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单看,似乎是给读书人撑腰的。
当然我们说:理解一句话,得联系前后文。
原句是?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嚯,还真是给读书人撑腰的。
衣服简朴,看去穷愁。
但肚里有诗书,气度自然华贵。
这里还有个对比的效果。即,气度高下,不看衣服,看内涵学问。
气度学问比衣服外物更体现内涵,这才是重点。
其实这话,搁现在,大家也如此。
看人第一眼,自然先看衣服手表手机发型。哦,看得出来是几万的衣服,几十万的手表,最新款的手机,这发型没个几千做不了,要不然就是坐保时捷或游艇被风吹成这样的,,这人有钱。
但稍看久一点,举止做派、言谈风度,便容易看得出家教、涵养来了。
衣着质朴的富豪和遍体绫罗的暴发户,大家都见过,自然懂其中。
所谓气度,其实体现在举手投足之间,甚至口音、腔调、用词。
当然,我以前在上海住时,邻居一位上海老阿姨说:如果有人讲不好上海话,普通话又不标准,再有钱也一定是乡乌宁!——老阿姨目光如炬啊。
我知道,这么说一定有人不满意。
因为在这个穷困就是罪过,富人一切都对的时代,一定有人觉得:
写“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准是个仗着有点文化,就自鸣得意的穷酸吧?再怎么自夸,他内涵能好到哪儿去?
嗯没错,实际上写这句话的人,确实一辈子都没什么积蓄,没享过大福。
四十来岁时,为了剁手不买东西,需要把铜钱挂在房梁上,要用时才拿下来——好阻止自己购物。
送女婿出门,没有酒,只好劝女婿喝一杯泉水。
工资很低时,自己开田贴补家用,还发明了萝卜饭。
家里买不起肉,就少吃饭。买不起车,就多溜达,安慰自己说对健康有益。
想起故乡时,就念叨荠菜配肥白鱼,考虑青蒿和凉饼的问题。
理想就是春天睡醒之后起床,穿了鞋子,踏着田,去踩新鲜野菜做饭吃。
自己念叨说山间清风,江上明月,都是免费的,高兴得不得了。
喜欢睡午觉。喜欢去和尚庙里蹭热水洗澡。
喜欢赖床。认为人生最美的,就是早起梳了头,然后睡回笼觉。
没有米了,就盘算房东明天要打牙祭,嘿嘿嘿,我可以蹭他的鸡吃。
跟任何人,和尚道士、乞丐小官、醉汉农民,都坐得下来聊。
爱讲冷笑话。
喜欢热水泡脚。
自己企图制作墨水,把房子差点烧了。
自己酿酒,引发了家里人腹泻。
爬山,看到亭子了,想歇脚,爬不上去,忽然一转念:哪儿不能歇呢?哎呀真是偷懒都有好心得啊!就高兴地坐下来了。
而且,他还很无聊地,将上面这些都写下来了。
这人确实一辈子都不富裕。哪儿都安不下家,临了也没遗产。
但最后他的人生,就用以上这些穷巴巴的日子,证明了肚子里有诗书,气度是可以很自在雍容的。
实际上,他的经历,加上他的名字,本身就够证明“腹有诗书气自华”了:
只要饱读诗书,什么乱七八糟的日子,都能过出滋味和气度来。他确实可以拍着胸脯,“我写的我负责,不信看我吧!”
他叫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