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的七本基督教著作之《基督教史》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e=0#wechat_redirect
影响我的七本基督教著作之《基督教史》
2016-08-23 阿信 橡树文字工作室
橡树出版之【经典书评】
编者按
oaktreepublishing
阅读一本经典历史书,必然沉淀出我们生命当中的一部分厚重。提供主内阅读的经典史著并不多,今年冈萨雷斯所著的《基督教史》无疑是其中之一。当然,橡树倡导任何属灵阅读都是帮助我们更好地回归圣经,而绝非脱离圣经。今天的文,阿信阅读《基督教史》的简单过程和思考,以飨读者。
在读过L. 雪莱所著《基督教会史》和蔡丽贞老师所著的《基督教会史》两本书之后,我没有兴趣再读任何一本教会史著作。雪莱的《基督教会史》让我明白教会之历史也是人性之历史。人类历史中一切我们以为完满的制度,大而言之,思想(包括神学)、制度、法律、道德;小而言之,每一个人的梦想,抱负,人的命运,比如这几天炒的纷纷扬扬的王宝强的完美爱情,都会随着时间之河的漂移,变为泡沫和笑谈。
为什么?“因为在时间的过程中,正是人类本性将美善的事物变为弊端,人类本性中的瑕疵受到了审判。”(P228)
蔡丽贞老师的《基督教会史》让我理解了“三位一体”,也即“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
有人要问:““三位一体”乃最奥秘之事,如何可以藉人的理性理解?”
好问题。“三位一体”的确是一个奥秘,非我的智慧所能理解。但读了蔡丽贞老师的书之后,我明白“三位一体“其实也是个神学问题”,神学从某种意义上是要解决教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才产生和存在的。神学乃医教会之药方。
我固然不能理解“三位一体”的奥秘,但学习教会史,我却很清楚地理解,一旦离开“三位一体”的教义,会给基督信仰带来哪些弊端。
这两本书既然让我如此满足,因此以为此生再无读教会史之必要。但是橡树出版的一位姊妹成功地说服我读L.冈萨雷斯所著的《基督教史》。这位姊妹原来是一个家庭主妇,游冠辉先生拔其于马大之中,使她成长为出版行业一颗靓丽而灿烂的新星。
当然,这并不影响她饭做得好吃。在神的国度里,马大和马丽亚完全可以互补。
《基督教史》最先吸引我的是对航海家哥伦布的介绍。雪莱的《基督教会史》注重教会内部的变迁,但冈萨雷斯则注重教会历史背后的社会环境处境。
其时我正在上海兴伟学院讲授“王阳明的历史世界”,而哥伦布是阳明先生之同时代人。书中谈到哥伦布发现美洲前,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和他签有协议,其中一条是一旦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他拥有治理的全权;可是当他发现美洲回欧洲后,国王因着这个条款可能隐藏的不利后果,很快更改了这个条款,限制哥伦布在新大陆的权力。
西方社会的权力从来是相互制约,而契约精神为其亮点。
这个细节我觉得很有意思。最近细读冈萨雷斯先生的《基督教史》,发现更多的亮点,比方他会站在犹太人的角度看基督教的成长,探讨犹太人为什么会那样敌视基督教。
我最近读一本犹太拉比写得书《犹太人为什么成功?》,他里面详细提到保罗在“割礼”问题上的观点对犹太民族的巨大影响。我们基督徒当然会觉得保罗是对的,是符合神的心意的。但站在犹太人的立场,本书作者认为,保罗的观点让犹太民族整体陷入极大的危机之中。如果所有犹太人都认同保罗的观点,那么今天就不会有犹太民族存在。
《基督教史》书中介绍了古罗马皇帝马克· 奥勒留,《沉思录》一书的作者。他是人类节制和理性的模范。可是这样一个卓越的人却迫害基督教,早期教父查士丁就是在他治下殉道的。他看重灵魂,轻视肉体,认为:“在必须与肉体分离的时刻,他们随时准备这样去做,而不是苟且偷生”。
在斗兽场上宁死不屈的基督教殉道士不正是这样的人吗?马克·奥勒留不同意,他认为这种态度只有当他是出于理性时才值得称赞,他说:“而不是像基督徒那样,顽固不化。”
我们今天讨论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非基督教运动”,蔡元培、胡适等很多知识分子不就是把理性当成偶像,觉得基督徒落后于人类文明、“顽固不化”吗?
理性和信仰之争,其实也根源于人类本性的“瑕疵”。
而这些年,我慢慢地喜欢上人类之“瑕疵”。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瑕疵,才使人类智慧建立起来的堤坝不断被时间之河冲没,每一代人之生命看似简单重复,却不断翻陈出新。才使我不再追求一个完美的世界,完美的人生,而是在缺憾和局限中,享受生命奇异的美!
正如此刻,虽然天热,还能热几天呢?
荣耀归于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