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 12
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其他] 《道德经》白话批注 - 太上老君注解

052→守母章第五二

第五二讲→道的本源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天地万物都有它的本源。这个本源就是道。道创造天地万物。所以道是天地万物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然知道天地万物是道之所生。就知晓道为母。物为子。道为体。物为用。所以现在的人。只知物而不知道。是背道而驰呀。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殁身不殆。
因此当你认识这个道以后。就要秉守这创造斓赝蛭锏牡馈>褪巧硗龅氖焙颉R膊换岣械娇植烙胛O铡R蛭你已经回归到道的母怀中了?
▼塞其兑。闭其门。
所以如果不想让精气神外驰。就要塞住了人的欲望之口。
▼终身不勤。
修道之人。如果能塞闭欲望之口。与六贼之门。则一辈子受用不尽。不必动用多大的勤劳。自然可以成就大道的。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否则终身不知闭住这声色货利之门。只知仗恃自己的才能。而丧心争斗于红尘之中。那就不可救药了。
▼见小曰明。
因此能够察觉微小事的人。才是明白大道的人。
▼守柔曰强。
能够守着柔弱之道的人。才是真正强胜之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
但是。明白大道还是不够的。仍然须要回光反照。使得心德内外相应。这样才能归于灵明觉悟之中。
▼是谓袭常。(袭另本作习)
能够这样做的人。就能达到身心无挂。安然自得了。更可说是实行大道已经习惯了。.

TOP

053→大道章第五三
第五三讲→大道之行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惟施是畏。
假使我有一些智能。要行于大道的话。还须要小心谨慎。因为不小心的话。还恐怕会走入歧途末路之中呀。这为什么呢。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因为我看到了大道本来就很平坦的。很宽大的。可是偏偏有些贪妄的人。他喜欢寻找小路走。这样的结果不但无益。反而害了自己。这些都留给我很大的警惕。
▼朝甚除。
就以一些当朝的文武百官。为譬喻吧。朝纲都已经保不住了。
▼田甚芜。
百姓的田地也都已经荒芜了。
▼仓甚虚。
仓库的稻米也已经快要没有了。
▼服文采。
但是还有一些贪官污吏。尚穿着华丽的衣服。来显示自己的尊贵。
▼带利剑。
身上还带着明亮的利剑。来夸耀自己的强悍。
▼厌饮食。
不但如此。更是一心追求美餐。美酒来吃喝享受。
▼资货有余。(资另本作财)
而且只顾自己的财货有余。更不去接济别人。
▼是谓盗竽。(竽另本作夸或跨)
像这种人。不就是像极了恶人的作为吗。
▼非道也哉。(另本冇也)
所以像这样的作为实在很不合乎大道的。.

TOP

054→善建章第五四

第五四讲→德的余荫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天地之间。如果建立有形的东西。容易被拔去。购置有形的物品。容易被取走。因此唯有善于建立道德的人。才不容易被拔去。不容易披取走。
这为什么呢。因为道德是建立于无形的心中。所以没有形体让力量拔去。也没有其它力量。能让无形的道德脱落。
▼子孙祭祀不辍。
所以能够在生的时候。行乎道德的人。他死了之后。仍然有社稷宗庙。让子子孙孙祭祀。代代相传不绝。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因为他的德。实行于身。所以他的善德。才有如此的完美。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所以说。一个有道德的人。他修德充实于身的话。必能使家人得到德的余荫。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如果这个有德望的人。德化于乡里之间。则乡里之间必然能够得到教化上的长处。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邦另本作国)
如果德化于国家的话。这个国家也必然会得到兴旺。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如果德化于天下的话。也一样能够感召天下。
▼故以身观身。
因此我明白以上这些道理之后。我就以自己的身心体悟。去观察别人的一切作为。
▼以家观家。
以自己的家庭教化。去观察别人的家庭教化。
▼以乡观乡。
以自己的乡里教化。去观察他的乡里教化。
▼以邦观邦。(邦另本作国)
以自己的国家教化。去观察其它国家教化。
▼以天下观天下。
以现在的天下教化。去观察未来天下教化。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所以我何以知道天下的变化情况呢。就是以上的道理推究而得的。.

