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1个人次参与评价】

[文化娱乐] 行走上海

行走上海

一、行知上海——上海老城厢(黄浦区)
(一)主题:寻找上海之“根”
(二)主题阐释:
老城厢地区因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江南水乡城市的风貌与社会生活方式,成为上海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积累。她是上海起步的地方,是申城的“城市之根、发展之源、文化之脉”。然而匆匆流逝的岁月掩埋了许多历史的印痕,历史的声音。行走老城厢,揭开那些尘封的记忆,这里的故事你是否还记得?
(三)主要路线:
方浜中路249号(安仁街旧校场路间)/城隍庙——安仁街132号/豫园——沪南钱业公所/黄浦区人民路333号——方浜中路249号/上海老街——沉香阁路29号/沉香阁——福佑路378号/福佑路清真寺——大境路239号/白云观——小北门大境路269号/ 大境阁——文庙路215号/文庙——复兴东路小桃园街52号/小桃园清真寺——乔家路249号/徐光启故居——天灯弄77号/书隐楼
(四)引言:
上海历史文脉,可远溯松江、华亭,但老城厢则是近代上海的发源地。北宋时期,出现了上海早期的居民聚落和官方机构——上海务。南宋时期形成市镇。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建立上海县,从此成为上海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今日老城厢范围内依稀有许多人文景观与名胜古迹,隐藏着上海的根。遗憾的是她们“藏在深闺人未识”。而且随着旧区改造,这片老城也许将在不久的将来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文化是滋养和推动城市发展的灵魂。不懂历史会失去根,淡忘文化则会失去魂。” 这片记录了上海历史和发展,蕴涵着上海独特地域文化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发现和铭记。
(五)参观地点:
1、城隍庙
地址:方浜中路249号(安仁街旧校场路间)
开放情况:开放
参观建议:必去
简介:
有人说:“没去过城隍庙,等于没有来过大上海”,这话未免有些绝对,但是却反映出城隍庙在上海人心中的地位。城隍庙与豫园这两个地方历来是上海不容错过的景点。
城隍庙原名金山神庙,用于祀奉西汉名臣霍光(?-公元前68),又称霍光祠。祠庙始建于元朝,明永乐年间增祀上海城隍神秦裕伯。秦裕伯相传为宋秦观八世孙,为元功臣,去世后被封为上海县城隍神,历明清两代不变,所以有了“前殿为霍,后殿为秦”的基本格局。从明永乐(1403-1424)到清道光(1821-1850)时期,城隍庙的庙基不断扩大,宫观建筑不断增加。最繁盛时期的总面积达到49.9亩,约三万三千多平方米。清光绪年间又建造仪门、大殿、戏台、鼓亭等,后又建山门和“海隅保障”牌坊。但民国时期城隍庙曾三次遭遇火灾,原来的很多建筑都遭到损毁。而“文革”时期又遭受重大冲击,神像被毁,庙宇被挪为它用。1994年得以恢复,重新成为由正一派道士管理的道教宫观。2005年,大殿前厢房的使用权得以归还,随即开始了二期修复工程。今天的上海城隍庙,包括霍光殿、甲子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父母殿、关圣殿、文昌殿九个殿堂,总面积约两千余平方米。

2、豫园
地址:安仁街132号
开放情况:开放,门票旺季40元(每年4月1日至6月30日,9月1日至11月30日),淡季30元。中小学生凭学生证10元。1.4米以下儿童、70岁以上老人、残疾人(凭证)每位10元。离休干部、现役军人、伤残军人、军队离退休干部凭有效证件免票
参观建议:必去
简介:
豫园是著名的江南园林,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是曾任四川布政使的潘允端(1526-1601)为使曾任刑部尚书的父亲潘恩(1496-1582)安享晚年而建,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豫园”,有“豫悦老亲”的含义。
园内景点主要有元代铁狮、玉玲珑、观涛楼、点春堂等。
位于“渐入佳境”游廊前的元代铁狮,铸造于1290年,为园中历史最悠久的文物。
玉玲珑是豫园的镇园之宝,高约1丈余,玲珑剔透,周身多孔,具有太湖石皱漏瘦透的美感,与苏州瑞云峰、杭州绉云峰并称江南三大名峰。
观涛楼,昔称“小灵台”,位于静观大厅西南侧。为三层全木结构,高10余丈,在清代是城东最高建筑物。在此登高可观赏“沪城八景”之一“黄浦秋涛”。
点春堂,名出自苏轼的词句“翠点春妍”。原来是福建花糖洋货商人在沪祀神议事之所。小刀会起义时,这里是起义军的城北指挥部。小刀会领袖陈阿林在此发布政令,称“点春堂公馆”。堂内现陈列起义军使用的武器、自铸的钱币和发布的文告等文物。

3、沪南钱业公所
地址:人民路333号(近福佑路)
开放情况:目前正在内部调整,具体开放时间待定
参观建议:选去,外部参观
简介:
古城公园与豫园、城隍庙相邻,为老城厢的一部分,也是旧上海城的边缘。 沪南钱业公所位于古城公园内,原为申城钱庄同业议事和酬神的场所,被称为上海最早的“银行俱乐部”,后来逐渐成为“七十二家房客”寄居地。2000年旧城改造时得以抢救保存,并迁移至古城公园修复,是上海首座异地修复的古建筑。修复后为三进院落式,前为砖雕门楼,中有茶厅,后为大厅。有精美落地长窗,雕花梁枋,尤其三脊牌坊式砖雕门楼,雕工精美,两边影壁雕着“福在眼前”、“和合二仙”等民俗图案,充满着浓郁的市井气息。重新修复的沪南钱业公所大厅中80%构件都是原件,基本保留了清代时的面貌。钱业公所也被称为上海古代金融博物馆,是上海走向中国金融中心的先声。

4、上海老街
地址:河南南路与方浜东路交汇处
开放情况:开放
参观建议:必去
简介:
上海老街是上海的特色街之一,其旁的方浜路原为河浜,居中贯穿老城厢的东西两端。北宋的时候,这里就设立过酒务以征酒税。至南宋咸淳年间,逐渐发展成上海镇,跨浜两岸,尽是毗邻相挨着的店铺地摊。后填浜筑路,成了一条交通主干道。

5、沉香阁
地址:沉香阁路29号
开放情况:开放时间5:00-17:00,票价5元
参观建议:选去
简介:
沉香阁旧名“慈云禅寺”,是明代豫园主人潘氏家祠,清代重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阁前的四柱三门重檐牌楼,题匾出自书法名家沙孟海的手笔。沉香阁以供奉“沉香观音”而闻名,原有的观音像已毁于“文革”时期。现供奉的如意轮观音像是由香港信徒们所捐赠,海琼水沉香木所制。1988年,沉香阁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142座重点开放寺院之一,是座有特色的比丘尼寺院。

6、福佑路清真寺
地址:福佑路378号
开放情况:平日不开放
参观建议:选去,征得同意后可进入
简介:
清朝时由在城隍庙一带经营珠宝玉器皮货的回族商人集资建造,始建于同治九年(1870),称穿心街、礼拜寺、清真北寺。1932年秋,上海穆斯林开展的一次声势浩大的反对侮辱伊斯兰教的斗争,其指挥中心即在该寺。中国伊斯兰教著名学者、教育家、大阿訇达浦生曾任该寺教长。上海穿心街清真务本堂和上海清真董事会均成立于此。上海清真商团营部亦设在该寺内。清真寺外面是两层楼房,里侧是中国古典宫廷式礼拜堂,而内部装饰是阿拉伯风格。中外合璧,在全市清真寺中独此一家。寺院现为黄浦区文物保护单位,亦是信徒交往的一个中心。

7、白云观
地址:大境路239号
开放情况:开放,票价10元
参观建议:选去
简介:
白云观是道教著名宫观,亦称“海上白云观”。清光绪八年(1887)始建,光绪十九年(1893)又在上海商会会长陈润夫等人的资助下,扩建三清殿、吕祖殿、丘祖殿,使其逐渐成为一座规模较大的全真道观,该观采用了较为健全的北京白云观规戒,确立了海上白云观的全真十方丛林地位,后经徐至成十余年的苦心修行与惨淡经营,遂成为上海颇具威望的全真道观。现为上海市道教协会所在地,是上海道教研究、教务活动、培养人才、对外联谊的中心,亦是广大信徒祈福进香之处。

8、大境阁
地址:小北门大境路269号
开放情况:开放,票价成人5元、学生2元
参观建议:必去
简介:
在中国古代,建县后一般都要修筑城墙,但上海在建县后最初的两百多年中一直未筑城墙。直到1553年,为了防御倭寇的侵扰,官民奋起筑城,仅用三个月,上海城墙就初步形成。在中国历史上,城厢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区域概念,古代城市基本上都有城墙,城墙以内叫“城”,城外人口稠密,有一定经济活动区域才称之为“厢”,所以“城厢”这个词一般指城内和城外比较繁华的地区。上海老城厢的名称便由此而来。
倭寇平定以后,官绅在城墙的四座高台上建造了四座寺庙:大境建关帝殿,振武建真武台,制胜建观音阁,万军建丹凤楼。后人将这四处合称为“殿、台、楼、阁”。在绘制于1885年的《上海城厢租界全图》上,当时的上海老城厢被一圈周长九华里的圆形城墙所围绕,城墙以北就是法租界,法租界以北就是英美的公共租界。老城墙在民国元年(1912年)上海自治运动中被拆除,护城河被填平,老城墙的九个城门只保留了名字。
在拆除过程中,有一小段城墙被保留了下来,即古城墙大境阁段。这段城墙原是一座箭台,成“凸”字型。当年射箭用的熙春台和登上箭台的21级花岗岩石阶都是明代遗物,有的砖上还有“上海城砖”字样的钤记。明末万历年间大境箭台废后建庙,附庸于城墙,内供关帝像,此即最早的大境阁。清嘉靖年间改建为三层阁,并加筑了熙春台。大境阁内重供奉了关帝塑像,阁前城墙上赞颂关帝的“信义千秋”石匾仍是当年的原物。

9、文庙
地址:文庙路215号
开放情况:开放,票价10元
参观建议:必去
简介:
老上海的县城实行由私塾到书院,最后至县学(又称学宫)的三级教学制。文庙是集祭祀和学宫于一体的“庙学合一”场所,也是上海中心城区唯一的儒学圣地。文庙始建于元代,从元朝上海设县起至清末,上海文庙共出了279位进士,最著名的是生于南市乔家路九间楼的徐光启。近代以来文庙经历了沧桑的历史变迁。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在文庙设指挥部,清军攻陷上海县城后,文庙毁于炮火。两年后文庙在现址重建,武昌起义后,当时的革命政府相关官员主张改文庙为南市公园,由于缺少经费未建成。上世纪三十年代,文庙成为上海特别市政府民众教育馆,明伦学堂一度成为扫盲的明伦小学。尊经阁在当时已很破旧,上海特别市教育局拨了几万法币将其改为上海第一公共图书馆。“文革”中又遭破坏。改革开放以后,政府拨款修葺和重建了一批建筑和景点,使文庙初步恢复原貌。
大成殿前每逢周日开设旧书集市,公众可随机租借其中的100多个摊位出售旧书及光碟,一到周日这里热闹非凡。特别当高考临近时,许多学子会在购书的同时向孔圣人求愿。大成殿两边廊庑内高悬的录士碑,刻着上海县籍进士名单。
文庙藏书楼——尊经阁始建于明成化六年,现为上海图书馆下属“儒家经典展示基地”。其中藏书不乏古版善本珍品、特殊类目。如著名的百衲本《二十四史》(商务印书馆曾汇集不同版本的史书,拼配了一部《二十四史》,称为百衲本《二十四史》)等。
文庙对面的敬业中学是上海迄今尚存最古老的一所学校。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每到上海,辄以在敬业书院下榻为荣,并称之为“海滨邹鲁”。

10、小桃园清真寺
地址:复兴东路小桃园街52号
开放情况:平日不开放
参观建议:选去,征得同意后可进入
简介:
小桃园清真寺原称西城回教堂,又称清真西寺。始建于1917年,后翻建成具有西亚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寺院。寺内礼拜大堂可容五百人,大殿外悬额“显扬正教”,大殿正门镶有红木阿拉伯文对联。寺顶部呈圆形,四角有阿拉伯式的圆形建筑,中央建有别致的四角形望月亭,而高耸的星月轩正是伊斯兰教标志。

11、徐光启故居
地址:乔家路249号
开放情况:不开放
参观建议:必去,外部参观
简介:
徐光启(1562-1633年),明代数学和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一生专心致力于科学的研究和实践,写成《农政全书》、《崇祯历书》等科学巨著,积极为中国引进西方学术理论,西方的宗教思想和科学文化也因此在中国广为传播。徐光启故居建于明万历年间,共三进,正门面朝俞家弄,现乔家路上的是仅存的最后一进,原为九间,故称“九间楼”。抗战中有两间被毁,现存七间,两层楼房,是老城厢仅存的明代宅第。
乔家路是老城厢内一条人文荟萃的老街。在明清时为乔家浜,两岸有许多名人宅第和深宅大院。除了徐光启故居外还有明代名将乔一崎宅第,清代郁松年(1799-1865年)的藏书楼“宜稼堂”(今乔家路77号处)等。郁氏在清咸丰年间是海上巨富,喜读书和藏书。此外清末民国初大画家王一亭(1867-1938年)的“梓园”也在乔家路。王一亭曾在此接待过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夫妇。

