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香茗一杯倚清风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发表于 2007-11-19 21:59
只看此人
谁是倒数的10%?
谁是倒数的10%?
新闻午报 2007-11-07 10:39:59
在童话大王郑渊洁的故事里,父母常常拿自己小时候的“辉煌”来激励孩子用功读书,最爱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小时候在班上都是数一数二的,看看你的成绩,怎么一点都不像我?”而孩子们终有一天会发出这样的质疑———每个人都是数一数二,难道过去你们班上只有第一和第二两种名次吗?
□本报记者|黄韬韬|文
所有家长几乎如出一辙的说辞,加在一起似乎就是一个谎言,皇帝的新衣最经不起孩子天真无邪的追问。家长到底是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是不是因为社会一天天进步,下一代就一定要比父母考出更好的成绩,拿到更好的名次?这样的结论俨然是经不起推敲的,却在现实中真实地存在着,有其强大而荒诞的力量。
金字塔是稳固的形状,但稳固的核心显然不在于塔尖,无论如何努力,总有一些人要成为基础。在一个相对公正的体制之下,沦为底层的恐惧感仍然占据着大多数人的思想,原因实在无从探究。时代的推进让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体的经历和体验,那么不妨让我们看看,幸福感到底和名次有多大关系呢?
一个人大学毕业,不过二十二岁,之前所有的名次加起来,无论是多么出类拔萃,大概也不能直接换得一纸录用通知。高考状元不是职场状元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到不足以成为一个话题。从小学生开始,进名校就成为竞相追逐的目标,然而名校始终就是这么小的一块蛋糕,无数在挤破头的竞争中“落败”的孩子们,是不是就真的失去了优秀的可能?终究有人要成为那倒数的10%%,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倒数的10%%们,真的就没有那些跻身塔尖的人幸福吗?他们的人生就没有后者有意义吗?
追求进步、追求优秀是无可指摘的,孩子们也确实需要这样的激励。然而,什么样的分数能够衡量他们的一生?在回首往事的时候,谁会仍然觉得这样的看重是值得的,是无怨无悔的?
如果一个人终究是要进入更广阔的天地,生命的疆域总是要被拓展,为什么他的童年和少年却必须囿于那些鲜红的数字,再找不出更加深远厚重的意义?如果他们终究要成为倒数的10%%,也不妨是挺直了背脊的,是望向远方的,在已经极度数字化的时代,还是可以收获数字之外的,平淡踏实、真正关乎己身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