TOP

055→含德章第五五

第五五讲→德性深厚的人
▼含德之厚。比于赤生。
包含德性深厚的人。就好像天真无邪的婴儿一样。那么的无知识。那么的顺天自然。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搏另本作抟)
所以毒虫要螫他。他也不怕。猛兽要伤害他。他也不怕。凶恶的野鸟要扑抓他。他也不怕。因为他毫无伤人之心。亦无惧怕之意。心灵中纯然物我两忘。那里会去顾忌毒虫之螫。猛兽之害。以及野鸟的扑抓呢。
▼骨弱筋柔而握固。
别小看这些婴儿。虽然筋骨柔弱。可是当他握起小拳来。却是非常的硬朗。
▼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峻另本作朘或全)
他虽然不懂得男女之间的情欲。更不懂雌雄之间的交合。可是他的真阳之物。却能常勃起。
▼精之至也。
这就是他的真精已达到极点的表现啊。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嗄另本作嚘)
你看他终日的号哭。但是声音仍不沙哑。这就是他保守太和之气。已达到极致的表现啊。
▼和和曰常。
因此由以上的举动。我们可以知道。赤子之心。不但不怕外物的伤害。况且骨弱而握固。无知而阳举坚。哭叫而不嘶哑。这些表现。就可知道婴儿他保全了太和之气。而我们不能保持这些太和之气。就是我们欲心动而神乱。嗔心动而气耗。情欲动而精散。这就是我们不能返回先天真常之的原因啊。
▼知常曰明。
如果够知道真常之道的人。可算是明白谁是真我的人。能够明白真我的人。他的心自然能够像秋天的月那么明亮。像晴天中的潭水那样明净。所以。这种人。也是明智的人。
▼益生曰祥。
这种人。也自然知道。保养先天太和之气。以增益长生之道。能够增益长生之道的人。就是吉祥的人了。
▼心使气曰强。
但是。现代的人。往往不去保固先天的元气。反而妄动暴躁。自以为很刚强的样子。其实这都是不对的举动。
▼物壮则老。
因为你妄动暴躁。这都是勉强的行为。勉强的行为。总是支持不久。支持不久。就好像万物的强壮。就会老了。老了不是早日迈向死亡之道吗。
▼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所以这都是不会合乎道的举动呀。不合乎道的举动。就要早日自我灭亡了。.

TOP

056→道贵章第五六

第五六讲→悟道的人
▼知者不言。
真正悟到道的人。心与道合。可是却难以用言语表达。
就像释佛所说。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达摩祖师所说。
达摩东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工夫。
若要纸上寻佛法。笔尖醮干洞庭湖。可见道是如何的微妙了
▼言者不知。
可是偏有一些好于炫耀自己的人。喜欢在大庭广众。高谈阔论。行为乖张。高傲自取。其实这种人反而是不知道的人。
▼塞其兑。
所以有道的人。他自先塞住了。他的口舌纷争。
▼闭其门。
关闭他七情六欲之门。
▼挫其锐。
折挫他锋芒又高傲的锐气。
▼解其纷。
这一切才是解脱纷扰烦恼的方法。
▼和其光。
同时。有德之人。他毫无高傲之心。就是有功于众生。可是他的心与众生的心。仍然能够像灯光与灯光。在一起的时候那样的混合。
▼同其尘。
那样的不矜奇。不立异。不粉饰。随俗同尘。
▼是谓玄同。
他的作为没有一点特殊的地方。使人感到特别。反而与人共同相处。
▼故不可得而亲。
但是这种人。你想亲近他。其实是不可能的。因为他心同虚空。是不染情欲的。
▼不可得而疏。
你想疏远他。也是很难的。因为他慈悲为怀。关爱世人。使人难以舍弃他的恩德。
▼不可得而利。
你想利益给他。其实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他淡然无欲。只是抱着。取之众生。用之众生而已。
▼不可得而害。
你想加害他。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他有解脱之心。能够超出生死的假相。
▼不可得而贵。
你想贵重他。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不贪慕荣华富贵的虚名地位。
▼不可得而贱。
你想轻贱他。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他心灵中时时怀有。如瑰宝般的牟尼宝珠。
▼故为天下贵。
因此。外在的形像。以及褒贬毁誉。都不能打动他本心的自在。所以这才是天下最尊贵的人了。.

TOP

057→治国章第五七

第五七讲→治国之道
▼以正治国。
治理国家要以正道的方法。不要以奇巧的方法。
▼以奇用兵。
只有在用兵的时候。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奇巧的方法。
▼以无事取天下。
因为治理天下。要使百姓平安无事。才可以取得天下百姓的心。
▼吾何以知然哉。以此。
我为什么知道这个道理呢。就是以下的道理。给我的启示。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比如。治理国家。如果发布禁忌太多的政令。就不能便民。人民于无法顺利工作。无法顺利工作。农工商生产就要少了。所以人民就会越来越贫穷。
▼人多利器。国家滋昏。
如果人民拥有太多利害的杀人武器。打杀的事件。自然就多。因此要治理人民。就会愈感到混乱。
▼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技另本作伎)
如果人民有技巧的居心时。一些邪恶又奇怪的事物。就越来越多。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在法令设得很多的时期。就是道德仁义失落的时候。道德仁义失落的时候。盗贼恐怕就要越多了。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
所以。上古的圣人曾说。只要我浑全天理。顺天应人。人民就会自我约束。自我导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只要我虚心恬淡。不妄动。不纵欲。人民就会自然归于清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只要我不施禁忌太多的政令。去扰动百姓的行动与安宁。就是便民。然后人民自然康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只要我不贪慕享乐。人民自然也会归于纯朴。.

