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最后的希腊英雄

最后的希腊英雄

最后的希腊英雄
http://opinion.caixin.com/2015-03-19/100792744.html

2015年03月19日 12:55 来源于 财新网

从瑞瑙特《天堂之火》、《波斯少年》看亚历山大大帝——这位最后的希腊英雄死于33岁是一个恰当的结局,至少他没有机会在穷奢极欲之际变成第二个在战场上逃命的大流士三世,那对于亚历山大来说显然比死更糟糕

 【财新网】(专栏作家 萧瀚)

  1.【三部曲】英国作家玛丽•瑞瑙特的历史小说亚历山大三部曲《天堂之火》、《波斯少年》、《葬礼竞技会》,可能是关于亚历山大的小说里文学性最强、历史史实最忠实的小说,《葬礼竞技会》我还没读到,不敢乱说,但至少前两部的阅读愉悦是显然的。

  2.【罕见的征服者】关于亚历山大大帝,以前读过的史书,也就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里的《亚历山大传》以及阿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他是我唯一不但没有厌恶还很喜欢的征服者,虽然他曾经有过屠城底比斯等的严重暴行。

  3.【硬历史小说】读瑞瑙特的书差不多等于用最形象的方式把历史上那些重要的亚历山大史料读一遍,于我即温习普鲁塔克和阿里安,除此之外,瑞瑙特还让读者对于亚历山大大帝曾经犯下的罪行有更全面的了解和评价机会。

  4.【古希腊四德】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喜欢亚历山大——不是因为他在征服世界过程中没有失败的记录,而是因为他出征的目的和对待友人、敌人的态度。他似乎是个古希腊四德的英雄典范:勇敢、智慧、公正、节制,这四德无论作为帝王还是作为马其顿或希腊武士,他确是一样都不缺。

  5.【美德与愛的军队】活着的时候,亚历山大就被周围的人们以及他自己视为是赫拉克勒斯的血脉,作为神的后代,他的一切行为都得有最高贵的表现,他侍奉赫拉克勒斯,认为自己的一切幸运都来自于这位神祇,他也效仿阿基琉斯。勇敢只是他最基础的美德,他保持着不败的记录,是因为他与将士们同甘共苦,说他身先士卒从来不是个溢美的形容词,而是一个打了折扣的谦辞,正因为如此,他得到将士们心悦诚服的热烈爱戴,这样的军队确实是很难被打败的。亚历山大的将士们跟随他出生入死是因为爱他,而不是怕他,甚至有一次小型的哗变也是因为他们觉得波斯人得到太多优待,竟然可以亲吻亚历山大,而他们却不被允许,从而心生怨恨。亚历山大每每用兄弟般的友爱去激发士气,比如他对受伤士兵的照料,在战役低潮时的无畏以及对士兵的激励和爱护,都使得随他出征的军队有着对他个人魅力的极大折服,就像底比斯圣军一样,是爱造就了一支不败的军队。

  6.【拥有美德】亚历山大所拥有的心智,确实很有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极其罕见的,绝不仅仅因为他是亚里士多德的弟子,因为早在他父亲菲力王延聘亚里士多德之前,他就在一些人类的基本情感方面,与周围人相比,表现得极为突出,比如仁慈、公正、体谅、忠诚等。小说中涉及亚里士多德的内容并不是很多,作为一个哲学家,有这样一个材质优良的王子确实该感到三生有幸,书中也比较了柏拉图在叙拉古的失败,狄奥尼索斯父子确非可造之才。

  7.【与老师的关系】亚历山大与亚里士多德后来发生了龃龉,这里涉及亚里士多德的侄子卡利斯西尼斯,他以随军史官的身份随亚历山大出征,在是否接受波斯人对待国王的跪拜礼问题上,他与亚历山大产生了严重分歧,并且可能因此而参与了数次失败的刺杀亚历山大政变事件(但史家们通常认为卡利斯西尼斯并未参与刺杀行动)。卡利斯西尼斯认为亚历山大已经蜕变为了专制暴君,但亚历山大认为自己只是入乡随俗。这个问题在古代历史学家那里的意见似乎比较一致,认为亚历山大被权力腐蚀,因而堕落了。普鲁塔克也是这么认为的。但瑞瑙特认为亚历山大并没有堕落,确实只是他自己说的那样只是入乡随俗。亚历山大后来与亚里士多德不再来往,征伐过程中随时给老师寄标本的惯例也因此取消。

