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婴幼儿识字 警惕扭曲的超前教育
尚欣佳
---------------------------------------------------------------------------------------
http://www.hoing.net 2003-04-25 10:25:05
囗 不科学的学前识字会对婴幼儿本身和系统的小学识字教学构成损害
囗 要纠正教育就是读书、读书就是识字、智力开发就是提前识字的错误认识
囗 要领会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不要轻信违背科学规律的炒作
近几年来,社会上有些人大力提倡零到六岁婴幼儿识字教育,甚至别出心裁地办起零至三岁婴幼儿识字班。他们提出:“婴幼儿识字比学习说话、学会听人说话还容易。”一些专家学者对此表示了不同的意见;一些幼儿园教师和年轻家长虽然对此半信半疑,却以为学总比不学好。那么,对零至六岁的孩子进行汉字教学是否合乎科学?入小学前是否学习汉字越多越好?学龄前儿童的汉字教育进行到什么程度比较合适?婴幼儿智力开发是否就是提前识字?最近,记者带着上述问题采访了北师大中文系王宁教授。
记者:近几年来有些人提出让零至六岁的婴幼儿认字。他们说的“婴幼儿”甚至包括不满1岁的婴儿。一些私人印制的广告和宣传说:“婴幼儿识字比学习说话、学会听人说话还容易”,“识字越早,越能激发婴幼儿的智慧”,“能开发右脑”。这种说法是合乎科学的吗?您是研究语言文字的专家,近年来,您一直关注汉字教育,提倡识字教学科学化,发表和出版过很多有影响的论著,能不能谈谈您对婴幼儿识字的看法?
王宁:1996年6月1日,教育部开始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这是一个对学前教育的指导性文件。《纲要》规定了关于幼儿语言教育的内容,其中涉及文字教育的有两条:“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我觉得这些规定是根据国内外的教育理论,听取总结大多数专家的意见而作出的。超越这些内容之外的做法,既不符合教育部的规定,也违背教育学理论。《纲要》通过这些条文,更加明确了识字教育的起点是小学阶段,幼儿园只是为小学识字教学做准备。这种准备分两个方面:一是心理上的,让孩子们建立对符号的兴趣,关注书写符号,逐步具有文字符号的意识;二是技能上的,条文里提出的“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指的是习惯书本上文字的横排、分行规则,懂得页码和翻页,学会利用图画了解意义,了解拿笔的手势和书写的姿势等。伴随着“前阅读和前书写”的技能训练,五至六岁的儿童也会多少认一些字和写一些字,但这是少量的,也不是学前教育的目标。
至于对零至三岁的婴幼儿,更不适宜教汉字。婴幼儿时期是孩子身体成长的最关键时期,也是他们母语习得的最初阶段。婴幼儿母语习得是一种本能,他们学习说话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学会的,而认字却要凭借后天培养而成的能力,是一种刻意的行为。怎么能说认字比学说话更容易呢?
记者:有一些家长,出于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情,对婴幼儿学识字比学说话还容易的说法虽然有怀疑,但在道理上还想不透,您能否讲一讲有关这个问题的基本道理?
王宁:谢谢您给我这个机会,我一直想有机会就这个问题和老师、家长们交流交流。首先,从学说话与学识字所需的智力水平来说,古今中外,每一个正常发育的人都是学说话在先,学识字在后。因为识字是比学说话需要更高智力的活动。国内外语言学家、人类学家经常拿儿童母语习得的规律说明人类语言发展的规律,这是因为两者确有相通之处。人类的进化历史告诉我们,不论哪里的人群,都是先有语言后有文字的。语言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从有人类起,就开始有语言,而文字则是有语言后经历了几百万年才产生的。这足以证明,对人类的童年期来说,文字的产生和应用是比语言的发生和习得更高级的活动。从这里足以说明,儿童学认字绝不会比母语习得更容易。这本来是一个普通人都知道的常识,却被一些人搞乱了。
第二,从文字的性质和它与语言的关系来说,所谓“婴幼儿识字比学说话还容易”也是不科学的。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因此,它必须依存于汉语。对语言来说,汉字符号是第二性的。人们常说汉字有形、音、义三要素,其实,只有“形”才是汉字的本体,而“音”与“义”是它从汉语的词里承负来的。汉字必须把它的字形跟词的音和义发生了关联才有它的记录和传导作用。完整的识字过程,是把汉字的形体和词语的音和义都联系起来,也就是把口语词转化为书面语词的过程。“识字”不是仅仅认得形体,还必须跟它代表的词的声音、意义联系起来。只是认得字形,不跟语言里的词联系,不能叫“识字。”因此,汉字的学习必然也只能滞后于汉语的习得。通俗点说就是,只有先学会说话,然后才谈得上把纸上写的字跟嘴里说的话联系起来。了解了这个道理,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不容置疑的结论:宣传“婴幼儿识字比学习说话、学会听人说话还容易”,是绝对没有道理的。
记者:有家长告诉我们,他们确实看见自己不满周岁的孩子凭借声音或颜色、图形把写着汉字的字片挑出来,请问这是不是识字?其中的道理怎么解释?