TOP

058→察政章第五八

第五八讲→治国方针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淳另本作醇)
治国的方针。若能以宽大为怀的胸襟。人民反而过得淳朴安定知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治国的方针。若是私智自用。严刑苛罚。人民反而狡诈多端。
忧虑不安。
▼祸兮福所倚。
因此灾祸的里面。已经隐藏了幸福的到来。譬如说。发生过灾祸的人。才知道幸福的可贵。因此才知行功立德。去追求永恒的幸福之道。
▼福兮祸所伏。
幸福的里面。也潜伏着灾祸。比如说没发生灾祸的人。他不知珍惜幸福。反而为非作歹。奢侈浪费。造下罪业。一日因缘成熟。灾祸就要临头了。
▼孰知其极。其无正耶。
但是。像这种祸福循环。物极必反的道理。有谁能够了解他的究竟。有谁能在无形中去认识这些真理呢。
▼正复为奇。
所以。人心不古。本来是正直的道理。人却认为那是奇怪的理论。
▼善复为妖。
本来是善的教导。人们却认为那是妖怪的行为。
▼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
因此世人迷昧于邪正善恶的分别。这种日子。已经很久了。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
所以唯有圣人。他为人的方针。能够在保持方正之中。又没有锐利的棱角去割伤他人。
▼廉而不刻。(刻本作刿)
他为人清廉。可是在处事方面。又很厚道。绝不疾恶太严。或苛刻太甚。
▼直而不肆。
他为人正直。可是绝不直率得过于放肆。
▼光而不耀。
他心性光明。可是绝不炫耀(于)他人。这就是圣人德性深厚的原因啊。.

TOP

059→长生章第五九

第五九章→治人事天
▼治人事天。莫如啬。
治理世人。以及事奉上天。最好的方法。就是精神不妄泄。
▼夫惟啬。
因为精神不妄泄。就能够心德全备。心德全备。就好像回复到自己的本性。
▼是谓早服。
像这种事。就像每个人起床之后。要穿衣服一样。是首要的事。
▼早服谓之重积德。
所以起床穿衣服。也是我们早已习惯的事。而且每个人一生当中。都是不断的做。我们的德性。如果能像起床穿衣服一样。累积下来的德性。一定是深厚的。
▼重积德。则无不克。
一个德性深厚的人。他要治理人。要事奉上天。就没有不能胜任的。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既然是没有不能胜任的。就难以估计他力量的极限。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像这种力量难以估计的人。也就可以担负治理国家的重任了。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有这种人来治理国家。就像国家的褓母一样。能够率天下之道。治理天下当然可以长久了。
▼是谓深根固蒂。(蒂另本作柢)
就好像根深牢固的树。就能结出结实的果子。
▼长生久视之道。
如果以这个道理。去实行于修身养命方面。这种人无形的生命。也可以长久的生存在人们的眼前。让人崇敬奉养朝拜。因为治国与修身是一样的道理呀。.

TOP

060→治国章第六十

第六十讲→纯朴祥和的世界
▼治大国若烹小鲜。(烹另本作亨)
治理大国家。就好像在烹煎小鱼一样。不能常常去翻动它。否则就会将一条鱼煎得破碎不堪。治理国家也是一样。不要常常去变动政策。否则人民也会因政策的变来变去。而难以适应。感到烦闷。所以这都是为政的人。因为失去诚信。使人民对遵守法律。也失去信心的结果。
▼以道莅天下。
因此为政的人。如果能以道的无为。清正诚信。去治理百姓的话。自然能够达到和气致祥的目的。
▼其鬼不神。
连恶鬼的作乱。也难以显出神奇的灵应。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但恶鬼难以显出神奇的灵应。就是威灵的神明。也不会去伤人。因为百姓都是善人。神爱善人。尤所不及。怎会去伤人呢。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所以。非但威灵的神明不伤害人。就是圣人在世的时候。看到人民善气祥和。他也不必慨叹。人生[生或是心之误写]不古。更不必使出浩然正气。去伤害一些为非作歹的伪君子。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如果能够达到[无为]。无形的鬼神。与在世的圣人。都不伤害人。这就是天下德性感交的时候。也好像天下之人。都回归到本来天真与纯朴的世里。那样的祥和与清静。.

TOP

061→为下章第六一

第六一讲→大国谦卑小国谦恭

▼大国者下流。

大国该学大海的卑下自处。虽是居于下流。

▼天下之交。

但是唯有居于下流。才能成为百川众流交会的归处。

▼天下之牝。

就好像天下的雌性动物。

▼牝常以静胜牡。

常以柔弱的静定自处。但是却能胜过雄性动物的刚强躁动。

▼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

这就是以静定为下。反而能胜刚强躁动的原因。所以说。大国若能以谦卑自处。更以诚信有礼对待小国。

▼则取小国。小国而下大国。

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服。更能取得小国的归向之心。小国若能谦卑自处。更以诚信有礼对待大国。

▼则取大国。

就能取得大国的信任。更取得大国的崇敬之心。

▼故或下以取。

所以无论是大国谦下以求小国的信服。

▼或下而取。

或是小国谦下以求大国的信任。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畜另本作蓄)

大国为政的最终目的。只不过是爱护天下百姓。既然天下百姓皆是安定纯朴。治理大国的使命也算是达成了。

▼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另本冇入)

小国治理百姓的最终目的。不过是愿意侍奉人民。使其过得平安无事。因此他对大国的要求。也只是希望大国能将小国平等看待而已。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

所以无论是大国或是小国。如果要达到这种目的。首先就要以谦卑自处。

▼故大者宜为下。

而且最要紧的。就是大国应该。首先以谦卑低下做为模范。能够这样。天下自然太平.

