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基督教史上的今天

基督教史上的今天

@CCDM基督教数字传媒
#基督教史上的今天#1865年6月25日,戴德生设立“中国内地会”(前身为宁波差会),并确立其宣教方针,目标是在中国各省都建立教会,希望中国每一个省份都至少有一对宣教士在那个地方。内地会在20世纪50年代撤出中国,1964年更名为海外基督使团,继续向亚洲17亿非基督徒传扬福音;现有约一千名宣教士。.

TOP

与内地会和戴得生相关的文章:
戴德生内地会的剑桥七杰
http://ww123.net/viewthread.php? ... =%C4%DA%B5%D8%BB%E1

戴德生和李提摩太—如何帮助中国才好?
http://ww123.net/viewthread.php? ... 3D1%26cycleid%3D256

跨宗派主义的中国内地会与宗派问题
http://ww123.net/viewthread.php? ... =%C4%DA%B5%D8%BB%E1

時代的禱告(戴紹曾)
http://ww123.net/viewthread.php? ... 3D1%26cycleid%3D256

中国人,您在哪里? 戴绍曾
http://ww123.net/viewthread.php? ... 3D1%26cycleid%3D256

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
http://ww123.net/viewthread.php? ... p;extra=#pid9646488

戴德生:流血流泪的巨人
http://www.ww123.net/viewthread. ... 3D2%26cycleid%3D256

祂永远信实-戴德生的信心之旅
http://ww123.net/viewthread.php? ... 3D1%26cycleid%3D256

[ 本帖最后由 yingyinc 于 2014-6-25 22:23 编辑 ].

TOP

@CCDM基督教数字传媒
#基督教史上的今天#2011年6月30日,谢模善安息主怀。20世纪40年代他毕业于华北神学院,曾任《布道会刊》主编,1955年又主编了《圣膏》杂志(该杂志被“三自会”主办的《天风》斥为“王明道反革命言论的上海版”)。1956年因不参加“三自”被捕入狱,度过了23年非人的监禁与劳改生活。.

TOP

怀念谢模善牧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d7004e01017sl1.html

远牧师

谢模善牧师于2011年6月30日中午安息主怀。愿主的平安与谢师母同在!



谢模善牧师说过,他最大的愿望是归天家之前去一趟耶路撒冷。多少年来,我心中一直没有放下这件事,却也没能成全这件事。如今谢老径直去了天家,我想他既在那里,地上的一切愿望也就算不得什么了。

我和他见面是在拍摄那部电视片时,大约十年前。电话上没说什么,一见面如见故人。他告诉我,他刚刚被提醒,不要见他正在见的人,更不要谈我正准备请他谈的事。他说,你,我怎么能不见呢?不过,谈,最好不要了,过去就让它过去吧。于是,已经架好的摄影机又收了起来。但是当我们一起祷告的时候,老人家泪流满面,泣不成声。我对摄影师说,架起机器吧。在镜头前,谢老一五一十讲述了他几十年的故事。后来大家都看到了。



可以说谢老是老一代传道人中比较典型的知识分子。他一点也不回避自己的软弱;恰恰相反,他在极度痛苦绝望中试图自杀而及时被神拦阻那一段,不知令多少人流泪。我自己在编导过程中,每到这一段,每听到“十字架十字架永是我的荣耀”的旋律,每听到主对他说“我的恩典够你用的”,总是禁不住热泪盈眶。他的心被火炼过,纯如精金,又晶莹剔透。午餐时,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的满头白发和红润脸庞上,辉映出天上的荣光。我忘不了那一刻,他的手颤抖着夹了一口菜,送到嘴边之前,自然自语地说:以前没什么吃的,现在有了,人也老了,吃不下了……



主日在一家公寓里,挤了上百人,多是大学生。不知为什么,当谢老指着我介绍说“这是一位从远方来的弟兄”时,我的眼泪又差点儿流出来。看着这位饱经磨难、白发苍苍的上帝的仆人站在一群虔敬的大学生中间,就好像看见一副古老的十字架矗立在绿草如茵、春意盎然的神州大地上。



后来在上海他家中有一次光天化日的拜访,他们夫妇理直气壮地接待我,然后又被前呼后拥地去餐馆吃饭,那一次从始至终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像。



谢老是一个温和谦恭的人,甚至可以说性格有些柔弱。但我在他身上看到的却是:温和中的铮铮铁骨,柔弱中的百折不挠。怎么来形容他呢?他就像一只刚强不屈的兔子,一头视死如归的绵羊——他毕竟是在狼群中生活了一辈子的羊啊!一辈子的风雨熬炼,一辈子的忠心侍奉,一辈子的十字架,已经使他不再是他,而是主的恩典在他身上,是耶稣基督在他里面活着。



虽然见面不多,每次见面,都看到谢老的眼里含着泪水。后来有人称他是含泪仆人。套用艾青的一句诗:为什么他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上帝的大爱深藏在他心中。

谢模善牧师简介:十四岁信主,中学毕业后入读山东神学院,曾任中华基督徒布道会总干事,《布道会刊》和《圣膏》杂志主编。1956年5月28日被捕入狱。靠主恩典度过了23年监狱劳改生活。出狱后因着福音的缘故又数次被捕关押。他写道:“我既以身许主,将生命放在祭坛上当作活祭,或死或活总是主的人。人理当报答主的恩爱,在患难中补足恩主的缺欠,唯愿主旨成就,个人祸福非所计也!”.

TOP

1875年7月14日,金辅仁抵达中国,作为中国内地会最早的一批宣教士,他也是陕西省最早的新教传教士。因看到中国医疗宣教的需要,在中国宣教18年后,金辅仁返回英国进入医学院攻读6年,成为正式医生后重返中国。他的行动直接影响宣教机构在中国各地推动并建立众多医疗事工,荣神益人。

受金辅仁影响,带着同为内地会同工博德恩的嘱托和捐资,其子金品三1914年在兰州兴建甘肃第一家西式医院—博德恩医院,五年后医院又增设一所麻风病院.1951年博德恩医院由兰州市人民政府接管,命名为“兰州市人民医院”,1978年更名为“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TOP

传承历史文化  建设人文医院
——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历史篇
http://www.lzseyy.com/Hhistory_l ... =55&ParentID=54

——1914年,医院前身一一博德恩纪念医院诞生在古金城兰州

——1950年,兰州市政府接管,命名为兰州市人民医院

——1970年,更名为兰州市传染病院

——1978年,更名为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1996年,医院发展掀开崭新的一页

——2007年,追求卓著,与时俱进



上个世纪初叶,几位来自西方的传教士和医生怀着传播福音,济世救人的梦想抱负,带着美国实业家博德恩先生的嘱托和捐资,不远万里来到了中国丝绸之路的古城——兰州。在黄河北岸,依山傍水的一片黄土山坡上建起了甘肃省第一座西医院——博德恩医院。

在这所医院里,来自英、美、德、澳等国家的医生和护士带来了西方的文明和先进的医术,他们与中国同事一道,用仁心仁术为人们带来生的希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他们济世救人的仁爱仁心和善义之举,在医院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威廉·博德恩简介】



威廉·博德恩(1887-1913),家境富有,1904年他高中毕业的礼物是为期一年的环球旅行。威廉游历了日本、中国、印度、埃及、叙利亚和土耳其、瑞士、法国及英国。1909年威廉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加入“中国内地会”。1912年他出发前往中国甘肃,为了便于在穆斯林地区工作,他绕道埃及学习阿拉伯文,不幸的是威廉在开罗学习不到一个月,因患脑膜炎而病逝,年仅25岁。他为教会事业献出了他短暂而热切的生命,去世前他将全部遗产捐给了内地会。

博德恩“壮志未酬”的事迹,激励了更多的人献身中国。“中国内地会”在甘肃兰州修建了一座纪念他的医院——博德恩医院。博德恩的母亲,在他遗留的笔记上发现“没有保留、没有后退、没有后悔”的题字,这正是他热爱中国的见证。



【金品三简介】



金品三(1887-1927),英国人, 1887年11月20日出生在中国陕西汉水的一只行船上。其父金辅仁(Mr. GeorgeKing)是内地会最早期的宣教士之一,于1875年7月14日抵达中国,先后在甘肃、陕西和湖北等地工作。1893年,金辅仁首次携眷返英述职,因看到中国医疗宣教的需要,他回国后即进入医学院学习,经过六年苦读成为正式医生。1899年金辅仁以医疗宣教士身份重返中国,被派往山东烟台,担任内地会芝罘学校医院驻院医生,金品三也随之进入芝罘学校求学。金辅仁1902年退休,金品三随父母回到英国学医。

1911年1月3日,金品三医生在中国接受语言训练后,先后到河南开封福音医院和山西平阳善胜医院开始医疗事业。1914年被派往甘肃兰州兴建博德恩医院。医院建成后,金品三担任博德恩医院院长之职,一方面主持院务,另一方面培训中国医生。北伐战争爆发后,1927年6月5日,他奉命率全省外籍人员撤退到沿海,分乘八艘大型羊皮筏子,沿黄河顺流而下。途中船只全部搁浅,金医生下水奋力抢救,因体力不支不幸葬身黄河,为帮助别人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金品三先生在中国医病救人16年,他把自己的生命完全奉献给了中国人。



【兰州博德恩医院的兴建】



威廉·博德恩去世后,其父母遵从他的遗愿,捐资给 “中国内地会”。内地会在甘肃兰州建立博德恩医院以纪念他。

金品三医生带着博德恩先生的遗愿于1914年2月抵达兰州,他独负重任在黄河北岸买下一大片土地,1918年4月医院完成全部建筑工程。医院正门上挂上了一面很大的博德恩医院金字牌匾,由省长正式揭幕。全市13间清真寺的阿訇都亲临或派代表来观礼。

当时西北地区十分落后,所以博德恩医院不仅是甘肃第一家西式医院,而且是全省唯一的医院。医院设备相当完善,设有门诊室、手术室、化验室、药房,另设有男病人床位80张、女病人床位40张,此外还设有特殊病房专供回教徒病人使用。医院为工作人员建有两处医生住宅和一处护士住宅。五年后,医院开始收容麻风病人,到1926年又增设一所麻风病院,鉴于医院治疗麻疯病的效果突出,甘肃省政府也予以大力支持,使得金品三他们能够在离河州20里外的山谷兴建起一个麻风村。