王宁:有一些私人运作的广告和宣传材料,把孩子凭借声音或颜色、图形的多次重复挑出指定汉字的字片来,叫做“识字”。他们还培养了一些这样的“范例”,表演给家长看,吸引家长带婴幼儿来“识字”。其实,这是一种假象。儿童对汉字字形的感受比对音和义的感受强,对音的感受又比对义的感受强。这是因为,汉字是方块字,简单的字形容易引起儿童的视觉联想。这种视觉联想,如果不是跟音和义联系,而是跟其他别的什么形象联系,一时可以偶然记住字形,但不是识字。
孩子可以记住一个苹果,一块巧克力,苹果和巧克力可以成为儿童的经验,他会保留这个记忆;一个没有跟意义联系的笔画组合跟孩子的生活毫不相关,他很快就会忘记。意义的感受必须在亲自体验之后,意义与语音的结合是思维的成果,是与生活经验和理解分不开的。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他们的心理词典,必须是他们的经验所覆盖、懂得意义的词语才能进入心理词典,一个字关联了某一个儿童心理词典中的词,才是他的“已识字”。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吧,“日”是一个构形很简单的字,看到这个字,会使儿童联想到窗户格、地板砖、双层抽屉、上下推拉的黑板等等……如果在这种联想的基础上,再加上实物、图形和经常重复的声音,是可以让儿童直接或间接把字形记住的。但如果不懂它的意义,只是认识形体,这不过是一种条件反射,跟识字完全不是一回事。就字形而言,“日”似乎很简单;但是,“日”是一个在儿童心理词典中组词量极少的语素,在现代汉语里又不能单用,类似“星期日”这样的词,单独把“日”(语言学上管这种在现代汉语里不能单独运用的元素叫做“不自由语素”)抽出来,它的意义和文化内涵相当复杂,难以被儿童理解,所以,婴幼儿真正把这个字和它记录的词联系起来便无由做到。汉字字形与音义的结合绝不能超越儿童的语言能力,有形而没有与语音结合,有音形而不懂其为何义,这种纯粹的字形偶然过一过孩子的脑子,和他们看见一些不理解的图形一样,怎么能叫“识字”!
记者:有些家长说,即使零至三岁婴幼儿学识字不可能比学说话、学听话还容易,但是,让孩子提前识字,即使仅仅记住形体,达到“半识字”的程度,是不是也可以减少将来学习的难度,多少有点好处呢?
王宁:这里我们还要讲一讲另外一个道理。盲目提前识字年龄,超越了应有的语言能力发展,由于自发的联想,会把汉字的字形,与那些和语言无关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在孩子头脑里,与字形的关联物是随意选取的,因此,每次的联想都可能变化,加上这些字形没有跟语言结合,因此没有使用的价值,那些假象是维持不了多久的。如果容许一些出于商业目的的人在社会上胡乱办什么“婴幼儿识字班”,让还在咿呀学语的婴儿去接受那些胡乱的所谓“识字教育”,或者利用我们的幼儿园做一些不合程序的识字操作,教一些不合规范的识字内容,个别孩子也许能记住那些字形,但后果却令人担忧。当小学识字教学系统开始时,老师面对的不是清一色的零起点儿童,而是面对一些在学前时期接受过五花八门“婴幼儿识字”的学生。这必然给小学教育带来两种危害:首先是孩子思想混乱。孩子们上小学后受到的正规教育与以前存留的自发联想一旦冲突,必然产生思想的混乱,由于六岁儿童还不能准确表述自己联想的前后差异,这种混乱是不容易觉察的,不能得到老师的纠正,因此危害更大。其次是对正常教学的冲击。那些不合程序的识字操作和不合规范的识字内容会在无形中冲淡正确的识字教学,产生对老师实施正常小学识字教学的干扰,变成一种教学的负效果。
特别是,一些人为了诱导年轻父母让孩子早识字,不惜歪曲一些文字学理论,编造汉字的理据,进行一些完全错误的、不规范的“识字”教学。汉字在很早就已经形成以形声字为主体的构形系统,他们偏说“汉字以会意字为主”;把汉字的表意性质和会意造字的方法混同起来。他们编造汉字的理据,比如说,现代汉字“要”字是由一个叉腰的人体形象隶变为上面是“西”下面是“女”的“无构意字”(也就是字形没法直接讲的字),他们望形生义,编造说“要”是“西方的女人”;“饿”字左边从“饣”(食)右边从“我”得声,是一个典型的形声字,他们偏要把它讲成“我饿了要吃”,把声符“我”硬说成“你我”的“我”……等等。孩子学了这些错误的东西,上小学后与教师教的不可能一样,会造成心理上和知识系统上的混乱。
记者:有些家长认为,零到三岁的孩子认字是早了一点,但是让五六岁的孩子多认一些字,可以早读书,早成才。您怎样看这种想法?