TOP

062→道奥章第六二

第六二讲→道的奥妙

▼道者万物之奥。

道是万物之中。最精微最奥妙的东西。

▼善人之宝。

善人经常视为修身养命的至宝。

▼不善人之所保。

就是不善的人。也会依赖道来保障自己。例如俗语说。盗亦有道。就是最佳的左证。可见坏人有时候。也要仰仗道来保护自己。

▼美言可以市。

所以有时候。当你讲出一句话。合于道的至善美言。就可博取别人的钦佩。

▼尊行可以加人。

这就是说。只要你合于大道行事。有尊贵的行持。就能高人一等。

▼人之不善。

人往往有迷昧的时候。而做出不善的事。

▼何弃之有。

可是只要你有改过向善的心。谁不会原谅你呢。谁还会遗弃你呢。但是最怕你的忏悔之心不诚。良知不坚。本性不改。力行不恒。所以才会自弃弃人。为人所弃。

▼故立天子。置三公。

所以说。如果你不以道而行。即使得到世间的一切。如拥有了至上的王位。又设置了文武百官。前呼后拥。

▼虽有拱壁。以先驷马。

两手又拥有希世珍宝的美玉。乘坐富丽堂皇的马车。如此的尊荣华贵。

▼不如坐进此道。

还不如体悟大道。深入道心。来得实在永恒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所以古代的圣人。才如此的尊贵大道。这是为什么呢。

▼不曰求以得。

无不是因为。日日求于大道。日日行于大道。如果不这样做。便要背道而行。一旦背道而行。就要造下罪业了。

▼有罪以免耶。

一旦造下罪业。难道可以免受因果的惩罚吗。

▼故为天下贵。

所以。道实在是天下最贵的了。.

TOP

063→无难章第六三

第六三讲→圣人的处事

▼为无为。

圣人处事。不是为了欲望而处事。也不是为了贪得而处事。更不是为了私利而处事。纯是为了大公无私而处事。

▼事无事。

圣人的行事。不以心机而行事。不为功业行事。不为名利行事。心性中纯然。虚无为怀而行事。

▼味无味。

圣人的品味。不是为了情欲而品味。不是为了满足欲望而品味。更不是为了贪欲而品味。纯然是以自然淡泊无味而品味。

▼大小多少。

可是凡人的心灵欠缺。常常以大为小。以多为少。而圣人的心境就不同了。他心灵中一切具足。不缺少一物。因此圣人能以小为大。以少为多。

▼报怨以德。

所以圣人的心灵是万德具备。心中无怨。假使有人误会他。对他产生愤恨的心理。他还能以德报怨。绝不怀有报复之心。

▼图难于其易。

因此。如果你想学圣人的作为。必先从容易的事做起。能将容易的事做好。才能将困难的事情做好。

▼为大于其细。

要做大事情也是一样。先从细小的小的事情先做好。能先从细小的事情做好。大的事情才能做好。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所以说。要做天下的难事。必先从容易的事情开始。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要做天下的大事。必先从细小的事情开始。

▼是以圣人。终不为其大。

因此圣人。他总是先从细小容易的事情开始做起。而不是一下子。就想做大事业。

▼故能成其大。

所以。他最后根基稳固。终于能成就大事业。可是凡人他轻视心性的修养。他们以为那是小事情。但是小事情都做不好。怎能成就大事业呢。

▼夫轻诺。必寡信。

这就好像一个人。马马虎虎点头答应的事。这个人一定没当做一回事。没当一回事的答应。必然是缺少信用的。

▼多易。必多难。

还有。如果把事情看得很容易。而且事先一点也不准备的。到时候发生的困难反而越多。

▼是以圣犹难之。故终无难。

所以圣人。开始的时候。先把每一件事都认为困难。事事戒慎自己。时时反省自己。最后反而天下无难事了。.

TOP

064→辅物章第六四

第六四讲→修己治人的方针

▼其安易持。

国家安定的时候。为政的人。容易保持治理的大事。

▼其未兆易谋。

为什么呢。因为一切纷乱的事情还没发生的时候。如果有违反正常的事情。刚要发生。便能一目了然。能够一目了然。才容易找出图谋的对策。

▼其脆易判。

就好像说。一件事情刚要形成的开始。总是比较脆弱的。比较脆弱的东西。总是容易分化。
▼其微易散。

也比如说。微小的东西。容易散失。尚未凝结的事物。容易分散。

▼为之于未有。

所以。要做好一件事。一定要绸缪于事情未发展的开始。

▼治之于未乱。

治理国家也是一样。要在尚未混乱之前。就先做好治国的基础。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好比。一棵两人合抱的大树木。它的成长。也是从一粒细小的种子开始萌芽。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一栋九层楼高的平台。也是从一畚箕一畚箕的泥土累积起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要走千里的路程。也是要从脚底踏出第一步。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因此行为超出以上过程的人。一定会失败的。因为他太执着太任性。太执着太任性的人就是缺德。缺德的人就会失去一切。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所以圣人。了解这种道理之后。他就守住浑全的德性。不与人纷争。也不执着得失之心。既然不执着得失之心。所以也没有失落的痛苦。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但是世人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只因一时的松懈而遭到失败。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因此。能够将最后关头。当做开始一样谨慎的人。他就不会失败。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所以。圣人所欲求的。是一般人所不欲求的。譬如圣人欲求的是自在解脱。而不是贵重的金银财宝。