12、书隐楼
地址:天灯弄77号
开放情况:不开放
参观建议:必去,外部参观
简介:
书隐楼是上海老城厢现存的一幢最大的私家藏书楼,是目前保存较好的清代建筑,为乾隆进士沈初所建,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它拥有70多间房屋,可与宁波的天一阁媲美。 “书隐楼”门牌为《四书全库》副总裁沈初(1729—1799年)所题,沈初是满腹经纶的儒士。整座楼画栋雕梁,异常精美,最精妙的是四周风火墙上的砖雕艺术,西侧为“八仙游山”,东侧为“三星祝寿”,是中国砖雕艺术之王。

(六)拓展阅读:其它老街巷、老地名
行走老城厢,老街巷、老地名所形成的网络特征无疑是其历史文化风貌的组成部分。数百条街巷,路面都较狭窄,长短不一,逶迤曲折,大街套小巷,小巷连小弄,人行其间疑是无路可前,而一转弯却是又见街巷。而且每一条老街巷、老地名都是历史的见证,越老的地名就越有文化底蕴。
1、文庙路:以文庙得名,旧官学设在文庙内,又称学宫。故此次行走中可以发现学宫周围的路有学宫街、学前街等。
2、梦花街:出了文庙交易市场,是一条很浪漫的街——梦花街。相传梦花街在鼎盛时期时,曾开设许多小客栈,举子们为求“梦笔生花”在应考前必先到此借住一宿,然后再到文庙拜谒孔子,并在心愿树上系上灵签。据称可以梦想成真,因此梦花街名声大振。
3、旧校场路:此处原为军队习武之地,又称大演武场,习称“校场”,故辟路时命为旧校场路。
4、巡道街:小南门金坛路曾是上海道台衙门的所在地,是行政中心使其然。小南门还有一条路叫巡道街,从街名可以看出它与衙门有关。
县左街:旧县城的县署自1292-1915年的600年间一直设在今光启路处,是旧城厢的政治中心。故四周的道路都命名为县前街、县左街、县后街、县东街、县南街、县西街。现仅留县左街,其余都已易名。.

TOP

二、行知上海——徐家汇(徐汇区)
(一)主题:传教士带来的文明交汇
(二)主题阐释:
徐家汇正是上海历史长卷中最辉煌的篇章之一。不仅如此,它还是上海这城市海纳百川精神的源头。四百年前,中外交流的种子就已经在徐家汇这片土地上萌芽、生长。
(三)主要路线:
徐家汇公园——虹桥路68号/徐汇中学——南丹路/徐光启纪念馆——蒲汇塘路55号/土山湾博物馆——蒲西路158号/徐家汇天主教堂——蒲西路166号/徐家汇观象台——漕溪北路80号/徐家汇藏书楼
(四)引言:
从四百年前徐光启对科学的热切探索、与利玛窦相互学习,到近代中国,教会在徐家汇建立的博物馆、图书馆、学校、天文台等科学机构,这些无不为徐家汇的科学、艺术文明传播打开通道。当年,西方教会的进入,本意只是为了传教,但客观上却推动徐家汇甚至上海的科学进程,创造了百花齐放的艺术氛围。这一线路从近代开始,逐渐走进徐家汇的发展,追溯徐家汇历史的源头,体现出这一地区“食而能化,化而能食”的气魄和精神。
(五)参观地点:
1、徐家汇公园
地址:衡山路
开发情况:开放
参观建议:选去
简介:
徐家汇公园的设计是上海地图的一个“缩影”:其中的一条河道代表“黄浦江”, 柱子则代表老城厢。公园中还保留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如象征上海近代工业的原中华橡胶厂老烟囱,见证老上海繁荣风华的百代小红楼。一个平凡的公园,却浓缩了整个上海。在这里,历史、艺术、工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们和谐相处、相映成辉,这正是上海“海纳百川”的气度与胸襟所在。
徐家汇公园对面的建筑,现在是一家幼儿园。而其实,它曾是原上海市市长陈毅的住所。在梧桐树的掩映中,它的外墙满是孩子们涂鸦和梦想,人群来来往往,匆匆而过。虽然这里不开放参观,但其中陈毅市长住过的房间,使用过的物件依旧原封保留。在新鲜光丽的外表里,保留着历史和传统的痕迹,过去和未来在这里相互融合,这似乎也是上海的性格。

2、徐汇中学
地址:虹桥路68号
开放情况:不开放
参观建议:选去
简介:
徐汇中学原名圣依纳爵公学。它是中国内地最早的新式中学,于1850年(清道光30年)建立。它的校徽设计别出心裁,其形狀和图案的意义,都源自圣经中的章节。校徽周围的五个拉丁字母,意为 “应如基督的精兵去苦干”。中间的双刃利剑,代表比宝剑更锐利的天主之言,可直穿人的灵魂、关节和骨髓,分辨人们心中的是非之感。盾牌的形狀,代表着能扑灭作恶者气焰的武器。总之,校徽的意义在于昭示徐汇人要当基督的精兵,以圣经的话语作利剑,去明辨人心的是非善恶;以圣神的德能作盾牌,去抵制恶人的阴谋暴力。如此,徐汇人才能勇往直前,肩负起改造社会和圣化人心的使命。校徽底部的棕树枝条,是古希腊和罗马人迎接凯旋归来的战士所用的常青树枝。著名的“爱国老人”马相伯先生、地质泰斗翁文灏院士、“近代雕塑之父”张充仁等名人都在这所中学中留下足迹,而他们也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精彩篇章。马相伯先生建立的震旦公学,正是现今复旦大学的前身。
作为一所教会学校,它虽然为了传播神学知识而建立,但客观上促进了科学知识在近代上海青年中的传播,继徐光启与利玛窦的交游之后,科学的窗口再次向中国青年打开。

3、徐光启墓、徐光启纪念馆
地址:南丹路17号
开放情况:10:00-16:00,无须证件
参观建议:必去
简介:
三条河流在此汇集,徐光启的后人在此聚居,这就是“徐家汇”名称的由来。而现在,这三条河流都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三条马路。在徐家汇五光十色的商圈中,依然保留着一块静谧的花园——光启公园。
400年前的徐光启,首先将眼光投向了深邃的星空和未知的外部世界,他的探索成为中国近代科学文化发展史的开端,他一生荣光都镌刻在徐家汇这片土地上,融入了“徐家汇”这个名字中,被人们传颂缅怀。他是400年前中国人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他与利玛窦一起,面对面,谈学问,谈信仰。他是军事家,他是政治家,他也是科学家,当然,他最后应该是一个天主教徒,一个普通的天主教徒。
徐家汇商圈,上海著名的CBD,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光启公园就这样安静地存在着。步入其中,几座徐光启的雕像映入眼帘。突然之间,我们似乎穿越到了四百年前,和他一起夜观星象,与利玛窦(Matteo Ricci‎)促膝长谈,和他一起翻阅着《几何原本》畅谈亚里士多德……他的一生就结束在这里。
光启公园内还坐落着徐光启墓和徐光启纪念馆。2003年,徐光启入教400年,徐汇区政府按照1903年的形制重修了徐光启墓地。1903年法国的耶稣会竖立的十字架被恢复了。徐光启纪念馆的房子是经抢救保护、异地搬迁而来、距今500年多年的上海最古老民居“南春华堂”。这古色古香的老房子,在光启公园的一隅,并不引人注意,院子里的回廊墙上是孙科、蔡元培、蒋介石等名人的题词,屋内则陈列了徐光启一生的成就。馆内陈列有清刻本的《几何原本》、《坤舆万国全图》复件,徐光启正是由此图与利玛窦结识,从此开创了“西学东渐”之旅。

4、土山湾博物馆
地址:蒲汇塘路55号
开放情况:免费开放,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30
参观建议:必去
简介:
离光启公园不远的土山湾博物馆原是传教士们设立的孤儿院。土山湾因肇家浜冲刷而来的泥土堆积在湾处而形成,由此得名。土山湾孤儿院中还设有绘画馆和印刷馆。馆内的土山湾牌楼曾3次陈列于世博会,早在1914年久踏上了巴拿马世博会之旅。它是由土山湾孤儿工艺院数十个孤儿在外国老师葛承亮的带领下,花1年时间制作而成的。2010上海世博会时,牌楼回到上海,近一百年的漂流后,它又回到了故土,见证了中国上海2010年的世博盛会。
其中绘画所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早的西洋美术传教机构,当年徐永清、张充仁等美术精英都在此学习,徐悲鸿、任伯年等画坛大师也曾间接受教于该画馆。其中的徐光启、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四幅水粉人物画代表了土山湾西画创作的最高水平,成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徐光启和利玛窦谈道》这幅出自土山湾画馆的名作采用西洋油画色彩结合中国工笔画的笔法,轰动了国际美术界。
土山湾的彩色石印机是近代出版业的先驱,这里制作的彩色玻璃艺术品更是享誉海内外。
馆内还有学者介绍徐家汇、土山湾的视频,讲述了土山湾在历史、艺术、工艺技术方面的地位和价值。画室中不仅有完成的画作,还摆放了颜料品的作画工具,仿佛这里的工作从未停止。馆中还有触屏的小游戏,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雕塑等工艺的制作流程。

5、徐家汇天主教堂
地址:浦西路158号
开放情况:周六、周日13:00-16:00,有志愿者带领参观
参观建议:必去
简介:
徐家汇天主教堂以红色的墙体,鲜明的风格,在上海这座灰色钢筋水泥城市中突兀却充满艺术感地存在着。若是天气晴好,教堂前的广场上,散布着一对对拍摄婚纱照的新人,白色婚纱,灿烂笑脸,背后的沉默教堂是他们甜蜜爱情庄严的见证。
徐家汇天主教堂原名圣依纳爵教堂,是上海教区的主教堂,被誉为“中国教堂之巨擎”“远东第一大教堂”。它于1906年动工,历时4年,1910年落成。教堂设计者为法国人,教堂为典型的法国哥特式双尖顶建筑,尖拱形的门窗、天花板,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教堂外墙上有五个人的雕塑,其中在正中间最高最大即是耶稣,另外四位则是记录耶稣言行举止给后人学习的四位耶稣的门徒。
进入教堂,深入到祭台的走道,让人顿生敬畏之感。祭台是1919年复活节从巴黎运来的。墙上的画作《最后的晚餐》阐述着基督教最重要的仪式“圣餐”的场面,两边的每一个耳室都是根据 《圣经》设计布置的。二楼是唱诗班的位置,做弥撒时唱诗班在二楼唱歌,歌声有如从天上而来。教堂还有许多巧妙的设计,堂内的柱子是“束柱”结构,即把一根大柱子设计成几个小柱子束在一起的式样,使柱子看上去精致灵巧,不会有笨重之感,又起到了支撑的作用。

6、参观地点:徐家汇观象台
地址:蒲西路166号
开放情况:不开放,外部参观
参观建议:选去
简介:
与徐家汇天主教堂一墙之隔的,就是徐家汇观象台。这是一座英国风格的3层建筑,灰色清水砖墙,红砖窗框。外滩的天文台总所周知,其实那只是座气象信号台,所有的气象信息来源于此。
高中历史课本所提到的徐光启的著作《农政全书》中,对“气象”概念进行了大量的阐述。毋庸置疑,徐光启对中国天文学和气象学也做出了杰出贡献。此后,法国天主教会在上海教区建造了气象台,标志着中国近代第一个气象预测和预报机构的诞生。
在徐家汇观象台被国际天文协会确定为标准计时处后,曾两次参加国际经度预测任务,成为当时世界上三大测量经度的基准点。现在它被用作普通办公楼。

7、徐家汇藏书楼
地址:漕溪北路80号
开放时间:周六14:00-16:00,无须证件
参观建议:必去
简介:
徐家汇藏书楼是上海现存的最早的近代图书馆,亦是我国西学东渐的一个缩影。1847年,上海天主耶稣会在徐家汇就修建了藏书室,收藏中西书籍,经1860年、1897年两次扩建后成了独立的藏书楼。
藏书楼最大的特色是一、二楼的设计思想和风格迥然相异。一楼书库按照经、史、子、集分类,其中有国内最全的《申报》,多语种百科全书、各地地方志等。二楼外文书库则是依照梵蒂冈教廷藏书楼内部格式,书架均落地到顶,中部有一圈走廊,便于上部取书。这种形式的图书馆在中国独一无二。
这里存放着16世纪初期以来出版的6万册各类西文文献,由于书籍年代久远,书页泛黄脆弱,书架上都贴有“请勿触摸”的铭牌。.