王宁:少数对汉字特别有兴趣的孩子,主动要求多认字、早阅读,我们当然可以在正确的语言文字学和教育学指导下提前让他们识字,但一定不要勉强,更不要按照家长的意愿人为规定认字的数量,只能顺着他们的兴趣因势利导。不然,就会让他们“倒胃口”。现在是信息社会,汉字的招牌、广告、屏幕、封面……到处都是,如果孩子们注意了上面的字,提出问题,家长完全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像《纲要》说的那样,“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但是,不论从孩子的全面发展看,还是从大面积基础教育的规律看,都不宜把大量识字当成一种任务强加给孩子。
在几千年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家长和老师都容易有一种潜意识认为:教育就是读书,读书就是识字。所以,学前教育既然要提前开发儿童的智能,当然就是提前识字。中国人不是把“读书”当成“上学”的同义语吗?这种观念至今还根深蒂固,难以改变。其实,这个看法是很狭隘的。
在普遍的情况下,早识字并不一定就早成才。现实生活中,有的识字早,小学、中学、大学一路顺风;也有的识字早,却小学、中学念得困难重重。可见是否成才与提前识字没有必然联系。有些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到了小学,在认字上可以赶在其他孩子前面,因此不断提前识字的年龄,家长之间还互相攀比孩子在上小学前的认字数量。其实,他们没有好好算一笔账,也没有从反面全面想一想:孩子的身心成长要靠时间的积累,而儿童成长的时间和精力、家长培养儿童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是一个定数。这些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应当花在收效最大的地方。一些不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超越孩子实际能力的教育措施,不但不能达到实际效果,而且占有了孩子们的时间和精力,使适合这个年龄段的教育内容被削弱、被挤掉,还给孩子无形之中增添了许多心理压力和实际负担。我在这里要提醒家长,提前识字最大的危险是使孩子们面对那些强生记忆的符号,产生对学习的厌倦。家长们再认真想一想:即使你们的孩子提前认了几个字,他们到了小学,对识字的新鲜感和浓厚的兴趣却被扼杀,这对孩子是否有益?我们从目前已经进入中学、大学的孩子那里了解到,有些当年入学前认了几百个甚至更多字的孩子,带着那些学得不深不透的“字”进入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一学课本,总觉得有些字似曾相识又模模糊糊,因为似曾相识,没有了初识汉字的新鲜感、成就感,就不注意听讲;模模糊糊又不注意听讲,得到的知识老是不清晰的。小学阶段汉字教育的功能不是只认几个字,还要通过认字培养对汉字规律的初步感受,对中国文化的初步了解和热爱,这样一来,孩子该得到的,不是得不到了吗?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超前识字也会加剧应试教育带来的负担过重。现在中小学生学习的繁重和辛苦已经达到超饱和的程度,超前识字实际上就是把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时期再向前延伸,即把本来应当在小学学习的内容提前到学龄前,侵占了孩子童年的玩耍时间、“透支”了婴幼儿的精力,却不能取得小学或中学阶段的优势。人们可以想一想,你提前一年,他提前两年,一直提前到婴儿;你增加10个字,他增加100个字,什么时候是个头儿?难道我们要让社会上每个人都没有童年吗?这难道是对后一代的爱护吗?这实际上是对自己最爱的孩子的冷酷无情啊!把教育变成完全是拼时间、拼体力的活动,完全违背了人类教育的本来宗旨,这与我们的初衷不正是南辕北辙吗?