▼学不学。

圣人所学的。是一般人所不喜欢的。好比圣人所学的是内在生命的哲学。而不是追求虚荣浮华。卖弄心机。

▼复众人之所过。

所以圣人他只是想。回复到自己的本性良知。提醒世人不要胡作非为。违背自己的良知而已。

▼以辅万物之自然。

这就是圣人将所要做的事。先去了解先去实行。然后他才能辅佐万物。回归自然纯朴。

▼而不敢为。

因此。圣人他的任务太大了。世人的注目也太深了。所以他更不敢胡作非为。而乱了修己治人的方针啊。.

TOP

065→玄德章第六五

第六五讲→回归纯朴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

古时候。了解以道治国的人。不教人民斗智机巧。

▼将以愚之。

而教人民纯朴敦厚。为什么呢。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因为国家之所以难以治理。就是人民的智谋太多。

▼故以智治国。

所以如果以智谋来治理国家的人。等于教人民互相斗智。一旦上下互相斗智。自然两败俱伤。在两败俱伤之下国家。就要要乱了。

▼国之贼。

因此这种教人民斗智的办法。实在是教人民为贼呀。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反过来说。倘若在上的人。不以智巧治国。人心自然纯朴。人民生活自然安定无争。这才是国家的福祉。

▼知此两者。

所以。如果有人知道以上两种道理的人。

▼亦楷式。能知楷式。是为玄德。

就可成为治理国家的模范。能够成为治国家模范的人。就是有玄妙德性的人。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

当玄妙德性发辉到更深更远的时候。在外表看来似乎与世俗的轨道相反。

▼然后乃至于大顺。

其实这正是使人民更归于纯朴。归于和谐的妙境啊。.

TOP

066→江海章第六六

第六六讲→谦卑低下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汪洋的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众流之王。

▼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就是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位。使百川众流之水。无论净秽皆能容纳。所以才能成为百川之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以其言下之。(民另本作人)

圣人他能够高居万民之上。就是他心口一致。而且先谦自己的言语。自称为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民另本作人)

所以。如果你也想居于别人的先前。那么你必须先尊重所有的人。尊重所有的人。所有的人才会尊重你。反之你轻视所有的人。所有的人就轻视你。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另本冇圣人)(民另本作人)

圣人就是知道这些道理。所以他虽然居于上位。可是他处处谦虚为怀。使居于下方的人民。都不感到威重的心理厌力。

▼处前而民不害。(民另本作人)

所以圣人虽居于所有人的先前。可是人民会自然的崇敬。不会去嫉妒他。或是加害他。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而且天下的人都乐于推举他。而不讨厌他。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就是他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人也就没有人能胜过他了。.

TOP

067→三宝章第六七

第六七讲→慈祥的爱心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天下人都说。我把道讲得很大。其实看不出道有什么能力。根本不像很大的样子。

▼夫惟大。故似不肖。若肖。

不错。就因为道很大。所以才不像任何东西。如果它某一种东西的时候。

▼久矣其细也夫。

岂不是。很久以前就被人认为。那是一件很细小的东西吗。
▼我有三宝。保而持之。(保另本作宝)

但是在修身处事方面。我有三项要诀。只要你持有它。就是你身中之道了。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那就是第一。慈祥的爱心。第二。节俭纯朴。第三。不敢自高自傲于别人的先前。

▼夫慈故能勇。

因为慈爱才能产生勇气。就好比一位母亲。为了儿子的生活。必须背负自己责任的勇气。这就是慈爱所发辉的勇气。

▼俭故能广。

因为节俭自己的精神不妄泄。所以才能精神饱满。使先天之气转。五气朝元。三花聚顶。元神复位。然后天地任我邀游。更能发辉广大的救人救世大事业。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因为谦虚卑下的美德。才能受人尊敬拥载。像这种德性的发辉。正是大器晚成的写照。

▼今舍其慈且勇。

可是现在有人舍弃了慈祥的爱心。而好勇斗狠且好出风头。

▼舍其俭且广。

舍弃了节俭纯朴。而荒淫无度且浪费光阴。

▼舍其后且先。

舍弃了谦虚退让。而好争好斗。且瞧不起人。

▼死矣。

像这种人。就是自己想要快一点迈向死亡之路了。

▼夫慈以战则胜。

所以说。抱着天性慈祥的正气。才是永恒的勇气。此种勇气才有真实的力量。以此种力量去对付逞强邪恶之辈的扰乱。才能得到真正的胜利。

▼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而且以慈爱来防守。就能得到巩固。因为慈爱本是上天所赋的本性。尽到天赋的本性。天下之人就会拥护爱载。能够得到拥护爱载。在上位的人自然能够得到巩固的支持了。.