    博德恩医院1951年由兰州市人民政府接管,命名为“兰州市人民医院”。1970年命名为“兰州市传染病医院”,1978年更名为“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博德恩医院的医疗】



1915年6月1日,金医生在贤妻的帮助下,开始了医院的诊疗工作。门诊病人由每天15人增加到40多人。当时医院开创只有三位医生,他们不仅驻守医院,并且常常外出治病救人。

1916年10月,巴乐德医生南下(即今合作市),应省长之请遏止了一场类似肺炎症状的流行病,赢得当地官民的爱戴。高医生从兰州西行,进入今日青海省西宁市和贵德县,一路上医治了许多当地百姓。金医生则于1916年2月带着吴宝瑛和另一名医学生,在秦州医治了600多个病人,做了40多台手术。在回程的路上经过秦州的西北部,在一小镇马营医治了500多个病人。晚上在旅店住宿,碰到小偷,金医生因捉小偷被刺受伤,立即赶回兰州救治。镇上居民闻讯,为感谢他治病救人之恩,有近200人前来送行。

1920年底,甘肃省发生一次大地震。震中央在甘肃省东南部,靠近震中央的静宁县灾情严重。巴乐德医生接到县长赵廷仁的亲笔函,请他前去就救伤。县里有655人死亡,1159人受伤,13549栋房屋倒塌。巴医生立刻前往抢救,跋涉6天才赶到灾区。临时医院是一个大帐篷,县长叫人到各处敲锣通知伤者前来就医。

在故有“小麦加”之称的河州(今临夏)新建另一所特别为回民设立的新医院。1924年秋,金医生来到河州医院最初两周内就做了14个大手术,20个小手术和诊治了260名门诊病人。因医护人员不足,只能轮流从兰州分派医学生来院。当时,甘肃省西部有数千名麻风病患者,1923年医院收治麻风病患者渐多。麻风会也支持医院并协助治疗麻风病患者。到了1926年,医院兴建了更多隔离病房,收容了40余名病人,其中有汉族、回族、藏族和鞑靼人。

省政府鉴于医院治疗麻风病患的成果,亦计划请金医生扩展医疗麻风病工作,到离河州20里外的山谷兴建一座麻风村,把受过治疗的病人移居此村,使其自力更生。



【博德恩医院的医护人员】



1914年2月,金医生抵达兰州时只从山西平阳善胜医院带了一位医学生刘萃赉作他的助手。博德恩医院第一位重要的医护人员是护士夏裕恭姑娘,于1914年5月抵达兰州,不久她便成了金医生的新婚夫人。

1915年12月,金医生迎来了从河南省远道而来的挚友高金城医生,能得到一位中国训练出来的医生帮助整个医院的工作,实属不易。接着他们又迎来了英国伦敦25岁的巴乐德医生,帮助他们一同协助发展医院。

随着医院的发展,金医生开始着手培训医护人员。他首次招收了12名医学生,每天上课(生理学/解剖学)六小时,其余时间用来实习。1919年圣诞节,第一届共有9位医学生毕业,其中吴宝瑛医生留在医院协助发展院务,另一位来自陕西省汉中的邵德福医生,毕业后回家乡建立了一所医院。

1923年初,第二届14名接受训练的医学生毕业,除了3名是甘肃省人,其余都来自其他各省,吴宝瑛的弟弟吴宝琇也在其中。同年,因官绅父老的要求和捐助,他们在兰州市中心增设了一间诊疗所,以方便居民不用过河就医。1926年1月来自美国的安乐欢医生来到兰州,使医院的医疗队伍更加壮大,全院120张病床全都住满。有一年竟来了50多位藏族病人。





【安乐欢医生】



安乐欢医生1895年9月12日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市(Brooklyn,New York),毕业于纽约州康乃尔大学,再入医学院深造,最终考取医生资格。随即加入中华內地会,受派远赴中国进行医疗宣教事业。1925年初冬,他辗转到达博德恩医院就职,安医生和医院其他的医护人员组成医疗队,每两个月轮流派往河州医院治病,帮助了许多当地的百姓。

1927年5月,北伐战争开始,为保护外侨,欧、美等国领事馆下令全面撤侨。安医生自告奋勇,决定独自留下来与全部中国员工合力看守医院,并且尽个人所能承担一切院务。

北伐成功后,中国政局暂时安定下来。1928年,博德恩医院的吴林德医生回兰,同来的还有英国戴乐仁医生夫妇,他们和安乐欢医生年纪相仿,在医疗工作上,彼此帮助,合作无间。

1928年西北发生大饥荒,医院里人满为患。安医生终日忙于管理医院、医病救人,最终,因为工作繁重使他的体力和健康严重透支,同年4月他病倒在工作中。1929年5月8日,安乐欢安然离世,年仅33岁。





【革命烈士高金城医生】



高金城(1886-1938),河南襄城人,由于家境贫寒,他勤奋苦读,不到七年就已完成所有医学科目的考试,1911年正式进入医院做实习医生。

1914年,金品三在甘肃兰州创建的博德恩医院急需医护人员,于是他向挚友高金城发出邀请。1915年底,高金城医生带着年轻的妻子和两个小女儿到博德恩医院就职。他先后在冯玉祥将军的军队医院以及平凉、陕西后方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工作。还跟随协和医院的战地医疗队赴淞沪抗战前线,救治19路军伤将士。1937年高金城受共产党的委托帮助八路军驻甘办事处营救西路军失散人员,他与妻子牟玉光一道,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在张掖、兰州等地以开办福音堂医院为掩护,积极寻找和营救西路军失散人员。在福音堂医院专设病床收治西路军伤病员,前后营救王定国、徐世淑等200多人。

1938年2月2日,高金城被军阀马步芳部下杀害。1952年甘肃省政府追认高金城为“革命烈士”。







【吴宝瑛医生】



吴宝瑛,秦州人。1915年,博德恩医院录取的首届医学生,1919年考取从医执照,成为正式医生。在金医生挽留下,他留院服务,此后成为博德恩医院的主治医生之一,负责医院重要行政管理工作,妻子任护士长。两年后金医生给他的评语是“真挚、务实、能干的行政主任,是技术高超的外科医生。”

1927年秋,吴医生夫妇返秦州探亲。因见秦州尚无一家正规医院,而妻子是护士长,其弟吴宝琇也从医学院毕业,于是夫妇二人便留在家乡,合力创办了一所医院,并在市中心开设一家诊疗所。

1930年5月6日秦州城被叛军攻破,叛军进城后,大肆屠杀、抢掠。当晚,吴医生正在医院工作,叛军破门而入,见人便杀。吴医生惨遭杀害,去世时年仅33岁。



百年的沧桑岁月,百年的历史峥嵘,昔日的土房、土炕已发展成为设施完善的现代化综合性医院,历史的痕迹和记忆随着远去的时光渐渐远行,但留给我们的是创业者们孜孜不倦和拳拳爱心。.

TOP

#基督教史上的今天#1945年7月22日,中国各大学基督徒学生联合会在重庆成立,赵君影任总干事。学联会在百多所院校开展福音事工,带动学生灵命复兴,委身事奉,且远至边疆布道。这些学生后来成为内地教会的中流砥柱和海外华人教会领袖,如:滕近辉、陈终道、于力工、边云波、薛玉光、张行松、张学理等。.

TOP

@CCDM基督教数字传媒
#基督教史上的今天#2011年7月23日,杨心斐安息主怀,享年83岁。她是中国家庭教会前辈、厦门教会传道人,音乐家。1953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1954年回到厦门传道。1958年因拒绝加入“三自”而被捕,其后度过15年监狱生活,出狱后继续传道,尽心竭力服侍主。述其生平有《夜间的歌》.

TOP

生命的乐章​——追思主的使女、一代忠仆杨心斐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75814d17440108de#rd

文/基立


“从前引导你们、传神之道给你们的人,你们要想念他们,效法他们的信心,留心看他们为人的结局。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来13:7—8)

2011年7月23日,我们所敬爱的心斐姨卸下了世上一切的劳苦,带着丰满的生命果效荣归天家,得享主耶稣所预备的永恒荣美的安息。我们都爱她、敬重她,因为她曾经为主的缘故,用爱、用真理、用生命服事了我们众人。她实实在在是我们大家的“心斐姨”。神在最适合的时间接她回家休息,只是我们心里都有一份难以割舍的伤痛。甚愿这几天来的追思礼拜,能激励我们与主更亲,爱主更深,事主更诚,见证更美!