TOP

三、行知上海——老上海法租界(徐汇区)
(一)主题:法国故事,建筑发声
(二)主题阐释:
在梧桐树下张开手,触摸春天的触角。街角窜出的咖啡香,装饰了一方宁静的天空。风流俊彦居住过的街道,孕育出了此地独一的风情。路与路交错出之间,总有好故事值得聆听。花样年华里,是永远的海上遗梦。
(三)主要路线:
东平路1号——原席德柄住宅——东平路5号——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图书馆——东平路11号——原宋子文住宅
(四)引言:
你对老上海的印象是什么?是风格各异的小洋楼,是路边茂盛的法国梧桐,是旧电影中的衣香鬓影,还是留声机里的靡靡之音……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在老上海的法租界中觅得踪影。
1845年11月29日,当时的清政府官员与英国领事巴富尔(George Balfour)共同公布了《上海土地章程》,首先设立了上海英租界。在这之后,美租界、法租界相继设立。九年以后,英法美3个国家成立了联合租界。直到1862年,法租界从联合租界中独立出来。
在租界里面,外国人投资公用事业,兴学办报。租界当局则大兴市政建设,颁布一系列租界管理的行政法规。当时的租界也成了中国人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的制度的一个窗口。老上海法租界留下许多具有异国风情的建筑与文化,曾经的海关副总税务司住宅、海上小白宫、“白公馆”、和平官邸、“爱庐”、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图书馆、宋子文私宅……法国的浪漫情怀与海派的精致华美相结合,便是最浓的上海情调。
(五)参观地点:
1、上海音乐学院
地址:汾阳路20号
开放情况:开放,不需要证件
参观建议:选去
简介:
汾阳路原属于法租界,是上海一条著名的具有法国情怀的小路。现在这条路被称为“音乐街”,上海音乐学院可以说是汾阳路的标志。
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是国立音乐院,始建于1927年。直到1958年音乐学院才迁入到汾阳路。该楼从1927年起辟设为比利时驻沪领事馆,后来比利时公使纪佑穆(Guillaume•J•Baron)滞留上海时,就住在此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领事馆便关闭了。上音的第一任校长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他和音乐家萧友梅一同创办了这所学校。历史上上音校址曾几经搬迁,后来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贺绿汀担任院长期间,上海音乐学院从漕河泾迁到此处。
上海音乐学院里的上音礼堂和办公楼,其前身是犹太人俱乐部。它的窗户设计很有特色,是典型的老虎窗,看起来很有美国式的风格。

2、上海海关专科学校(原海关副总税务司住宅)
地址:汾阳路45号
开放情况:开放,不需要证件
参观建议:必去
简介:
这座建筑是著名建筑家邬达克设计的。后来一度是丁贵堂住宅。丁贵堂是上海海关总局的主要负责人,起初由于担任总税务司职的都是洋人,这座官邸都由外国人占用。抗日战争时期,丁贵堂开始在总税务司任副职,才住入这幢洋房。他在任期间为保护我国的关产做出了许多重大的贡献。
丁贵堂担任海关总局主要负责人时,上海区海关员工经过了5次怠工、罢工的斗争。当时丁贵堂均予以同情。那时的总税务司李度曾勾结国民党特务、军警拟武力镇压职工运动,丁贵堂与其他进步人士从中干预,避免了流血事件发生。他还曾将外滩海关大楼七楼的一间办公室,让给工人纠察队作指挥部,有效地配合了上海的解放。由于丁贵堂熟悉海关事务,毛泽东曾在人民代表大会上直呼他为“丁海关”。
新中国成立后,丁贵堂被周恩来总理任命为中国海关总署副署长,举家迁至北京。原宅便改为上海海关专科学校,并沿用至今。

3、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海上小白宫”)
地址:汾阳路79号
开放情况:周一至周日9:00-17:00,票价8元,团体参观每位5元
参观建议:必去
简介:
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现在的建筑就是赫赫有名的“海上小白宫”。该建筑原为法租界公董局总董官邸,抗战胜利后,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将这里作为亚太地区第一任办公地。整个建筑风格是法国文艺复兴式的,两侧是白色大理石大阶梯,所以被称为小白宫。解放初,陈毅市长也曾在此居住,他在这里接见过社会各界人士。美国前总统里根、英国首相希思、拳王阿里、埃及总统夫人都曾来此参观。
现在的工艺美术博物馆,在主楼分设有织绣、雕刻、民间工艺三大展示厅,基本涵盖了上海本地急需保护的传统工艺品种。

4、“白公馆”
地址:汾阳路150号
开放情况:现为越友酒家
参观建议:必去,但不建议入内参观
简介:
这里曾是20世纪40年代白崇禧的官邸,但他住在这里的时间并不长,更多的时候住在多伦路另一幢法式私宅。
后来白崇禧的儿子白先勇故地重游,隐隐约约地讲过一段家国往事,新奇而悠远。白先勇在《上海童年》中描绘过他在上海的生活,“其实头一年住在上海西郊,关在虹桥路上一幢德国式的小洋房里养病,很少到上海市区,第二年搬到法租界毕勋路,开始复学,在徐家汇的南洋模范小学念书。”他说的毕勋路就是现在的汾阳路。

5、和平官邸
地址:汾阳路158号
开放情况:现为餐厅
参观建议:必去
简介:
这里曾是国民党军统局头目戴笠的住宅。提起戴笠,我们对他和胡碟以及潘有声的三角关系已经耳熟能详。在重庆的杨家山公馆是戴笠和胡碟曾经居住的地方。据说胡蝶嫌公馆的窗户狭小,楼前景物不好看,戴笠马上派人在公馆前重建别墅。甚至花费上万银元弄了个大花园,每天陪胡蝶散步。还从印度空运来胡蝶喜欢吃的水果,买来一大堆鞋子让胡蝶挑选。虽然我们不在重庆,但在和平官邸之前,我们一样能感觉到他的财力和实力,再回头想想他对胡碟的爱慕也别有一番乐趣。
现在这里已改作餐厅,其中的每个房间都以一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名字命名,这可能也是“和平官邸”的名字缘由之一。花园里还可以看到十株近百年历史的香樟、广玉兰、腊梅和橘子树。很多明星曾到这里来用餐,如王家卫、周星驰等。

6、上海眼耳鼻喉科医院
地址:汾阳路83号10号楼
开放情况:开放,不需证件
参观建议:选去
简介:
这里原是犹太医院及水塔。建筑具有法国现代派简化的古典主义风格特征。上海犹太医院正式创建于1942年,由阿什肯那齐犹太社区管理。阿什肯那齐是德国犹太人,很多德国犹太人都将中国视为自己的第二祖国,积极学习并融入中国文化。

7、普希金雕像
地址:汾阳路、桃江路交汇处,街心花园中
开放情况:开放
参观建议:选去
简介:
上海人把铜像叫做铜人,可以看出上海人对铜像还原性的认可。可惜现存的铜像已经不是最初的原件。从抗日战争到“文革”期间,这个铜像几经重塑和搬迁。普希金是俄国伟大的诗人,他一生追求真理,因此有人在了解这座雕像的历史后说真理不能创造也不能毁灭。

8、席家花园(原席德懿住宅)
地址:东平路1号
开放情况:现为餐厅
参观建议:选去,不建议入内参观
简介:
东平路原名贾尔业爱路。东平路环境雅致、安逸、静谧。有人说,从东平路的一头到另一头,可以用最闲适的心情和步调去走。
“席家花园”是一座建于1936年的西班牙式的洋房,为时任国民党中央银行行长席德懿私人住宅。席家清康熙年间在苏州东山靠经营丝绸生意,为当地知名的富商。席家许多后代来到上海经商。席德懿曾任国民政府财政部中央造币厂厂长、财政部复兴贸易公司总经理等职,后任上海阜丰面粉厂总经理。他与宋子文是留美时的同学,他的一个侄女后嫁给宋子文的弟弟宋子良,于是两家的关系更加密切。其兄席德懋曾任中央银行发行局副局长兼外汇局局长和中国银行总经理。
解放后,这栋房子被收归国有,成为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校长办公楼。1998年被出租并改建成酒家,并根据此栋别墅的来历起名“席家花园酒家”。
席家花园的建筑经历70年风雨,曾被数次改造。今天的主人似乎对往日的生活仍然保持着浓浓的眷恋。沿街看去,坡顶屋檐下还保存着密密的齿饰,窗台下的宝瓶栏杆丰满细腻,北立面入口的券门最有特色,发券层层退进,统以券心石,强化了进深效果,足能品味老洋房的风韵。

9、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图书馆
地址:东平路5号
开放情况:开放,需要证件
参观建议:选去
简介:
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图书馆建于1924年。建筑属于欧式建筑风格花园住宅。建筑整体,立面构图自由,风格明快,色彩淡雅。主立面中央部分为突出的敞廊,南立面底层入口处采用了三个半圆拱券,券心略加装饰,二层采用五个连续的半圆拱券柱式构图。建筑为灰色平瓦坡屋面,屋顶出檐不远,带老虎窗。墙面米色粉刷,与白色的拱券、阳台栏杆及窗台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除拱券、栏杆外墙体没有多余的装饰。

10、“爱庐”
地址:东平路9号
开放情况:仅在有活动时对外开放
参观建议:必去
简介:
“爱庐”是蒋介石、宋美龄新婚燕尔的见证地。蒋与宋在上海结婚后长期住在南京,但却经常来上海,需要一个固定的住宅。宋氏兄弟为此奔波多时,恰逢贾而业爱路(即今东平路)9号的业主欲出售物业,宋家便买下来作为礼物,蒋介石将之题名为“爱庐”,与其庐山的“美庐”、杭州的“澄庐”鼎足而三。如今的“爱庐”仍保持着当年的风貌,是上音附中的校舍。

11、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学7号楼(原孔祥熙住宅)
地址:东平路9号
参观建议:选去
简介:
距“爱庐”数步之遥的建筑便是曾经孔祥熙的住宅。孔祥熙在上海至少有四处豪宅,分别位于现虹口区多伦路250号,是一幢在1924年建造的具有浓厚伊斯兰情调的属阿拉伯风格的建筑;现永嘉路389 号,是一幢西方城堡式建筑,坐北朝南、两层砖木结构;现东平路9号,是一幢德国式建筑;现虹桥路1472号,是一幢西班牙式建筑。那东平路的这座建筑现作为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学校办公楼(七号楼)。

12、SHASA餐厅(原宋子文住宅)
地址:东平路11号
开放时间:现为餐厅
参观建议:必去,不推荐入内参观
简介:
这座荷兰风格的花园住宅建于1921年,曾为宋子文的私宅。宋子文当年在上海有多处住宅,其中两幢法国式建筑为宋之最爱。一处在岳阳路145号,另一处就是东平路11号。这两幢建筑都是孟莎式的坡屋顶,在陡峭的坡度上开设装有檐口的窗户,即我们平时说的“老虎窗”。宋宅的特点是有大露天阳台,宅前有大花园,花园里有各色植物。
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今,这座具有浓郁贵族化气质的私人豪宅,经过精心装饰后已改造成一家餐厅,对外开放。黎明、王菲主演的电影《大城小事》就曾在这里取景拍摄。

13、国际礼拜堂
地址:衡山路53号
开放情况:平时不对外开放,周日礼拜时可入内
参观建议:选去
简介:
国际礼拜堂见证了上海基督教实行的联合礼拜,是徐汇区联合礼拜的主要场所。“文革”中,国际礼拜堂曾遭破坏,堂里的管风琴、洗礼池、铜十字架等宗教设备毁于一旦。.

TOP

五、行知上海——多伦路山阴路(虹口区)
(一)主题:书肆津梁——拜访先生们的旧辰光
(二)主题阐释:
沿着先生们的足迹去踏访他们从前的时光——即是时过境迁,虽然物是人非,我们仍可感受到那个时代所放射出来、并且依然留存着的伟大思想光芒。
(三)主要路线:
鲁迅公园/鲁迅墓——山阴路/鲁迅故居、茅盾故居、瞿秋白故居——四川北路/内山书店旧址、北川公寓——多伦路——溧阳路
(四)引言:
拨开文化积淀深厚的虹口历史面纱,我们首先看到的是鲁迅先生灯下漫笔的身影。同时,这里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在这里,曾发生了许多里程碑式的文化事件,弥散着浓厚的历史人文氛围。民国时期,无数的文人墨客都曾在此安家,见证了近现代上海一段风云激荡的岁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一条中国现代史和现代文学史的展示长廊。也因此,这些马路也遗留了不少书卷气和经典的意味,总让人忍不住驻足回忆起凝固的历史,对先生们的精神感到崇敬。
此外,这一带里弄的布局和各式老旧的建筑也值得一览。如果说外滩是万国建筑博览会的话,那么山阴路则堪称是活的上海近代民宅博物馆。整个上海市有27种建筑类型,光是这一带就有22种,不同的建筑透露出不同的气质,也诉说着不同的历史。
(五)参观地点:
1、鲁迅墓
地址:鲁迅公园内
开放情况:开放
参观建议:必去
简介: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大陆新村9号寓所逝世,安葬在万国公墓。为便于大家对先生的瞻仰,1956年1月,国务院决定将鲁迅墓迁建于虹口公园。拾级而上,是种着紫藤的画廊,后面就是长方形的墓室。在墓室两侧,有许广平和周海婴为先生所种的松柏。墓碑上六个大字“鲁迅先生之墓”是毛泽东手书。而在墓碑后面的土山上,种满了鲁迅先生生前喜爱的松柏、香樟、腊梅、桂花等四季花草,还有日本友人所赠送的樱花。

2、鲁迅纪念馆
地址:甜爱路200号,鲁迅公园内
开放情况:免费开放,开放时间9:00-17:00(16:00停止入馆)
参观建议:必去
简介:
鲁迅纪念馆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人物性纪念馆,目前的馆址为1999年扩建之后的新馆,墙上的馆名是周恩来总理所题写的。
纪念馆陈列展示鲁迅先生的手稿、文献照片以及一些珍贵的遗物。在其中可以领略到先生作为新文学的开山人、新人造就者、文化火种传播者、精神界战士和华夏民族魂而做出的一生奋斗。