TOP

068→不争章第六八

第六八讲→最佳的勇士

▼善为士者不武。

最佳的勇士。绝不会夸张自己的武力。也不会逞强好斗。更不会显出凶狠的样子。

▼善战者不怒。

最好的战士。是时时保持太和之气。以及养精蓄锐。绝不会轻易就暴躁发怒。

▼善胜敌者不争。

最会打胜仗的将帅。是最不想要宣布和敌人交锋打战。如果宣布与敌人交锋打战。也是为了早日和平着想。

▼善用人者为之下。

最会用人的长官。常常关怀部下。为部下着想。如此的信诚关照。才能让部下信服拥载。

▼是为不争之德。

以上这些都是不与人相争的美德。

▼是为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也是用人的真正力量。这就是配合天地之德。顺其古道。所表现的极致啊。.

TOP

069→用兵章第六九

第六九讲→真正的胜利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军事专家有一句箴言。我不敢主动先向对方挑战。只有在对方已经开始攻击的情况下。才起而应战。我不敢以残暴好杀之心。去争强争霸。我只想保全固有的国土。使战争早日平静。

▼是谓行无行。

这样的打仗。虽然国军士气高昂。可是去没有杀气腾腾的凶恶。

▼攘无臂。

虽然高举着臂膀。高呼着口号。可是却没有凶残暴虐的模样。

▼仍无敌。

虽然互相打仗。可是却没有不共载天的深仇。要怀恨在心。因此这种人。不是为了好杀好战而打仗。只是为了正义。为了和平而打仗。像这种慈爱光辉的打仗。才能使军民全心全力以赴。也是胜利的象征。

▼执无兵。

所以说。这种战争虽然手里拿着兵器。可是。这正是正义之手。不是杀人的凶手。

▼祸莫大于轻敌。

灾祸的发生。都是好战好杀的人所引起的。而这种人也是过份轻敌的人。殊不知轻视敌人就是失败的主因。因为再小的国家。只要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军民同心。这种力量的韧力。就远胜凶残暴虐的好战之军。为什么呢。因为一个是顺天行事。一个是逆天行事。差别就在于此。

▼轻敌几丧吾宝。

因此轻敌的人。就会失去陆拾柒章所讲的。慈爱节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三项宝贝。失去这三项宝贝。以国家来说。等于等于失去国家的命脉。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所以说。不以好杀好战去打仗。而以顺天行事。悲悯苍生出战的国家。它到最后。才能得到真正的胜利。.

TOP

070→怀玉章第七十

第七十讲→我的言论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我的言论。实在很简单。你们应该容易了解。而且又容易做到才对。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可是现在天下的人。本性已经迷昧了。所以才不了解我的道。又难以遵照我的道去做。

▼言有宗。事有君。

因为我所说的言论。都有个宗旨。我所说的事情也都有个含意。

▼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也。

可是你们就不了解这些宗旨。又不了解这些含意。这都是你们受到耳目见闻所染已久的原因。所以才不知道我所说的话。更不知道我所讲的道理。更不了解我的心意。

▼知我者希。则我贵矣。(另本冇矣)

因此。真正了解我道的人。的确太少了。大概是我所说的道太珍贵了吧。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因此圣人就好像一位。身外披着破旧衣服的人。可是内却怀有宝玉。别人怎么会知道呢。.

TOP

071→不病章第七一

第七一讲→知与不知

▼知不知上。

已经了解道。却认为自己还不了解道的人。是真正了解道的上等人。

▼不知知病。

尚未了解道。就志得意满。而且还自吹自擂。自以为了解道的人。就是得了高傲夸张的病症。
▼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唯有先知先觉的人。了解高傲夸张是一种病。所以以后。才不会再犯上这种病。

▼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就是这种人。所以以圣人就没有这种病。因为他知道高傲自取是一种病。所以圣人就不患这种病了。.

TOP

072→畏威章第七二

第七二讲→爱惜自我

▼民不畏威。则大畏至矣。

做什么事。都胡作非为。而且又毫无畏惧的人。比较大的灾祸。很快就要降临。这正是自寻的罪恶之途。也是自寻的毁灭之路。

▼无狭其所居。

因为你们不要把你以后的去路。狭窄起来。应该要开阔你的心胸。就好像四海之内皆兄弟。无处不是我的居所。无处不是我的归处一样的广阔。

▼无厌其所生。

而且你们不要厌弃真我。应该赶快去修身立命。使真我。不生不死。不来不去。自在解脱。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因为唯有这样不厌弃自己的真我。天地万物。也才不厌弃你。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

所以圣人只求明心见性。而不受外在的一切蒙敝本性。

▼自爱不自贵。

这就是圣人爱惜真我的大生命。不受因果轮回的拘束。因此他不贵重身外的荣华富贵。以及人间的虚情假爱。

▼故去彼取此。

这就是圣人看轻假身。而求真我的解脱。.