  8.【勇敢与爱的慷慨】亚历山大的勇敢是一个武士的勇敢,轻生死而重荣誉。他对国王这个职位更多是视为一种荣誉而不是享受,这种荣誉里当然也包含着爱。瑞瑙特用了大量笔墨写他不拒绝爱,也慷慨地施予爱。除了对同性爱人赫菲斯提昂一直保持着最密切的情感关系,他对一切善待他的人都尽可能平等、真诚以待,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亚历山大是那种极罕见拥有爱的能力的帝王。

  9.【智慧】亚历山大的智慧,不仅表现在战场上的谋略,更多是体现在对征服地的人和文化的态度,他每征服一个地方,通常都不会冒犯本地风俗,在征服波斯帝国之后,他意识到波斯文化中有很高的文明,因此想尽办法要融合波斯文化和马其顿以及希腊文明。亚历山大对文化的热爱是出了名的,底比斯作为马其顿的盟友而背叛亚历山大,亚历山大攻下底比斯之后将整座城市夷为平地,但他还是留下了诗人品达的故居。(《天堂之火》里对亚历山大消灭底比斯著名的同性恋圣军的过程有详细描写)“亚历山大给所有人留下法律,既不抵触各族的生活方式,也不冒犯他们的神明。他很有分寸感,知道各族都会了解赞成的公义是什么。” (《波斯少年》)

  10.【敌国太后的惊人报答】亚历山大对待被征服地的人的态度尤其值得赞叹,比如在征服波斯过程中,他掳获了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的后宫,但他只是出于礼节去看望过一次以后,就派兵把守,不许任何马其顿人接近,更不允许非礼的骚扰,以至于最初大流士得悉这些情报后完全难以置信。后来,亚历山大主动放弃掳获的后宫,大流士派人前来营救,大流士的母亲、波斯太后西西冈比斯拒绝离开亚历山大的军营,亚历山大一直对太后保持了最大的善意和敬意,给予她充分的尊重和礼遇,西西冈比斯因此甚至将亚历山大视为自己唯一的儿子,在亚历山大去世后,西西冈比斯闭门绝食,五日而亡。这恐怕也是世界史上绝无仅有的案例。

  11.【欣赏卓越,无论敌友】亚历山大对待战败者从无羞辱之意,他只是渴望决斗与胜利,而不是奴役失败者,这是他与后世绝大多数征服者的一个显著差异,他甚至通过征服而获得朋友。在征服印度过程中,亚历山大曾经大败一个当地的公国国王波拉斯,但他非常敬重波拉斯,认为他是跟自己一样的勇士,也是一位杰出的统帅,亚历山大问波拉斯希望自己如何对他,据说波拉斯说要像对待一个国王那样对待他。亚历山大听了很高兴,说,于我这方面,我会像你希望的那样做;但你那方面,也提出要求吧。波拉斯说,一切尽在那句话中了。亚历山大因此更加高兴,于是把波拉斯原有王国的主权交还给他,还把比他原国土更大的地区也划给他。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亚历山大只是在寻找同类,从无羞辱弱者之意,他希望获得尊重,也尊重他人,他希望他所遇见的对手个个都有尊严,像他一样轻生死重荣誉。以至于他经常在被征服者那里获得“既无敌又宽宏”的美誉。

  12.【痛恨背叛,无论敌友】亚历山大对待背叛者是很残忍的,不但是在底比斯制造的那场浩劫,还有后来对待刺杀大流士的波斯叛徒贝索斯,而大流士也知道亚历山大会千里追凶贝索斯,在征服亚洲过程中,他对待路上遇到的那些小部落,一旦发现对方搞阴谋背盟毁誓,他就会毫不留情,杀心极重。亚历山大把荣誉看得高于一切,因此,一切有悖于荣誉的行为都是他最反感的,为此,他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极少机心,宁可被骗,不肯骗人。所以瑞瑙特说亚历山大:“轻信而后追悔,胜于以卑鄙度人。只要努力,人本来可以超越自己。这一点他向世人显示了。”(《波斯少年》)

