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回到你我生命深处的小屋 ——《天堂小屋》背后的人生故事

回到你我生命深处的小屋 ——《天堂小屋》背后的人生故事

回到你我生命深处的小屋 ——《天堂小屋》背后的人生故事
http://mp.weixin.qq.com/s/OznbrLPO16vE5M7qHB89zQ

回到你我生命深处的小屋 ——《天堂小屋》背后的人生故事
原创 2017-05-30 文道 ijingjie


点击上方「ijingjie」可快速关注我们

《境界》独立出品 【灵光掠影】
文|文道

作者4岁半至10岁遭遇性侵,与父母疏离,童年常常梦到自己的葬礼……无论是主人公、作者、电影插曲的乐队主唱,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小屋”,屋里藏着不为人知的隐痛。耶稣邀请我们回到生命中最黑暗之处,祂在那里为我们搭建爱的小屋,让十字架上的医治临到我们。


近日在香港上映的电影《天堂小屋》(The Shack),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有观众甚至反复进场观看数次。

这并不令人意外,该片今年3月在美国热映,原著更是被称为疗愈小说的经典之作,2007年出版后在半年时间里,没有任何媒体宣传、完全依靠读者口口相传,竟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第一名,迄今已销售2200万册,被翻译成39种语言。国内简体字版的译本名为《棚屋》。

书作者四岁半被性侵的隐痛

故事是这样的:在一次露营旅行中,麦克的小女儿在山间一个破败的棚屋里遇害,女儿血迹斑斑的裙子时常浮现在麦克眼前,他痛苦不堪,陷入低谷,甚至开始质疑自己的信仰。然而就在一个邮差无法送信的风雪天里,麦克意外收到一封署名“爸爸”(Papa)的来信:“麦克,一阵子没见,我很想念你。下个周末我会在小屋,我们可以碰个面——爸爸。”

“爸爸”(Papa)是妻子和孩子们对上帝的昵称。虽然对来信感到不知所措,但麦克“相信是上帝因为关心我才给我送字条”。他接受了这个邀请来到小屋,在那里看到了“爸爸”、耶稣和圣灵,三位一体的上帝以三个人的形态向他显现。

扮演天父“爸爸”的是一位女性,耶稣是男性,而圣灵则由一个亚裔女性扮演。当麦克问天父为何以女性形象出现时,她回答说:“在你经历了这一切之后,我觉得你现在还无法承受一个父的形象。”之所以如此说,这和作者威廉·扬(William P. Young)的亲身经历有很大关系。

威廉1955年生于加拿大传教士家庭,他在10个月大时,跟着宣教士父母去到新几内亚的部落,他在当地几乎没见过白人。威廉的父母忙着适应环境、学习部落语言,当地落后到甚至还维持着“食人”传统。他与父母很疏离,觉得父亲对如何当父亲毫无头绪,“回想起来,我爸妈当时也才20多岁,根本只是个孩子”。身为长子的麦克很希望讨父亲喜欢,但彼此之间却堆满了失望。“我们越来越陌生,我觉得族人才是我最亲近的家人。”

可怕的是,威廉从4岁半开始被族人性侵,6岁起意识到自己变得很古怪,甚至还曾帮忙设陷阱、抓住跟他一样小的部落小孩给族人。“4、5岁时,我常做恶梦,梦到自己的葬礼,没有一个人在哭,只有我自己哭。”他的父母浑然不觉,性侵情况直到他10岁到加拿大读书才停止。成年后,麦克移居美国。

他对保守的教会系统感到沮丧,加上幼年受虐的惨痛经历,使他认为传统教会制度只会害人。尽管他曾进入神学院学习,却最终放弃教会事奉,之后从事过保险、建筑、销售等工作,并因一段婚外情开始接受心理治疗,努力与家人修复关系。2003年,他宣告破产,房子被拍卖。在出书之前,白天他在朋友经营的小科技公司任职,晚上兼职以度时日,住在租来的房子里。

成年后,威廉一直有写作的习惯,但只是写给朋友看。妻子鼓励他为儿女写下内心经历的情感历程,以及对信仰、感恩、饶恕的看法,于是写出《天堂小屋》初稿,之后他的两位好友鼓励、协助他寻找出版社,却遭到26家出版社拒绝。2007年,他们决定自己成立一家出版社来出这本书,只花了300美金宣传,最终占据《纽约时报》文学类畅销书榜冠军长达一年,入榜超过111周。