心斐姨1928年出生于福建厦门港礼拜堂一位牧师的家庭,从小就接受很好的属灵的熏陶和严格的训练。15岁时在一次夏令营会决志悔改信主,重生得救;18岁蒙主的呼召,并考上福建音乐专业学校;22岁时院校合并,到上海音乐学院继续深造,25岁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该音乐学院,是全系第一名。毕业后被分配到杭州文化局工作。在圣灵的引导下,她响应神清楚的呼召,毅然放弃文化局的工作,回到厦门家中,那时她26岁。她一边教几个学生学声乐和钢琴,照顾供养家庭的需要,一边在教会里参与服事。30岁那年,因着坚守纯正的信仰,不加入“三自会”的缘故而遭逮捕,监禁于劳改农场。12年后被流放到福建山区武平县永平公社插队劳动。那时她已经42岁了。1974年46岁时,终于获得释放,回到厦门到今日,一直是以自由传道者的身份在厦门和福建各地服事主,服事弟兄姐妹。她的足迹遍布中国的许多地方,也到过香港、新加坡、以色列、澳洲、美国、俄罗斯等许多城市和地区,为主作了美好的见证,留下了佳美的脚踪。

1958年,就在她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岁时,为了持守纯正的信仰,为基督和福音的缘故。她被投进了暗无天日的监牢里。被人视为人生中最宝贵的一切,全然被埋没在荒凉混乱、阴暗潮湿的监狱里。很多次她被审问﹕“你还信上帝吗?”只要她说一句“我不再信了”,第二天就可以解除镣铐回去与家人团聚。但在这关键的问题上她一点也没有妥协,没有让步。情愿为着信仰而放弃自由。她牢记主所说的话:“凡在人面前认我的,人子在神的使者面前也必认他;在人面前不认我的,人子在神的使者面前也必不认他。”(路12:8—9)审问人员恼羞成怒地吼叫:“那你就带着花岗岩的脑袋去见上帝吧!”她被判定是出不了监牢的人。当她从监牢获得释放时,曾有一位在大学历史系当教授的亲人很尖锐地问她说:“你是从大门走出来的,还是从狗洞爬出来的?”她坦荡地回答说:“那是因为‘网罗破裂’,我们逃脱了。我们得帮助是在乎依靠造天地之耶和华的名。”(诗124:7—8)无论是在神面前或在人面前,她都交上一份完美的答卷。

在劳改农场劳动时,曾有一段时间,每天晚上从晚上七点到第二天凌晨四点,她要翻山越岭,独自一人看守六百亩渐渐成熟的果园,防备猴子和野兽毁坏果树。每一个三更半夜她都要忍受露水、寒风、蚊虫、疲乏的煎熬,还有难以忍受的饥饿。面对着极大的诱惑,几个月下来,她一个果子也没有偷吃,连一个也没有。始祖亚当、夏娃因树上的果子而失败了,心斐姨却靠主胜过了。漆黑的夜晚、起伏的山岭,成了祷告和赞美主的地方。在那里只有她与神在一起,这是在劳改农场劳动时最享受的时刻,她将从小时候到长大所学的诗歌一首首地唱出来,用最美的歌声唱给神和天使听。

从1958年被捕到90年代,她的家曾多次被抄、被搜查,然而除了信仰问题之外,人们再也找不出她有任何错误过失。她圣洁的生命见证了自己的信仰,见证了主耶稣的名,连逼迫她的人也从心里佩服她。她无所畏惧,就怕得罪神。光明磊落,常存交账的心态,在神在人面前,存着一颗无亏的良心。她记牢主说的话:“我的朋友,我对你们说,那杀身体以后不能再作什么的,不要怕他们。我要指示你们当怕的是谁,当怕那杀了以后又有权柄丢在地狱里的。我实在告诉你们:正要怕他。”(路12:4—5)

1974年,她回到厦门家里,就全身心地投入教会的建造。她先在自己的家中开始家庭的崇拜与儿童聚会。几年辛勤地服事与祷告,逐渐地建立了各种不同年龄段的小组聚会。不仅有儿童主日学、还有少年人、青年人、姐妹、大学生、中老年人及传道人的小组。基本上是以祷告、查经为主,加上专题的分享与交通。在那个时期,学习材料奇缺,她自己编制教材,按序有效地牧养带领各个小组。这些小组的聚会人数不多,活动比较方便,出入自由,很有活力;也让很多人有学习服事和操练的机会,可以发挥各人的恩赐,肢体之间关系密切,彼此关怀;同时也适合当时的环境。这些小组、团契就是形成今日教会的雏型。记得当时有一位海外教会杂志的主编来到厦门,参加了家庭式的聚会,惊叹说:“这真是原始教会的模式!”

80年代后期,沿海一带家庭教会兴旺起来,得救人数不断加添,这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他们采取了种种的逼迫、打击、限制的手段。面对着有关人员的劝说和恐吓,她坦然平静地回答:“从上到下各个部门常常开会,大会小会开个不停,各种宗派也都在开会,就连街道、居委会也在开会。为什么我们基督徒就不允许开会?圣经明白告诫我们‘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好像那些停止惯了的人,倒要彼此劝勉。既知道那日子临近,就更当如此。’(来10:25)国家宪法赋予每一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信仰的自由,有集会言论等等的自由,这是每个公民拥有的权利。你凭什么不允许我们聚会,是根据哪一条‘法’?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在开会,直到今天也一样。”这些前来劝阻的人吓了一大跳。怎么这样一位老太婆竟然有如此高水平的言论,真不可思议。

心斐姨与我们是一样性情的人,她同样有人的种种需要。在上海音乐学院读书时,她曾有一位男朋友,只因为彼此所选择的道路不同而分手,她为此曾经很伤心难过。她从劳改农场和山区获释回到厦门后,也曾有过结婚建立自己的家庭的念头,只是神在她身上并没有这样的安排和带领,她顺服神在自己生命中的引导和计划,一无挂虑地为基督和他的福音效力,专心讨主的喜悦。她没有成家,却是帮助引导许多的弟兄姐妹建立了基督化的家庭,并教导年轻人如何按圣经的真理过好婚姻与家庭生活。如今在教会里服事的姐妹们有许多都是她一手培训出来的。

和她在一起服事,你能够感受到稳妥、安全和喜乐。她在三个弟弟、弟媳和许多的侄儿侄女的大家庭里过家庭生活。可贵的是,就在这个大家庭中,她建立了厦门最早、最美的家庭教会。她以宽阔的胸怀接纳了无数归向神的人,栽培、建立了各种年龄段的人。一批又一批的传道人从这个家庭教会成长出来,分布遍及了许多地区。三个弟弟、弟媳和他们的后代都在她的影响之下,投入教会的各种事工,其中有三个侄儿、侄女成了全时间事奉神的传道人。她将家庭与教会紧密地联结在基督耶稣里,更是将“家庭教会”的内涵,活泼生动地呈现在众人面前。她帮助造就了许多人,在她年迈患病期间,就有四面八方的亲友和主内肢体纷纷给予多方的关注和照顾。神为她预备了一位忠心的姐妹,前后几年,日夜守候陪伴在身边,一直到她走完人生的路。

90年代初,神忠心的仆人、主内的前辈戴绍曾牧师和心斐姨等人看到了中国家庭教会发展的趋势和需要,把握时机,及时举办密集的神学培训,使那些已经在工场上服事的传道人能接受比较系统的圣经神学培训。从1992年至2002年,整整十年间,栽培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注重生命品格、有正确的圣经基础和神学观念的时代工人,他们分布在各个城市、乡镇、山村、海岛,为基督作美好的见证。

在整整十年神学培训过程中,心斐姨每一期都和学员在一起,就像学生一样,专心地听课,认真记笔记。培训期间每天下午都有一个完整的时段,各地的学员相聚一起,每个学员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在教会里的服事、与同工之间的关系、家庭夫妻的关系、儿女的教导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她与大家一起讨论、思考、分析、辨别,最后再整理出正确的答案。这个时段也给学员带来极大的帮助,许多学员心中的困惑和难题获得化解,同工间的关系被理顺,道路也更加清晰。

心斐姨不仅和大家一起学习、做作业、讨论,并且提供处理难题的方案,也帮助扶持一些在生活上遇到困难的学员,不断地给予支持和鼓励。心斐姨非常注重学员生命品格的塑造,严格要求大家必须遵守课堂纪律,按时上下课、完成作业、按着规矩休息、睡觉、灵修。衣着要干净整齐,房间铺盖、被子、洗手间等等都要整洁、有序。每一期的学习虽然只有几天的功夫,然而却是一次非常棒的训练过程,对以后的生活与服事有难以形容的影响。她的家,不仅是一间教会,也是一间学校,在这里训练出一批批神国的工人。她是最好的牧师、教师,也是最出色的辅导员。

从1997年开始,我们从已经受过比较系统神学培训的学员中挑选一些灵命成熟、有教导恩赐的同工,一起举办在各地区的神学培训班。心斐姨与我们一同策划、安排、设计各地的培训事工。她自己也亲自到各个地区的培训班去教导学员,她教的科目是“基督教伦理学”。这一项培训事工给各个地方的教会带来复兴与拓展,其影响非常深远,直至今日这项培训事工还在继续。

2003年12月,她应邀参加《生命季刊》在美国芝加哥举办的中国福音大会。在会上有非常宝贵的见证和分享。从美国回到厦门后,她显得比以前更加繁忙。海内外有许多主内肢体纷纷前来拜访探望她,带着各式各样的问题渴望与她交通、谈论。她也乐于接待每一个到她面前的客人,用心聆听,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她实在太忙了,负担太多了,太重了。2004年,她突然脑溢血住进医院,经过抢救终于从监护病房转到普通病房。那天下午,恰巧是每个周五下午我们的一个小小的同工会(这是从1974年回厦一直到她离开世间,几乎没有停止过的聚会)。在病房里我们见面时,她舌头还有点僵硬,却清楚说出第一句话:“生为主生,死为主而死!”接下来她非常诚恳地说:“我要悔改!”那个时刻我深深地受震撼了!我觉得非常地稀奇,她这样将自己的一生全然奉献,为主的缘故,舍弃一切,此刻她所想要表达的话竟然是“我要悔改!”她实在是一位敬畏神而且有神同在的人。

2007年12月,她坐着轮椅和我们一起参加《生命季刊》在香港举办的中国福音大会。她在大会上讲道和带领祷告,恳切勉励众教会、众信徒要悔改归向神。她讲解了《启示录》第二章,并以丰富的生命经历和阅历,列举许多事例作为鉴戒,提醒众信徒当谨慎自守,不要贪恋恶事;她以犀利的洞察力剖析了混杂在教会里的错误邪僻的教训,提醒教会要警醒,要抵挡假先知的教导。要用在基督里的信心和爱心,靠着那住在我们里面的圣灵,牢牢守住纯正全备的善道。

从2004年起,她曾多次患病住院。神也一次又一次将她从极重的危险中抢救出来。长期的牢狱折磨以及不辞辛劳的服事,使她的身体非常衰弱,内脏的一些器官都受到很大的损伤。脑溢血致使她一手一脚麻木,行动很不方便。然而她依然把握每一个机会,参加各种的聚会。她实实在在成了轮椅上的传道人。只是每一次讲道、作见证时,她一定是从轮椅上站起来,恭恭敬敬地传讲真理的道。

心斐姨安息主怀后,她的侄儿按着她生前的心愿,在她呕心沥血亲手建立起来的教会会堂里,举办了追思安息礼拜。六堂的追思礼拜,有六篇信息,传讲神在她身上奇异的恩典和作为。更是有众多的同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讲述了心斐姨伴随着他们一同学习、生活、事奉的经历与感受,追忆了她爱心的付出和美好的生命见证,感人至深。接连六堂的聚会之后,我们依然觉得言犹未尽,尚有许多话要说。神召回自己忠心的使女,一代人过去一代人又来。神的工作仍在继续,新的一代已经兴起,生命在延续,一刻也没有停歇!

