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其他] 中级职称考试会计实务的难点总结 [打印本页]
作者: jalan88 时间: 2009-4-27 14:53 标题: 中级职称考试会计实务的难点总结
还有没几天就要考试了,每天看书脑子里好像很乱,网上找了一点难点梳理,把它们汇总起来供要参加考试的旺友参考用
◆1、搞不搞减值测试?
①必须进行减值测试的情形:因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都应当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
②其他资产: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进行减值测试,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③企业在判断资产减值迹象以决定是否需要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时,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根据这一原则,企业资产存在下列情况的,可以不估计其可收回金额:
A.以前报告期间的计算结果表明,资产可收回金额远高于其账面价值,之后又没有发生消除这一差异的交易或者事项的。
B.以前报告期间的计算与分析表明,资产可收回金额对于资产减值准则中所列示的一种或者多种减值迹象反应不敏感,在本报告期间又发生了这些减值迹象的,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可以不需因为上述减值迹象的出现而重新估计该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2、提不提减值准备?
①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交易性金融资产不提减值准备。★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虽以公允价值计量,但存在提取减值准备的问题。
②其他资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提取减值准备
◆3、提多少减值准备(哪2个数的比较)?
与什么比较?
| 适用的资产
|
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
| 存货
|
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 ①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
②持有至到期投资、
③贷款和应收款项
|
公允价值★没有减处置费用
|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
可收回金额
(公允价值减处置费用的净额、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2者中较高者)
| A、其他长期资产:【①固定资产、②无形资产、③投资性房地产(成本模式)、④长期股权投资(除比照金融资产的提减值的外)】
B、未担保余值:也是按可收回金额,
|
预计合同亏损
| 建造合同
|
有关说明如下:
①存货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熟低计量。可变现净值即存货的未来现金流量,★注意不是存货的售价或合同价。
可变现净值=售价-销售费用-相关税费,
或=材料所产的产成品的估计售价-估计发生成本、销售费用、相关税费
②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它有些特殊。
特殊1:它不提取减值准备,但确认减值损失。
特殊2:它不是与账面价值比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即使该金融资产没有终止确认,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中的因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应当予以转出,计入当期损益。该转出的累计损失,等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初始取得成本扣除已收回本金和已摊余金额、当前公允价值和原已计入损益的减值损失后的余额。★对于债务工具,实质是与其摊余成本比较而非账面价值比较;★对于权益工具,则是与剔除了公允价值暂时性变动后的账面价值比较。★注意它是与公允价值比较而不是与公允价值减处置费用后的差额比较
③建造合同:
提取减值准备额=(预计总收入-预计总成本)×(1-完工进度)
(预计总收入-预计总成本)×完工进度=“合同毛利”贷方余额;
减值损失+合同毛利贷方余额=预计累计亏损
④出租未担保余值:期末,出租人的未担保余值的预计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未担保余值减值准备”科目。同时,将上述减值金额与由此所产生的租赁投资净额的减少额之间的差额,借记“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4、提取的减值准备是否可以转回?
①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存货:可转回
②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它不是转回减值准备,而是转回减值损失):债务工具→通过损益转回(即提取的相反分录:减值损失→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权益工具→通过权益转回(与正常公允价值变动处理相同:减值损失→资本公积);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或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转回。
③建造合同:根据张老师的讲义应当在工程完工结算时转回。
④资产减值准则规定的资产:不得转回
⑤未担保余值:可以转回。如果已确认损失的未担保余值得以恢复,应按未担保余值恢复的金额,借记“未担保余值减值准备”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同时,按原减值额与由此所产生的租赁投资净额的增加额之间的差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
.