从小在宗教环境下长大的威廉,花了30多年的时间读经、祷告、禁食、参加特会。“我成长在一个环境,告诉我‘讨上帝喜悦’就是一切的答案。”这反而让他很苦恼,再加上和父亲僵持的关系以及被性侵的经历,使他无法体会上帝是关心他的。后来,他知道最重要的是相信神、建立爱的关系、相信自己是被爱的。

“应该是相信上帝,重点是上帝的本性,不是只在意行为……只有上帝才知道怎么做,怎么弥补那样的伤害。”负面的经历帮助他看到人的爱是不可靠的,充满邪情私欲,这也是为何他在小说中强调“上帝是爱”的原因。上帝的爱充满饶恕和接纳,并且是主动的。我们不是通过人为的努力来赚取神的爱,而是神藉着爱我们,使我们成为值得被爱的人。

“你知道耶稣专治我这样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天堂小屋》的配乐中,其中一首歌名为《我会想起你》(I'll Think About You),来自爱尔兰福音乐团“上帝信使”(We Are Messengers)。乐队主唱达伦·穆里根(Darren Mulligan)就在今年遭遇了一场车祸。

在他们展开巡演时,团员在美国亚特兰大南部遭遇火烧车意外,他们幸运地逃生,但另一辆车的驾驶不幸身亡。达伦说:“虽然我们经历劫难,但上帝仍然良善。魔鬼想拆毁我们、毁坏家庭、破坏我们正在做的事工。牠不会得胜的,我们会继续挺进,继续爱灵魂,继续跟随上帝放在我们心中的呼召。”

达伦曾在生命中真实地遇见神。当时他的女友海蒂(现任妻子)患有饮食失调症,又得面对父亲因酗酒离世的伤痛,于是这位爱尔兰摇滚乐手作出自私决定,带着不对的动机离开爱尔兰小镇,踏上到美国追求名望之路。

当他在美国孤独求生时,未来的妻子海蒂已经遇见上帝了。“上帝拯救了海蒂,过几年我回乡后,我还是没有改变。后来她跟我说她曾经深爱过我,也愿意原谅我。因着这位才德妇人的选择和爱,我也深深地爱上了耶稣,上帝的工作何等奇妙。”

达伦坦言,过去他只将宗教视为生活必经之路,他在传统的爱尔兰天主教家庭长大,被要求去望弥撒和告解,但“我从未听闻耶稣基督会爱我,而我也能爱祂”。现在他偶尔还会挣扎,不敢相信自己如此失败,耶稣仍然爱他。“我曾是爱情中的背叛者,又有酗酒习惯,以下的罪我都犯了:亵渎神、暴力……我做了许多坏事,尽管我到教会祷告也不能使我改邪归正。我甚至做过不可告人的事,若你知道我曾参与和目睹哪些坏事,你肯定不愿跟我说话;也或许你还会愿意接纳我,因为你知道耶稣专治我这样的人。”达伦在糟糕的人生境遇中遇见神,认识到神不可思议的爱。

这样的爱,是上帝主动的爱,如果祂没有主动爱我们,拣选我们,我们就毫无盼望。耶稣拉着我们的手走到天父身边,轻轻将我们的手放在天父爸爸的大手里,在那里我们停止了盲目的追寻,因为终于找到自己被造的身份。不再是我努力爱祂,是祂早已爱上了我。当我找到那终极的爱时,我的不安全感被除去了,我怀着感恩而活。我仍努力,但却不再是出于害怕,而是满有安息和喜乐。以前服事是出于我爱祂,但今天我服事是因为祂爱我,以前觉得我必须竭力去爱神,今天乃是要竭力去认识神的爱。我如何能尽心,尽性,尽意,尽力地爱祂?根本是祂在尽心尽性尽意尽力地爱我。

“没有什么简单的答案让你不痛”




小说里主人公最纠结的部分就在于:如果上帝是全能的,在我最需要祂的时候,祂在哪里?为什么这个世界有这么多的苦难?或许不是上帝造成的,但祂可没制止。如果上帝真的爱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任凭我女儿残忍的死掉?这是麦克对上帝提出的沉痛控诉,他每个礼拜上教堂,妻子信仰坚定,一家奉公守法,但为什么上帝要夺走他最小的女儿?

