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文化为何湮灭于落后文化
—— 灯下读史
孙凯 4月28日 11:4
http://dajia.qq.com/blog/398234055535912
战国后期,赵国成了仅次于秦国的第二强国。能和秦国比划一两下,并还时不时能获胜。这使得秦国很重视秦赵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为了证明秦国的诚意,秦始皇他爹都被留在赵国做人质多年。
看一看赵国的历史,赵国开始明显强于秦国之外的其他国家,是从赵武灵王搞胡服骑射开始的。而赵武灵王搞胡服骑射的动机,是因为当时赵国已面临危机。
《史记·赵世家》载:武灵王十九年,召见肥义一起议论天下大事,一谈五天。然后到北边巡视中山国的地界,到了房子县,又去代地……然后召见楼缓商议说:如今中山国在我们腹心,北面是燕国,东面是东胡,西面是林胡、楼烦、秦国、韩国的边界,然而我们却没有强有力的救援兵力,这样下去国家是要灭亡的,怎么办呢?要想让国家强大起来,就要割除掉习俗的牵累,于是,赵国人穿起胡人服装,大搞骑射训练。
这个决定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当时是颇令人生疑的,因为这几乎是一个以落后取代先进的做法,难道胡服骑射比中华服饰礼仪更能代表先进文化?赵武灵王的叔父公子成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他说:中国是聪明智慧的人居住的地方,是万物财用聚集之处,是圣贤进行教化的地方,是仁义施行的地方,是远方之人愿来观览的地方,是蛮夷乐于效法的地方。如今大王抛弃了这些而穿起远方的服装,变更古来的教化,改易古时的正道,违反众人的心意,背弃学者之教,远离中国风俗,所以我希望大王仔细考虑此事。
但赵武灵王说服了他,赵国从武灵王起,全都换上了愚昧落后的胡人的服饰,开始练习骑马射箭……两年后,开始进攻中山国并不断获胜。七年后,再次进攻中山国,夺取的土地北至燕、代一带,西至云中、九原。胡服骑射10年后,灭中山国,把它的国王迁到肤施县。开始建灵寿城,北方的土地逐渐纳入赵国版图。赵国强盛起来。
后来,到了赵孝成王时,韩国上党的守将冯亭派使者到赵国说:韩国不能守住上党的十七个城邑,就要并入秦国了。但那里的官吏百姓都愿意归属赵国,不愿归属秦国……赵国君臣争论了一番达成了共识:百万大军进攻也许一年也得不到一座城,如今白白得到十七座城邑,这么大的便宜,不能丢掉。
但收了这十七座城邑之后,引发了和秦国的长平之战,赵国战败,四十多万士兵都被活埋。从此走向衰落。
即便如此,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其他国家对赵国仍不敢小觑。燕国大将栗腹向燕王献计说:赵国的壮丁都死在长平,他们的遗孤还没长大,咱们可以趁机进攻。大臣乐间就表示反对:赵国是四面受敌的国家,它的百姓都受过军事训练,不能进攻。燕王说:我们以多攻少,两个打一个,可以吗?回答道:不可以。燕王说:那我就用五个打一个,可以吗?回答仍是:不可以。
燕王大怒,其他大臣也随声附和,都认为可以,于是燕国出动了两支军队,两千辆战车。由栗腹率领一支军队进攻鄗城,由卿秦率领另一支军队进攻代地。当时廉颇是赵国大将,领兵打败了燕军,杀了栗腹,俘虏了卿秦(《史记·赵世家》)。
由此可见赵国的国力有多强,在全国的壮丁多被活埋的情况下,仍然能以少胜多,轻而易举地彻底打败了燕国大军。要知道,燕军并非孬种,而是曾差点儿灭掉齐国的威武之师!
追本溯源,这种强大,不能不归结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国策,事实上,如果不是赵武灵王自己后来在内政上失误以致身败名裂的话,赵国还应该更强大。如果赵奢晚死或廉颇、李牡被更好地使用,赵国还有可能成为秦国更强大的对手,谁统一六国也说不定,历史改写的也是有可能的。
那么,一个拥有先进文化的国家,学习了落后民族的生活习俗,为什么能激发出如此的威力呢?这是因为,在那个以战火纷飞的冷兵器时代,赵武灵王通过搞胡服骑射,在全国实现了两项重大举措,一是全民皆兵,二是平战结合机制。全国人人都练骑马射箭,就是全国人民都成了战士。而平常大家都种田放牛,不误经济发展,一有战事就能上战场。以后的满族人,打败明帝国建立清王朝,靠的也是这套战略。
细究起来,什么叫先进文化?先进文化与所谓落后文化的界定标准是什么?写字画画算卦比别人强,菜做的精致,给领导打报告里面用的典故多,官职分的细,官位设的多,就算先进文化吗?