3、大陆新村住宅群——鲁迅故居、茅盾旧居
地址:大陆新村192弄、180弄/132弄9号/132弄6号
开放情况:修缮中,2011年8月重新开放。开放时间9:00-16:00
参观建议:必去
简介:
大陆新村是红砖红瓦砖木结构的三层新式里弄房屋,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小庭院和矮墙。这里原本是大陆银行给职员们盖的宿舍,后来有一个职员辞职,于是鲁迅先生的好友内山完造便赶紧去顶了下来,据说当时用了几十亮黄金买了这个使用权——就是大陆新村132弄9号,也是鲁迅先生生前在上海最后的寓所。1933年鲁迅从施高塔公寓搬到这里一直到逝世。在这里,鲁迅给他母亲写了48封书信,讲的是自己和广平、海婴在上海的生活状况。在鲁迅的文章中还曾经提到过,他有时候和许广平吵架赌气就会抱着海婴到这个北面的晒台上睡觉,现在这个晒台还可以看见。不过也是在这段时期,先生的身体也大不如前了。
1933年四月中旬,茅盾(1896-1981)夫妇也搬来大陆新村,和鲁迅先生的住所仅一弄之隔。当时茅盾化名沈明甫。茅盾夫人还曾经邀请鲁迅一家去品尝她亲手做的“野火饭”。这是浙江桐乡——也就是茅盾家乡的一种便餐,是立夏前后当地人经常做的一种饭,因为把灶具搬到天井里用柴火做,所以取名为野火饭。
在这里茅盾写下了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和《残冬》。

4、瞿秋白旧居
地址:山阴路133弄12号(东照里)
开放情况:现为民居,不对外开放
参观建议:必去
简介:
在大陆新村对面的东照里,住着瞿秋白(1899-1935)。这里原来叫日照里,后改为东照里,建筑是仿日式的。12号便是瞿秋白故居。1932年,鲁迅和瞿秋白相识并一见如故。当时瞿秋白遭到打击被排挤出中共中央政治局,他先后去鲁迅位于四川北路的施高塔公寓四次避难,颠沛流离。鲁迅一直不放心,便托内山完造,在东照里12号租下了一个亭子间。随后鲁迅也搬来大陆新村,两人只一街之隔。有的时候鲁迅还会跟瞿秋白夫妇开开玩笑,一天瞿秋白正在写东西,忽然楼梯传来一阵非常急的脚步声,然后是砰砰的敲门声,他连忙收起书和文稿,杨之华再故作镇静地去开门,就看到鲁迅笑呵呵地站在门口,得意地说:“你不是听惯了我的脚步声吗?这次你听出来没有?”杨之华便松一口气说:“大先生的脚步这次走得特别有力,还以为是警察呢!”然后为他递上香烟。
当年,鲁迅还亲笔题写了瞿秋白拟写的那副著名的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是当以同怀视之”赠送给他。瞿秋白就义后,鲁迅仍然抱病为他编印《海上述林》。现在,这个小房间已经成了两人友谊的历史见证。

5、内山书店旧址
地址:四川北路2050号
开放情况:开放,位于银行二楼,开放时间9:00-17:00
参观建议:必去
简介:
内山完造是日本冈山人,内山书店的老板,也是鲁迅先生长达10年的挚友,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给自己取的中文名字叫做邬其山。鲁迅先生住在虹口的这10年时间里,内山完造给予他很多帮助。鲁迅每次外出避难,都是内山帮忙找的地方,或者就在他家和书店避居。他把印着“内山书店”的名片送给中国朋友,并且在上面写“此人是我的熟人,我担保他的身份”以帮助他们顺利通过哨卡,也因此,他多次被日本军特机关的调查。
现在内山书店已经成了工商银行,但在二楼设立了“内山书店纪念室”。当年内山完造先生和妻子开的这家小书店吸引了大量的革命知识分子,中日文化人士也经常在这里聚会畅谈,陈望道、田汉、郭沫若、鲁迅、欧阳予倩、郁达夫等人都是这里的常客。难能可贵的是,书店还可以实行赊账。
鲁迅逝世之后,在内山先生的努力之下,日文版《鲁迅全集》得以在日本出版。可以说,内山先生是用书搭起了中日友好的桥梁。

6、北川公寓
地址:四川北路2081号
开放情况:现为民居,不对外开放
参观建议:选去
简介:
北川公寓位于四川北路、多伦路口,为欧洲古典式建筑。原先叫做拉斯摩公寓,后来才改称北川公寓。1930年5月鲁迅先生搬到2093号4室,站在窗口,可以望见街对面的内山书店,鲁迅先生有时候也会走下楼去咖啡店喝一杯咖啡,和进步文人一起商谈左联的工作。《为了忘却的纪念》、《“友邦惊诧”论》等在这里诞生。

7、孔公馆
地址:多伦路250号
开放情况:不开放
参观建议:选去,可在外部参观
简介:
孔公馆为带有伊斯兰西班牙风格的建筑,是孔祥熙的旧宅。外墙上缀满了阿拉伯式的浮雕,门框和窗框也都是椭圆形,上面是马蹄形的拱券。整个建筑精致细腻。

8、白公馆
地址:多伦路210号
开放情况:开放,现为海军411医院体检机构
参观建议:选去
简介:
这是抗战胜利之后白崇禧的寓所,人称“白公馆”。为具有法国新古典主义样式的独立式建筑,20世纪20年代由广东籍的商人李氏兄弟建造。白崇禧原先是当年南京国民政府国防部部长,曾担任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被称为是“小诸葛”。

9、左联成立会址纪念馆(原中华艺大校址)
地址:多伦路201弄2号
开放情况:免费开放,开放时间周二-周六,上午9:00-11:30(11:15停止入场),下午13:00-16:15(16:00停止入场)
参观建议:必去
简介:
多伦路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的活动集中之地。多伦路201弄2号原为1925年由陈望道、陈抱等人创立的中华艺术大学旧址,也是左联的诞生地,1930年3月2日,左联成立大会就在这儿的底层大教堂秘密举行。这里曾被国民党当局两次查封。解放后,一度误认为多伦路145号为左联会址,后来通过许幸之提供照片,确认多伦路201弄2号为左联会址。
原先左联纪念馆建在多伦路145号,2001年,为加大对文物旧址的保护,纪念馆迁回201弄2号并正式对外开放。现在一楼为成立大会原址,二楼为展厅。
此外,201弄4号是新中国剧社的旧址,当年是由田汉、欧阳予倩等戏剧家所创办的一个话剧团体。郭沫若曾在89号住过3个月——1927年南昌起义后,郭沫若被悬赏3万元缉拿,经内山完造帮助隐居在这里,期间他完成了《浮士德》译稿的整理跟润色。

10、景云里——叶圣陶故居(11号)、鲁迅故居(23号、18号、17号)、茅盾故居、冯雪峰故居(11号甲)、柔石故居(23号)、周建人故居(17号)
地址:东横浜路35弄(多伦路145号,多伦路门为侧门)
开放情况:现为民居,不对外开放
参观建议:必去,外部参观
简介:
景云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纪念意义。它建于1925年,鲁迅、陈望道、茅盾、叶圣陶、冯雪峰、周建人、柔石等一大批文化名人曾先后在这里居住。景云里4号曾是大江书铺,由陈望道和汪馥泉创办,出版进步书刊、介绍先进的科学文艺理论,是当时推动左翼文艺运动的一个重要据点。
叶圣陶是在景云里居住最久,从大革命失败一直到“一•二八”事变景云里被炸之后,一共四年零八个月。戴望舒的《雨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巴金的处女作《灭亡》、施蛰存的处女作《绢子》等都在这段时间经叶圣陶推荐,发表在《小说月报》上。
景云里23号是鲁迅和许广平1927年到上海之后的第一个寓所,柔石也曾在这儿居住过。第二年,他们又搬到了18号,和周建人一家同住。五个多月后,又搬到了隔壁17号。
冯雪峰1929年住到了11号茅盾家3楼,斜对着鲁迅家的前门,因此冯雪峰常在晚饭后去鲁迅家聊天。

11、王造时寓所
地址:多伦路93号
开放情况:开放,现为奥沙艺术空间
参观建议:选去
简介:
新古典主义建筑,曾为著名的七君子之一——王造时的旧居。王造时是五四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也是我国近代民主运动的先驱之一。

12、鸿德堂、夕拾钟楼
地址:多伦路59号
开放情况:不对外开放
参观建议:选去,外部参观
简介:
鸿德堂因纪念美国传教士费启鸿对中华基督教和中国文化事业的贡献而得名。为罕见的具有中国殿宇建筑特色的基督教堂。
夕拾钟楼高18.15米,“夕拾”二字取自鲁迅先生的作品《朝花夕拾》。楼顶的钟上刻有一篇99字的铭文,记录1999年修建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的历程,为多伦路改建时新增的景观之一。

13、公咖咖啡馆
地址:多伦路88号
开放情况:现只剩一个门面
参观建议:必去
简介:
公咖咖啡馆曾经是上海滩文化名人集会休闲的场所之一,也是左翼文人们的沙龙,像鲁迅、田汉、茅盾、丁玲、夏衍、潘汉年等人都是这儿的常客。每周,左联筹备会都会在这儿举行。“公咖咖啡馆”的匾额为夏征农所题写。
可惜的是,现在公咖咖啡馆只剩下一个门面,其余则改为时装商厦。

14、鲁迅藏书室
地址:溧阳路1359号
开放情况:现为民居,不对外开放
参观建议:选去
简介:
一二八事变之后,鲁迅遭受日本人和国民党的频繁搜查和通缉、监督,为了妥善保管书籍,他决定把书跟住所分开来。1933年到1936年间,鲁迅以内山书店店员的名义租下了这间屋子,辟为藏书室,藏有大约6000册书籍,包括瞿秋白的文稿、柔石的遗著和纪念物等等。他还自己亲自设计装书用的书箱,便于迁徙搬运。鲁迅去世后,许广平将藏书搬至他处。新中国成立后,绝大部分藏书由北京的鲁迅故居保存。现在所见鲁迅藏书室旧址已成民居,外观也有所改变。

15、曹聚仁旧居
地址:溧阳路1335弄5号
开放情况:现为民居,不对外开放
参观建议:选去
简介:
曹聚仁(1900-1972)旧居为典型的石库里弄房。抗战胜利后到1950年之间,曹聚仁居住在此,并编写了著名的《中国抗战画史》。1959年后,曹聚仁还与林霭民合办《循环日报》、《循环午报》、《循环晚报》。同时他还担任着一项使命——国共双方中间的秘密联系人,因此他频繁地往来于北京和台湾,成为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和蒋经国的座上宾,秘密商议两岸的和平统一大事。

16、关紫兰旧居
地址:溧阳路1333弄1号
开放情况:现为民居,不对外开放
参观建议:选去
简介:
关紫蓝师从油画家陈抱一,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画坛颇富才气的女画家之一,《良友杂志》曾经称她为油画家中的“佼佼者”。

17、郭沫若旧居
地址:溧阳路1269号
开放情况:现为民居,不对外开放
参观建议:选去
简介:
1946年5月至次年11月,郭沫若居住在此。房子是当年中共联络人冯乃超向日侨管理处租来的,郭沫若把底层辟为会客室,由于上海的进步文化人士经常来此,因此成为上海民主人士的联络处之一。后来由于白色恐怖,郭沫若先生离开上海,在叶以群的护送下去了香港。

(六)拓展阅读
1、山阴路
山阴路不宽,也不长,历来不通公交车。整条山阴路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新建的民宅占到了90%以上。东侧是几条典型的石库门弄堂,直通临近的马路;而西侧的则比较短。在这里,每一个弄堂都有名字,如“四达里”、“兴业坊”、“恒顺里”等。虽没有英租界这么繁华,也不会像老城区那么杂乱。老房子优雅而不张扬,所以不少文人选择在这里生活,闹中取静。有人用这样一首诗来形容山阴路:“走马观花两小时,总览百年文化史。名人荟萃故事多,海派民居连成片。”

2、多伦路
有人说,多伦路就像一本书,要慢慢读,慢慢逛。20世纪初,多伦路还是一条荒僻的小河浜,随着西方“淘金者”的涌入,被一个叫窦乐安的英国传教士买下,命名为窦乐安路。当时最时髦的设计师引入了各国的建筑风格,于是在这条不长的路上散落了20余幢风格迥异的小楼,其中还包括众多文化名人故居。多伦路还是三十年代上海左翼作家活动的中心地带,被誉为是“现代文化重镇”。
注意事项:目前道路修整中,但可行走

3、溧阳路
溧阳路原名狄思威路。沿路48幢花园洋房,大多建造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灰砖红瓦,是典型的英国建筑风格。.

