方法上原来存在着如此之多的问题,也许真的会大吃一惊,但事实的确如此。让我们来看看家长常常犯的都有哪些错误吧,您也可以以此为参照,看看自己是不是也犯过或正在犯同样的错误。
1从来不认为自己有错!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辉煌的事业,能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独占鳌头,能够拥有幸福完整的人生,孩子永远是家长独一无二的骄傲,没有一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有成就。但就社会大范围来说,功成名就的是少数,就小范围来说,在一个班里的前几名也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有一个处处时时让人羡慕的孩子,是所有的家长的理想,但绝对不是每个家长都能实现的。
成就一番事业,成为人人瞩目的名人,需要方方面面因素的共同协作,我们姑且不论,即便是在同一个班级里,同样的老师教材,相差无几的智商,学习环境,为什么有人总能拿第一,有人就总是考不好呢?
我曾经多次与许多家长朋友在一起座谈,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问家长:为什么孩子的表现不好啊?家长通常会说出孩子的一百个不是来。或者母亲会指摘丈夫如何不管孩子的教育,此时,孩子的父亲则埋怨说他妈妈太娇惯等。总之,能够主动说出自己问题的家长基本上是没有的。
所以,很少有家长在给我介绍孩子的情况的时候能够全面深刻地凭借孩子的长处和优点,即使说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孩子心眼还不错等,除此就是长篇大论地喋喋不休地咬牙切齿地恨铁不成钢地痛陈孩子的不是和缺点。很少有家长能够说自己的行为到底有什么不足,通常不过是一语掠过地说自己脾气不好等。像这样的认识和心态怎么可以让孩子服气,让孩子听话,真是异想天开。
许多母亲谈到子女的教育问题,往往是一肚子苦水。说什么很辛苦,又做饭又洗衣,孩子作业还要操心,结果还没有人说好,孩子也不怕她等等。总是以“辛苦”把自己的问题一言蔽之,虽然也承认自己有时候罗嗦,但又很振振有辞地说:说都这样,不说还不知道怎么样呢!但却从来没有用心想过自己到底有什么不当之处!
我要强烈指出的是:家长在孩子的问题上没有足够的自我批评意识是不可能做好的。如果认为自己没有问题,把问题一古脑地推到孩子和爱人的身上是非常危险的。
家长缺乏自觉的反省意识,看起来是种极其普遍的现象,其实是说明人的思维的局限性、惰性。所以本书强调的一点就是每个人从自己身上发现问题。把你的“放大镜”从孩子身上拿走吧!
所以,作为家长的您一定要先会自省,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适时的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十分重要的。不要用辛苦,用您的爱,作为掩饰您缺点与不足的借口,千万不要让您的爱——变成孩子的负担。有的家长特别喜欢在孩子面前讲自己的奋斗史,似乎要通过家史的阐释,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身上的担子到底有多重,一旦学习不好,就是对不起天,对不起地,总之就是罪不可恕,这样的教育方式开始似乎还有点效果,到最后只会让孩子感到厌烦无比。我以前看过一个笑话,一个母亲为了让孩子能有明媚的未来,为了让他刻苦努力的好好学习,终日在孩子面前讲述自己以前的日子是多么多么的辛苦,如果孩子不努力学习以后就会和她以前一样没的吃,没的喝,有一次孩子听的实在厌烦了,就张口问她:“是不是因为你家太穷了,你才来我家的?”。尽管是个笑话,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总之,不要让您的一腔用心良苦轻易付之东流。
在与孩子讲话的时候要多站在他的立场上为他想想,特别是拿着一纸糟糕的成绩的时候。家长要时刻记得,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也有自己的尊严。尊重是相互的,不要一味的指责孩子不争气、不听话、不懂事、不孝顺、不理解家长的用心良苦,这样的话也会让孩子伤透了心,他可能因此真的厌倦学习而最终放弃努力。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间最无私最广博的感情,谁都知道,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儿女好,但千万不要把这沉甸甸的爱变成沉甸甸的负担,这会让孩子举步维艰的。
孩子没考好,或者又没有乖乖听话的时候,您应该先考虑一下,自己有没有地方做的不够好,得出结论之后,再在孩子身上找问题,记住,我们面对问题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想办法解决它,而不是让这问题变成孩子更深刻的痛苦。至于那些忆苦思甜的话题,不妨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一笑而过,不要让它们统统变成孩子不愿面对的巨大压力,让孩子在学习考试中,卸下种种负担,轻装上阵。
总之,要时刻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及时改正,不要再推卸责任,因为这样做,毫无意义。
2 总是重复错误
一定有许多家长有这样的体会,一件简单的事情,对孩子三令五申的提同样的要求,孩子却总是完成不好,久而久之,不仅孩子不耐烦,连自己都感到筋疲力尽。
比如让孩子饭前洗手,而实际情况是如果不检查,孩子就会不洗手而上了餐桌;对孩子说做完作业一定要检查,而孩子总是不能做到,即使是做了也是应付差事,不了了之。等等,这种现象俯拾皆是!