麦克的苦毒无法释怀,甚至想放弃。正如电影插曲《Where were you?》中所唱:“当我无法依靠时,你在哪里?当我最害怕的事情发生时,你在哪里?我以为你会来救我,你在哪里?我在路上留下一连串脚印,但你说你一直在这里。”

天父“爸爸”对愤怒的麦克所说的话,同样是对小说的作者威廉所说的:“我想医治那道逐渐扩大,在你和我之间的伤口。没有什么简单的答案让你不痛,或持久的快速解决方法,生命需要一些时间和许许多多的人际关系。”麦克要需要恢复与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选择饶恕和好。否则那个杀害女儿的凶手,会一直生活在麦克的世界中,带给麦克无尽的折磨。

电影结尾,当“爸爸”对麦克说:“让我们带蜜思(麦克女儿)回家吧。”他们用白布与花瓣裹起孩子,将她带回家,麦克也第一次释放地痛哭。那一刻,我们知道,终于回家的不是女儿,而是流浪太久、伤痕累累的麦克。麦克最终认识到神并没有离弃他,让他明白祂无法言喻的爱,从而摆脱了女儿之死给他带来的伤害,麦克依然确信神的良善。

只有选择饶恕,才能重新发现自己。对迟迟不愿意饶恕的人,苦毒怨恨就会渗入人格的毛细血管中,进入我们的言语行为,让我们误以为那就是我们,我们的怨恨成了我们的一部分。

曾任坎特伯雷大主教的罗云·威廉斯写道:“饶恕,在人的角度看,是恢复关系,无论过失大小;也是与上帝恢复关系。当我们按信经宣告,相信罪得赦免,我们不是说过犯是小事,关系也容易修补,只是说弥天大罪也不能把上帝的门关上。不是我们能把过犯伤痛扭转过来,乃是上帝能,然后我们才能。”因着上帝的能,我们才愿意选择饶恕,给人恩典。

“小屋”象征着回到我们生命中最黑暗之处,去找到真正的医治。而这样的医治是主耶稣在十字架上成全的,当我们愿意把所有的痛苦放在十字架下,真正的医治才能临到。主在苦难中亲自与我们同在,祂能够背负我们的重担,因为祂已经亲尝苦杯。当我们呼喊“为什么”的时候,神将祂自己给了我们,这难道不是最大的安慰吗?多少破碎受伤的灵魂,在祂的安慰中得到医治。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小屋”,屋里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隐痛。然而,上帝已经发出邀请,祂在寻找那些流浪的人,要为他们搭建一个爱的小屋,揭开伤口,施行医治。



神的愤怒源自祂的爱

当然小说并非没有争议。小说的插画师达沃·奥尔德里奇(Dave Aldrich)最近表示,他最初相信《天堂小屋》中描述的不定罪和完全慈爱的神的形象,但是当他意识到这种片面描述的危险后,他的态度转变了。他认为,书中没有展现出神是一位审判罪的神。

在小说中,耶稣对麦克说:“爱我的人来自于每一个存在的系统。他们是佛教徒、摩门教徒、浸信会信徒、穆斯林、民主党人、共和党人以及许多不投票的人”。麦克问:“所有的道路都通向基督吗?”耶稣回答:“我要去任何一条路去找你。” 尽管世人都犯了罪,但天父“爸爸”对人的爱极为强烈,“爸爸”让麦克看见,上帝饶恕每个罪人。

美国南方浸信会神学院院长阿尔伯特·穆勒(Albert Mohler)在其个人网站上写到,“在评估这本书时必须要记住,《天堂小屋》不过是一部虚构的作品,但不可否认这也是持久的神学辩论。很多著名的小说和文学作品都包含着不正确的神学,关键问题是这些异常教义是故事的特色还是作品的信息。……我们必须准备好回答这本书……没有教义就没有洞察力。”

《真假福音》的作者泰文·维克斯认为,一旦看不见人的罪性,我们就不会为所领受的恩典而怀有感恩之心。“神的愤怒源于祂的爱。圣洁中审判的概念,不仅向我们保证公义必得以伸张,也让我们更清楚了解神的爱……没有审判的福音带给我们的,是单一面向的神:情感充沛、被改头换面过、让我们容易面对的神。凡我们所行的,祂只是点点头、眨眨眼,就像一个没有认真投入我们生命的老人家。但真相是,这个世界已经邪恶到无法想象的程度,使我们无法把神看作迎合我们的爸爸。”

神的审判与愤怒必须与祂的爱一起理解。愤怒不是神的永恒属性,爱才是祂的主要属性之一,愤怒是因为我们的罪,如果没有罪就不会有神的愤怒。而主耶稣为我们的罪献上了最完美的挽回祭,使我们得以与神和好。这也是最终能使我们走出心中的小屋、获得疗愈的唯一力量。

(本文参考了《棚屋》一书以及"The BriIef"等网络资源)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微信号newjingjie”,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