  13.【节制】亚历山大还具有作为帝王极为难得的节制之名,他从不滥饮,也对奢华没有很高的兴致,虽然他向来是慷慨的;他最奢侈的事可能就是给爱人赫菲斯提昂的死后哀荣,而他自己的生活却并无严重的奢华倾向。

  14.【罪行】历史上,亚历山大也有过残暴之名,屠城底比斯和焚毁波斯波利斯是最著名的,除此之外,也曾经在东征过程中因痛恨背叛而有过其他大屠杀的行径,这些都是罪行。毕竟在武力逼迫下敌方的屈服和之后的反叛是可理解的,肆意杀戮以及将征服地和平居民降格为奴是不可取的——虽然亚历山大通常不会这么做。

  15.【火烧波斯波利斯】焚毁波斯首都波斯波利斯,这是古代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浩劫,也一直是亚历山大大帝桂冠上的严重残污,与摧毁底比斯的恶名不相上下。与一般历史学家的解释不同,瑞瑙特在小说中借一个百夫长之口这样解释:“巴比伦是投降的,苏萨也是,而波斯波利斯呢,卫戍军的人要么逃走,要么闯进宫里抢夺能抢的东西。现在可好,没有人正式投降。亚历山大在巴比伦和苏萨都发过钱犒赏他的人,但是那毕竟不同——攻下两座名城,连抢掠的机会都没有,哪有军队能一直忍下去啊。”(《波斯少年》)也就是说,亚历山大得给他的将士们好处,不然会直接影响军心——焚毁波斯波利斯是不得已的。这种揣测有其合情入理之处,但这些都无法成为定论,属于可以一直争论下去的历史悬案。

  16.【杀友之罪】亚历山大醉酒后因口角杀死少时好友克雷塔斯,追悔莫及,在帐内三天不吃不喝惩罚自己,关键是按照马其顿的法律,他无权未经审判杀人,即便是将士们给他补了这个程序,他依然无法原谅自己——而问题在于,这确实是无法原谅的。他的沮丧在于知道自己的败德行为是不可原谅的,而他本来一直是在追求卓越。

  17.【跪拜礼】波斯的跪拜礼原本被包括马其顿人在内的希腊文化视为奴役人民的恶礼,但亚历山大却对此充满高度的渴望,他希望人们拜服在他脚下,这可以说是权力已经毒害了他。瑞瑙特由此推测亚里士多德的侄子卡利斯西尼斯参与了失败的政变是可理解的,虽然《波斯少年》因为是以亚历山大的男宠宦官巴勾鄂斯为主角的第一人称作品,在跪拜礼问题上因此而有许多替亚历山大辩护之词,但无法否认,接受跪拜礼本身可能就是对自由事业的背叛,这与菲力二世以来作为解放者来征服波斯的动机是背道而驰的。

  18.【逝去的可能生活】上述内容涉及正史的部分,瑞瑙特都按照极其严格的历史要求植入小说中,这些从古典历史学家们的著作中,尤其是阿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可以得到核实。但小说家的重要之处,在于他们比一般人甚至历史学家更有细腻把握人性的能力,从而凭着想象力合情合理地重构一种可能的已经逝去的生活。《天堂之火》和《波斯少年》从亚历山大出生一直写到他去世(《葬礼竞技会》是写亚历山大去世后帝国的瓦解过程的),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并且让读者对古代马其顿和波斯、希腊的风俗都能有具象的了解,除了小说作为文字艺术本身给人的阅读快感之外,这种阅读并且比单纯地阅读史书更能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19.【成长小说】《天堂之火》和《波斯少年》是非常典型的成长小说,读者可以从中看到亚历山大是如何天赋异禀的同时,以其坚强的意志和勤奋的学习攀向卓越之巅,虽然这个过程中不乏他自己的失误犯下的罪行,但他依然是古代世界里最杰出的征服者。亚历山大对将士的爱,他在战场上的奋不顾身,他对周围朋友的忠诚,他对弱者的仁慈和关怀,以及其他诸多优秀品质,都是真实的,正如他犯下的罪行也是真实的。