TOP

七、行知上海——杨树浦(杨浦区)
(一)主题:杨树浦工业遗存
(二)主题阐释:
百年工业,城市记忆。老上海人把杨浦区叫做“大杨浦”。一个“大”字,携带着大工业时代的辉煌。那些陈旧的厂区大院正是昔日上海的工业梦想。
(三)主要路线:
杨树浦路大连路/东码头——杨树浦路怀德路/自来水博物馆——杨树浦路腾越路/杨树浦火电厂——杨树浦路定海路/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国棉十七厂原址)——共青路/复兴岛公园
(四)引言:
杨树浦路位于杨浦区南部和虹口区东南部的滨江地带,东起黎平路,西至惠民路接东大名路,全长5586米,横穿提篮桥、平凉路、大桥、定海路等4个街道,是一条重要的交通干线。
(五)参观地点:
1、东码头 “东码头滨江派对空间”
地址:杨树浦路340号
开放情况:开放
参观建议:必去
简介:
东码头,又名秦皇岛码头,上海世博会期间的4个水门之一。东码头原为汇山码头中的一块,曾经是1937年淞沪抗战的战场。1928年日本人通过筑路取得了汇山码头的部分使用权。 1931年的“一二八”事变中,大批日本士兵就是通过汇山码头,源源不断地增援虹口区日租界的。至此,汇山码头也彻底成为日本控制的一个重要港口。在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前,这里的仓库中贮存着大量的枪炮弹药,成为日军军火的重要装卸基地。
汇山码头也是中国跨入近代经济的初始之地。汇山码头区别于十六铺一线的近海沙船码头,人们把这一岸线的深水码头就叫汇山大码头。汇山大码头连接着天津、福州、长沙、台湾等洋务运动的重要口岸。甲午战争后的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麦边洋行将汇山码头连同其在长江航线上的轮船,以250万日元的价格卖给日本邮船会社,把它改建为日本邮船会社码头。这个钢筋混凝土码头全长260米,前沿水深7米,是当时上海港最好的码头。码头后方建有仓库10座,总容量4万吨,另有露天堆场可堆货8000吨。

2、参观地点:杨树浦自来水厂自来水博物馆
地址:杨树浦路830号
开放情况:无需门票,开放时间周四9:30-11:30、13:00-14:00,周六10:00-14:00
参观建议:必去
简介:
上海杨树浦水厂,全称为上海市自来水市北有限公司杨树浦水厂,前身为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水厂,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厂区建筑是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
整个厂区的内部总面积约为1.28万平方米,采用砖混结构的方式。外形为哥特式城堡形制,总体形式如同中世纪时期的英国哥特式古堡。据说,水厂的古城堡风格是为了方便守卫,防止有人下毒。这里至今在为上海东北区的人们提供着每天的水源。现在这些楼宇主要作为水厂厂房和办公楼,保存完好。
自来水博物馆中共三层,分别介绍了上海早期市民获取生活用水的方式、上海近代自来水业的发展情况、上海市自来水管网概况和水质概况、水厂的工艺流程、水源概况及引水工程。其中“警示鱼缸”和蜡像颇有吸引力。

3、杨浦区发电厂
地址:杨树浦路2800号
开放情况:开放
参观建议:必去
简介:
杨浦发电厂前身是建于1882年的英商上海电光公司。上海电光公司是中国第一家电气公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发电厂之一。1893年,发电厂被工部局收购,并于1911年筹建新厂,1913年建成运行发电,到1923年已成为远东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厂区内的大烟囱将浦江两岸的天际线提升至近105米,成了当时中国的最高建筑,超过国际饭店,成为上海工业时代的象征。
杨浦发电厂的厂区十分壮观,同时也是上海观看日出的最佳地点之一。2010年根据市政府节能减排的要求,发电厂正式停产。

4、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原上海“国棉十七厂”)
地址:杨树浦路2866号
开放情况:开放
参观建议:必去
简介:
“国棉十七厂”解放前叫“裕丰纱厂”,由日本商人主持开办。它生产的“龙头细布”驰名中外。解放后裕丰归政府所有。这家工厂曾拥有近万名职工,是行业里的大佬。但是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市场、管理、体制等一系列问题扑面而来,老国企从“摇钱树”变成了“大包袱”。大批工人面临转岗、下岗,“国棉十七厂”也不例外。
许多年过去了,城市工业文明的许多遗迹都在推土机的轰鸣中灰飞湮灭,但是“国棉十七厂”是幸运的,这里成为了一片崭新的区域。昔日的旧厂区摇身变成亚洲最大的创意园区———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工程已经基本成形,进入最后尾声。
时尚中心由原来厂房的老建筑改造而成。锯齿形屋顶是现在这个时尚园区最大的特色。其中这种锯齿形窗户多适用于要求光线稳定和需要调节温湿度的厂房。除了纺织厂之外,还有印染厂、精密仪器制造车间仍在使用。如今,这样造型的建筑别处已经找不到了。       

5、复兴岛公园
地址: 共青路386号
开放情况:公园不收取门票
参观建议:必去
简介:
复兴岛原为黄浦江中一处浅滩,由于该地江面骤宽,水流分散,加之涨潮与落潮时的水流方向不一致,在黄浦江转折处形成一块范围较大的浅滩。其东为主航道,其西为运河浅水航道。
由于位于大上海工业区的缘故,复兴岛上多为企业和部队用房,居民较少。因此,探访该岛的上海市民非常少,由此小岛就多了一份宁静,少了一份喧哗,而隐藏“蒋氏行宫”的复兴岛公园,更是一个郁郁葱葱、修身养性的静谧场所。

6、上海市烟草博物馆
地址:长阳路728号
开放情况:周二、周四、周六开放,开放时间9:00-16:00
参观建议:选去
简介:
中国烟草博物馆展馆分为烟草发展历程、烟草农业、烟草工业、烟草经贸、烟草管理、烟草文化、吸烟与控烟等7个展馆和1个文献馆。另外,还有报告厅、机动展厅、大型藏库、资料数据库、导游系统以及专供参观者休闲的茶室和烟吧等。

7、摩西会堂
地址:长阳路62号
开放情况: 9:00-16:30,学生票10元
参观建议:选去
简介:
摩西会堂位于上海长阳路,始建于1907年,1927年迁至华德路(今长阳路)62号。二战期间摩西会堂成为犹太难民的宗教活动中心,犹太青年组织也一度将其总部设在摩西会堂内。摩西会堂,可能是整个上海有关“犹太难民聚居区”的文字和实物资料最多也最为完整的地方。
这座纪念馆楼高三层,红砖斜尖顶,白色窗棂上延伸着蓝色的拱纹,罩着窗顶,成为红墙上的点缀。纪念馆镂花的铁门敞开,正前方和左侧各有一扇深咖啡色的木门,门廊呈巴罗克的风格的石拱状,。左侧木门通往二楼,而从正前方进入就是礼拜堂。整个会堂一片静谧,长长的座椅排列有序。在礼拜堂两边的墙上挂着几张老照片,分别是老上海时代的犹太会堂和犹太人沙逊在上海各式建筑前的留影。

8、其他可供参观地点:
渔人码头(曾经是上海最大的鱼市场)、杨树浦工业发展进程浮雕墙、上海制皂厂等




八、行知上海——“西大堂”(普陀区)
(一)主题:“西大堂”工业视野下的住宅
(二)主题阐释:
普陀区西与嘉定区接壤,南与长宁区、静安区毗邻,北与宝山区相连,是上海西部的陆上交通要道,有上海“西大堂”之称。在近现代工业视野下,与工业相关的不同风格的工人、资本家住宅,折射出普陀区乃至上海城市发展的相关特色,独显其魅力。
(三)主要路线:
志丹路和延长西路交界处/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江宁路1383弄,1399弄/江宁路花园住宅——澳门路128号/上海纺织博物馆——澳门路300号/顾正红纪念馆——江宁路1325-1361弄/泰来坊——长寿路160弄/养和村——安远路170号/玉佛寺——安远路188弄/金城里——安远路294,300号/安远路300号住宅——澳门路660弄/澳门路日式住宅——兰溪路枣阳路/曹杨一村
(四)引言:
普陀借沿苏州河之利,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苏州河沿岸开始设立工厂,主要是纺织企业。至文革前,这一带计有国棉一,二,六,七,十一,十四,廿二(即申新九厂,荣氏产业)廿三(即安达纱厂,上海民族工商业仅此于荣氏的巨头刘靖基产业),廿四厂,及毛纺,织布厂。其它也都是行业龙头企业,如上海造币厂,中华印刷厂,大隆机器厂等。还有纺织业相关机构,如纺织设计院,纺织干校,纺织医院等。
这一片厂区的工人大多是大中型制造企业,与大机器生产相联系的工人,是“的的刮刮”的工人阶级。早期工人运动领袖刘少奇同志,李立三同志等就经常在这一带活动。顾正红在内外棉十一厂被日本人枪杀,即后来的国棉二厂,他生前就居住在附近五百米处,解放后,名为“正红里”(现昌化路994弄)。
工人们主要住在附近的棚户简屋,石库门旧式里弄。但是工厂也有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因此在普陀街道也分布有不少新式里弄,如金城里、集贤村、养和村等。随着旧城改造,普陀区面貌焕然新,这些“旧里”、“新里”仍在,可见它们的建筑质量和水准非同一般。

(五)参观地点:
1、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
地址:志丹路和延长西路交界处
开放情况:开放,不需要证件
参观建议:选去
简介:
志丹苑遗址博物馆的外观十分独特,呈银锭形,两旁宽,中间束腰。创作来源于从志丹苑遗址出土的铁锭榫,它是两块石板之间的契合物,与银锭相似。地上展厅内展示的是相关图文资料,而地下展厅则能感受元代水闸的运作流程。
“志丹苑遗址”的发现是一个偶然的巧合。一个工程队在打桩的时候发现了地底下的青石板,这引起了专家的注意。经过2002年考古试掘,2004-2005年的小范围发掘和2006年全面开挖,这个志丹苑遗址已经发掘完毕,是迄今中国考古发现规模最大,结构严谨,做工考究,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元代水闸。
志丹苑遗址博物馆也是上海第一座名副其实的建立在遗址上博物馆。它被原地发掘,原地保护,原地建造了现在的博物馆。我们将看到的是遗址被完整“剥”开后,从地下“冒”出的元代水闸。
这一留存几百年的石闸闸口宽6.8米,两旁是两根巨大的青石柱。已经暴露在外的石柱高3.3米,面宽0.9米,四面规正,棱角分明。石柱的相向面的正中凿有宽0.28米,深0.17米的凹槽,凹槽上下笔直,槽底平整。4年来的开掘,已探明遗址规模为1350平方米,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最大的元代水利工程遗址。它不仅比1993年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北京金中都水关遗址规模更大,且建筑更为雄伟,是上海考古史上又一重大发现,也是全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2、江宁路花园住宅
地址:江宁路1383弄,1399弄
开放情况:现为民居
参观建议:选去,外部参观
简介:
江宁路花园住宅建造于1918年,当时日资同兴株式会社在此开办同兴纱厂,同时建成了日本式砖木结构二层的花园洋房5幢,给日籍高级职员居住。清水红砖的外墙,很有日式风情。现在,当初的花园洋房还剩下4幢,仍有人在里面居住,我们可以在外面目睹下当初花园洋房的风情。

3、上海纺织博物馆
地址:澳门路128号
开放情况:免费开放,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00。对团队提供讲解服务。
参观建议:必去
简介: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两匹布……”走进普陀区澳门路150号的上海纺织博物馆,耳边仿佛响起一首传唱已久的民谣和“唧唧复唧唧”的机杼声。
纺织博物馆位于拥有130年历史的申新纺织九厂原址,占地6800平方米,展示面积4800平方米,展示了上海地区纺织业的历史变迁。
“黄母祠”门墩、三锭纺车和一匹匹宽幅布匹,再现了黄道婆织布的场景。黄道婆在元代改进纺纱技术,将一锭纺纱机改为三锭,大大加快纺车的织布效率。明朝万历年间,百姓为纪念她建造了“黄母祠”,松江华泾人还用十分名贵的太湖方石雕刻一对门墩,这对门墩原物从植物园内的黄母祠遗址移至纺织博物馆收藏。
博物馆还展示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的骨针,反映6000年前上海古人生活状态的马家浜文化水井,以及西汉时期丝绸之路上的汉服和胡服等。馆内最昂贵的展品,是一套包括一条长桌和12张方椅的进口柚木家具,它是1878年李鸿章等人筹建上海机器织布局时的用品。西式桌椅的摆放方式再加上桌腿凳脚上封神榜、牡丹亭等图样的徽派满雕,正是当年欧风东渐时的产物。
19世纪中后期,外商大量投资上海纺织业,日、德、法等国都在上海开办了规模庞大的各类纺织厂。展馆还陈列了不少当年有关美国鸿源纱厂、德国瑞记纱厂和日本上海纺织株式会社等企业的资料。