回顾心斐姨生命历程的片段,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神的确是将她作为荣美的恩赐和见证,赏赐给中国家庭教会。她以生命为讲坛,以生活为讲章,传递生命的信息。无论走到哪里、摆在哪里,都是那么美,叫神得荣耀,叫人得益处。她的生命也像一首美歌,平凡的生活和服事以及漫漫的苦难历程,就如一串串的美丽音符,谱写成美妙的生命乐章。现在她已经回到为她舍命的主耶稣那里,在神的宝座前与众圣徒一同唱更美的新乐章。

本文原载于《生命季刊》.

TOP

@CCDM基督教数字传媒
#基督教史上的今天#1725年7月24日,《奇异恩典》的作者约翰·牛顿生于英国。他是一个从堕落的水手成长为受人爱戴的牧师,从一个奴隶贩子转变为英国废奴运动的领袖。他是英国政治史和宗教史上贡献重大的人物。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显明了恩典仿若流水,总是自高而下,涌流到最低处。

约翰牛顿的介绍,可以看“诗人约翰牛顿”
http://ww123.net/viewthread.php? ... hlight=%D4%BC%BA%B2.

TOP

基督教史上的今天# 2011年7月27日,约翰‧斯托得牧师安息主怀。这原是个没有野心与事业心的人,但是按照神的心意,顺从神的带领,却被人形容为“如果福音派可以选一位教宗,他们大概会选约翰‧斯托得。”他的见证不在于他仍然持续的影响力,而是在于始终“没有违背那从天上来的异象”。.

TOP

人物:約翰斯托得(John Robert Walmsley Stott)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7794468/



出色的學生典範

  二十世紀上半葉,戰火把人類文明幾乎徹底摧毀,思潮起伏強烈地衝擊著基督教信仰,純正福音信仰在歐洲變得淹淹一息,福音派神學甚至有被摒於主流神學門外的危險。約翰斯托得(John Robert Walmsley Stott)在英國倫敦崛起,經過半世紀的努力和堅持,他和他的門生使英國國教聖公會重拾純正福音信仰。自1973年在瑞士洛桑舉行世界會議(Lausanne World Congress)以來,斯托得更成為當代福音派教會的領袖和代表人物。

  斯托得在1921年出生於英國倫敦Harley Street,父親Sir Arnold Stott是大國手級的私人執業醫生,母親Lily則有著濃濃的信義宗信仰傳統,看重子女的家庭宗教及藝術教育。受父親的專業訓練影響,他從小便喜愛觀察禽鳥昆蟲,曾一度迷上搜集蝴蝶,後改為愛上觀賞雀鳥,至今依然熱衷。他的學業表現一直都很順利和出色,1943年以雙一級榮譽獲取劍橋大學三一學院雙文學士學位(現代和中世紀語文及神學),精通法文(獲第一名)和德文(獲第二名),被推選為Senior Scholar,留校攻讀神學。1947年以神學首名成績獲頒文學碩士。他又活躍於大學團契(CICCU)、合唱團和大提琴演奏,是英國戰時出色的學生典範。

出色的釋經與牧養

  經過一年牧職訓練後(導師包括著名學者C.H.Dodd、C.F.D.Moule和John Burnaby),1945年12月他在劍橋的Ridley Hall被正式按立授予牧職,重返座落在倫敦Langham Place區的母堂聖公會諸靈堂(All Souls' Church)牧會,跟隨著名牧者兼教區長Harold Earnshaw-Smith學習事奉。至1950年因Harold病逝,遺缺由斯托得繼承,成為英國聖公會最年輕的教區長。他以禱告、釋經講道、經常佈道、初信成長、信徒系統造就五大目標治理教會,吸引許多知識分子和專業人士慕名來到他的教會。他確信……「主耶穌是當代的基督,祂曾在歷史上活著、死亡,如今仍活在世人當中,以各種形式來滿足人的需要。」斯托得在諸靈堂重視維持高質素的講台,也成了福音派神學在倫敦重要的橋頭堡,他的釋經講道信息曾讓多少載浮載沉的靈魂重拾生機。在中上階層社區中,他又不忘推動向「後街」佈道,在West End的大型商店中派駐教牧,直接向社區基層和青少年顧客進行適時牧養。

  1967年,斯托得和他的門生合組了一個名為National Evangelical Anglican Conference的組織,對聖公會教會中敬拜與聖禮、社會與政治等議題進行認真探究。結果很快受到教會內廣泛認同,迅速填補了原來傾向天主教的派系力量,讓福音基要信仰成為英國聖公會的新力量和新主流。斯托得在國內除了參與聖公會教務外,也是Keswick Convention的主要講員之一,又曾先後擔任過英國福音聯盟(British Evangelical Alliance)會長、TEAR Fund主席、英國校園團契(Inter-Varsity Fellowship,後改稱UCCF)四任會長,讀經會(Scripture Union)會長等要職。國外方面,在六、七○年代他便曾六度應邀出席美國校園團契三年一度舉行的Urbana Missionary Convention擔任大會講員。在歷屆世界福音會議(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World Evangelization )中,斯托得都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

出色的當代神學工作者

  斯托得的屬靈視野潦寬,1975年他從諸靈堂提前「退休」,改任為榮譽教區長(Rector Emeritus),由Michael Baughen接任為新的教區長。斯托得則轉為擔任Langham Partnership International主席(該信託基金會原稱Langham Trust,至2001年改由Christopher Wright擔任主席),並計劃以諸靈堂為中心骨幹推動信徒對當代社會及政治議題作研究和探索,提出聖經真理適切回應。1982年倫敦當代基督教學院(London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Christianity)成立,他出任主任,並於1986年擔任院長迄今。該院是以溫哥華維真學院為藍本的信徒學院,目的是要幫助信徒自我整理生命,整合信仰與生活提供裝備的場所。為了實現理想,他曾推辭了擔任主教、大學教席和校長的機會。事實上,早在1959年他已被召聘為英女皇御用牧師之一;1983年獲英國聖公會頌贈Lambeth Doctor of Divinity;1991年更被女皇聘為御用特級牧師(Extra Chaplain),足證其廣受尊敬和受重視。此外,他仍醉心於觀賞雀鳥的嚐好,甚至為此著作出版了The Birds Our Teachers(1999)一書,夫子自得其樂。

出色的多產作家

  斯托得也是個出色的多產作家,1950年出版的小冊子《成為基督徒》(Becoming a Christian)被再版了超過100次。1958年,他把原來給宣教士作訓練材料的內容出版了《真理的尋索》(Basic Christianity)一書,沒料到大受歡迎;45年來,該書曾作超過25種語文譯本出版,銷量遠超過二百萬冊。他發現戰後的年輕一代對於教會充滿敵視和疑慮,但對於基督卻是心存好感(Hostile to the church, friendly to Jesus Christ)。為此,在書中每章結束時,他都邀請讀者以尋道者的清心來尋問禱告,為讀者抓住真理立下平穩又紮實的根基。全書圍繞著基督的位格與人的需要、基督的工作與人的回應,以及人對上帝、教會和世界的責任作探討。本書中譯本在七○年代初面世(初版名為《基督教是可否信》),當時識字的青年信徒幾乎人手一冊,為華人教會年輕一代信徒以十字架的真理為信仰打下良好的基礎,影響大專信徒認真在校園為福音作見證。Five Evangelical Leaders一書的作者Christopher Catherwood更因這本書稱斯托德為「以加略山為中心的顛覆者」(a Calvary-centered radical)。斯托得早期著作為人津津樂道的還有很多,如《認識聖經》(Understanding the Bible, 1972)、《別埋沒你的頭腦》(Your Mind Matters, 1972)、《獨排眾議的基督》(Christ: the Controversialist, 1970)、《新造的人》(Men Made New, 1966)等。

  在深受自由神學影響的環境下成長,斯托得感到信徒有必要要對聖經痛下功夫,這樣才能把惡劣形勢扭轉過來。為此,他自己在聖經鑽研付出很大努力,查經材料和釋經書籍自然成為他著作最主要的部分。有立場極保守且對聖公會信仰存著極大保留的華人教會領袖,在評價斯托得的釋經時也不得不承認他的解經「準確」。斯托得的釋經著作除了早期以單本出版外,近年多為「聖經信息系列」(The Bible Speaks Today Series)著作,包括登山寶訓、使徒行傳、羅馬書、加拉太書、以弗所書、帖撒羅尼迦前後書、提摩太前後書、提多書等註釋。1982年,他出版了講道學經典著作I Believe in Preaching(美洲版稱Between Two World,中譯為《當代講道藝術》)。他對真理的詮釋既準確、又平衡,認為講道者負有擔任橋樑的責任,讓古舊信息重現於當今世代和信徒中。斯托得自己便是集釋經者和講道者於一身的表表者,形象十分鮮明。

  斯托得另一類重要著作,是關切基督信仰如何對應當代社會政治議題。1975年,他出版了Christian Mission in the Modern World(中譯《信仰與社會責任》)一書,便是繼洛桑世界會議後,他以牧者的角度來思考,教會該如何來對應普世福音化的宣教需要和策略擬定。1984年,他針對當代社會上和倫理上的好些議題,包括人權、墮胎、離婚與再婚、同性戀、環保、核戰等問題,寫成了Issues Facing Christian Today(中譯《當代基督教與社會》)一書,作信仰和聖經真理的反思,成為劃時代的經典著作。1986年,他又出版了The Cross of Christ(中譯《當代基督十架》)一書,闡明十架真義和十架子民的信仰生活。1992年他出版了The Contemporary Christian(中譯《當代基督門徒》),從福音、門徒、聖經、教會和世界五角度來反思信仰生活。這些作品都是要信徒回應聖經真理,活出福音見證,與社群家國民族結連起來。近著還有People My Teacher: 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y Years、Why I am a Christian: This is My Story。這位最受人推崇的教會領袖,一生就是結出果實豐碩的寫照。.

