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他不仅仅是拳王

他不仅仅是拳王

他不仅仅是拳王
http://dajia.qq.com/original/shizhe/mlm20160605.html

马立明


2016-06-05


导读

“如果我要死,我就死在这里,咱们来拼个你死我活!”说这句话的代价是,阿里在全美各州的拳击执照被没收,此后近3年,他都赋闲在家。




拳王阿里去世。对于广大没看过他比赛、不了解他的年轻人而言,这仅是一个点蜡烛秀情怀的时刻。但是,这也是一个机会,真正读懂这位巨星的伟大之处。

国际奥委会将他评为“20世纪最出色的运动员之一”,但《时代周刊》甚至连“之一”都去掉了。这种“关公战秦琼”的比较,往往充满争议,但在情怀、价值观上,阿里确实展现出了圣贤的光辉。他推动着黑人平权运动及反战运动的深化,成为了那个僵化粗鄙的冷战时代最有力而最温柔的一记右勾拳。阿里不仅是拳王,而且是走在时代思潮前沿的斗士,他是60年代的明星,他是全世界黑人的英雄,他是向往良善厌恶战争的哲人。就连奥巴马也直言不讳地说,阿里就是他的精神偶像。NBA巨星“微笑刺客”托马斯则说,“他让世界更美好。”



从这个角度上看来,另一个时代的拳王泰森在他面前,只是侏儒。

我们只能在黑白录像里看到阿里的身影。在擂台上,他灵活,有力,迅速,总是将对手直接击倒。有专业媒体评论说,他采用的是一种高风险的攻击战术,可见性格中破釜沉舟的一面。三次夺得重量级拳击冠军,还获得罗马奥运会的金牌。这就是他的实力。

任何竞技上的成功,都是天赋和勤奋的结合。在这一点上,他与世界上所有优秀的运动员一样,享受了体育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与荣耀。

但是,阿里没有止步于此。人们在镜头前看到,这位重量级拳王的愤怒与悲悯。



1955年,蒙哥马利公交车事件点燃了美国的舆论。那位黑人妇女,帕克斯,因为不肯为白人让座成为名人。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发起了非暴力的抵制运动。但这只是起点。一位参与公车抵制运动的黑人工人说:“我们现在头抬起来了,我们不会再低头——绝不,先生——除非是在上帝面前。”

种族隔离制度在摇摇欲坠,它在等着一记有力的直拳。

1960年罗马奥运会,18岁的阿里获得奥运金牌,成为了国家的英雄。那一次,美国代表团夺得了34枚金牌,这次国际性的盛会造就了一批体育明星。但是,阿里更惊人的壮举还在后头。

成为国家英雄的阿里,有一次被阻挡在白人用餐的餐厅之外。服务员暗示他应该离开,但阿里不想。阿里说,“我是冠军!我是金牌得主!”但服务员说:“我们才不管你是谁呢!”这深深刺伤了他的自尊。



于是,阿里将奥运金牌扔进了大海。他说,“我再也不愿为这样的国家效力。”

这事件堪比帕克斯的抗争。

这次举动,有可能断送阿里的运动员生涯,因为,他已经无缘任何一届奥运会了。但是,在那些“非主流”圈子里,阿里成为了英雄,那些被压迫、被边缘的群体,需要一个真正的英雄。阿里的思想和言语极具锋芒,其威力远甚于他的铁拳。在公交抗争之后一度陷入低潮的黑人运动,又寻找了新的火山。

这为阿里的战斗赋予了意义。他不仅是一个拳手,他还是斗士。参加职业联盟的每一场比赛,都肩负着巨大的使命。他的每一次胜利,都意味着平权抗争的胜利。每一次他出战,身后都有铁杆的支持者们排山倒海的呼喊。在60年代黑人运动终于席卷美国甚至整个西方世界时,当马丁·路德·金开始那历史性的演讲时,当国会在1964年通过民权法案时,这个国家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以前坚如磐石的种族隔离制度,在逐渐被消解。