3、顾正红纪念馆
地址:澳门路300号
开放情况:免费开放,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00。
参观建议:选去
简介:
在近代工业背景下,顾正红以一位英雄工人的身份出现在我们面前。他在党的领导下,为反对日本资本家无理开除工人举行大罢工,揭露帝国主义剥削压迫中国工人的种种罪行。他英勇牺牲时,年仅20岁。这燃起了上海工人的反帝怒火,成为“五卅”运动的导火线。顾正红唤醒了深受迫害的中国人,正是有千千万万个像顾正红一样的英雄,才换来了我们现在安定的生活。
顾正红纪念馆总面积1300平方米,分顾正红纪念广场、馆内陈列、烈士殉难纪念地三个组成部门。馆内陈列分为黑暗的旧中国、苦难的童年、在日厂做工、沪西革命摇篮、二月罢工的烽火、顾正红惨案、五卅运动等七个部分,另有顾正红铜像、塑像、文献资料、实物展品等。顾正红纪念馆是我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4、泰来坊
地址:江宁路1325-1361弄
开放情况:现为民居
参观建议:必去,外部参观
简介:
泰来坊是1930年由新仁纪营造长业主何氏出资建造的工人住宅区。属于晚期的石库门里弄,上海旧式里弄的代表。
旧城改造已把周边的房子都变成了高楼大厦,唯独这里旧貌依然。这里一排四条石库门弄堂,每个单元都是一样的格局。“前楼”是一个单元里最好的房间。前面一排长窗,面临楼下的“天井”。后面的房门外有一段短小的通道,左侧一个小木楼梯上去,是晒台。晒台朝北,晒台南面是“三层阁”。降下三级楼梯就是“亭子间”,相当于今天的“廉租房”。原来的格局应该是一家人家住的。通常从后门进去是灶披间,前面客堂待客吃饭,前楼主人房,亭子间由成年子女或佣人居住,晒台晾衣服。
泰来坊里居民鱼龙混杂,解放前也是地下党积极活动的区域。据说其中一栋楼的前楼,就是毛泽东的弟弟,毛泽民的遗孀在上海的住所,也是地下党的一个联络处。他们撤走时,这所房子给了印刷工会地下党负责人。
上海石库门房子的基本格局差不多,只是有带一侧厢房,有带两侧厢房的。泰来坊的石库门房子大多不带厢房,建造简陋,以前住的都是工人和小职员,一栋房子里住好几家。淮海路的石库门就比较气派,通常带两侧厢房,有新式卫浴。房间面积也比较大。一家独住,不是高级职员,就是小资本家。群租者,则就是名流墨客、演员艺人,赵丹蓝萍等都住过这样的房子,“亭子间文化”也源自于此。

5、养和村
地址:长寿路160弄
开放情况:现为民居
参观建议:必去,外部参观
简介:
养和村是1935年建筑商王氏集资建造的资本家住宅区,属于上海的新式里弄。其中1号(现已不存在)为著名掌故学家郑逸梅先生故居。
郑逸梅(1895-1992),本姓鞠,幼年投靠外家,改姓郑,名愿宗,字际云。逸梅为笔名,别署冷香、疏景、一湄、陶拙安等。江苏吴县人(今苏州市)人,生于上海江湾,少年时代就学于苏州草桥中学,与顾颉刚、吴湖帆、叶圣陶等有同窗之谊。从1913起,先后为《民权报》、《小说丛报》、《申报•自由谈》、《红杂志》、《紫罗兰》、《万象》等几十家报刊写稿。1949年后,先后出版《民国旧派文艺期刊丛话》、《南社丛谈》、《艺术散叶》、《书报话旧》、《近代名人丛话》等几十种著作。是广为海内外读者称赞的著名报人。
郑老晚年居住在上海长寿路的养和村,这时的郑老已入耄耋之年,每天仍然兀自摇动他那支健笔,撰写种种文稿,在别人看来,写作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在郑老,却挥洒得优哉游哉,于是就有了“长寿养和春斋”之设。不禁令人忆及曹操《步出东门行》中“养颐之福,可得永年”之句。
郑老不但是旧上海著名的“旧闻记者”,“补白大王”,还曾任陕北中学副校长。陕北中学就是原来的晋元中学,座落在新会路上,就是现在的新会中学了。当今著名的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也是新会中学的学生,现新会中学的校名就是余秋雨书写的。

6、玉佛寺
地址:安远路170号
开放情况:开放时间8:30——16:30,票价20/人
参观建议:选去
简介:
玉佛寺,始建于清光绪8年(1882),相比起另外2座始建于三国时期的“静安寺”“龙华寺”,百余年的岁数绝对是小字辈。但就是这样一座历史并不长,面积并不大的寺庙,凭着历代僧众的不懈努力,不仅在动乱的年代完整地保存下来,而且以它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众多著名的中外政要前来参观游览,成为上海十大旅游景点之一。
玉佛寺由寺内的两尊玉佛而得名。一尊是被称作“镇寺之宝”的释迦牟尼坐像,由整块玉石雕琢而成。佛像结跏趺坐,左手掌心向上放在左腿上,作“禅定印”。右手自然下垂,手指触地,称“触地印”。佛像神态安详宁静、仁厚慈爱。这座佛像现供奉在玉佛寺的玉佛楼上。 另一尊是卧佛堂里珍藏着的卧佛像。这尊像由一整块汉白玉精雕而成,长96厘米,身披袈裟,偏袒右肩,右手支头号侧卧在红木榻上,与北京香山卧佛寺的卧佛造型相同。
清朝光绪初年,浙江普陀山僧人慧根法师外出云游,到达印度和缅甸。在缅甸国王的支持下,他聘请西藏的能工巧匠精心刻造,做成五尊玉佛像。1899年,慧根从海上将五尊佛像运回上海,留下两尊供上海佛教徒膜拜瞻仰,另三尊运回了普陀山。另一种说法是:当时,轮船招商局没有起重机,这两尊佛像太大,无法起运,就留在上海了。
最早的玉佛寺建立在吴淞江湾车站之侧,由慧根法师的弟子本照法师任持。辛亥革命后,寺庙毁于兵火,仅玉佛幸存。1918年起,佛教禅宗支派临济宗僧人可成法师在今址建新寺。经过十年的“躬营奋筑”,玉佛寺“蔚为巨刹,甲于海上”。
在玉佛寺里,还珍藏着许多珍贵的佛教经典和文物。在佛教文物展览室里,收藏着北魏、唐、宋、明各代青铜器、石雕佛像、菩萨像、唐人写经及历代字画,其中不少是佛教造像艺术的珍品。
新中国成立后,玉佛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多次进行拨款进行维修。“文化大革命”中,在市委的保护下,各级政府、有关单位和广大干部群众及寺内僧人相互配合,使整个寺院建筑完好地保存下来,经卷佛像、法器法物也安然无恙,两座玉佛完好无损。
1976年10以后,为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玉佛寺又重新作为佛教活动场所恢复开放,成立了“玉佛寺管理委员会”,流落僧人纷纷回寺。还拔出资金,对年久失修的寺庙进行了维修。

7、金城里
地址:安远路188弄
开放情况:现为民居
参观建议:选去,外部参观
简介:
这片住宅区是1936年金城银行所建造的职工住宅区。属于新式里弄。建筑外观为现代派装饰风格,外墙有简洁的横竖相间的线条纹饰。

8、安远路300号住宅
地址:安远路294,300号
开放情况:现为民居
参观建议:选去,外部参观
简介:
安远路300号住宅是1935年由蔡氏兄弟建造的资本家住宅。它由两个对称并列的三合院式的石库门院落组成,从正面看过去,就像是一个“山”字形。这个建筑的外墙和内部装饰十分考究,山墙、阳台、窗框、门额都有精美的西式雕花装饰,它的回纹铁艺的防盗窗特别精美。

9、澳门路日式住宅
地址:澳门路660弄
开放情况:现为民居
参观建议:必去,外部参观
简介:
澳门路660弄是一片日式联体别墅。开放前,像这样大规模的联体别墅式住宅小区在市区是很少见的。它建于1920年(民国九年),由日商内外棉株式会社建造,作为日侨职员宿舍。以前它是日资“内外棉纱厂”的职员宿舍,当时通称内外棉工房。民国34年后,由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接管,改名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第二宿舍。解放后1952年,改称华纺宿舍,成为了纺织局的干部宿舍。
这里的建筑为典型的日本近代集合式住宅,外观主要表现为英国式,内部平面布局和装饰具有明显的日本传统风格。

10、曹阳一村
地址:兰溪路枣阳路
开放情况:现为民居
参观建议:必去,外部参观
简介:
曹杨一村是上海第一个全面绿化的新村,环境优美,有被誉为绿色顶链的曹杨环浜依村环绕,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工人新村。
“曹杨新村好风光哦,白墙壁,红屋顶,石子路铺得平,哎哟走路真称心……”当年一曲杨柳青小调传唱全城,到如今,曹杨一村承载着中国工人阶级翻身当家作主的火红记忆。
1951年9月,曹杨新村破土动工,次年5月,首期完工的住宅,称为“曹杨一村”,总共了安排1002户居民,所以又叫“1002户工程”。
俯瞰整个社区,它就像一颗巨大的五角星,表达出人们城市建设的美好理想。这尽管并非设计者有意为之,但这一形状固定在了村民的印象之中。
在住宅楼旁,一系列配套公共设施同时兴建,小学、图书馆、公共浴室、菜场、消费合作社、诊疗所、大礼堂等。新村环浜上还建造了一组风格迥异的小桥,以位于曹杨公园旁的红桥最为出挑,小桥栏杆涂成鲜红,在绿树环绕、清清溪水的衬映下,尤为动人。
当时,首批入住的都是上海国有企业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如今78岁的原上海绢纺织厂先进工作者郑长保回忆当年,仍激动不已:“我是1952年‘五一节’后第一批搬进来的,当时戴着大红花,敲锣打鼓,欢天喜地,看着红色的屋顶,白色的墙壁,绿色的窗棱,兴奋得一夜没睡着,感觉自己真正解放了,真正感受到党的关怀。”
曹杨一村共有48幢,每幢两层,共有6户人家,其中第三户、第六户是一室半的大户,有22.6平方米,其他小户是16平方米,每层公用一个约12平方米的厨房。1963年,为了解决困难家庭住房问题,又加盖了第三层,同样是三户,公用两个厕所。居民要经过工作单位的严格审核,符合要求的才可入住。
如此高规格的“苏式小洋楼”,令当时的人们羡慕不已。1952年底,曹杨一村开始接待外宾,到此参观过的有来自波兰、德国、古巴、巴基斯坦等国家的代表团。家住98号的李阿姨家每周多则要接待四五批外宾,少则也要两三次。直到“文革”前,它一直是展示社会主义国家建国初期普通工人生活的窗口。毛泽东、宋庆龄等领导人曾前往视察,接待过包括尼克松等外国元首在内的10万余次外宾,是上海当时对外交流的一个窗口。.

TOP

九、行知上海——五角场(普陀区)
(一)主题:寻访“大上海计划”的遗存
(二)主题阐释:
五角场归属于一个最终遗失的梦想,虽然有着雄心万丈的起始,却仓促谢幕于历史之中。作为“大上海计划”的核心,它曾被赋予了重要的使命,而撷取那些散落于寻常巷陌间的建筑与痕迹,就成了追忆过往的途径。
(三)主要路线:
国和路/江湾体育场——国京路/上海新村——国京路民府路/三十六宅——民京路/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科研中心——黑山路/同济中学旧址——长海路/上海体育学院——中原路/长海医院职工宿舍楼——长海路/长海医院
(四)引言:
五角场以及附近的路名常以“国”字开头,或以“政”字开头。这其中透露着不寻常,从而带出江湾五角场一段“光辉”的历史——这里曾经是上海的行政中心!
在上世纪30年代,这片土地上风风火火地进行着一个“大上海计划”。其背景是近代上海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地位日益重要,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迫切要求站稳上海、控制上海,但是上海黄金地带已经分别被法租界和公共租界占据,原老城厢所处的沪南地区人口稠密无法再行建设,所以政府决定在江湾五角场地区征地兴建新上海。
五角场虽是远离旧市中心的东北郊区,根本不算是“上海”,但这里靠近黄浦江,有更大的港口优势,而且由于发展程度很低,多为乡野平地,方便从头开始。因此经过反复研究,旧上海市政府制定出了《建设上海市市中心区域计划书》,规划了水陆交通、道路系统和分区计划,并迅速展开了设施的建设与整改。也因此,五角场道路名称在规划中第一个字可以连成“中华民国上海市政府”,第二个字也往往是象征国家和平兴盛的赞美字。
可惜的是,由于政治上的不稳定,“大上海计划”中断了好几次,并最终随着日本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上海沦陷而彻底流产。不过五角场并没有停止它发展的步伐,如今的五角场,不仅是上海的十大商业中心之一,四大城市副中心之一。站在今天繁荣现代的五角场,我们依然可以寻找那个梦想在实现过程中最初的记忆。
(五)参观地点:
1、江湾体育场——旧上海体育场
地址:国和路346号
开放情况:开放,不需要证件。里面各场馆基本不开放
参观建议:必去
简介:
现在的江湾体育场仍然很热闹,且设施完备。与其他体育场不同,这里的建筑充满了中国特色,但又非传统的中式建筑。这些都是中国第一代“海归”建筑师代表董大酉的杰作,“大上海计划”中的很多建筑,包括旧市政府大楼、博物馆、图书馆都是他设计的。
游泳馆是露天的,按照当时的国际标准设计,可以容纳5000个观众。拱门上云纹、火焰纹透露着浓浓的中国特色。体育馆主体为钢结构,屋顶是当时国内独一无二的大跨度穹顶,顶上有双层玻璃排窗,用以增加室内光线,里面各种先进设备一应俱全。
体育场的主体建筑是运动场,有8道的500米跑道、草坪足球场、网球场、环形大看台,里面还有商店、休息室、卫生间等各种设施,更神奇的是这个号称能容纳6万观众的体育场在5分钟内就可以让观众全部离场。70多年前就能有这样的规模,不愧为“远东之最”。
体育场东西司令台被独具匠心地设计成三孔券门牌楼式建筑,三座人造白石装饰的大拱门高达8米,大量运用中国传统的云纹、火焰纹、莲瓣纹等雕饰,美观又不乏庄严,且具有民族特色。顶上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古铜色大鼎,是用来点燃象征运动精神的火炬的。三个拱门上面门额的位置曾经刻有“国家干城”、“我武维扬”和“自强不息”,显示出时人绝不做“东亚病夫”的豪情壮志。
江湾体育场1935年交付使用后,即迎来了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当时的国民政府高度重视这次运动会,因此选择在这座当时国内设备最完善、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体育场举办。运动会开幕的那天下着绵绵细雨,但依旧盛况空前,体育场大看台被“挤得水泄不通”。为了庆祝,中国飞行社以及中央航空学校特派出多架飞机在体育场上空翱翔,场面十分热烈。这一届运动会推动了中国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振奋了民族精神,并使江湾体育场的知名度大大提高。
二战时期,这里曾沦为日军的军火库,江湾体育场一度破败。直至1954年,国家体委和上海市政府对体育场进行全面修葺并且更名,才使这里重获生机。现在西司令台上面的“上海市江湾体育场”便是由时任上海市长陈毅亲笔题写的。上世纪50年代起,江湾体育场成为上海足球大本营,球王贝利还在这里踢过球。90年代中期,上海申花足球队在江湾体育场安营扎寨。现在这里也不断进行着多元化建设,继续着大上海的梦想。