TOP

#基督教史上的今天#1991年7月28日,王明道先生安息主怀。作为近代中国教会基要派神学的发言人和敬虔神学的代表,他口讲笔述,极力抨击教会和社会中的败坏现象,嫉恶如仇,注重信徒圣洁生活;主张信徒除了读经,也应该“读书、读事、读人”。他坚持政教分离,因不加入三自爱国运动而获共23年牢狱之灾。

王明道传记:《五十年来》
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 ... 3D1%26cycleid%3D256

王明道传记:又四十年
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 ... 3D1%26cycleid%3D256

赵天恩:回忆王明道
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 ... 3D1%26cycleid%3D256

追思王明道先生和夫人(边云波)
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 ... 3D1%26cycleid%3D256

我们是为了信仰 王明道
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 ... 3D1%26cycleid%3D256

《重生真义》 王明道
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 ... 3D8%26cycleid%3D256

人能建设天国么?  王明道
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 ... 3D1%26cycleid%3D256

如何识别人(王明道)
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 ... 3D1%26cycleid%3D256

王明道:基督徒的生活观
http://ww123.net/thread-4861601-1-5.html.

TOP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e60f6281a930e444#rd

#基督教史上的今天# 1950年7月28日,吴耀宗等40名中国基督教各教派领袖联名发出《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即《三自宣言》,表示拥护《共同纲领》,割断教会同帝国主义的联系,发起自治自养自传运动。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11月,中国天主教人士也发表宣言,开展“三自”爱国运动。

编辑时,我们惊讶的发现这两件事竟然都发生在7月28日!关于这段背景,摘选谢文郁教授在《中国教会60年(一)∶神的带领在哪里?》一文里的讲述:

​​在中国当时的大环境下,作为一个政治运动的“三自运动”有著某种不可避免性。当然,教会内部并非没有不同声音。《三自宣言》发表后,基督教协进会首先表达不同意见。在1950年10月的第14届年会上,会务委员会主席缪秋笙认为,宗教是超政治的,教会不应该直接参与政治性运动。​​

会上有人提议起草一份《告全国信徒书》,来抵制吴耀宗的《三自宣言》,走教会自己的三自道路。虽然最终没有人愿意出来草拟这份文件,但基督教协进会因此在后来的“控诉运动”中,被指控为“美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办”。​​

王明道是另一股反对力量。鉴於王明道在日本占领期间拒绝和日本人合作,而且,他的教会是在没有西方支持下成立的,新政府对王明道抱有期望,希望他参加并推动“三自运动”。​​

然而,王明道无法认同吴耀宗的神学及其信仰表达,认为吴耀宗属於不信派,不肯与之同工。​​“三自运动”初始,王明道采采取了沉默不合作的做法。随著“三自运动”的全面发展,王明道的沉默和不合作,变成了跟政府对抗。

​​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之下,1954年冬季,王明道在他自己的《灵食季刊》上发表文章∶《顺从人呢?顺从神呢?》在1955年《灵食季刊》夏季刊,他发表了《我们是为了信仰》。政府无法忍受王明道的不合作态度,将他逮捕。…….

TOP

#基督教史上的今天#1947年8月2日刘廷芳逝世,终年57岁。他是浙江省温州永嘉县人,诗人,神学家,牧师。曾任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燕京大学宗教学院院长,并组织生命社,出版《生命杂志》及《真理周刊》,后又自办一份《紫晶》的基督教文艺季刊。他一生致力“使中国文化传统思想,纳入基督真理之中”。
1922年刘廷芳在上海首次“中国基督教全国大会”中演讲时,以两句话结束:“我们同意见解相歧,但决心彼此相爱。”(Sheshall teach her members to agree to differ, but resolve to love)。这段话对今日的海内外教会仍是至理名言。.

TOP

@CCDM基督教数字传媒
宋尚节: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奋兴布道家,留美化学博士。1901年生于福建兴化县,1944年在北京病逝,短暂一生为主烧尽。他那捨弃荣华,决不后退的非凡心志;四出佈道,不辞辛劳的瘦弱身影;靠着圣灵,显明治病赶鬼的大能;痛斥罪恶,使人悔改的生动讲章……依然深深感动并影响着今日中国基督徒。
1944年8月18日,主仆宋尚节安息主怀。在安葬礼拜上,王明道说:中国教会中的传道人,有学识的尚能找到几个,有恩赐、有敬虔生活的也能找到几个,惟独勇敢忠心、嫉恶如仇、不畏缩、不徇情,把自己名利、生命一概置之度外,去放胆责备人罪恶的简直寥若晨星。宋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位。

传道人的脚踪(宋尚节传道片断)
http://ww123.net/viewthread.php? ... =%CB%CE%C9%D0%BD%DA

王明道眼里的宋尚节
http://ww123.net/viewthread.php? ... =%CB%CE%C9%D0%BD%DA.

TOP

CCDM基督教数字传媒
#基督教史上的今天#1918年8月19日,中国第一个布道组织“中华国内布道会”成立。由石美玉、蔡苏娟等7人,在牯岭莲谷夏令营组建的“中华国内布道会”,丁立美任总干事。布道会联合了当时全国基督徒力量,先由云南开始,推广至黑龙江,进入蒙古。其事工拓展了国内布道的范围,由沿海逐渐远至边陲地区。.

TOP

CCDM基督教数字传媒
#基督教史上的今天#1950年9月23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全文发表《三自宣言》(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以及首批签名的1527名基督徒名单,这在以后成了“三自”运动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文献”,而这一天也被定为中国基督教三自运动纪念日。从此“三自”的政治属性,注定了它的本质。.

TOP

@CCDM基督教数字传媒
#基督教史上的今天#1552年10月6日,利玛窦生于意大利马尔凯州。他是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明朝万历年间来华,是天主教在中国宣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其著述对中西交流产生重要影响。

@ECO中文网
利玛窦(意大利语:Matteo Ricci,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天主教耶稣会意大利籍神父、传教士、学者。1583年(明神宗万历十一年)来到中国居住。其原名中文直译为马泰奥·里奇,利玛窦是他的汉名,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在中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泰西儒士”.

TOP

@CCDM基督教数字传媒:#基督教史上的今天#10月31日,宗教改革日。
许应许
马丁·路德的大学同事腓力·墨兰森(Philipp Melanchthon)曾回忆,路德在1517年10月31日将关于赎罪券问题的论文张贴于维滕堡万圣教堂大门上。后来,10月31号被称为Reformation Day,似乎多译为宗教改革日。 “reform”,有“改革、改进”与“(改邪)归正”两层意思。在这里,可能“归正”更符合本意。

TOP

http://wenku.baidu.com/view/6f09be0f6c85ec3a87c2c53f.html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1517年〕

出於渴慕真道、明辨事理的愿望;文学硕士、神学硕士和维登堡大学常任讲师马丁路德神父拟主持对下列各条进行的公开辩论,并希望不能参加口头辩论者提出书面意见。


01. 当我主耶稣基督说“你们应当悔改”(马太4:17)时,衪的意愿是希望信徒们毕生致力於悔改。

02. 不应当将“悔改”一词理解为忏悔仪式,即教士主持下的告解和补赎。

03. 但它也并非仅仅意味著内心忏悔,若无各种外部的苦行,亦无效能。

04. 赎罪罚应与自恨、即真正的内心忏悔同步进行,直到进入天国。

05. 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权力,他只能赦免凭自己的权力或教会法加於人们的惩罚。

06. 教皇除宣告或证明罪孽已由 神赦免外,他本人不能赦免任何罪过。至多仅仅有权在为自己保留裁决的案件中为人赦罪。即使如此,如果他的权力遭到否认,这种罪仍然未得赦免。

07. 神为人赦罪,还要同时使他凡事谦恭,顺服於他的代表---神父。

08. 根据教会法规,悔罪条例仅适用於活人,而不能加於任何死者身上。

09. 如果教皇在其赦令中始终把死亡期和必要时刻视为例外,那麼,通过他的圣灵对我们来说便是仁慈的。

10. 那些在人临终时愚蠢、恶意行事的神父们,却把教会法的惩罚扩及炼狱之中。

11. 将教会法的处罚改成炼狱处罚的那些稗子,显然是在主教们熟睡时由魔鬼撒下的。(马太13:25)

12. 从前,作为真诚忏悔的考验,教会法的处罚是在赦罪之前,而不是在其后。

13. 临终之人因其死亡而摆脱了一切惩罚,对教会法已失去感觉,故有权免除其惩罚。

14. 不充分的虔诚和爱必然使临终之人感到无比恐惧,而且爱愈少,恐惧愈大。

15. 这种惊惧或恐怖,足以构成炼狱的惩罚,因为这是濒临绝望的恐惧。

16. 地狱、炼狱和天堂的区别似乎就是绝望、恐惧和得救的信念。

17. 对炼狱中的灵魂来说,恐惧似乎会必然减少,爱心则相应地增长。

18. 此时,理性或圣经似乎都未证明,炼狱中的灵魂已超脱於功罪之外,不能滋长爱心。

19. 同时也没有证明,炼狱中的灵魂,至少不是全部,确信自己已经得救,即使我们自己可能对此确信无疑。

20. 所以,当教皇说赦免一切惩罚时,并不真的指所有的惩罚,而仅仅是指他本人所施於人的惩罚。

21. 因此,推销赎罪券的教士们鼓吹,教皇的赎罪券能使人免除一切惩罚,并且得救,便陷入了谬误。

22. 因此,教皇事实上并没有赦免炼狱中灵魂的任何处罚,因为按照教会法的规定,人应在生前接受这些处罚。

23. 如果说有某些人能接受全部免罚的话,那也只有完美无暇的人才能得到,仅有极少数而已。

24. 因此,不分青红皂白地大肆鼓吹赦罪,不可避免地使大多数人受骗上当。

25. 教皇对炼狱一般拥有的这种权力,同每个主教在自己的辖区和每个神父在本教区所拥有的权力相当。

26. 教皇可以出色地批准赦免炼狱中的灵魂,但并非利用他没有拥有的钥匙权,而是为其代祷。

27. 他们鼓吹的仅仅是人的主张,说什麼当钱柜中的银币叮当作响,炼狱中的灵魂即会应声飞入天堂。

28. 显然,当钱币在钱柜中叮当作响,增加的只是贪婪和利己之心。至於教会代祷的功效,仅由 神主宰。

29. 谁能知道炼狱中的灵魂都期望得到赦免呢?因为关於圣赛维林和圣帕斯夏的传说中就有例外的情形。

30. 既然没有人确知自己的悔悟是否达到至诚,那麼就更难探晓其罪孽是否得到全赦。

31. 真诚购买赎罪券的人,如同真诚悔罪的人一样稀少。的确,这种人极为罕见。

32. 那些因购买赎罪券而确信自己得救的人,将同他们的教唆者一起受到永罚。

33. 那些鼓吹教皇的赦宥即是 神的最高恩典、人们由此可与 神复归和好的人,应引起人们的特别警惕。

34. 因为赎罪券的功效,仅同人为的礼仪式苦行赎罪的惩罚有关。

35. 凡鼓吹说,购买灵魂免受炼狱之苦或购买忏悔特免权者便无悔过之必要,均不符合基督之教谕。

36. 真诚悔过的基督徒,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能够获得全面免除罪罚的权利 。