有时候我实在纳闷,有那么大的功夫和精力一遍又一遍地说,为什么就不能停下来琢磨一下孩子为什么没有做到?为什么不愿意做?为什么说了不管用?怎么说才更有效果?我们的家长似乎有耐心地要求呵斥孩子,却没有耐心研究这个问题?且不说这种做法的低效,由于这样的做法造成自己威信在孩子那里的丧失是最糟糕的结果!
比如有个家长每天都要叫孩子起床,每天都连叫带拖,我告诉他,你和孩子说清楚,从明天以后开始每天就叫一次。家长问道:起不来,迟到怎么办?我说:迟到是他自己的事,你别管他!就是因为你总想着迟到的痛苦,孩子自然不操心。结果后来的那天,孩子没有及时起床,哭哭啼啼地上学了。但后来再也没有听说这个家长天天叫起床的事情。
所以当您发现,有重复了成百上千次对孩子要求而又无用的现象的时候,您首先要做的就是放弃比以前的那种做法。不做都比瞎做强。
我经常对家长说的一句话是:把你最常说的那句话忘掉。有的家长告诉我这样令他很痛苦,我说没有关系,说出来感觉是痛快,但没有作用啊。
威严并非建立在翻来覆去的基础上,即便用再严厉的语气重复同一句话,没有起到相应的效果也是枉然。对孩子提的要求,一句必须有一句的效果,就拿刚才的洗手为例子,每天都要重复三次,早中晚,如果只说一次就能达到效果该有多好,家长的三令五申只会让孩子觉得罗嗦,麻烦,不把要求当要求,反而一贯的散漫。
如果孩子对您的要求置之不理,那么就要引起您的足够重视了,首先您要问问他为什么不听话,忘记了并不是借口。其次,您需要告诉他这么做的意义和作用,体会到事情的严重性,孩子就会把您的要求放在心上。
不要让孩子对家长产生过分的依赖心理,做任何事情都必须经由家长反复的讲,说,才能做到,如果您的孩子已经养成了这个不好的习惯,您不妨尝试一下儿刚才我所提到的方法,可以叫它“置之不理”法,让孩子自己体会做错事所带来的后果,他就是变的自觉,也省去了您很多翻来覆去的话!