记者:现在提倡早期智力开发,一般年轻父母一说到智力开发就想到让孩子先认一些字。您既然认为学前儿童特别是三岁前婴幼儿识字并不合乎科学,那么,早期智力开发如何进行呢?
王宁:提出和重视学龄前教育,是人类教育思想进步的表现。婴幼儿教育包括很深厚的内涵。我不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的,但我很赞同一些著名教育家的先进理论主张。十七世纪著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尽可能的不是从书本中,而是从天、地、草、木中获得自己的知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把孩子带到蓝天下、森林里、河流边,通过童话、幻想和游戏,引导他们进入周围的世界,每天都发现一点新的东西,所走的每一步都成为走向思维和语言的源泉。因为,孩子不是简单的知识储藏器。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在教师看来,他(孩子)只是一种头脑里被填塞知识的生物,他就不会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这些都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上述教育家的主张,实际上是对人类社会长期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总结,总括起来,学龄前教育的主流思想是否可以归纳为:适应自然,尊重个性,培养能力,健全人格,丰富思想,全面发展。这些说法,与我们目前提倡的素质教育、终身教育是一致的。
做游戏、听童话故事、听音乐、在大自然中游玩……人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这些让孩子玩乐的活动,包括一些具体的游戏项目,看似盲目、自发、随意,其实包含着人类的智慧和思考,有很深的教育学原理和很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的。比如,孩子天生有好奇心,在大自然的游玩中可以自然而然地认识自然事物,自然地学会观察,并进一步增强好奇心和求知欲。做各种游戏,其实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动手的游戏促进大脑发育,锻炼动手能力和手的灵活性,有的还含有简单自然的数理计算。跑动的游戏煅炼身体的平衡能力和灵活性,提高身体素质。这些游戏还都能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合作能力,锻炼人的意志、耐心和耐力。听童话也是孩子的一种乐趣,童话融有人类文明、自然知识、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此外,儿歌、民谣、民歌等文学形式,内容丰富、朴实明白、自然易懂,寓教于乐,也是古今通用的教育形式。听好的音乐可以养成孩子良好的性格和心理素质,细腻、高尚的情感。现代有了更好的条件,听音乐、看图片有更宽广的选择范围。至于搭积木、拼拼图……都是既动手又动脑,既培养空间平衡、组织结构能力又培养逻辑推理能力的游戏……许多玩具本身看似简单,却寓有很好的教育学的道理。儿童的玩,就是最好的学习,最好的智力开发。它是适应孩子既好动又好知的天性,用人类千百万年来的经验和知识在实践中融合调整发展起来的。它是为孩子在将来的生存活动、社会活动,以及系统学习抽象的理论知识,做一个心理、生理和智力机制的准备。智力开发只是人生多种开发(情商开发、动手能力开发、组织能力和活动能力开发、智力开发)的一种;而识字教育,假如是正确的合理的识字教育,也只是智力开发这些具体内容中的一个很小的局部,怎么能把智力开发和超前识字等同起来呢?我们有什么必要剥夺了孩子们高高兴兴地融入大自然、快快乐乐地去做去想去玩的主动性和宝贵的时间,而要在他们脑子里提前塞上一些马上用不着的汉字呢!
记者:您讲的道理很明白,也很有说服力,但为什么有些人还在大力提倡婴幼儿识字呢?
王宁:我想,这里面有两种不同的情况:有一些专家和教师,基于对学前教育内容和功能的估计,希望加快认字的速度,所以希望在这方面做一些实验。这应当是好事。但是,即使实验,也应当首先在少数有条件的幼儿园,由一些对汉字科学和教育科学都具有一定水平的老师来实施,而且要及时总结,检验效果,不可急于大面积推广。
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大力提倡婴幼儿识字的,恰恰是那些私人机构的商业运作。他们用虚假的广告欺骗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抢占幼儿教育的阵地;他们打着名人的旗号,片面引用专家的论述来营造市场;他们出版自编的“教材”,兜售自己的所谓“著作”,以达到赚钱的目的。只要看他们宣传的那些似是而非的“理论”,就可以知道那些人是既不懂文字学,又没有教育学常识的。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我们国家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政府、家长、老师和全社会都应当密切关注的大事。学前教育是为基础教育做准备的关键时期。这种违背科学、有害无益的商业运作,难道还能任其再扩大下去吗?
(注:王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文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北京市九届政协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