50年代末的美国,曾在冷战的阴云之中,随时准备与“社会主义国家”打一场核战争。在军人出身的总统艾森豪威尔的支持下,美国五角大楼野心勃勃,在亚太、中东、非洲、欧洲四处布局,这被乔姆斯基等左翼批评家认为是一种“国家恐怖主义”。整个国家处于一种高压之中。以冷战的名义,“国家”这个利维坦在吞噬着每个人。

与此同时,民权精神则慢慢地苏醒。那些被压迫、被驱逐、被冷眼相待、得不到保障的群体,走上了抗争之路。走在最前面的是黑人,紧接着是产业工人,此后是失业在家的妇女,再是印第安人和同性恋者。这些边缘群体一旦团结起来,便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在这个进行曲中,不断出现新的可能性。先是学生中的嬉皮士运动、性解放运动、喇叭裤运动,然后是“生态主义”的兴起,并以环保为名向秉承发展主义的政府施压,最后达到高潮的,便是一次反暴力的盛大游行——反越战运动。青年们一边喊着胡志明的名字,一边喊“二四六八,组织起来,粉碎国家”。这场运动贯穿了60年代,延续到了70年代。

运动伴随着社会思潮的澎湃。在面对政府生硬的面孔之际,思想界在辩论:我们为什么要抗争?我们在争取什么?路径是什么?怎样建设“更美好的世界”?如何才是现代文明?每一个抗争,都体现了思维的力度。此刻,知识分子坚定地站在了抗争者这一边,最巅峰的力作,就是新闻人对总统尼克松的“水门事件”的报道,这是后话了。

在这个时代中,为少数派而战的左翼斗士们,都不同程度地成为了时代巨星。比如普雷斯利,他有个更响亮的名字——猫王,他的歌曲《贫民区》、《肯德基的雨》,反传统,反城市化,凄凉,唱出了人们某种愤怒。又比如拉塞尔·米恩斯,他是印第安人运动的领袖,后来参加了美国总统选举,再成为好莱坞明星。还有就是拳王阿里,他的每一次出拳,都击向这个社会最冷漠、最阴暗的部分。平权运动,本质上就是“个人-国家”之间的较量,而这场博弈中,阿里走在最前面。



1966年,阿里曾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发表自己的反战言论:

“我绝不会跑到万里之外去杀死那里的穷人……我想要自由,你们不给,我想要公正,你们不给,我想要平等,你们也不给。你们却叫我去别处替你们作战?!在美国你们都没有站出来保护我的权益和信仰,你们在自己国家都做不到这些!”

“如果我要死,我就死在这里,咱们来拼个你死我活!”

说这句话的代价是,阿里在全美各州的拳击执照被没收,此后近3年,他都赋闲在家。一个拳王,在职业生涯最黄金的3年时间,竟然被剥夺了比赛的权利。据说那段时间,阿里还遭到情报部门的监控。

阿里仍在擂台上——这是另一个擂台,一个更艰难、更凶险的擂台。他依然在战斗。他的对手有能力直接把他送进监狱。

可他,毫不畏惧。



当他复出时,他就是“人民的冠军”。不仅是美国的,还是世界的。

他的竞技依然保持高水准,被他击败的,包括福尔曼、弗雷泽、斯平克斯等名将。在整个70年代,他让全世界疯狂。从竞技水平上看,他或许已经过了巅峰期,但凭着人气和经验,依然保持着拳坛的地位。

当他得了帕金森病、不得不提前偿还被透支的身体时,不少粉丝痛哭流涕。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阿里接过了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送来的一枚特制的金牌,梦三的篮球巨星们和亚特兰大的观众们,都见证了这动人的时刻。在阿里的推动下,经历了30多年的奋斗,这个国家和世界已经变得更好。经历了那个抗争的时代,多元文明已经形成,一个新的美国诞生了。

一个伟大的运动员,不仅仅是赛场的王者,同时还是思想的巨人、无畏的抗争者。他不仅为自己而战,还为心中的正义而战,为自由而战,为全世界受压迫的人而战。他面对的不仅仅是场上的对手,还有他的命运,他不认可的谬论,他看不惯的世界。