3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孩子经常会听到家长这么说:“XX的孩子钢琴都8级了你还不快点去学个小提琴”“你瞧瞧人家XX,一考试就考第一第二,你怎么总给我考那么点分回来?”把孩子当成自己最大荣耀的家长,就是这样不经意的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不厌其烦的进行比较,并因此把孩子搞的痛苦不堪。
看见别人家买了钢琴,觉的自家的孩子至少也得拉个小提琴;看见别人家的孩子参加了奥数班,自己的孩子也得参加什么辅导班才感觉平衡;看见人家请了家庭教师,害怕自己的孩子落后也赶紧打听什么老师更好;
很多家长也知道这样的做法不太对头,可是不这样做,心里总是不放心!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我就见过许多孩子学过很多专长,但没有一样拿地出来;也请过很多老师补课,但学习成绩依然不佳;书包、文具及学习用品都是最好的,可是依然对学习没有兴趣。家长还感到很纳闷,我为孩子创造的条件是最好的,怎么孩子的成绩还是不行?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说明家长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也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
也会花许多钱买许多教育类的书籍,可是看完了又没有什么收获,老想在书里找到对付孩子的办法,无疑是刻舟求剑。
给孩子什么不该给什么?教育孩子什么?关心孩子什么?实在是我们家长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考虑清楚,不知道该干什么,当然会出现别人干什么,自己也一窝蜂地跟进的这样盲目的做法。劳神费力不说,还贻害耽误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有每一个孩子的美丽,对每一个孩子的教育都不能按照别人的经验生搬硬套。
交流,对家长与孩子来说都至关重要。对于孩子,家长的思想尽管不能取代你的思想,但作为经历丰富的长辈,他会给予十分珍贵的建议;对于家长,了解孩子所想,是引导他们的基础,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与他们,只会让他们陷入痛苦的深渊,与成功越来越远。
“不要让达芬奇去学小提琴,”孩子长大以后,都会或多或少的流露出自己的喜好,这时家长要给以适当的支持,引导,而不是凭借着自己的喜恶加以限制甚至是残忍的扼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您何必费劲心计让他去学一项自己没兴趣的东西呢?了解孩子的想法,才可能在他们成功的道路上助一臂之力。
总之,就是不要盲目的攀比,不要看到别人在哪些方面做出了成就,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是不现实的。
4 本末倒置
说到怎么提高成绩,教育孩子什么和怎么教育孩子的问题,我提出一个公式、一个目标和一个方法供您参考!
A一个公式:生活品质>学习品质
很多人对这个公式的理解是很欠缺的。试想,一个生活上马马乎乎的人怎么可能在学习的表现一丝不苟?在房间里杂乱无章的人怎么可能在学习上有条有理?一个生活上毫无规律可言的人怎么可能在学习有较强的自制力?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怎么对待生活也会怎么对待学习。很多孩子在生活作风上表现的散漫、懒惰、冷漠,在学习上也是大忌啊!如果对生活品质的训练达到一定的层次,对学习能力的教化就会变得很容易!
因此,千万不要以为生活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泾渭分明,事实上恰恰相反,两者之间可以说是息息相关。太多家长过分强调重视学习,把成绩当成最重要的事情来抓,从而忽视了孩子在生活上的种种表现,把生活问题当成细枝末节,把学习成绩当成重中之重,如此不合理,不正确的倾向,会使孩子无法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其实,无论是在学校里的教育还是其他社会上的教育,对学生生活品质的培养都应该重于学习品质。这个问题同时衍生出另一个问题,一个与学习相关,同样为家长学生所重视,那就是——到底什么是人才?
长久以来,人们都把取得高学历,高成绩的人当作人才,殊不知这是对人才狭隘的理解,它在一定程度上非但无法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反而扼杀了人才。之所以产生这种结果,我认为,归根结底还是观念问题,既然是长久以来形成的观念,就很难通过一朝一夕改变,这很像前一段人们流行的说法“高分低能”,那些在学校里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面对实际问题可能手足无措甚至无从下手,而之所谓会产生高分低能,恰恰是因为人们将对学习品质与生活品质之间的重视程度本末倒置所致啊。
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书是次要的,育人才是关键,是根本。也就是说生活品质对一个人的意义要远远大与学习品质。
有些家长一味的把孩子关在屋子里学习,不重视他们生活方面的品质,认为生活中的一点点小问题,他们都可以帮助解决,因此让孩子的毛病被忽略和掩饰,时间久了,孩子在生活上的种种不良习惯,会变成性格中的一部分,而想要将生活与学习截然分开,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生活问题重重,学习势必也是问题重重。
生活品质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学习成绩的高低,我们很容易发现,学习好的同学,都会有一些相似之处,比如他们的生活井然有序,做任何事情都认真仔细,他们善于观察等等,正因为这些生活上的品质深深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方式方法中,比如这些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条理性非常好,他们知道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而不是乱糟糟的没有头绪,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一点点细微的小事也会记在心上,而这些事情就成了日后作文的素材……而那些生活上邋邋遢遢,随随便便,马马虎虎的孩子,怎么可能在学习的时候,考试的时候一下儿变得仔细认真起来了呢?