37. 真诚悔过的基督徒,或生或死,就是没有赎罪券,也能分享 神和教会的赐福和恩典。

38. 然而,教皇的赦免和赐福也不容轻视,因为正如我(在第六条中)说过的,它们也是神圣赦免的宣言。

39. 最博学的神学家也很难自圆其说,如果他同时向信众鼓吹赎罪券的特效,又宣扬真诚悔罪的必要性。

40. 真诚悔过的基督徒甘愿为其罪孽受罚,赎罪券的特权却免除了罪罚,并且使人憎恶罪罚,或者说,它至少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41. 应谨慎宣扬教皇的赎罪券,否则,人们便会误以为他们是在选择另一些爱的善功。

42. 必须训示基督徒,教皇无意把购买赎罪券,在任何情况下与善功相提并论。

43. 必须训示基督徒,向穷人布施,或借钱给急需者,都比购买赎罪券好。

44. 因为爱产生了善举,人会变得更好;而赎罪券的手段并不能使人洗心革面,仅仅使其摆脱惩罚而已。

45. 必须训示基督徒,看见一个穷苦有难的人而弃之不理,而把钱花在购买赎罪券上,那麼他买到的绝不是教皇的赦免,而是 神的惩罚。

46. 必须训示基督徒,如果没有多余的钱,就应当留足家庭的用度,不要把钱浪费在购买赎罪券上。

47. 必须训示基督徒,购买赎罪券是自觉自愿的行为,没有人强制他这样做。

48. 必须训示基督徒,教皇赦免信众,更需要和期望的是他们的虔诚祈祷,而不是其钱财。

49. 必须训示基督徒,教皇的赎罪券,只有当他们不依赖它时,方才有用。如果因购买赎罪券而失去对 神的畏惧,那麼赎罪便成了最有害的东西。

50. 必须训示基督徒,假若教皇得知赎罪券兜售者的勒索行为,他宁肯将圣彼得教堂焚为灰烬,也不愿用其牧群的皮、肉、骨来建造它。

51. 必须训示基督徒,教皇会甘愿拿出自己的钱来,甚至不惜卖掉圣彼得教堂,来赈济那些受到赎罪券贩子榨取的人们。

52. 相信赎罪券的拯救功能是徒劳无益的,即使其兜售者,甚至教皇本人以其灵魂作为担保,也没有用。

53. 为鼓吹赎罪券而禁止其他教堂宣扬 神之道的人,便是基督和教皇的仇敌。

54. 在怖道中鼓吹赎罪券的时间同宣扬圣道的时间一样多或更多,便是对 神之道的亵渎。

55. 教皇必然有这样的看法:如果对鼓吹赎罪券这样的小事值得敲钟、游行和举行仪式,那麼对宣扬福音这样的大事,就更值得百倍地敲钟、游行和举行仪式。

56. 教皇宣称他所赐予的赦罪恩惠是取自教会的“宝藏”,基督信徒对此“宝藏”既未充分讨论,也不了解。

57. 显而易见,赎罪券并不是世俗的宝藏,因为兜售者不是免费发放,而是一味地囤积。

58. 赎罪券也不是基督和圣徒们的功德,因为即使没有教皇,圣徒们也施恩於人的灵魂,把十字架、死亡和地狱加於人的肉体。

59. 圣劳伦斯说过,教会的贫穷便是教会的宝藏,不过,他这样说是沿袭了他那个时代的词意。

60. 细加考虑我们便会说,那种宝藏便是基督恩典所赐与教人的钥匙。

61. 因为显而易见,教皇的权力足够自行赦免为他保留的惩罚和案件。

62. 教会的真正宝藏应是充满 神荣耀和恩典的至圣福音。

63. 但这种宝藏自然最使人厌憎,因为它使那在前的将要在后。(马太20:16)

64. 另一方面,赎罪券的宝藏自然最召人喜欢,因为它使那在后的将要在前。

65. 所以,福音的宝藏如同罗网,从前有人用其网罗富人。

66. 赎罪券的宝藏却是这样的网,有人现在用来掠取人的财富。

67. 煽动者竭力鼓吹为最大恩典的赎罪券,实际上只是使某些人借此捞到了好处。

68. 然而,和 神的恩典及十字架的虔诚相比,赎罪券实际上是最微不足道的。

69. 主教和神父们一定要毕恭毕敬地接纳教皇的赦罪特使。

70. 但他们更要使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十分警觉,以防这些人贩卖自己的私货而忽视教皇的嘱托。

71. 那些攻击教皇赎罪券真相的人应受诅咒和谴责。

72. 但那些反对赎罪券兜售者的贪婪和放肆的人却应得到祝福。

73. 如同教皇有理由对那些千方百计阻挠赎罪券发售的人大发雷霆一样。

74. 他对那些用赎罪券作为托词来损害圣爱及真道的人,更应该口诛笔伐。

75. 如果认为教皇的赎罪券有如此大的功效;甚至连做了不可想象的、污辱圣母的也能赦免,这一定是疯话。

76. 相反,我们认为,涉及到罪孽的时候,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教皇的赎罪券也难以免除。

77. 如果说,即使圣彼得今天当了教皇,他也不可能赐予更大的恩典。这不仅亵渎了圣彼得,也亵渎了教皇。

78. 相反,我们主张,不管现任教皇,还是其他教皇,都拥有供个人支配的更大的恩典,那就是福音、宗教权力、医治权等,如经上(林前12:28)所说。

79. 有人说,教皇纹章上的十字架,以及赎罪券兜售者树起的那种十字架,与基督的十字架具有同等效力,那是亵渎。

80. 允许这种谬说流传於民间的主教、神父和神学家们,应对此负责。

81. 对赎罪券的肆意鼓吹,使有学问的人也难以在乎信徒的攻击和敏感的质问下维护教皇的威望。

82. 譬如有人问:“既然教皇为了筹集修建圣彼得教堂的那笔可怜的款项而解救炼狱中的无数灵魂,那他为何不因圣爱的缘故和炼狱中灵魂的迫切需要,将他们统统释放呢?而前者的理由微不足道,后者则正大光明。”

83. 又如:“既然不当为炼狱中已被解脱的灵魂祈祷,那麼为何还要继续为亡灵举行葬礼弥撒或周年弥撒祭呢?为何不允许将为此目的所交纳的款项退回或停止交纳呢?”

84. 又如:“为了金钱的缘故允许不虔诚者和敌对者购赎炼狱中爱戴 神者的虔诚之灵,反而不愿为那被爱戴的灵魂和至爱的缘故将其赦免,这是 神和教皇的何种新恩典?”

85. 又如:“为什麼长期以来事实上已被废止不用的忏悔法规,现在又因发放赎罪券而再次实施,好像它们仍然存在和生效似的?”

86. 又如:“教皇是当今的富中之富,他的钱比古时最大的富豪克里沙士还多,那他为什麼要花费可怜的信徒们的钱,而不掏自己的腰包来建造圣彼得教堂呢?”

87. 又如:“那些通过至诚悔罪已经获得了全面赦免和蒙福的人,还能从教皇那里得到什麼样的赦免和恩典呢?”

88. 又如:“假若教皇不是像今天这样每天一次,而是每天百次地将赦免和祝福赐与每位信徒,那麼教会的赐福岂不是更大?”

89. “既然说教皇发售赎罪券是为了拯救灵魂,而不是为了金钱,那麼,他又为何废止了从前允诺的具有同等效力的赦免和宽宥?”

