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xmwb.xinmin.cn/html/2013-03/23/content_5_1.htm
比上个周末高校“三大联盟”自主招生的波及面更广,今明两天,全市所有的高三学生都坐进了学业水平考试的考场。初春时节带给他们的是紧张与煎熬。而对如此繁重和密集的考试,许多老师和学生多有无奈和不解。
会考价值打折扣
就在昨天,记者在本市某名牌示范性高中看到了“离奇”一幕。校长指着堆在教务处角落里的一大摞红色的小本本说:“喏,这就是我校300多名2012届毕业生的学业水平考试合格证,是前不久刚由市里发下来的,但学生早已毕业多日了,这几天催他们来拿,也几乎没人理会。”
据这位校长反映,该证书上有着从高一开始的所有学科的学业考成绩,但由于高校招生时很少有关注会考成绩的,因此这个红本本除了“历史意义”,已经没有了升学参考的价值。而本市的高考录取率已达八成以上,要不要一张会考合格证,对考上了大学的学生来说,已经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加重了学业负担
本市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自推出之日起就一直在教育界存有争议。一是会考成绩不像国外的学业水平考那样,可以直接作为申请大学的依据;二是目前高水平大学的自主招生,对会考成绩根本不屑一顾;三是全科目的市级统考模式,其合理性也引发了部分师生的质疑,认为这样会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和考试压力,倾向于只把高考科目之外的学科列入会考。
而就在高三会考开考前几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组织了一场“个性化教育的开展与探索”研讨会,会考问题也引起了基层校长的颇多议论。上海戏剧学院附中校长肖英抢着发言“诉苦”。她说,最近该校已有40多名学生分别进入了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的最后一轮专业面试,还有些同学正在艺考赶考路上。然而,他们却不得不赶回来参加这次的语文、数学、外语和政治的会考,根本没有时间认真复习。学生要追求个性发展,固有的会考机制却要将他们紧紧捆绑在书本考试的天平上。这个矛盾谁来解决?
让会考发挥作用
在研讨会上有校长直言,围着会考转的学校,是很难办出特色来的。上海师范大学附中校长严一平说,真希望在个性化教育与保持升学率这对矛盾中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但不少校长表示是“戴着镣铐在跳舞”。与其去问为什么学生大多缺乏个性,还不如反思还有多少有个性的学校。
著名教育评论专家熊丙奇提出,真要让会考成绩纳入高考成为亮点,根本在于加大自主招生改革力度。自主招生高校可提出申请者的会考成绩要求,被高校自主录取的学生,不再参加统一高考。事实上,教育部门还可对目前的会考加以完善,在此基础上,推出真正意义的学业水平测试,把学业水平成绩作为考生申请自主招生的笔试成绩,替代每所自主招生学校各自为政举行的笔试考查,由此提高自主招生的公平性以及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