为学习而学习是学习的大忌。学习是人类的本能,不是强迫来的,如果学习需要被别人强迫来做的话,那人一定会学习如何避免学习的方法。比如有的还会把字写的大一点,写满一篇,看起来很多。有的孩子会打着与同学一起学习的幌子,其实是为了方便地抄作业等。很多孩子把聪明劲用在了如何对家长隐瞒真实情况,如何逃脱课业上,如何相对减轻家长的出发和责备。而不是考虑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这一切都是缘由家长对学习的过分专注。让孩子从小以为学习是为家长而学习。
许多家长忽视对孩子生活品质的培养,把全部心思与重点放在学历分数上,唯分是从,忽视道德教育,从小就给学生施加压力,把千斤枷锁铐在学生身上,还不断吆喝他们跳出最优秀的舞蹈,其结果造成学生心理扭曲变形,心理素质差的让人难以想象,每年高等学府都有人从楼上“一跃而下”,自杀的学生呈现低龄化,被老师批评被学生嘲笑,甚至被家长误会就要以死解脱,这样的结果让各界人士痛心疾首啊。
B一个目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孩子的爱心
有爱心才会有责任心,有责任心才会有追求。给孩子以责任心和爱心,让孩子学会爱!有很多家长说:只要孩子学习好,其它的都无所谓。家长即使对孩子别的方面也有所关注,通常也不过是学习的附属品。
所以对孩子的爱心的朋友从生活品质入手,培养爱心,建立起强烈的责任心是走向成功人生的关键。
还有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烧熊事件,以及某大学生把小狗放到微波炉去烤……谁能想到这些事情就是那些我们认为的未来的人才干出来的?“刘海洋泼熊”事件发生后,还有人为他求情,觉得他是好学校的学生,而且又考到了研究生,有着远大的发展前途,应该从轻处理,或者不处理,这样的辩护俨然还把他当作人才,我很不理解,更加不赞同,像这样的心理不健康的人怎么能是人才?就因为他学历高?分数高?我们常说教育以人为本,我想,很多人曲解了它的意思——这句话是在教我们怎么做人,做一个有感情、有正义感、有良知的人,如果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一群会考高分拿高文凭但没有“心”的人,那么人与牲畜无异,知识就变成了死的,没用的东西,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就成了无稽之谈。
所有功名的获得都是良好教育质量的附生。对实际目标的功利性的短视追求就好比给鸟儿翅膀拴上了金块,其结果就是将会重重摔在地面。
说个最简单的道理,如果孩子不懂得爱父母,他又怎么会关心和重视父母对他的期望呢?所以,不爱学习也是不爱父母的一种表现啊。但我们的父母因为忽视了对爱心的教育,以为只要学习好就什么都好了,实际不然。
C一个方法:实现教育目标的方法是尊重孩子
在你对孩子大呼小呵的时候,你是否想过他的感受?你是否想到他也正因为没有考好的成绩而伤心自责?
在你对孩子絮絮叨叨没完没了的叮嘱的时候,你是否想过他已经听得极不耐烦,思想早就游离于身体之外,去想别的了?
在你埋怨孩子毫不理解自己,一点都不听话的时候,是否想过自己是不是真的了解孩子?而他也正因此而同样痛苦?
父母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习惯性的帮他们设计好人生,出于父母的爱,不愿意让他们走一点一滴的弯路,为他们取得的一点小成绩而高兴兴奋,同时也为他们的一点小错误而愤懑伤心。可是家长们,你们是否真的清楚的知道,自己那个讲话傻里傻气,走路都走不稳的小宝宝什么时候就有了自己的思想?他不再对你言听计从,不再相信你为了骗他而编造的话,甚至开始顶嘴反驳,有时候还讲的头头是道,井井有条?面对这种情况你是否觉得束手无策,只好摆出家长的威严,声色俱厉的呵斥?而孩子面对你的呵斥又变得乖巧起来,于是久而久之呵斥就变成了一种习惯?
了解孩子,就需要尊重孩子。不知道如何尊重孩子,孩子也不会尊重你的意见和教导。两个互不尊重的人在一起,你会期望有什么样的结果!不尊重孩子,孩子也不愿意和你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家长对孩子的把握也容易失控,在不了解孩子的时候怎么能期望好的教育效率呢?