作者: jalan88 时间: 2009-4-27 14:55
一、金融资产计量
类别 | 初始计量 | 后续计量 | |
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 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确认金额,相关的交易费用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 | 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将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 |
2.持有至到期投资 | 应当按取得时的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 | 应当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认利息收入,计入投资收益。 | |
3.贷款和应收款项 | |
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 |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取得的利息或现金股利,应当计入投资收益。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当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
|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会计核算
1.企业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 |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公允价值】
投资收益
【发生的交易费用】
应收利息 【按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
应收股利 【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
贷:银行存款 【按实际支付的金额】 |
2.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在资产负债表日按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投资的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 | 借:应收股利【持有期间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
应收利息【分期付息的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
贷:投资收益 |
3.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 |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
4.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 | 借:银行存款【按实际收到的金额】
(或)投资收益【差额】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或)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或)投资收益【差额】
同时将原计入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转出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或 借:投资收益
贷:投资收益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
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主要帐务处理
1.企业取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 (1)股票投资: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公允价值与交易费用之和】
应收股利 【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
贷:银行存款 【按实际支付的金额】 |
(2)债券投资: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债券的面值】
应收利息 【按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
(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 【差额】
贷:银行存款 【按实际支付的金额】
(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 【差额】 |
2.资产负债表日,对于可供出售金融债券 | (1)为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投资:
借:应收利息【票面利率计算确定的应收未收利息】
(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差额】
贷:投资收益【期初摊余成本ⅹ实际利率】
(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 【差额】 |
(2)为一次还本付息债券投资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计利息 【面值ⅹ票面利率】
(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 【差额】
贷:投资收益 【期初摊余成本ⅹ实际利率】
(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 【差额】 |
3.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 |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
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 |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
5.对于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随后会计期间内公允价值已经上升且客观上与减值损失事项有关的 |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债券投资的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按原确认的减值损失】
贷:资产减值损失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股票投资的(不含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的权益性工具投资)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
6.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在重分类日 |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重分类日的公允价值)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 (账面余额)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或借方)
发生减值或终止确认时: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贷:投资收益 (或分录相反) |
7.出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 | 借:银行存款 【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
(或)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转出公允价值累计变动额】
(或)投资收益 【按其差额】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计利息
(或)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出公允价值累计变动额】
(或)投资收益 【按其差额】 |
四、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主要帐务处理
1.企业取得的持有至到期投资 |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面值】
应收利息 【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差额】
贷:银行存款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差额】 |
2.资产负债表日,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 | 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投资:
借:应收利息【面值ⅹ票面利率】
(或)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差额】
贷:投资收益【期初摊余成本ⅹ实际利率】
(或)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差额】
持有至到期投资为一次还本付息债券投资: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面值ⅹ票面利率】
(或)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差额】
贷:投资收益【期初摊余成本ⅹ实际利率】
(或)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差额】 |
3.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按该其公允价值或其账面余额】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或在借方) 【差额】 |
4.出售持有至到期投资 | 借:银行存款 【按实际收到的金额】
(或)投资收益 【差额】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或)投资收益 【差额】 |
五、贷款和应收款项
(1)贷款业务 | 贷款是商业银行的一项主要业务,应设置“贷款”科目对按规定发放的各种贷款进行核算。 |
(2)应收款项 | 取得应收账款时:
借: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收回应收账款时:
借:银行存款(实际收到的金额)
财务费用(发生的现金折扣)
贷:应收账款(账面价值)
与债务人进行债务重组的,应分别债务重组的不同方式对重组债权进行处理 |
(3)应收票据 | 1.取得应收票据时:
借:应收票据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费)
2.持未到期的商业汇票向银行贴现;
不附追索权
借:银行存款(按实际收到的金额)
其他应收款
营业外支出(出售损益,金额倒挤)
贷:应收票据(账面余额)
附追索权:
借:银行存款
短期借款——利息调整
贷:短期借款——成本
3.将持有的商业汇票背书转让;
借:材料采购、原材料或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应收票据
银行存款(或借记,金额倒挤)
4.汇票到期收回: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票据 |
.
作者: jalan88 时间: 2009-4-27 14:56
一、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处理
| 长期股权投资账务处理 |
1.成本法 | 初始计量 |
(1)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 | (2)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 |
①合并日:
借:长期股权投资【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ⅹ持股%】
应收股利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盈余公积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资产科目【账面价值】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②合并方以发行权益性证券作为对价的
