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熊丙奇:“长大后你就成了我”的教育焦虑从何而来

熊丙奇:“长大后你就成了我”的教育焦虑从何而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cf47710102e0s6.html

记者最近在采访中发现,在北京的课外培训大军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弟。教育焦虑在社会各个阶层蔓延,拥有着较多社会资源和话语权的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往下掉”,而生活在社会下层的父母,则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更上一层楼”。曾经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名为《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唱的是孩子对长辈的敬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最大的恐惧就是“长大后你就成了我”。(中国青年报3月18日)

对于家长们的这种教育焦虑,有专家建议,家长要“认清你的人生是你的,孩子的人生是孩子的”。并称“这一点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很难。很多家长犯错误,多是来自替孩子规划未来,替孩子作出选择和决定”。家长焦虑的是孩子能不能拥有“我所期待的人生”。

我赞成家长应该给孩子独立自主空间,不能为孩子包办代替一切,因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规划,但是,却不认为,当前家庭的焦虑,是因为家长“犯错误”,而是现实的教育环境、就业环境给学生们成才的选择空间很小,这逼迫家长们不得不为孩子的未来考虑与打算,难以理性对待孩子的求学问题。

经过10余年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已经相对丰富,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26.5%,去年我国高考平均升学率达72.3%(实际升学率远超过这一数据),子女上大学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可是,在所有这些高等教育资源中,所有家长看重的资源,其实只有30%不到,即目前放在各地第一批、第二批录取的高等教育资源,俗称“一本院校”和“二本院校”。调查显示,在不少省市的高考资源填报中,高职高专、民办本科院校的填报率、录取率、报到率都不高,前不久召开的两会上,就有代表委员,指出民办高校目前存在两个70%现象——录取率70%,报到率70%,两者一计算,录取人数只完成招生计划的一半。

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主要原因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我国对教育的管理,还是沿用传统的计划体制,通过给予高校领导不同的行政级别、将高校纳入不同的“工程”、“计划”,以及为高校录取设定不同的批次,将高校分为三六九等。行政级别、列入国家工程、纳进第一批次录取的学校,就是好学校,其余的则是差学好、没多大意思的学校。对于一些贫困家庭、农村家庭来说,甚至有“不考上一本,就没有出息”的想法。因此,在中西部农村地区,反而出现高职院校、民办院校普遍招不满学生的情况,而大城市和发达地区,这种情况却稍好一些。这些家庭更有着迫切通过接受教育、上大学改变命运的功利追求,但上普通大学现在却难以给他们带来这种回报。

这还与我国的就业政策、人才评价体系有关。我国的就业政策,与教育管理制度紧密对应,在近年来的就业中,“学历情结”非但没有随大学生人数的增加而消退,反而有所增强。对应于大学的三六九等,人才评价体系,也把学历、学校作为十分重要的区分人才的标准。加之我国行业之间存在很大的薪酬待遇差距,因此,不上好学校,就难找到好工作,就成为了“好爸爸”血统就业论之外,大家普遍认同的另外一条就业规则。——没有好爸爸,再不进一所好学校,孩子今后真就“成为自己”,这是很多家长所不能接受的。
      
所以,不要指责家长的教育焦虑和不理性,有什么样的教育制度和就业政策,就会有怎样的教育观和人才观,要让家长们走出教育的焦虑,必须改变我国的教育制度和人才评价体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我国教育部门和劳动人事部门,必须反思,为何教育资源相对10年前丰富了数倍,可教育焦虑情绪却有增无减,这样的教育发展,难以提升国民的幸福感,必然出了问题。再按照以前的管理模式发展教育,纵使资源再丰富,也无法改变这种全民教育现状。而只有从改革教育制度和就业制度出发,才能找到出路。.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