而我们,还在讨论知识分子是否有“沉默”的权利;我们的运动员,还由于夺冠后没有先“感谢国家”而遭到批评。尽管在上个百年,拥有冠军头衔的运动员千千万万,但与人民站在一起、为人类共同理想而战的冠军,就只有阿里一人。花了好多年,我们才读懂了真正的英雄未必是“为国争光”,而是为了弱者而挥拳。

【责任编辑:身中一刀】





版权声明

本文系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TOP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e=0#wechat_redirect

“拳王”阿里:作为穆斯林的美国偶像
原创 2016-06-05 薛芃 三联生活周刊
点击上方“三联生活周刊”可以快速订阅,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18岁获得奥运冠军,22次重量级拳王,29000多下头部重击,这些冰冷的数据勾画出的不过是一个优秀的拳击手;穆斯林、黑人精神领袖、反战斗士……这些多重身份的集合,才是一个完整的“拳王”阿里。


2016年6月4日,“拳王”阿里(1942-2016)因病去世,享年74岁

“默罕默德·阿里”(Muhammad Ali)并非这位拳王的本名。

1964年,22岁的克莱(Cassius Marcellus Clay)参加的人生的第一场拳王争霸赛。在此之前,美国拳坛是索尼·利斯顿称霸的“魔王时代”,他是一个有37厘米拳围的“杀人机器”,如果没有这个毛头小子的出现,或许他会是世界重量级拳击史上最无敌的霸主。1964年2月25日在迈阿密,克莱7回合击败利斯顿,赢得个人的第一个“世界拳王”头衔。


1964年2月25日,克莱和利斯顿在迈阿密激战

就在比赛结束的第二天,克莱正式宣布皈依伊斯兰教,名字也改成了默罕默德·阿里,他想让全世界记住他的信仰,到头来,还是记得“蝴蝶步”的人更多。无论如何,世界拳坛的“阿里时代”到来了。



起初,很少有新闻记者接受这个新名字,再加上是个黑人,阿里几乎把那个时代美国最敏感的身份标签都贴上了身。二战之后,世界格局大变,来自中东、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前苏联的穆斯林涓涓细流般的涌入美国。1965年的新移民法打开了穆斯林移民美国的大门,后来伊斯兰世界政治动乱不断,1967年的“六天战争”、1979年的伊朗革命、黎巴嫩战争、巴基斯坦动乱都使大批穆斯林远离故土,移民美国。越来越多的美国本土人也皈依伊斯兰教,黑人是其中最大的群体,伊斯兰教成了美国黑人民族主义和白人基督教文化一争高下的壁垒。民权运动的浪潮轰轰烈烈,默罕默德·阿里自然身在其中。


阿里与马丁·路德·金(右)

2001年,迈克尔·曼拍了电影《拳王阿里》,威尔·史密斯主演。1964年到1974年的十年里,他的人生几经改写,没变的是叛逆、张狂、孤傲、我行我素。从镜头第一次画过那张稚嫩无畏的脸庞起,浓浓的青春期荷尔蒙味道就弥漫着整部电影。




在每场比赛之前,阿里都要在赛场上写一首诗送给对方,“朋友,这样的比赛有什么好打?我半拳就会让你趴下!趴倒在赛场满地找牙……”他写的挑衅诗跟他一样,自信得盲目,又冲动得像个孩子。拳击选手总是很容易被这样的挑衅激怒,一头扎进阿里的陷阱。看过阿里比赛的人都会被他的天赋和技艺震惊,拳硬、脚快、扛揍,出拳像蜜蜂蜇人那样灵巧犀利,脚下的步法又像蝴蝶飞舞般轻盈自如。他像所有青春期的少年一样,认为整个世界都在与他为敌,他想要一个摆脱黑人努力身份的自由,他想要在战场上痛揍对手而无论有没有拳击证的自由。


