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面,很多華人教會領袖慣用科技方法來解決問題;事實上遇見困難,都會分析問題的定義,及最佳解決方案(optimal solution)等。在策劃教會或福音事工時,都常用目標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的流程;但是在某些時刻,又會轉向心靈中的反理性思維方式。甚麼時候用科技分析?甚麼時候用計劃與檢討?甚麼時候在心靈中反理性?很多時候連當事人也不清楚,別人從旁觀察、猜測,更不用說了!
第三,十九世紀復興運動帶來學生宣教運動,「聖經學校/學院」應運而生。宣教領袖認為傳統神學院過分注重學術及宗教儀式,不能給傳道人帶來生命的震撼(impact)。十九世紀九十年代普世宣教的口號是:在這一代將福音傳遍全世界(the evangelization of the world in our generation)。最早創立的聖經學院包括今天的慕迪聖經學院、天道學院〔多倫多(Toronto)〕、白奧拉大學〔洛杉磯(Los Angeles)〕及宣道會神學院〔紐約(New York)〕。隨著宣教運動及世界歷史的變動,海外(包括中國)教會的成長,聖經學院也演變,有的成為四年制的文理大學,有的加上研究院(兩年碩士制),最後成立神學院(三年制道學碩士),與十九世紀的神學院,至少在入學資格及程度上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