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地址:
http://www.hzjsjy.com/news/newstmp.asp?newsid=24534
原文信息:
文章出处:《宁波教科网》
文章作者:宁波市李兴贵中学
徐琼萃
转 载 人:杭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师训部)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 “ 书籍对于人类原有很重大的意义 …… 但,书籍不仅对那些不会读书的人是毫无用处,就是对那些机械地读完了书还不会从死的文字中引出活的思想的人,也是无用的。 ” 这就是说,读书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而是要创造性地阅读。 “ 闪光的东西不都是金子 ” ,同样,书上所记载的也不尽是至理名言。然而,遗憾得很,有许多年轻人总是过于相信书面文字。那些认为只要 “ 书上这样写着 ” 就应当确信无疑的中学生决不是个别的。可是当他们终于发现书中所说并不一定是真理时,他们便往往陷入可悲的思想混乱之中。所以,教师的一个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教会学生怎样评价读物。
1 .怎样教学生评价读物
一种方法是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如果教学中给学生布置的一部分作业是阅读几种读物,那么学生很快就会知道不同的意见是实际存在的。所以,第一步也许是应当让学生阅读有关各种论题的不同读物,仔细考虑各种不同意见,并讨论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意见。
评价读物的第二步是确定事实与幻想之间的区别。学生自幼便应懂得有些事情是事实,而有些则纯属虚构。为帮助学生学会将事实与看法区分开来,可以向他们提出一些问题,如:是这样吗?你是怎样知道的?你怎样检验呢?这是真是呢,还是仅仅作者的想象而已。
在区分事实与幻想的同时,学生还应注意在作品中有无反映作者偏见的迹象。要让学生学会识别偏见的迹象,可以布置学生检查读物中有无危言耸听,感情用事,轻率的陈述,以及不顾事实,言过其词等等。另一个检验方法是查看作者引用的文献。如果作者只参考旧的或有争议的著作,那么他写作所依据的文献资料可能还不够完整与详尽。对那些根据奇闻轶事论证自己观点的作者决不要寄予信任。有的作者提供文献时,利用文字的上下文关系将个别孤立的事件暗示成典型事件,这样做是完全错误的。
根据传闻轶事来论证是违反写作逻辑的一个例子。教师教学生评价读物时,务必教他们运用逻辑规律检验所有读物。让学生讨论读物中或电视节目中有哪些违反逻辑规律的事例是教学生运用逻辑规律的一个良好的方法。例如有一个电视广告暗示某种钙片比别的钙片好,因为它颗粒小,吸取快,这个广告是否真是有道理呢?又如广告上某明星在说,我信赖某品牌的洗发水,难道这就是别人也用这种洗发水的理由吗?她对这种洗发水到底知道多少吗?这都是一些比较明显的违反逻辑的事例。熟悉这类错误后,学生便能用来检验杂志上的文章和其他读物,辨别真假美丑。
2 .怎样对待文章中的不同观点
学生还必须以审慎的态度对待各种论战、宣传手段和其他企图说服别人的文章。报纸上的 “ 读者来信 ” 和社论中,经常有一些优秀的小论文可以用来为批判性阅读的课堂教学服务。几乎在每一天的报纸里都能找到这种带倾向性材料的例子。教师用它们作为学生个人学习的作业,可以要求学生对某些选段进行分析,并回答一些问题。如:它们有逻辑错误么?作者是否作了公正的陈述?如果不是,为什么说他不公正?你能找出一些言过其实的言词和宣传手段的例子么?
做这一类的习题以及其他由教师编制的习题,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技能。此外,通过这种练习还可以培养学习好问的态度。学生受了这样的教育,阅读时他们便不再囫囵吞枣,而是自觉地警惕错误资料和不高明的罗辑所设置的种种陷井,并在接受任何思想之前先检验一下它的正确性,这有利于学生避免受到不良读物的侵害。
3 .怎样进行创造性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对所读文章(或论蓍)的观点和材料基本赞成,但觉得文章观点有不全面,或材料不充实时,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更全面的观点补充新材料,这是一种创造性阅读。有位同学,在阅读《孟子》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时,认为孟子在他的文章中列举历史上舜、百里奚、管仲等圣君贤相出身贫苦,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的事实,来证明 “ 生于忧患 ” 这一论点,颇有说服力。并且进一步认识到,孟子所说的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这些话,从现在的认识来看,把人们作出的贡献归之用 “ 天命 ” ,即 “ 天降大任 ” ,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说教。但去掉 “ 天 ” 的因素,他的分析在我们面前摆出这样一个问题,人们经过 “ 苦 ” 、 “ 劳 ” 、 “ 饿 ” 、 “ 空乏 ” ,才能 “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也就是说能增长才干,生存发展。正如法国作家罗曼 . 罗兰所说: “ 痛苦这把犁,一方面割破了你的心,一方面掘出了生命的新的水源。 ” 由此看来, “ 忧患 ” 就象磨刀石,对于坚强的人说来,磨出了他们的坚韧;对于软弱者来说,将在磨难中消亡。在通向成功的路上,只有那些披荆斩棘、忍辱负重的人,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象这位同学这样,从许多方面充实了所读文章的内容,加强了所读文章的观点,这无疑是阅读中的创造性活动。
此外,在阅读中,把大量围绕同一问题或内容上有联系的阅读材料集中起来,通过归纳、概括,了解事物的整体面貌,发现其内部规律,从而得出新认识、新观点,这也是一种创造活动。我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研究蝗灾时,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春秋以来历次蝗灾的时间、地点作了历史的统计,最后发现蝗灾多发生于干涸的沼泽地带,成灾时间多在五、六、七三个月,在此基础上,徐光启提出了有效的灾卵治蝗的办法。这样的创造性阅读在工作、学习和科研中同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决策的形成,一个新规律的发现,往往都是在阅读了大量文字材料,通过归纳、概括而完成的。
进行创造性、批判性阅读,最首要的是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所读文章(或材料)的内容,准确地抓住文章的基本观点,不能曲解原意。这样,才能发现其是错误,还是不完备。错误的批判、否定,不完备的加以补充。其次,如果要依据所读文章或材料进行归纳推论,则必须掌握阅读大量的材料,力求反映问题全面,不能抓住片言只语、就加以归纳推理。这样是难以得出正确结论的。此外,在推理中,还要有个对材料进行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这样才能从中找出其规律性的东西来,而不以偏概全。
“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 ,学生只有学会了创造与批判,才是真正地学会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