所以,作为家长要时刻记得,孩子也是有自己的思想的,他们也是有权利说NO的,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与他们身上,毕竟他们真的已经长大了,前面的路,他们还是要自己去走,即便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他们也愿意自己去尝试,请尊重他们,相信他们,并鼓励他们,毕竟,每个人都要经历成长。
前段时间在报纸上看到一个这样的报道,有个女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她父母竟然用让人难以容忍的恶毒语言来形容女儿,那话让人觉得,这位家长不仅仅是不尊重女儿而已,简直就是把女儿当成仇人。是啊,大家都明白,那只是家长的一时气话,说到底,也还是恨铁不成钢,说到底,也还是爱之深,恨之切,但您是否想过说这样的话也于事无补啊。它只会让孩子更伤心,更痛苦而已,难道,这就是您想要的结果么?也许您是想让孩子知耻而后勇,但一张考卷,一个分数,真的能说明什么问题么?
所以尊重是双方的,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先平静心情,缓和语气,坐下来慢慢谈,给自己,也给孩子一个机会,不要让一条原本小小的沟渠,变成日后永难跨越的鸿沟。理智的谈话,善意的询问,一起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要比恶声恶气的训斥,毫不顾及后果的责骂有意义和有效的多。
既然一切都是源于爱,为什么不选择一种更有效的办法呢?
5 重视教育而不只是教育的结果
随便问家长一个问题,“你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吗?”没有一个家长会说自己不重视。提到这个问题,几乎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一套长篇大论。接着您再问他,自己是如何重视的,孩子又是如何不让自己满意的,他就会历数自己朝九晚五的生活,辛苦小心的持家,关心孩子的学习,关心孩子的未来,关于孩子的一点点风吹草动他都会放心不下。而孩子却总是不争气,不听话,别管自己怎么苦口婆心或者是严厉批评,成绩始终是上不去,总之就是让自己有操不完的心。
如果您有耐心,他还会很详细地介绍他是如何辛苦,如何地付出。他又是对孩子期望如何的高,而孩子又如何不尽人意等。
面对家长们大同小异的答案,我认为与其说我们的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不如说是家长重视孩子达到什么样的结果更符合自己的想象与期望。
根本上来讲,家长更关心的是自己,而不是孩子。重视的是结果,而不是教育本身。说句不客气的话,我们的许多家长根本不是在教育,说是在做买卖似乎更恰当点,只不过最后往往又赔钱又赔精力,破产都不知道为什么的小老板。
重视教育不只是教育的结果,也不只是教育的对象——孩子,不能是自己的想法。应该重视和了解的是自己是否有正确的教育思路,自己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和缺点,孩子是什么样的个性特点等。
我认为,怀揣美好的愿望这本无可厚非,你尽可以想象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比尔.盖茨或者莎士比亚,但千万不要因为他没有成为前两者而伤心难过,或者因此埋怨孩子。
家长要做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学习习惯,锻炼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从而让他们可以从容面对未来无数的挑战,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而不是帮孩子去争取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许多家长的共同毛病是用自己的观点去框定孩子的人生。他们的目标不是如何培养孩子,怎样教育孩子,而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并且穷尽一生都在为这一个目标身体力行,而最后的结果却往往让他们伤心失望。孩子总不愿意按照他们设计好的人生路线走,他们总是会别出心裁,总是要另辟蹊径,而这对于家长来说简直就是难以容忍,是大逆不道。
把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全部倾注在自己孩子身上是许多家长的做法,比如,家长年轻的时候的理想是当画家但未能如愿,因此就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做个画家。毕竟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父母常常把自己不能达成的愿望,交托给孩子,让孩子帮助自己完成。
正是有如此信念的支持,让家长过分关注与结果,而忽视了教育的过程,忽视了与孩子沟通,而变成一个教育上的暴君,丝毫不听孩子的意见,固执的让孩子走自己并不想走的路。而这样的做法,一方面让孩子痛苦,百思不得其解,另一方面,只会让孩子离成功的道路越来越远,因为他走着的并不是自己想走的路,他的兴趣也并不在此。
也许有些家长会说,我指给孩子的是条康庄大路,我熟悉里面的一切路障,在我的指点之下他既不会走弯路也不会摔跟头。这样,有什么不好?