  20.【小说在于细节】小说当然比史书更能进入一些微妙的人性,比如虽然史家们早宣说过亚历山大从来不虐待战败者,不碰俘虏,但这过于抽象,瑞瑙特的小说则以亚历山大一直很晚才与巴勾鄂斯在一起来展示这一点,详细地描画了这一心理过程。亚历山大要的不是服从,而是尊重;不是谄媚,而是爱;而尊重和爱只有在人格平等的自由人之间才会发生,奴隶没法爱主人——除非主人在事实上将其升格与自己人格平等的自由人。

  21.【唤醒远去的文明夕阳】亚历山大对卓越的追求方式,这是人类很多个世纪以来事实上已经日渐消亡的东西,不但在东方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即已日渐式微,而后几乎灭绝(宋襄公的失败、项羽决斗提议被刘邦拒绝都特别说明问题),就是在西方也变得越来越模糊。瑞瑙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书写亚历山大这个人、这个征服者的,她似乎在唤醒一种沉睡的人类文明,一种业已消失的希腊荣光。

  22.【最后的希腊英雄】作为一个杰出的同性恋女作家,希腊时代的性习俗可能是瑞瑙特沉迷于希腊往事的重要原因(这方面可参见德国利奇德的著作《古希腊风化史》以及柏拉图《会饮篇》,同性恋在古希腊是被推崇的寻常习俗)。写亚历山大大帝,其实不只是写一个帝王,也不只是写一个对爱人忠贞不渝的同性恋情圣,而是写一个希腊光环逐渐退隐之际、希腊文明余晖之下,一个早逝的卓越青年为希腊的荣光唱出了最后的挽歌。这位自认为继承了赫拉克勒斯和阿基琉斯 “血脉”的王子和国王,是希腊文明浇灌出来的最后一位半神半人的希腊英雄。

  23.【关于战争】瑞瑙特在《波斯少年》后记里特地说到对待战争的问题,在亚历山大时代,战争本身不算一个伦理问题,直到亚历山大死后一百多年才在历史学家中得到讨论,即战争的伦理性问题。即便如此,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普通人通常不会喜欢战争。即便是那么热爱亚历山大的将士们,最后也对于继续东进厌烦了,而这给亚历山大的打击应该是前所未有的。虽然瑞瑙特为亚历山大辩护说,他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到世界上看看。但一路杀人与被杀则是有目共睹的,正常的人性里不应该有永无止境的杀戮,亚历山大追求胜利,是统帅的荣誉感与其作为国王征服欲的结果应该是显而易见的,只是因为他确实拥有其他诸多美德,才使得他的征服变得没那么惹人憎恨,而征服本身通常不可能让被征服者喜欢。

  24.【阅读愉悦与伦理】这两部小说(第三部还没看)之所以吸引人——至少很吸引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伦理性的,即其实每一代人甚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答案的古希腊哲学家们的疑问:人应当如何度过一生。醉酒杀死故友、爱人赫菲斯提昂病逝、将士们拒绝继续东进,亚历山大在这三重打击之下,一下子处于人生最灰暗的低潮状态,就连他认为最可能的征服世界也已经不可能了,爱人的死对于一个视忠诚高于生命的人来说尤其摧折生命力,而杀死故友本身就是背叛 ——亚历山大意识到自己做了一次他自己最痛恨的事,于是亚历山大病倒后绝不肯治疗,其实是自杀式的。这三件事中,任何一件都可能会要了亚历山大的命,除非他能被权力彻底腐蚀。

  25.【死因】也许,亚历山大只是死于虚无感。骨子里仁慈、重情义、细腻的一个人,却杀过那么多人;一个将荣誉和美德看得高于一切、痛恨背叛的人,却杀死了自己的发小、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一个只要继续前进必定征服亚洲全境的不败者,以将士爱戴自己作基本生命源力的征服者,将士们不愿继续服从命令、停止进军了;就连互相盟誓要至死不渝厮守在一起的爱人也先他而去;这一切加起来,生活还值得继续下去吗?无论于亚历山大自己——这位最后的希腊英雄,还是后世的人们,死于33岁都是一个恰当的结局——至少他没有机会在穷奢极欲之际变成第二个在战场上逃命的大流士三世,那对于亚历山大来说显然比死更糟糕。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