TOP

073→天网章第七三

第七三讲→因果罗网

▼勇于敢则杀。

凡是想表示自己勇敢。而残暴好斗。又胡作非为的人。必会遭到杀身之祸。

▼勇于不敢则活。

凡是不敢轻举妄动。又不逞强好斗的人。就可以明哲保身。

▼此两者或利或害。

以上两种人。一种是对自己有利。一种是对自己有害。

▼天之所恶。

这就是上天的本意。讨厌刚强好斗的人。

▼孰知其故。

可是有谁能够知道它的原因呢。

▼是以圣人犹难之。

就是圣人。也难以了解这些道理。但是冥冥之中。就好像有这个定数。有这种感应。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不相信。你看吧。天的法则。天的造化。它经常不与万物相争。可是它从古代到现在。无论你怎样与他相争。到最后还是它得到胜利。

▼不言而善应。

这好像。上天虽然不说话。可是它有一种不可抗拒的感应。

▼不召而自来。

不用你去安排与召请。它自然就降临下来。

▼坦然而善谋。(坦另本作繟)

而且报应较快的。反而知道警惕。知道忏悔反省。报应较晚的。罪恶就愈深。罪恶愈深的。灾祸就愈惨。像这种因果报应。好像上天早就谋算好了。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漏另本作失)

这就是上天散布下来的因果罗网吧。它就是那么的广阔。那么的稀疏。可是对因果报应。都丝毫没有漏失呀。.

TOP

074→司杀章第七四

第七四讲→暴政之下(一)

▼民常不畏死。(常有版冇此字)

政治家如果施行暴政。老百姓一定不堪暴政的摧残。如果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也不怕死了。就想起来革命反抗。

▼奈何以死惧之。

到了这个时候。执政的人才想以杀人去威胁百姓。有何用呢。

▼若使人常畏死。

因此。如果百姓生活在安定的时候。他是怕死的。

▼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在这个时候。如果有人为非作歹。执政的人以政治清明的作风。把这些为非作歹的人抓起来。审判死刑。还有谁敢再来送死。

▼常有司杀者杀。

但在暴政之下。一切情形就不同了。常常遇有在司法官的命令之下。刽子手才杀人的。

▼而代司杀者杀。

也有一些不是司法官命令之下。也不是刽子手。就乱杀人的。

▼是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希有不伤其手矣。

就好比一位不是砍柴的木匠。也要代替别人去砍柴。这种代替别人去砍柴的事。少有不砍伤自己的手啊。.

TOP

075→贵生章第七五

第七五讲→暴政之下(二)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

暴政之下。执政的人只顾自己纵欲玩乐。对人民失去仁义礼智信。在这个时候。课税必然超过人民所得。人民在入不敷出。又劳力用尽的情况下。自然就饥饿不堪了。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

这就是执政的人。失去仁义礼智信的原因。所以人民也跟着奸诈虚伪。等到这个时候。要治理百姓。就困难重重了。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求另本作生)

一旦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人民也就不怕死了。这都是在上位的人。纵欲玩乐过份奢侈的原因。才使人民不怕死的结果。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所以。唯有清心寡欲。恬淡虚静。才是真正贵重他自己的生命。自奉太深。纵欲太深。反而是轻视自己的生命。.

TOP

076→柔弱章第七六

第七六讲→柔弱与刚强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人在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之后。身体才变成坚硬。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万物也是一样。你看花草树木。它在活着的时候。也是柔软的。只有死了之后。它才变得坚硬。

▼故坚强者死之徒。

由以上的道理。可以知道。如果守住刚强顽固的人。就是想快点迈向死亡的人。

▼柔弱者生之徒。

反而谦退柔弱的人。才是走向永生之路。

▼是以兵强则不胜。

因此逞强于兵力。喜欢战争的国家。往往得不到胜利。

▼木强则拱。(拱另本作共)

就好像树木强大的。反而要遭受砍伐。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所以说。经常自夸强大的人。反而使人讨厌。让人看不起他。而以让退柔弱自处的人。反而让人崇敬拥戴。.

TOP

077→天道章第七七

第七七讲→天道的微妙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

天道的微妙。就好像拉开弓箭。准备射击的情况。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目标在高的地方。弓弦要往下拉。目标在低的地方。弓弦就要往上拉。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距离较短的。拉开弓箭的力量就要小一点。距离较远的。拉开弓箭的力量就要大一点。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道的微妙。也是如此。物极必反。循环不已。万物总是在平衡又调合的情况下。生生化化。调节运转。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

可是世人就不是这样了。比如在为人处事方面。常常去做锦上添花这些虚伪的事。而救济贫困这些实质的工作。却少有人要去做。

▼孰能以有余奉天下。

所以有谁能够将有余的精神与财力。奉献给天下贫困的人呢。

▼唯有道者。

我想只有道德的人才做得到吧。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

因此圣人体悟大道。还不敢仗恃自己的能力。

▼成功而不居。其不欲见贤耶。

顺天行道也不想自居其功。这是圣人他不愿处处夸耀自己的能力。将自己的长处去补助天下百姓的不足。这于是圣人所行的天道啊。.