带着宗教和种族的双重压力,阿里的日子过得并不顺利。在宣布成为穆斯林的三个月后,当他出场迎接前重量级拳王帕特森的时候,全场嘘声一片,加油声都是送给帕特森的。打到第12回合时,阿里获胜,几乎所有的观众无声退场,这大概是一个对一个拳手最大的羞辱。



这场比赛之后不久,阿里接到了征兵信。正在战争中的越南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国际焦点,带着对“二战”的厌恶,青年人一直持续着反战的游行。1968年2月,哈佛大学等大学的学生绝食3天反越战,之后哈佛大学法学院竟开设了一门课,教学生如何合法地躲避征兵,抵制战争。“越战”好像完全失去了作为一场战争应有的严肃性。


1968年2月,阿里在洛杉矶对1500名学生发表演讲

此前,阿里从报纸上看到过一张照片:一堆尸体中,一个越南的小女孩吃力地往外爬,四周到处是鲜血、尸体和弹坑。他的信仰和他的内心都把他推到的“反战”的浪口,在接到入伍通知后,阿里很快就通过媒体发表了他著名的反战宣言:


“为什么政府要求我穿上军装去万里之外向越南的黄种人头上投掷炸弹,而在我们身边的路易斯维尔,政府对待黑人像狗一样,并且拒绝给他们基本的人权。

不,我绝不会离开家去万里之外,为屠杀另外一个可怜的弱小民族出力,这样做只会帮助白人奴隶主稳固他们对有色人种的残酷统治。今天,此时时刻,从我开始,这种暴行一定要被终止。有人告诉我,做出这种表态会给我带来巨大的损失,我可能会失去现在的优渥生活,我可能会损失高达数百万美元,我的冠军头衔可能被剥夺。

但是,我曾经说我的话我还要重复说一次:我们黑人的真正敌人不在万里之外就在我们身边。我绝对不会容许自己变成奴隶主的战斗工具,去屠杀那些正在为自己的正义自由和平等奋斗的越南人,这样做对不起我的信仰,我的同胞和我自己。”



1967年4月29日,阿里在纽约出席一个新闻发布会时表示他不会服兵役,也不会参加越战

阿里并不是泛泛的反对服兵役,而是对越战不满,而且他对后果有清醒的认识,已经做好了坐牢的心理准备。果然,阿里的这些话很快登上了美国各大报刊的头版,全国哗然。1965年6月,世界拳击协会吊销了阿里的拳手执照,所有有关的比赛都被取消。1967年,他再次被通知去征兵中心体检,他仍然拒绝。于是,对他最重的处罚下来了:休斯顿联邦法庭判处他五年徒刑,罚金1万美元。后来,阿里被保释。一直到1970年,随着国内的反战呼声越来越高,他才被宣布无罪,并被恢复参赛资格。阿里无疑成了反战的一面旗帜,那些激昂的宣言一直在风中飘着。


1970年9月,阿里和黑豹党成员一起在纽约街头参加人权运动游行

1975年,阿里加入伊斯兰教中的“逊尼派”,他作为黑人、穆斯林、反战人士的形象被越放越大。就像那部电影一样,“阿里精神”衍化成一种被政治压制的精神反抗的符号,加上在1974年他又重新夺回了阔别7年的金腰带,阿里是一个十足的“美国偶像”了。



多年以后,阿里已经不再是那个虎虎生威的拳手,帕金森综合症一直困扰着他,他作为文化、体育的使者和一个慈善家,穿梭于世界各国,直到去世。2001年“9·11事件”之后,美国《读者文摘》采访了他,采访他不是因为“拳王”的身份,而是因为他是个有些社会影响力的黑人穆斯林。他希望为真正的伊斯兰教徒承担一部分大众的指责,并捍卫自己的信仰。最后,记者又问了两个问题:

“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找到医治癌症的良药。”

“你喜欢怎样被人记住?”

“他有很多杯的爱,一茶匙的耐心,一汤匙的慷慨,一品脱的慈悲心,这些都调和在一起,献给了每一个值得拥有它们的人。”

(图片来自网络)


⊙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