听起来,的确是好,一帆风顺,但您能保证孩子能永远亦步亦趋,不会遇到任何状况么?没有经历挫折的人生是长不大的。你能保证在您的如此悉心呵护之下孩子有面对挫折的能力么?还有,这样就真的是成功的教育好的教育了么?任何经验都是自己摸索而来,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间接经验固然重要,但总无法与切身之痛来的真切吧?!况且,梨子的味道总还是要亲自尝尝才甘心吧?!比如看起来一个十分诱人的梨,别人咬了一口告诉你酸,不好吃,你是不是就真的乖乖听话不去尝尝了?所以,还是不要妄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子的人,先考虑一下儿让他怎么做人,怎么健康快乐的生活吧!
不要再发牢骚,去发现自己的问题吧!
6 建立威信的起点是学会和孩子说话
说到这个问题,我想为所有的孩子说一句公道话。所有孩子所谓的不良个性和表现皆是由于父母。没有天生的天才,也没有天山的蠢材。没有生下来就是善人,也没有生下来就是恶者的。
但大多数的父母在面对孩子的不良表现的时候,通常的反应是责备、批评、愤怒,难得给孩子一点犯错误的空间和时间,似乎孩子就不该错误,这是多么荒唐。谁不会犯错呢?有谁不会犯了一次再犯的呢?但是我们的家长似乎不这样想!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和父母难以交流也很容易理解了。小的时候,孩子可能惧怕父母,不敢吱声,再大点的时候,敢怒不敢言,再大点,有了自己的想法,感觉实际情况不是那么回事,便开始顶顶嘴,更有甚者,和父母来个身体接触也是很正常的。
威信是家长自己树立的。上帝给父母的威信其实超不过三年,就是孩子的三岁以前。
如果不能很好地与孩子对话,不能很好地与孩子交流,就说明做父母的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问题了。孩子也不是永远是幼稚的,他的大脑一天天地丰富,独立的思索也越来越多。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与孩子的交流方式和内容,总是“老三篇”的话,孩子就愈发不愿意和父母沟通,也不愿意理解和接受父母的意见。所以,父母有责任和必要在家庭生活中创造一种双方都感觉合适的对话方式,应该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他的想法和做法,允许孩子对自己提出不满意的看法和意见,而且应该鼓励和支持孩子勇敢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我接触了许多的学生,似乎都存在这么一个现象。比如说,孩子吃过饭后,眼睛一直看着电视,但心里想着,如果这节看完了我就去做功课,或者是想着看到八点整,就去做作业。可是这个时候,突然家长就很不开心地说:怎么搞的,不要看电视了,还不赶紧抓紧时间做作业?这个时候孩子倒是起身走了,可回到自己的房间,心里怎么想怎么不舒服,于是故意憋着劲,也不做作业,心想,我到了这里也不做你能把我怎么着,看起来是很有幼稚和愚蠢,但实际情况就是这样。人人都需要一个好心情,都需要别人的理解和信任。孩子也是如此啊。所以这种干扰孩子、打击孩子的情绪的事情在家庭里很多,希望家长朋友能够注意。其实这种情况在您身上也有体现啊,在单位里,对于那些多余的,感觉对自己不信任的提醒和暗示,您是不是也觉的很烦啊?孩子也一样!
我曾经问我的一个学生,你有心事的时候会和谁说。他毫不犹豫的回答我,朋友。我又问他,为什么不和自己的父母说呢,他会给你很多成熟的意见啊。没想到这个孩子笑了起来,和他们说?他们哪里懂啊。什么话还都没说呢,他们就噼里啪啦的一通反对!