TOP

078→水德章第七八

第七八讲→柔弱的益处

▼天下莫柔弱于水。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没有一样能超过水了。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先另本作胜)

水虽然柔弱。可是如果有其它坚强的东西去攻击它。它总是得到最后的胜利。

如石头丢到水里。就被它涵盖。因为它有包涵性。

如火遇到它。就会被扑灭。因为它有化解性。
如泥土遇到它之后。就变得柔软。因为它有柔韧性。

如木材浸在水里。就会腐烂。因为它有渗透性。

如钢铁浸在水里。就会生锈。因为它有浸蚀性。

▼以其无以易之也。

而且。它无论在什么地方。柔弱低下的本性绝不更改。因为它有平等性。

▼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

以上这些都是代表着。柔能胜刚。弱能胜强的原理。

▼天不莫不知。莫能行。

像这样的事实。天下没有一个人不知道的。可是世人就很少有人。能够学习水的榜样。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

所以圣人说。能够承受全国人民的污秽与侮辱之人。才称得上国家的主人翁。能够承受全国灾难的重担。才称得上天下之王。

▼正言若反。

你看像这种卑下委屈的话。就是圣人柔弱的真正本性。但是却能得到反面的益处呀。.

TOP

079→左契章第七九

第七九讲→上天的德性

▼和大怨必有余怨。

世人好胜之心甚强。私心过重。所以常常为了某些不如意的事情。发生争执。或是结下仇恨。像这种事情。都是双方自负心甚强。才产生的结果。

因此。纵然在某种机缘下。有人出面调解了恩怨。可是双方仍然有些不愉快的心情。隐藏心中。还是难以化解的。所以这种和解。只是勉强的和解。


▼安可以为善。

像这种勉强的和解。难道可算是完善的结果吗。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

所以唯有圣人的心虚静恬淡。不与世人纷争计较。如果有恩于世人。也不惦念心怀。就好像放款的官员。尽管发出款项。没有舍不得的念头。也没有回报的思想。这就是有德之士的作为。

▼无德司彻。

可是世人的心就不同了。就好像是催讨债款的人。借多少讨回多少。一点也不放松。这不就好像无德的人。布施了一些金钱财物。心里就一直惦念着回报吗。

▼天道无亲。

所以只有上天的德性。是最令人钦佩了。因为它养育万物。是不分亲疏贵贱。同样的施予恩惠。因此行善之人的心境。应该学习上天的德性。

▼常与善人。

然后。你就是上天的知己。跟它一样。拥有一颗大公无私的心了。


080→不徙章第八十

第八十讲→纯朴的世界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佰另本作伯)

如何回复到纯朴的世界呢。应该像人民很少的小国家一样。大家都过着纯朴和谐的生活。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在这个时候。人民安居乐业。相处无事。就会尊重自己。也不想到处搬家了。

▼虽有舟车。无所乘之。

这个时候虽然有船有车。也没有人争先恐后想去乘坐。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就是武装的兵器。也不知道要放在那里。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这时候。人民吃饭都觉得甘甜。粗衣都觉得华丽。居家都觉得安乐。风俗习惯都觉得乐趣。

▼邻国相望。鸡犬之音相闻。

邻近的邦国。互相远望都觉得友好。听到鸡鸣狗吠的声音。都觉得调合。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时候。人民生活满足。就是活到老也是没有怨言。更不想搬家了。.

TOP

081→不积章第八一

第八一讲→圣人的使命

▼信言不美。

信实的话。不是花言巧语。所以听到耳里。总是不悦耳动听。

▼美言不信。

花言巧语的话。虽然动听。可是不一定是从心里讲出来的。因此这种话。总是缺乏信用实在。

▼善言不辩。辩言不善。(言另本作者)

美好的事物。良善的言语。不必去费口舌争辩。费了口舌争辩的事情。便非良善的言语。也非美好的事物。

▼知者不博。(博另本作搏)

求真的大智慧者。社会知识不必广博。广博反而得了知障。这就是圣人守一而万事毕的原理。

▼博者不知。(博另本作搏)

所以。求得外在广博的知识。不一定就是真知的大智慧者。因为追求外在的形象。越追越远。越追越迷。而且永远无法探求真正的答案。
▼圣人不积。

因此。圣人不必追求外在的知识。更不必追求物欲来占为己有。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以与人己愈多。

他只是奉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人。去礼让人。然而他却没有想到自己所做的结果。反而受人来钦佩。让人来崇敬。不但如此。另一方面更使祂的博爱精神。留在世人的心灵中。刻下了永恒的追思和怀念。

▼天之道。利而不害。

因此祂好像上天的道理。只是利益万物。而不去侵害万物。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圣人的道理。只是负担调合大自然的使命。而并不与人群相争。.

TOP

 79 12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