一直以来都有一个说法:宋朝被灭,是先进文化败给了落后文化;明朝被灭,是因为先进文化败给了落后文化。所谓崖山之后无中国,明朝之后无华夏。汉人中那些有骨气,能撑起汉人脊梁的人,全部都跳崖或者被杀了,留下的都是苟且偷生的,被作为华夏文化中的那些精髓已被糟蹋殆尽。这曾屡屡让我想起来就有扼腕这之叹。
有一天我突然醒悟,解开了这个心结。就因为我想到了文化先进和落后的判别标准问题。
黄仁宇在其回忆录《黄河青山》中描述过代表先进文化的明军与被落后文化驱使的满洲军队对阵的情景:1619年,清朝开国始祖努尔哈赤,在今日东北的关键之战中大败明军。“辽东之役”被认定是两国命运的转折点......就许多方面而言,这段战役令人吃惊。明朝以数个月的时间准备这次战争,几乎动员到每一省。在战场上,他们的数目远远超过满洲人,比例几乎达二比一,并以火枪和用马车拖运的火炮,强化步兵的实力。但满洲兵除了骑兵外一无所有。明军挖设壕沟,构筑障碍,但满洲兵仍然横冲直撞,冲破明军的队形,甚至还多次从山脚仰攻,突袭明军。仅用了短短的一周时间,就消灭了三路明军人马,第四路明军不战而逃。这四路军的人马总计近十万人。
更不可思议的是,明军对于战争的管理细节。主战场的统帅在指定前进路线后,却呆在离战场七十里之外。他在前线没有代理人,前线没有指挥中心,和部下之间也没有联络官。明军溃逃时,大败的消息是从败阵的士卒和传令兵口中得知的,这些字眼最后还写进送交皇帝的奏折中,显然没有更有力的资料来源。战地的军队并没部署成该有的攻击阵式,在其中一个极端的例子中,主将还走在部队的最前线,仿佛他们是负责带领成排队伍的士官。又有一次,多达两万的士兵居然把队形缩成正方形,似乎是在捍卫某个城池。
努尔哈赤得以选择进攻方向,让风向不利明军,火药毫无作用。在另一个战例中,明军的指挥官居然弃职逃跑,由部队中的文官单打独斗,最后战死。战地部队的行动从头到尾都没有好好协调过,满洲兵因而可以集中火力,从容消灭一列又一列的明军人马。几乎在所有战役中,明军根本无法抵挡第一波攻势。他们的指挥渠道很容易断裂,整列整排的兵士就开始惊慌溃散。火炮对战争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有些不曾部署,有些虽然部署,但装火药及发射的时间太过漫长,根本不是以速度和决心见长的骑兵的对手。
他还写道:明军从头到尾不断重复相同的错误,甚至形成了固定的错误模式,这其实根源于中国历史的组织架构。在官僚管理下的庞大农业社会中,军队的人力、税赋、军务和补给都来自集结的村落,无从测试组织中无数的漏洞和欠缺的关联性。军队既已处于没有竞争能力之下,更不曾进行军事操练或演习,借以熟悉战争的技艺。因为高高在上的文官认为,实际的作战并不会发生。
明代的军队本质上是支庞大的警力,由文官来率领。当时一直是靠两大基本方法来赢得战争:一是聚集庞大的军力,以人数众多来威吓敌军,如此不必努力作战就可赢得胜利;二是躲在城池里采取守势,希望借此尽快消耗敌军的战力。后来,清军与英、法、日军等等对阵时,他们的表现和当年的明军几乎一模一样。
于是我分析之后,提出判别文化先进与落后的两大标准:利益共享度和组织严密度。
以这样两个标准衡量,我找到了解开历朝历代政权更迭奥秘的法宝。凡是利益共享度和组织严密度高的群体,都能够战胜在这两方面弱于他们的群体。商灭夏、周灭商、秦灭六国、汉灭秦……到清替明,到晚清乱局,再到共产党打败国民党,无一逃出这个规律。赵国胡服骑射是其表,内里精髓也是以此提高了利益共享度和组织严密度。
因此我悲观地想,崖山之后无中国,明朝之后无华夏,也没什么可惋惜的。如果我们先人的风骨和文化真那么优秀,那就不会在那样的屈辱中被灭亡。既然被那样灭亡了,说明这个文化需要涅槃。
我更悲观的想法是:一个又一个以利益共享度和组织严密度标准,判别拥有先进文化的群体,在打败了对手之后,基本上无一例外地放弃自己的先进文化,陶醉于落后文化之中,直到又被其它拥有先进文化的群体打败。说明落后文化具有像毒品一般的吸引力和麻醉力。
应该说,世界从20世纪50年代之后,彻底根绝了落后文化打败先进文化的可能。这是因为:热兵器的威力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而武器的制造靠智力而不是体力。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流民被组织起来,洗洗脑就能战无不胜的事情,永远不会发生了。
更重要的,现代政治制度的运转,根除了先进文化湮灭于落后文化的可能。
(原标题:《胡服骑射,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