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应该既是长辈与晚辈,又是朋友。有的家长觉得只有在孩子面前尽力保持威严,才能管的住孩子,如果“嬉皮笑脸”,孩子就会不知天高地厚,为了保持自己的威信,他们往往要在孩子面前板起脸孔,不与孩子平等对话,一般都像是上级对下级的谈话,而且还要拿腔拿调,孩子不能对自己的话有任何微词,不能持反对意见,否则就是对自己威严的最大挑战……面对如此冷冰冰的父母,想必孩子即便想交流,讲些小秘密,最后也只会压抑住,藏在心理,而父母自以为保住了威严,实际上却失去了孩子对自己本该有的信任与依赖。
与之相反,如果您可以放下架子,与孩子真诚的用心的交流,也会得到孩子同等的回报。
家长的威严并不等于厉害,它应该建立在孩子对家长尊重,敬佩的基础上。
我认识一个学生,各方面的表现也不错,他的精神状态、众多表现和气质都非常有别于其他孩子,总是很轻松很快乐的样子。比如,考试之前他丝毫不紧张,考完之后无论考的好与不好,他都不会隐瞒家长,如实汇报。为什么许多学生都普遍存在“怕考试,恨学习”的心理,而这个孩子可以如此轻松、自如,如果您见了他的父母之后就会找到答案。
没错,就是孩子的家长从来不在孩子面前“故做威严”,他们给孩子留出一定的空间,同时耐心地和孩子进行各个方面的交流,正因为他们信任孩子尊重孩子,孩子也同样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不会想方设法掩饰回避自己的问题,而是直面自己的问题,而家长不会因为孩子有某种问题而不由分说的大发雷霆。
正是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从心理上不再恐惧学习,这就是他与其他孩子质的不同啊。
掌握孩子的心理动态,全面、透彻地把握孩子的整体状况,了解孩子,才能找到孩子学习出现问题的原因所在,才能对症下药。
我认识一对夫妻,他们有一个上初中三年级的女儿,学习莫名其妙地开始下滑,家长问孩子为什么?孩子摇摇头也不说什么。后来找到我们用3A进行了全面综合的考察,经过分析总结得出没有什么异常,但这却是一种不正常。在对学生的指导前期,主要工作是以观察为主,课业指导为辅。
通过了解,孩子父亲为人非常谨慎,对自己的姑娘要要求特别严厉,甚至不许和男同学说话,孩子表现倒也很乖,放学后就早早地回了家,丝毫看不出有什么任何异常的端倪。家长向我反映孩子最近很长时间以来,做作业时总是发呆,成绩也很不好,到学校也找了老师了解,也没有发现什么异常,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所以非常担心,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我问家长这个女孩是否和别的男同学是否有过密交往,家长斩钉截铁地说:“没有!她也不敢,再说学校老师和同学也没有这方面的反应啊。”看得出来,女孩的家长很反感我对这个问题的考虑。后来我便与这个已经上了初二的女孩接触了几次,我虽然好象感觉到了什么,但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发现。因为性别差异,我感觉要想与这个女孩深入接触不大方便,就又派了一个女老师与孩子接触,经过一番曲折,总算搞清楚了原因。
孩子终于袒露了心声。原来这个女孩的确没有早恋,但她有个很要好的女同学,那个女学生与班上的一位男同学“好”上了,既然是有了感情的交往,感情的波动也是不能避免的。不管感情出了什么样的波动和不愉快,那个女同学都愿意一五一十地和这个女孩子叙说,让她帮着出主意啊等。结果这个女孩虽然没有胆量和异性交往,但却踏踏实实地为朋友着想,为朋友的快乐而开心,为朋友的烦恼而忧虑,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也真正体验了早恋的酸甜苦辣。就这样,她因终日考虑这个问题而导致神思恍惚,不能集中精力学习。只是老师不知道,家长不知道,就连她的好朋友甚至也不明就里。
针对这一特殊情况,指导教师对她进行了思想上引导,孩子很快从迷惘中走了出来,逐渐把精力专注到了学习中去,成绩也自然提高了许多。
其实每一个学习成绩不佳的孩子背后几乎都背负着一个沉重的故事,压得他们喘不上气来,所以我们的家长再不能像以往那样急功近利地要求孩子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了,转而及时去和孩子沟通,科学地、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
你会和孩子说话么?最开始看到这样的问题,也许您会觉得可笑,我天天都在和孩子说话,怎么就不会说话了呢?但您应该明白,有些话是没有实际作用的,只是单纯的聊天而已,而有些话您是希望孩子记在心里的,但结果是不是如您所愿呢?如果您的大部分话都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的话,那您就该考虑一下儿自己是不是真的会和孩子讲话了,在您面前也许孩子总是摆出一副谦恭的样子,但是他心里的真正想法您是否知道呢?如果换一种说话方式,甚至把讲话的内容也稍加改动,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