2、上海新村
地址:国京路60弄
开放情况:现为民居
参观建议:选去,外部参观
简介:
“大上海计划”还催生了许多别墅、花园住宅,上海新村即为其一。
根据上海地方志,民国21年(1932),上海银行在国京路60号建造独立式花园住宅2幢,名为上海新村,占地约18亩。宅前有竹林、池塘、树木、花卉,环境幽雅,供银行经理居住。现在这里已面目全非,只有4幢房子是“历史遗留”。

3、三十六宅
地址:国京路民府路
开放情况:现为民居
参观建议:选去,外部参观
简介:
三十六宅是1933年实施“大上海计划”兴建新市中心区时,由兴业信托社在五角场镇中部,市光路、民府路建造的36幢混合结构花园住宅,又称36宅。建成后供当时的市府高官和工商人士、大资本家居住。
抗战胜利前夕,三十六宅被美机炸毁2幢,解放后又恢复原貌。与上海新村相似,这里大部分已是外来务工人员的聚居地,但是还是可以从西式别墅上看到些许当年的小资情调,感受大上海计划的繁荣憧憬。

4、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科研中心(旧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地址:民京路918号
开放情况:开放,不需要证件
参观建议:必去
简介:
现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是原来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校园。国立音专是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校,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由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和留德音乐博士萧友梅创办,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与师资。该校建校之初一直靠租赁校舍,直到1935年才搬到民京路新校舍。
建筑由清华毕业的建筑师罗邦杰设计,延续了“大上海计划”市中心区建筑群的风格,一样是中西合璧的样式,红墙青瓦,典雅别致。当时因为经费拮据,只建造了主教学楼、宿舍还有琴房,礼堂、图书馆、体育场等设施都没有建成。原来的学生宿舍是现在长海医院康复中心住院部。
当年教学楼的大堂,大理石地面的图案是竖琴和钟,这是国立音专的标志,也是现在这里唯一可见当年音乐学院的痕迹。当时这个校舍使用不到两年,上海就沦陷了,因为日军的狂轰滥炸,学校被迫搬迁,这里的音乐与梦想就那样中断了。

5、同济中学旧址(旧上海市图书馆)
地址:黑山路181号
开放情况:不对外开放,透过恒仁路一侧栏杆可以看见
参观建议:必去
简介:
恒仁路原来叫府前右路,是大上海道路规划中的一条。透过栏杆,可见一座非常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建筑,即原来的上海图书馆。
建筑建成于1935年,为当时“大上海计划”市中心最重要的建筑之一,由董大酉设计,蔡元培任图书馆临时董事会的董事长,董大酉等人是董事,希望打造成“上海最大规模图书馆”。当时图书馆拥有藏书万余册,已算得上是很大规模。有人感叹,在上海市内,凡是先进的、大型的设施和雄伟的新气象一向为外国租界所独有,但这个市中心区域却一反往常,大多的设施都赶过了租界而领先于上海,尤其是市图书馆的建筑规模超过了租界内的所有图书馆,蔚为壮观。
由于八一三事变爆发。图书馆被迫关闭。除了部分珍本善本书籍事先转移,其余均毁于战火。大楼虽被保留下来,但已经完全没有图书馆的功能,目前是空置的状态。有时间的话可以与这里的门卫老先生聊一聊,他可以告诉我们一些关于“大上海计划”和这幢楼的历史信息。

6、上海体育学院(旧市政府新厦)
地址:长海路399号
开放情况:校园可进入,不需要证件,大楼遗址不开放
参观建议:必去
简介:
旧上海市政府大楼位于今上海体育学院内。从地理位置看,它建在当时规划的江湾新市区的核心区域,把市政府各局集中在一起,从而大大提高行政效率。建筑由董大酉设计,风格与其他“大上海计划”的建筑一致,将民族风格和现代化的结构、外部形式和内部功能、坚固性和实用性有机结合,气势恢宏,中国特色浓郁,突显出市政府的重要地位。
市政府大楼在1933年9月建成之时,非常辉煌和风光。当年10月10日“双十节”,是辛亥革命22周年纪念日。因为“大上海计划”开始实施,市府大厦落成,所以这一天庆祝活动特别热闹,数千名中外来宾还有10万民众在市府大楼前广场集会。
由于1931年市政府大楼奠基之时上海财政比较困难,建设经费不足,所以当时大楼在建造时使用了比较廉价的材料,如栏杆是用水泥、地面是用人造板做的。留意这些细节,也可以看出“大上海计划”实施中的艰难。

7、长海医院职工宿舍楼(旧上海市卫生试验所)
地址:中原路长海医院对面
开放情况:现为民居,外部参观
参观建议:选去
简介:
卫生试验所是旧市立医院的配套设施,隶属医疗卫生研究部门,由董大酉设计事务所设计,十字上有抽象的纹饰,是“卫生”的繁体字。地板上还有一个显微镜图案,可以看出建筑原来的用途。“大上海计划”中的每个代表建筑地上都有一个水磨石图案,表明建筑的身份。

8、长海医院(旧上海市立医院)
地址:长海路174号
开放情况:现为医院,不需要证件
参观建议:必去
简介:
长海医院大楼属当时的市立医院,是“全市之医药中心”。旧上海市立医院建于1936年,兼有医药研究、疾病治疗核医学教学三种设备,由国立同济大学校长翁之龙兼任院长。抗战爆发以后,市立医院被日军占领,改为陆军医院。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接管为陆军联勤总医院。现在这里是长海医院教研室和信息科用房。
在长海医院内还可以找一下写着“上海市”的窨井盖,是“大上海计划”中仅剩的两块。

9、长海医院影像楼(旧上海市博物馆)
地址:长海路174号
开放情况:现为医院,不需要证件
参观建议:必去
简介:
长海医院的影像楼是旧上海市博物馆,与上海图书馆遥相呼应,均为董大酉设计,取中西合璧、古今融合风格,是传统与实用结合的典范,在当时被称为近代建筑史上的双子星座,也被称为“姐妹楼”。
这是上海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拨款筹建的博物馆。博物馆在1936年建成,通过收购、捐赠等方法共征集到文物两万余件。蔡元培、吴铁城等任当时博物馆临时董事会的董事。
旧上海市博物馆在筹备布展之时,中国第一届建筑展览会率先在博物馆大楼里举行,这也是新落成的博物馆第一次接受世人的检阅。虽然江湾远离市中心,但参观者都抱着对中国建筑和文化的热情和兴趣,踊跃参与。后来博物馆还举办过地方文献展览会,同样引起轰动,无奈七七事变爆发,上海形势不容乐观,展览会被迫提前闭幕,博物馆也停止开放。八一三事变时博物馆大厦受到严重破坏,只剩下了还算完整的外壳。万幸的是,馆内重要文物在日军占领江湾之前就已转移。
上海解放之后,出于种种考虑,市政府决定另辟新地建造市博物馆。大楼也改作他用,为长海医院影像楼。虽然时过境迁,但大楼内部的朱红色柱子和彩画、梁枋、藻井,仍诉说着曾经的故事。

10、长海医院飞机楼
地址:长海路174号
开放情况:不开放,外部参观
参观建议:必去
简介:
飞机楼是原来的航空协会的会所。
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本出动飞机疯狂轰炸,造成巨大损失,使飞机的地位和作用渐被国民所认识,特别是日本航空母舰开进黄浦江,其威力给国人留下深刻印象。1933年,中国航空协会成立,以“提倡国民航空救国,研究发展航空技术”为宗旨。飞机楼就是该协会的会所。
飞机楼同样为董大酉设计。从高空俯瞰,似一架正要起飞的飞机。大楼背面墙上还有“中国航空协会”几个大字。
飞机楼不仅是“大上海计划”的代表建筑之一,还承载着爱国人士抵抗侵略、振兴中华的理想。中国航空协会始终宣传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航空救国”思想,增强民众抗日救国的民族意识,还先后两次发动大规模的“捐资购机”运动。在1937年的八一三淞沪会战中,中国空军屡次重创日军,取得辉煌战果,其中就有中国航空协会和国民的重要贡献。抗日战争爆发后,飞机楼遭到轰炸,破坏严重,沦为日军军火库。现在的飞机楼是1991年泰国华侨郑钟良出资修复的。

(六)补充阅读:
1、“大上海计划”中心城区的道路规划
五角场,因五条路在此汇聚而得名。
“大上海计划”规划中以五角场为中心,形成蜘蛛网状的道路系统——黄兴路、其美路(今四平路)、翔殷西路(今邯郸路)分别接通杨浦、虹口和闸北;翔殷路和淞沪路通向“大上海”腹地,构成既相分割又互为联系的街区。另外,仿效芝加哥、华盛顿等欧美城市从市中心放射出若干直线型道路,计划修筑干道二十条,形成干支相连的道路系统。规划中,城区中心是一个中国的“中”字形,“中”字的顶端是当时的市政府大楼,“中”字中间“口”字的左右两边分别是市图书馆和市博物馆,三个建筑成三足鼎立之势,可见当时市政府对文化的重视。从“中”字的最中心分别向西东北南四个方向延伸出去了四条主要的路,也就是“三民路、五权路、世界路和大同路”,以彰显孙中山的理想。三民路就是现在的三门路。与三民路相对应的五权路是现在的民星路。世界路是根据孙中山先生世界大同的理想而定的路名,只是大同路最终没有建成。
其他道路以“中华民国上海市政府”为开头,现在留下的“国”、“政”、“民”开头的路剩下比较多,“华”和“海”的路仅剩几条都在二军大里,中原路是留下的唯一一条以“中”开头的路,“市”字还有市光路等保存下来,“府”字头的则有府南右路(现改名为黑山路)、府东外路(现长海路)等。
“大上海计划”因日军侵华、江湾沦陷戛然而止,但大上海的梦想并没有画上句号。从今天支离破碎的路名中,我们可以依稀看到曾经的光荣与梦想。




十、行知上海——嘉定古城(嘉定区)
(一)主题:回溯上海的教化之源,发现上海的园林之美
(二)主题阐释:
在嘉定古镇,探访“上海最古老的园林”——秋霞圃;参观“彰显中国千年科举制度”的中国科举博物馆;品全国闻名的“南翔小笼”……这是一次远离城市喧嚣,回溯上海教化之源的文化之旅,也会是一次抛开一切烦忧,尽览上海园林之美的美的旅程。
(三)主要路线:
地铁11号线嘉定北站——嘉定12路博乐路站/嘉定古镇——地铁11号线南翔站/南翔古镇
(四)引言:
嘉定是上海历来的钟灵毓秀,人文荟萃之地,文化、教育、科学有着相当发达的传统。孔庙、书院、佛寺、城隍庙,承载着幽深的城市文脉,儒家、道家、佛家在这里和谐相处,后来被提炼演化成重学问、重气节的教化精神。以嘉定孔庙为滥觞,宋至清代,培养出了192名进士,更有王敬铭、秦大成和徐郙3名状元。有“南钱北纪(晓岚)”之称的清代著名学者,考史第一人钱大昕也来自嘉定。除了崇文重教之外,嘉定更有着上海最令人神往的江南园林,历史最悠久的秋霞圃、远近闻名的古猗园等等都彰显了嘉定的独特风味。这江南的味道在园林中,在绿叶上,在农家小屋里。烟雨江南似诗如画,青草碧水,把人间的浊气涤荡得干干净净,贮满绿色,贮满清音,让人眼目清亮。
(五)参观地点:
1、秋霞圃——上海最古老的园林
地址:城乡镇东大街314号
开放情况:开放时间6:00-17:00,票价10元/人;
参观建议:必去
简介:
秋霞圃,与松江醉白池、上海豫园、嘉定古猗园、青浦曲水园并称为上海五大古典园林,是江南著名的古典园林,园内建筑大多建于明代。秋霞圃由三座私家园林明代龚氏园、沈氏园、金氏园和邑庙(城隍庙)合并而成,分为四个景区:桃花潭景区(原龚氏园)、凝霞阁景区(原沈氏园)、清镜塘景区(原金氏园)和邑庙景区。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秋霞圃的最大特点就是“小中见大、曲折有致”,令人回味无穷。全园以桃花潭为中心。园内有亭台楼阁、华池曲径、茂林修竹、纸栏板桥、断岸滴泉、假山奇洞,布局紧凑以工巧取胜。园中有园,景外有景,极富诗情画意。

