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经常以讽刺挖苦的方法教育孩子,使孩子自尊心受到伤害,感情、性格产生变态。如有的孩子遭到家长漫骂,心里不服气又不敢说,把怨恨埋在心中,把不满咽进肚里,时间长了形成感情沉淀,成为性情古怪的人。
“精神虐待型”教育的表现形式
1.讽刺。有的家长经常讽刺挖苦孩子。看到孩子考试分数低,爸爸说:“不错呀,比零分强多了,怎么不敲锣打鼓庆贺一番呢?”妈妈说:“死榆木疙瘩!早晚是个掏大粪的货!”孩子经常听到诸如此类的话,自尊心必然受到伤害,心理受到影响。
2.威胁。有的家长总向孩子发出警告,威胁孩子。妈妈说:“你再××样,我打断你的狗腿!”爸爸说:“再××样,看我怎么收拾你!”教育者企图以强大的精神压力,达到治服孩子的目的,孩子总是在战战兢兢中生活,严重地损坏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3.审问。有的家长在了解情况时,总怕孩子说谎,于是采取审问的方式,连蒙带唬声色俱厉地逼问孩子,“说!你今天到哪儿去了!”“老实坦白,到底考多少分!”……孩子在高压下,反而不敢说实话了,只得编瞎话。
4.贬抑。有的家长怕孩子骄傲,总是千方百计贬低孩子的成绩,夸大孩子的过失,特别爱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点贬自己的孩子,“人家×××和你一边大,怎么就考100分,你怎么这么没出息,吃货!”,“跟人家××比比,我要是你早扎茅坑去了,还有脸活着!”当孩子有了成绩又说:“是不是抄人家的!这次又让你蒙上了。”孩子在这种贬抑中生活,感到没什么出路,怎么干也得不到好,上进心受到挫伤。
5.唠叨。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总是唠唠叨叨无休止的指责。孩子犯了一点错误就揪住不放,不管在什么场合下,不管当着谁,总是挂在嘴边上,唠叨个没完。而且特别爱在吃饭时训斥孩子,使孩子心烦意乱,吃不好饭,这不但会造成孩子心里的烦恼,还会造成消化功能的紊乱。有的孩子说:“我妈是一点事就唠叨个没完,唠叨的我脑袋都胀了。”“我有个办法,只要我妈一唠叨,我就在心里数数,她唠叨的什么我也听不见了。”从心理学上讲,同一内容反复次数太多,就会使大脑皮层产生抑制,你的话本来是想强烈刺激孩子,可却变成了一种无关刺激物,甚至物极必反,造成逆反心理。
6.剥夺、疏远。有的家长看到孩子犯错误就采取疏远的办法,以冷漠的态度,阴沉的脸色对待孩子,使孩子心里蒙上一层阴云。有的还叫全家人都不要理睬犯错误的孩子,名曰:“臊着他。”这实际上是关了孩子的“精神禁闭”,是一种剥夺。这对孩子的心灵有很大的破坏作用,往往使孩子感到孤独,产生变态心理。
7.过于严肃,关系紧张。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严肃,孩子从来得不到鼓励、安慰和温暖,长期下去在孩子心里也会怖下阴影。有的父(母)子(女)之间,总是剑拔弩张,家庭中总有“火药味”。家长不知什么时候就变脸,一点小事不顺心就会大吵大闹,耍野蛮,孩子总处于戒备状态,心情压抑,心灵受到创伤。
精神虐待型不但会导致孩子的心理疾病,还可能导致其它一些弊端。
第一,导致逆反心理,形成“抗药性”。有些家长想用精神刺激法,刺激孩子上进,可多数时候是发了脾气却没起到良好作用,反而伤了感情,造成隔阂。一些孩子对大人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形成“抗药性”。有的甚至公开顶撞。这就为今后的教育设置了障碍,增加了困难,使得正常的教育也难于奏效。
第二,逼得孩子说谎,形成双重人格。教育者对孩子的不宽容态度,使孩子增加了反面的经验,有了错不让家长知道,就可以避免家长的讥讽和打骂。于是他们学着模仿家长字迹在考卷上签字,偷改成绩单,说谎编瞎话,报喜不报忧,形成双重人格。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第三,失去自信心,形成自我压抑性人格或破罐破摔。精神虐待一旦被孩子接受后,往往使他们抬不起头来,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这辈子算完了。他们失去了自信心,形成自我压抑性人格,遇事处处迎合别人,逆来顺受,自我否定,这是一种毁灭性的“内伤”,抑制了孩子个性的发展,断送了孩子的前途。精神虐待无形中造成了孩子“心的死亡”,无异于宣判孩子“心的死刑”。“哀莫大于心死”,这种危害是不可估量的。
第四,结交不良朋友或导致早恋。高年级的学生接近或正处于性的萌动时期,他们感情最敏感,最丰富,特别需要关怀、爱护、友谊和温暖。如果他们的这些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还常常遭到精神虐待,就会到社会上去寻求温暖,这很容易导致早恋或结交不良朋友。
第五,看破红尘,形成错误的人生态度。孩子对人与人关系的看法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如果经常遭到讽刺、打击,就会使他们感到人与人感情淡薄,他们过早地尝到人生的苦酒,会形成错误的人生态度,他们也会以讥讽的态度来对待别人,对人怀有敌意,不尊重,不信任。
这些都是不健康的心理,发展下去极有可能形成心理疾病,因此家长一定要杜绝精神虐待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