90. 不用理性来消除信徒的疑虑和争端,而仅凭武力压制,那就只能使教会和教皇成为敌人的笑柄,而使广大基督徒感到痛心。

91. 如果按照教皇的精神和意愿来宣扬赎罪券,那麼所有的疑虑都会很快消除,甚至不再存在。

92. 是要离开这样的先知:他们向基督信徒鼓吹“平安,平安”,实际上并没有平安。

93. 向基督信徒宣扬“十字架、十字架”,而实际上没有十字架的先知们应当蒙福。

94. 应当告诫基督徒通过苦行、死亡和地狱,忠心追随其主基督。

95. 唯有经历各种苦难,而不是虚假的平安担保(徒14:22),才能有把握进入天国

TOP

@CCDM基督教数字传媒
#基督教史上的今天# 1899年12月20日,钟马田生于英国南威尔斯。1939年,他受伦敦西敏寺教会的邀请,担任坎伯摩根的副牧。五年后摩根退休,他成为该堂的唯一牧师。钟氏每主日早晚讲道一次,在西敏寺教会牧会三十年之久。其许多讲章后被整理成书,译成多国文字,世界各地的信徒从中均得蒙造就。
钟马田著作:《登山宝训》《罗马书》《以弗所书》《人的处境与神的能力》《只夸基督十架》《救恩的确据--约翰福音十七章信息》《灵性低潮》《从恐惧到信靠--哈巴谷书研究》《当代复兴真义》《不可言喻的喜乐--认识圣灵的洗》等,另有一套《罗马书》信息极为精彩,只可惜还未完结就安息主怀。

TOP

@CCDM基督教数字传媒: # 基督教史上的今天#1830年12月27日,杜嘉德生于英国。他是英国长老教会差派来华的宣教士,在福建南部事奉22年,被称为“闽南的使徒”。他编纂的“厦英大辞典”,是宣教士对中国方言加以系统整理的一个成功例证,成为此后来到闽南与台湾的宣教士所不可缺少的工具书。他也是第一个到台湾来访问的宣教士。
:由于杜嘉德的报导与呼吁,英国长老教会决定差派马雅各医生(Dr. James L. Maxwell)来台湾,由此揭开了福音在台湾的序幕。

TOP

@CCDM基督教数字传媒:
# 基督教史上的今天#1065年12月28日,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建成。该教堂初为本笃会教士而建,后经历数次重建扩建,直至呈现今日之貌,且建制也从修道院改为法政牧师团。19世纪,威斯敏斯特教堂是除牛津剑桥以外英国最重要的学术重镇,钦定版圣经旧约的前三分之一和新约的最后二分之一即在此被译成英文。

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西大门上方,从1998年起安置了十位基督教殉道者像:圣国柏(波兰)、梅思默拉(南非)、鲁温(乌干达)、圣伊丽莎白(俄)、马丁·路德·金(美)、若梅若(萨尔瓦多)、潘霍华(德)、以斯帖·约翰(巴基斯坦)、塔皮迪(巴布亚新几内亚)、王志明(中国)。

TOP

@CCDM基督教数字传媒:
# 基督教史上的今天#1973年12月29日,云南苗族王志明牧师为主殉道。1969年,包括王志明在内的当地21名教会领袖因反对信徒参加“三忠于”活动被逮捕;1973年,66岁的王志明在万人批斗会上被枪决;1980年王得到政府的公开平反;1998,他的塑像被雕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西门上,是该教堂唯一纪念的中国人。

@CCDM基督教数字传媒:“三忠于四无限”是在文革初期中国的政治术语,强调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和对其思想的忠诚.三忠于:忠于毛主席,忠于毛泽东思想,忠于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四无限:即是对毛主席、毛泽东思想、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无限崇拜、无限热爱、 无限信仰、无限忠诚(维基百科)

TOP

@CCDM基督教数字传媒
#基督教史上的今天#1954年12月30日,石美玉安息主怀。她是中国最早留学美国的女医师之一,著名女布道家。她在九江创办但福德医院(今九江妇幼保健院)及护士学校,在上海创办伯特利医院(九院前身)。福音事工上,她与蔡苏娟等人创立中华国内布道会,与计志文宋尚节等人同工,发起了伯特利巡回布道团。

TOP

@CCDM基督教数字传媒:
# 基督教史上的今天#1521年1月3日,教宗利奥十世发布训谕,将马丁·路德逐出天主教会。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运动的主要发起人,曾是罗马大公教会奥斯定会的修士。
马丁·路德主要著作:《<加拉太书>注释》、《九十五条论纲》、《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书》、《教会被掳巴比伦》、《基督徒的自由》等等。他翻译的路德圣经迄今为止仍是最重要的德语圣经翻译。

TOP

@CCDM基督教数字传媒
# 基督教史上的今天#1782年1月5日,马礼逊生于英格兰。他是新教第一位来华宣教士,1807年马礼逊由英国到纽约换船来华时,有人讥讽他妄想带领中国人归主绝无可能成功,他回答了一句名言:“我不能,但神能”。在华期间,他译圣经编字典,办报刊开书院,以坚定的信仰和坚强的毅力,开拓福音工场。

TOP

#基督教史上的今天#1901年1月10日,计志文生于上海。他是神在中国兴起的一位时代工人,在国内及海外推动宣教,深具影响。他的60年事奉经历可分为两个时期:(一)1925年至1947年主持伯特利布道团、伯特利神学院等事工,达20年之久,掀起全国复兴运动,培养众多“一次献上,永不收回”的青年传道人。
(二)1947-1985年创办中国布道会,在港澳台、新马泰印尼、美加等地建立教会、孤儿院、神学院、出版社、电台等圣工。他说:赞美主拣选了我这世上卑贱的,软弱的,并将劝人与上帝和好的职分赐给我。我既受了这和好道理的托付,不传福音就有祸了。我本无有,不过将这无有都交给主,求主照祂美意使用我。

TOP

@CCDM基督教数字传媒 :
# 基督教史上的今天#1951年2月12日,教育部接管基督教燕京大学。燕京大学(Yanching University)是20世纪上半叶4个美英基督教差会在北京开办的一所著名的教会大学。校训: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ervice)。

TOP

关于教会大学,可以参考下面的一些帖子:
“生死之交”的燕京大学
http://321ww.net/viewthread.php?tid=4876913&page=1#pid9734986

谁让教会大学走向消亡:
http://321ww.net/viewthread.php?tid=4874282&page=1#pid9704484

教会大学与中国现代教育:
http://321ww.net/viewthread.php? ... 3D1%26cycleid%3D256

中国教会大学的历史命运:
http://321ww.net/thread-4871653-1-2.html

民国时期的二十四所教会大学:
http://321ww.net/thread-4873035-1-5.html

难以道别的司徒雷登
http://321ww.net/thread-4722026-1-1.html

TOP

CCDM基督教数字传媒
# 基督教史上的今天#1610年5月11日,利玛窦于北京逝世,享年58岁。他是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明朝万历年间来华,是天主教在中国宣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其著述对中西交流产生重要影响。利玛窦墓现位于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外的北京市市委党校院内。

TOP

@CCDM基督教数字传媒
# 基督教史上的今天#1987年5月28日,因信仰缘故被捕的吴维僔在监禁二十多年后,被监狱哄骗出狱。他拒绝法庭强加于他的“信仰已被改造”的释放宣判,为此写下致法院的《出监日呈文》,郑重申明自己没有“悔改”的事实。后在监狱附近住下,为持守真道、绝不与世界妥协,他宁作一个“监狱墙外的无期犯人”
//@CCDM基督教数字传媒:《生命季刊》:历史的见证提醒我们,今天的中国教会,到了在至圣的真道上扎扎实实建造自己的时候了。老一代中国圣徒走过十字架的道路,对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的真理有过深刻而独特的领会。这一切都会激励后来者坚定地回归十字架——我们信仰的中心和福音真理的核心。

附件

6c848babgw1esja4m0p6zj20c337rkdg.jpg (583.58 KB)

2015-5-28 09:31

6c848babgw1esja4m0p6zj20c337rkdg.jpg

TOP

@CCDM基督教数字传媒
# 基督教史上的今天#1905年6月3日,戴德生在湖南长沙逝世,安葬在江苏镇江长江边,碑文上写着:“他一生常在基督里A MAN IN CHRIST”。戴德生是英国基督新教来华传教士,中国内地会(今海外基督使团)创办人。在华51年间,他所创立的差会差派了超过8百名传教士,建立 125间学校,带领万人归信基督。

TOP

@CCDM基督教数字传媒
#基督教史上的今天# 1865年6月25日,戴德生设立“中国内地会”(前身为宁波差会),并确立其宣教方针,目标是在中国各省都建立教会,希望中国每一个省份都至少有一对宣教士在那个地方。内地会在20世纪50年代撤出中国,1964年更名海外基督使团,继续向亚洲非基督徒传扬福音。#中国内地会150周年#

TOP

@主仆王怡:1951年2月,内地会尚未决定从中国撤离后何去何从。五位领袖在墨尔本聚首,神给他们的挑战是转移到东亚其他禾场。墨尔本会议向英美及上海总部发出一份电报,电文是“41222/0540203”。意思是《以赛亚书》54章2-3节,即“要放长你的绳子,坚固你的橛子”,内地会的结局不是解散,而是扩展。

TOP

@CCDM基督教数字传媒
今天 13:06 来自 秒拍网页版
#基督教史上的今天# 【五四运动对中国基督教的影响】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5月4日的北洋政府所在的北京,是以青年学生为主的学生运动,以及包括广大市民和工商人士等中基层广泛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和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行动。事件起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完结后举行的巴黎和会中,列强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当时北洋政府未能捍卫国家利益,国人极度不满,从而上街游行表达不满。

广义五四运动则指自1915年中日签订《二十一条》至1926年北伐战争之间,中国知识界和青年学生反思华夏传统文化,追随“德先生”(“民主”的英文“Democracy”)和“赛先生”(“科学”的英文“Science”),探索强国之路的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 新思想的传播与社团的发展

西方思想在晚清尤其甲午战争后大量传入,而在民国初年这种影响随着《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展,自由和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影响了学生以及一般的市民。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从思想、政治和文化领域激发并影响了华人尤其是华夏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这两种理念从根本上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和智力基础。

社团组织在民国的发展包括少年中国学会、工学会、新民学会、新潮社、平民教育讲演团等,让五四运动在全国展开有了组织上的基础。

中国的教育制度在清末的新政中,学习西方及日本学制而改革。到了民初,高等教育获得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北京大学,在校长蔡元培的领导下,引进了开放的学风,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方针,李大钊、朱家骅、陈独秀、章士钊、胡适、辜鸿铭、刘师培、钱玄同、吴梅、刘半农、严复等被聘请于北大任教,同时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开放进步的思想和精神,这种思想和精神成为五四运动的重要动力。

■ 反教同盟冲击教会

五四运动后三年,1922年,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以下简称世盟)计划于4月在北京清华大学举行第十一次国际大会。但在大会召开前一个月,一群上海学生以“非基督教学生同盟”的名义,发表宣言反对世盟借用中国的国立大学开会,攻击基督教及基督教会为资本主资经济侵略的“先锋队”,并通电全国各校要求支持,各地响应者甚众。延续六年的非基督教运动(以下简称非基运动)由此展开,为中国教会带来不少冲击。

上海的非基督教学生同盟宣言说:“我们反对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我们为拥护人们幸福而反对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我们现在把我们底真态度宣布给人们看。各国资本家在中国设立教会,无非要诱惑中国人民欢迎资本主义;在中国设立基督教青年会,无非是要养成资本家底良善走狗。简单说一句,目的即在吮吸中国人民底膏血。因此,我们反对资本主义,同时必须反对这拥护资本主义欺骗一般平民的现代基督教及基督教会。学生诸君!青年诸君!劳动者诸君!我们谁不知道资本主义底罪恶?我们谁不知道资本主义底残酷无情?现在眼见这些资本家走狗在那里开会讨论支配我们,我们怎能不起而反对!起!起!!起!!!大家一同起!!!”