2、嘉定城隍庙
地址:秋霞圃内
开放情况:同秋霞圃
参观建议:必去
简介:
嘉定城隍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年(公元1218年),即嘉定建县之年。城隍庙大殿高14米,宽23.54米,屋脊两端塑有动物图案及八仙座像,脊中塑有盘龙吐水戏珠,寓意消灾。殿前石栏塑柱上雕刻着18头狮子,栩栩如生。大殿与后面的二寝宫相连,呈工字形。此类双顶连体庙宇在江南古建筑中实属少见。嘉定城隍庙历史和建筑规模都超过了上海城隍庙,为沪上之最。旧时城隍庙后还设有戏台、书场,一派热闹景象。嘉定至今还流传着“朝朝城隍庙,夜夜小山堂”之说。城隍庙大殿上供奉的城隍爷是嘉定清官陆陇其。

3、陆俨少艺术院
地址:嘉定镇街道东大街358号
开放情况:免费开放,开放时间9:00-16:30
参观建议:选去
简介:
陆俨少艺术院建院于陆俨少先生九十诞辰的1999年6月26日。全园占地6.5亩,为中国传统园林式庭院,雅意盎然,是收藏、研究和弘扬著名国画大师陆俨少书画艺术的中心。目前,院藏陆俨少先生传世之作75件。

4、州桥老街
地址:嘉定镇博乐路
开放情况:开放
参观建议:选去
简介:
州桥老街位于嘉定城中心区域(博乐广场附近),千步之内汇集了宋、元、明、清等历代古塔、老街、旧庙、名园,也是南连孔庙、汇龙潭,东接秋霞圃等名胜古迹的重要旅游通道。在老街内,可以看到原名“登龙桥”的州桥,而州桥老街也是古城嘉定最热闹的地方。

5、法华塔(顾维钧生平陈列馆)
地址:嘉定镇南大街349号
开放情况:开放时间8:00-16:00,联票 20元/人(含法华塔、中国科举博物馆、嘉定孔庙)
参观建议:必去
简介:
法华塔又名金沙塔,南宋开禧年间建造,俗名文笔峰,有祈求科举中式的意思。嘉定设县后县城建设就以此塔为中心。塔坐落于州桥南堍的练祁塘旁,是全城最高点,也是东、西、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弯弯的河水,幽深的街巷,年久的拱桥,古色古香的民居,在日月光照下,与古塔相映成趣,构成嘉定一景“金沙夕照”。拾级而上,极目远眺,古镇风貌尽收眼底。
顾维钧生平陈列室主要陈列了顾维钧生平资料以及生前用过的部分物品。顾维钧(1888年—1985年),字少川,嘉定人。近代中国著名外交家,历任中华民国国务总理、外交总长(外交部长)、民国驻美、英、法、墨西哥等国大使(公使),国联中国首席代表、第九十六届国联理事会主席等职务。二战后成为中国驻联合国第一位代表并任联合国国际法庭副庭长,获终身国际法官荣誉称号。
1919年“巴黎和会”上,顾维钧面对日本代表团提出的无理要求展开激烈斗争,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辩论中,他脱稿发言,以流利的英语、无可辩驳的证据谴责列强,并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此举被称为中国近代外交史上光辉的一页,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1946年3月,代表中国出席在旧金山召开的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参与起草了《联合国宪章》。

6、嘉定竹刻博物馆
地址:嘉定镇南大街321号(嘉定别墅内)
开放情况:免费开放,开放时间8:00-16:20
参观建议:必去
简介:
嘉定竹刻具有400多年悠久历史,明代中后期,朱鹤祖孙三代开创了以深浮雕和透雕为主要形式的嘉定派竹刻艺术。她是嘉定地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地域特性的艺术佳品之一。2006年,嘉定竹刻被收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是名录上的“遗产”拥有的第一座博物馆。博物馆采用“全息成像”新技术,以飘浮在空中的立体映像展示嘉定竹刻精品的三维效果,在古典艺术品展览形式中独树一帜。同时,为保护竹刻艺术品不朽不裂,该馆首创花泥调控湿度的办法,又是一个新奇之处。

7、五龙戏珠之地——汇龙潭公园
地址:嘉定镇南大街183号
开放情况:开放时间8:00-16:00,票价5元/人;
参观建议:必去
简介:
“汇龙潭”因五条河流交汇于此、形如五龙蜿蜒伸展之态而得名。自明代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疏浚,至今已有四百年历史。潭中有山岛一座,名曰应奎山。鸟瞰之下,汇龙潭和应奎山山水相依,犹如长龙盘绕明珠,呈五龙抢珠之势,景色秀丽。公园南部以汇龙潭水和应奎山组成山水相依的自然风景,参天古木、名花异草相映成辉,水边有魁星阁、百鸟朝阳台等明清建筑。北部为姑苏庭院格局,布局紧凑,畅观楼、怡安堂、缀华堂造型各异,古朴典雅。
汇龙潭公园中有侯黄纪念碑,是为了纪念侯峒曾与黄淳耀两位先生在“嘉定三屠”中的义举。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攻陷南京后,兵临嘉定城。七月初四凌晨,大雨如注,守城义军饥困交加,在清兵的猛攻下东门先被攻破。经过激烈巷战,嘉定失守。侯峒曾携两子奔回家,投叶池殉国。因池浅未淹死,父子三人被追来的清兵砍死。黄淳耀偕弟黄渊耀回到西林寺,双双自缢。侯黄两先生的义节,深深地感动了嘉定后人。民国25年(1936),嘉定全县教职员和学生捐资建造了这座纪念碑。

8、中国科举博物馆(嘉定孔庙、嘉定博物馆)
地址:嘉定镇南大街183号
开放情况:开放时间8:00-16:00,联票 20元/人(含法华塔、中国科举博物馆、嘉定孔庙)
参观建议:必去
简介:
中国科举博物馆又称嘉定孔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即嘉定建县后第二年,至南宋淳佑九年,初具孔庙建筑体制,历时30年。近800年来,历经数代10次维修,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下来,素有吴中第一之称。
始创于隋代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废止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园1905年)的科举制度,是中国首创的一种选官制度,绵延了整整1300年。其间,共产生状元700余名、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隋唐之后,中国社会绝大多数知识分子都与科举有着不解之缘。为了重现和研究这段历史,2005年,嘉定区政府投资1000万元,建设中国科举博物馆。该馆利用孔庙古建筑的自然分割,收集展出科举文物和相关展品1000余件。其中包括:清雍正元年癸卯科的“武进士张鈵殿试卷”,清乾隆五十年的“进士贵徵殿试卷”,清光绪二十八年的“江南乡试第1—3场题目”,以及考生作弊用具“麻布坎肩夹带”、“丝绸夹带”等。
博物馆内有五个展厅,分别介绍了科举制度产生的历史,以及科考的整个过程,以及很多状元进士的试卷。孔庙内介绍了很多经过科考而后成名的士子,几乎隋唐以来的名人都提到了,里面有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里面介绍了许多秀才举人的故事,还有画卷,书籍试卷等。有意思的是,馆内还收藏有古人做的“作弊小抄”。

9、当湖书院
地址:中国科举博物馆内
开放情况:同科举博物馆
参观建议:选去
简介:
当湖书院,得名于有“天下第一清廉”美誉的康熙十四年嘉定知县陆陇其。乾隆三十年(1765年),嘉定知县杜念曾钦慕因“德有余而才不足”而被罢黜的陆陇其之政迹,修葺孔庙旁的应奎书院,增建讲堂,特取陆的出生地浙江平湖的别称——“当湖”为院名。当湖书院现辟为博物馆陈列室。书院外墙沿河30多米,有一条1987年修建的碑廊,内有历代书画家的书法艺术,其中黄庭坚、文徵明、董萁昌等人的墨迹诗文石刻,尤为珍贵。

10、云翔寺——古镇南翔之根
地址:嘉定区南翔镇人民街100号
开放情况:开放时间7:30-16:30,票价8元/人
参观建议:必去
简介:
云翔寺始建于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初名为“白鹤南翔寺”。唐时达到鼎盛,寺基扩大到180亩。宋绍定年间,因理宗赵昀赐“南翔寺”匾额,寺名更为南翔寺。公元1700年,康熙赐额“云翔寺”,故又易名为云翔寺。后因天灾人祸,寺庙毁损殆尽。目前能见证历史的仅有双塔一对,及散落在古猗园内的唐石经幢和宋普同塔。
重建后的云翔寺又名留云寺,寺名源于上海南市区的留云寺。现在的寺庙占地15亩,规模宏大,布局合理、严谨,共分三进院落,于中轴线上布置主要殿堂:山门、观音殿、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左右对称布置伽蓝殿、大势至殿、钟楼、鼓楼、文殊殿、普贤殿、上客堂、僧寮等,并有迥廊围绕。此外,在地下建有功德堂、万佛堂。云翔寺以唐风复建,风格刚劲雄健,气宇恢宏,简洁大度,淳朴自然。
今日之云翔寺,要礼佛,圣像庄严,殿宇宽敞;要进香,氛围肃穆,法器齐整;要修持,环境清幽,妙香静寂;要游览,令人心旷神怡。无论提高文化修养,陶冶情操,体会宗教神韵,净化心灵,都会让你有所得,有所悟。

11、南翔老街(南翔双塔)
地址:嘉定区南翔镇人民街
开放情况:开放
参观建议:选去
简介:
南翔镇是上海的四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2008年南翔老街经过保护性修缮后,成为引人注目一处人文景观。
玲珑双塔,座落于嘉定区南翔镇报济桥北,本属云翔寺古刹的一部分,建塔确切年代不详,专家鉴定为五代建筑,是我国所存的一对年代最悠久的砖塔。
双塔砖塔高11米,七级八面,底曾直径为186厘米,全部构件为砖制,加工精细,外观模仿江南木结构楼阁式宝塔,酷似建筑模型。塔身上简朴的直棂窗、精巧的斗拱、细腻的栏板和秀挺的塔刹,比例匀称,惟妙惟肖,表现出典型的唐宋建筑风格。南翔寺双塔是全国仅剩的一对五代砖塔,具有极高的价值。

12、古猗园——绿竹猗猗的明代古园林
地址:嘉定区南翔镇沪宜路218号
开放情况:开放时间7:00-18:00,票价12元/人
参观建议:必去
简介:
古猗园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是通判闵士籍所辟的私家园林,由明代嘉定竹刻家朱三松精心设计,以“十亩之园”的规模遍植绿竹,故取《诗经》“绿竹猗猗”之句,名为“猗园”,当时号称“十亩之园,五亩之宅”。同时,该园还以猗猗绿竹、幽静曲水、典雅的明代建筑、韵味隽永的楹练诗词以及优美的花石小路等5大特色闻名于世,其建筑艺术风格、植物品种配置、山石水体形态、道路地坪花色,都别具古朴、素雅、清淡的园艺特色。清乾隆11年(1746),由洞庭山人叶锦购得,次年兴工装点拓充,两年后秋季竣工,更名“古猗园”。
古猗园几经扩建,面积达146亩。全国按不同景观划分为逸野堂、戏鹅池、松鹤园、青清园、鸳鸯湖、南翔壁6个景区,各具独到精巧的艺术构思,散发着古猗园有的古朴、素雅、清淡、洗练的气质。园中保存的唐代镜幢、宋代普同塔,引人探古问胜。园中因“8.13”事变,当地爱国人士重修阙亭,独缺一角,以志国耻的“缺角亭”,象征着我国反帝民族之魂。
关于建园有个传说,说古猗园最早的主人是在京城当官的。一天,他回南翔省亲,老娘说想进皇家园林玩玩。这当官的想,那是皇宫岂能随便进出,可是他又不人心违背老娘的心愿,就说老娘年事已高不便长途跋涉,答应为老娘仿造个园林让他住在里面。经过几年建设,盖起了亭台楼阁、画舫水榭和一座楠木庭拄的“四面厅”,厅前还种了一对盘槐。老娘高兴了,可也惹下了大祸,有人向皇帝参了一本,说园主建“四面厅”,种盘槐,是妄图南面称王,结果他被满门抄斩,全家埋葬在园内的竹枝山下。后来山上长出矮竹叶子全部都镶着白边,人们叫做“孝娘竹”,直到现在还高不过膝。
解放后,古猗园几经扩建。1959年,云翔寺的一对唐代石经幢和一座宋代的普同塔被移入园内。1983年,园基从27亩扩展到130余亩。为了恢复古园旧观,保持明代风格,在老景区内重建了“逸野堂”、“幽赏亭”、“柳带轩”、“绘月廊”,“修复了飞语跃轩、“浮筠阁”、“白鹤亭”、“缺角亭”。在新扩建的园区,开河凿流,叠山理水,建亭搭桥,开辟了“松鹤园”和“青清园”、种植了大量的花木和竹子。新建部分既有古典园林风格,又创新立意,运用“古为今用”方法,使全园景区融合贯连,风格协调,成为同意的整体。.

TOP

很丰富,支持一下!.

TOP

非常好!献花!.

TOP

很丰富,献花!.

TOP

.

TOP

test.

TOP

太棒了!!有了楼主的指点,这周末就带女儿先去徐汇区东平路行知上海.

TOP

好贴.

TOP

这真是一只好帖啊好帖,加精置顶挂星星~!.

TOP

.

TOP

好帖,不错!.

TOP

好帖,顶!.

TOP

收藏了,好帖。出生在上海,对上海还真不了解,退休后去走走。.

TOP

顶.

TOP

好贴  献花了!.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好贴,收藏.

TOP

收藏 献花.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