面对连串反教运动,中国信徒有嗤之以鼻,不肖一顾的,也有积极响应,为信仰辩护的。响应的方式也各异,有致力抵抗,反唇相讥的,如张亦镜、梁均默等;也有从自省(甚至是自责)的角度,着力解释信仰,以求国人接受的,代表人物有:徐宝谦、赵紫宸等。这些护教家当中,有尝试回到基督教的根本─耶稣和圣经,企图重塑一个较正面的和本色代的基督信仰,来迎合当时代的需要。

非基运动历时六年,第一阶段于1922年爆发,主要是文字上的攻讦,不同于义和团的暴力,经过几个月后便静下来。第二阶段由1924年开始,有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支持,群众示威抗议基督教,骚扰教会。第三阶段是由于1925年发生了“五卅惨案”,各界罢工罢市罢课,排外情绪高涨,不少传教士被迫离开中国,反基督教转趋暴力化,并指教会学校对青年进行奴化教育,要求收回教育权。非基运动的结束在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开始清党,扫除G党份子,压制社会运动。GCD大受挫折后,便无法在幕后导引非基运动,再加上蒋介石在宋美龄带引下信了主,于1929年受洗,反教风潮便沉寂下来。

■ 中国教会走向本色化

1907年是基督教来华一百周年,当时的西教士人数达3383人,到1922年达8300人。经过非基运动之后,人数降至3150人。非基运动无疑对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是个挫折,但却加速了中国教会的本色化。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主要都是靠西教士的努力,所以全国各地建立了不同的宗派教会。早在十九世纪末,已有西教士提出华人教会要自治及自养,及后也有华人信徒建立了无外国色彩的教会,如真耶稣教会、聚会所、耶稣家庭等。许多宗派教会亦在二十世纪头二十年相互合并成新的教会,并冠以“中华”二字,如中华基督教会、中国基督圣教长老会、中华圣公会、中华信义会等。机构方面,也成立了中华基督教续行委办会,出版《中华基督教会年鉴》。自传方面,石美玉和胡遵理于1925年创办了伯特利布道团,成员有计志文和宋尚节,他们的足迹走遍全国。

TOP

@CCDM基督教数字传媒
【教会历史这一周:5月第二周】公元1603年(中国明朝万历31年)5月8日,亚米念(Jacobus  Arminius)被荷兰雷顿大学(Leyden University)聘请为神学教授。校董会大概没有想到,这个任命会引发何等的效应。亚米念生于1560年10月10日。16岁进雷顿大学进修文学和神学。他有几位老师是著名的加尔文派学者;但是,这间大学也容纳路德宗、慈运理及重洗派的思想。

1582年,他到日内瓦学院,师从加尔文的继承人贝扎(Theodore Beza)。毕业后回到阿姆斯特丹牧会,被按立为牧师。

1602年,黑死病(Plague)横扫阿姆斯特丹。亚米念身为牧者,经常进入病人家中,给他们水喝,照顾这些病患。

这个时候,他的母校有两位教授也因黑死病去世。1603年5月8日,雷顿大学聘请亚米念为接替的神学教授。

他任教6年半期间,写了许多神学著作,为后来的亚米念主义及荷兰的抗议派奠立了理论基础。

不久,雷顿大学另一位神学教授指责他偏离了正统的加尔文主义。亚米念写《对毁谤的辩护文》,说明自己绝对没有违反“因信称义”的信念。他虽然不是完全赞同加尔文预定论的细节,他还是接受预定论,相信一切都是神的主权。他认为:神所宣告的预定,是耶稣基督将成为中保及人类的救赎主。

在争议中,亚米念仍在雷顿大学任教,直到1609年10月19日逝世。三个月后,1610年1月14日,赞同亚米念主义的46位传道人及两位神学家在荷兰海牙开会,写一份《抗议文》(Remonstrance),表达对这些争议性教义的意见。

他们提出:神的拣选是由于祂的预知;基督为所有的世人代死;人有自由意志,可能拒绝神的恩典。有关信徒蒙保守、信徒是否会再堕落,《抗议文》认为需要更深入研讨。

当时荷兰国王为了要中央集权,1618-19年召开多特会议(Synod of Dort),由加尔文派主导,会中判定亚米念为异端。多特会议针对亚米念主义的《抗议文》,提出加尔文主义的五大信条:(详见视频3:43分的图表)

多特会议以后,许多亚米念派信徒被驱逐或监禁。

1631年,荷兰允许追随亚米念的抗议派恢复聚会,后来他们组建了自己的教会。

1795年,荷兰政府正式承认亚米念主义也是一种合理的对圣经的解释。许多新教的信徒接受亚米念的看法,包括领导18世纪英国大复兴的卫斯理兄弟(John &CharlesWesley)等。

今日我们回顾改教运动后的新教,在神学和教会“破而后立”的过程中,众说纷纭。严谨的加尔文主义,可说达到了基督教神学体系的高峰。但上帝也同时兴起许多认信“唯独圣经”“唯独恩典”“唯独因信称义”的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思辩探讨、相辅相成。他们研讨的成果,虽不可能完美无缺,却是500年来上帝赐给中西教会的属灵遗产。我们应以谦卑持平的态度,取其长、舍其短。

【默想应用】当你遇到一位弟兄姐妹,认为你若不完全接受他(她)的神学看法,就是异端。你如何从教会历史得到见识,来回应这样的人?#基督教史上的今天# http://t.cn/RaJsTQ1

TOP

@CCDM基督教数字传媒
#基督教史上的今天# 1956年6月27-28日,温州市召开基督教第二届代表会议,与会人数204人,会上成立“温州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此前成立于1942年的温州基督教联合会就成为不合法的组织,自此不复存在。与全国各地一样,教会进入非常时期,三年后,政府宣称温州成为中国唯一一个”无宗教区“。

TOP

@CCDM基督教数字传媒
#基督教史上的今天# 1703年(中国清朝康熙42年)6月28日,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1703-1791)出生在一个牧师家庭。

约翰卫斯理牛津大学毕业后,1728年被按立为英国圣公会(Anglican Church)牧师。

1730年,他回到牛津大学参加弟弟查理(Charles Wesley,1707-1788)和同学怀特菲尔德George Whitefield,1714-1770) 等组成的“圣洁会社”(Holy Club)。他们追求“作”好基督徒:

•每周必领圣餐
•每天忠实的个人灵修
•经常去监狱传福音
•每天下午用三小时一起读圣经和其他灵修书籍

牛津的同学戏称他们为“Methodist”(循规蹈矩的人),这个名词成为后来卫理公会的正式名称。

1735年10月,他应邀到北美的英国殖民地牧会时,在大西洋遇到狂风暴雨。他非常害怕,却看到同船的莫拉维亚宣教士敬虔平静的唱诗祷告。他因此反思,虽然自己一直追求作“好基督徒”,却对生命得救与否,没有把握。他承认莫拉维亚敬虔派拥有一种他所缺乏的内在力量。

1737年底回到英国后,卫斯理常与莫拉维亚弟兄会联系。1738年5月24日,他参加莫拉维亚人在伦敦的一个聚会中,突然心中感受一种“奇异的温暖”,他领悟“单单信靠基督就可以得救”。他已“得到保证,罪得赦免,不再受罪和死亡的辖制”。

此后卫斯理一直坚持基督徒成圣的观念,认为基督徒在今生可以因为对上帝的爱,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成为圣洁。

此时,卫斯理原在牛津大学的同工怀特菲尔德已成为名布道家。怀特菲尔德时常举行“露天讲道”,一直在教堂内讲道的卫斯理对此十分不习惯。他对会众在聚会时强烈的情感反应也不太适应。经过多次挣扎与思考后,他认定这是属灵争战的战场。此后,他到处进行室外讲道,让贫民也能够听到上帝的话语。

1739年,圣公会的主教对他这样的事奉加以限制。他却回答说:

“全世界都是我的教区” (I look on all the world as my parish)。这句话成为后来卫理公会差会的格言。

怀特菲尔德与卫斯理同工多年,两人绝大部份的信念都跟随加尔文神学。但是在“预定”与“自由意志”上,卫斯理比较偏向亚米念主义。他们最后同意分手,怀特菲尔德组成了加尔文卫理公会。卫斯理则坚持留在圣公会。他希望能像敬虔派在路德会一样,唤醒圣公会的会众。但是,因为跟从者日增,他将会众组成“社团societies”与“班级classes”。有些班级是妇女班,所以由妇女带领。

卫理公会成长迅速,一个主要的因素是英国工业革命后,许多农民工搬到城市,成为大量的新会众。另一个因素是他鼓励“平信徒讲员”(包括妇女讲员)。这些讲员可以讲道,但是不可以主领圣餐。

1771年卫斯理差派平信徒讲员到北美,使卫理公会的传道人可以和开拓大西部的会众共同西进,而非局限在东岸传统的教堂内。

后来在美国的卫理公会先行脱离圣公会,在1820年成为美国最大的宗派。在英国,直到卫斯理1791年去世后才正式脱离。

今日从卫理公会发展出来的宗派有循道会、美以美会、圣洁会、循理会、拿撒勒人会、五旬节派 (Pentecostals)等。

【默想应用】卫斯理面对英美社会变迁的挑战,能突破以教堂为中心的传统,新建社团、班级、室外讲道,接纳妇女讲员、平信徒传道人,决心让世界各地、各族、各人,都有机会成为神国的信徒。这是何等的志向和智慧!(博文内容转自VX公众号:OC橄榄社区,id:ococ-home)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