借:长期股权投资【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ⅹ持股%】
应收股利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盈余公积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股本【股票面值】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该成本与所发行股份面值总额之间的差额调整资本公积和留存收益(不足冲减资本公积时)同上
③按发生的直接相关费用
借:管理费用
贷:银行存款 | ①购买日:
合并成本=付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直接相关费用
借:长期股权投资【合并成本】
应收股利
贷:资产科目【账面价值】
营业外收入、投资收益【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
银行存款【按发生的直接相关费用】
②涉及以存货等作为合并对价的
借:长期股权投资【合并成本】
应收股利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银行存款【按发生的直接相关费用】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③合并方以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借:长期股权投资【合并成本】
贷:股本【股票面值】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银行存款【按发生的直接相关费用】 |
后续计量 |
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的,应按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中属于本企业的部分
借:应收股利(第一确定项)
长期股权投资(倒挤)(以前期累计冲减的长期股权投资为限)
贷:投资收益(第二确定项)
长期股权投资(倒挤)
属于被投资企业在取得本企业投资前实现净利润的分配额,应作为投资成本的收回
借:应收股利
贷:长期股权投资 |
[tr]
[td=2,1,491]初始计量
[/td][/tr](1)“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科目核算办法 ①初始投资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贷:银行存款等 ②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已确认的初始投资成本。(差额确认为商誉) ③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应按其差额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贷:营业外收入 |
后续计量 |
(2)“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科目核算 ①根据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或经调整的净利润计算应享有的份额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贷:投资收益 ②被投资单位发生净亏损做相反的会计分录,但以“长期股权投资”科目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为限;还需承担的投资损失,应将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应收款”等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为限;除按照以上步骤已确认的损失外,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将承担的损失,确认为预计负债。若无额外义务则不再继续确认损失,超额亏损应在帐外进行备查登记;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长期应收款
预计负债
发生亏损的被投资单位以后实现净利润的,应按与上述相反的顺序进行处理。 ③被投资单位以后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企业计算应分得的部分(有分歧) 借:应收股利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收到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股票股利,不进行帐务处理,但应在备查簿中登记。 |
(3)“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科目核算方法 在持股比例不变的情况下,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 借: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或做相反的分录。 (4)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资本公积转出):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贷:投资收益 |
二、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转换
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 | 1.原持有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因追加投资导致持股比例上升,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或是实施共同控制的,在自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时(从下往上升) | 原持有长投处理 | (1)原持有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与按照原持股比例计算确定应享有原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间的差额:
①属于通过投资作价体现的商誉部分,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②原取得投资时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盈余公积
(替换的营业外收入)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2)对于原取得投资后至新取得投资的交易日之间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相对于原持股比例的部分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投资收益(有可能哦) |
新增长投的处理 | 对于新取得的股权部分,新增投资的成本大于取得该部分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应调整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同时计入取得当期的营业外收入。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银行存款
商誉、留存收益和营业外收入的确定应与投资整体相关 |
2.因处置投资导致被投资单位的影响能力由控制转为具有重大影响或者与其他投资方一起实施共同控制的情况下(从上往下降)
| 首先应按处置或收回投资的比例结转应终止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其次(1)应当比较剩余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与按照剩余持股比例计算原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
①原投资时投资成本大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部分(确认为商誉)
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②原投资时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调整留存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盈余公积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2)对于原取得投资后至新取得投资的交易日之间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相对于原持股比例的部分(正常所有者权益的变动部分)(与出售日的被投资单位净资产公允价值无关)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
.
作者: jalan88 时间: 2009-4-27 14:56
关于所得税和所得税费用
大家总分不清楚所得税和所得税费用的关系。其实也比较简单,所得税是什么?是你应该交给税务局的税款,就相当于是你孝敬给婆家的见面礼一样,见面礼是谁说了算呢?是税务局说了算,因为规矩肯定是婆家定的,或者说婆家这个行业里面的规矩啊。交多少税是税务局说了算了,因此你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所得税费用相当于是娘家,就是当期认可的费用,首先所得税是企业的一项费用,影响的是净利润。也相当于是娘家给你的钱,然后你拿着这钱去给婆家见面礼。婆家和娘家毕竟还是两家,所以两家的规矩肯定不一样,娘家给的钱不是多了肯定就是少了,一般情况正好的情况少,这也就是税法和会计经常有差异,然后需要纳税调整的原因。
所以从上面就可以看出来,所得时其实是税务局方面要求当期缴纳的税款,所得税费用是当期会计上应该确认的费用,也就是说税务局让你交多少钱,不一定都是你当期的费用,原因就在于税务局和会计处理有的是不一样的,那么一般情况都是需要纳税调整的。这就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所谓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说资产和负债的余额概念问题,既然会计和税务上处理有差异,那么确认的资产和负载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也会有差异,属于暂时性差异范畴一般会通过递延所得税的形式来体现。为什么有个递延所得税科目呢?就是因为会计上不一定全部认可当期应交所得税。
所以有了下面的公式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其实这个公式是可以简化一下的。
应交所得税=(企业会计利润-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率
递延所得税负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率
递延所得税资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率
所以当期所得税费用=企业会计利润*所得税率(会计利润为调整完永久性差异之后的会计利润)
关于暂时性差异
暂时性差异,顾名思义就是暂时是存在差异的,言外之意就是最终会殊途同归,“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因此判断一个差异是不是暂时性差异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最后会计和税法的处理是不是一样了,是不是最终原则是一致的。比如一项收入确认,是不是最终都要确认收入,仅仅是暂时会计和税法有争议呢。那怎么进一步去理解暂时性差异的含义呢?那应该从科抵扣暂时性差异和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两方面去理解。
什么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暂时性差异分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和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什么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举个例子,会计上当期计提了折旧100万,风风火火到税务局报税了,税务局一看觉得100万太多,想让税务局今年喝西北风去吗?不行,少计提一点,直线法50万吧会计一听就急了,怎么不让我扣除呢?讲出个道理来!税务局就说了:别急,这是可以抵扣的,现在不可以,以后会让你扣除地。所以科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本质就是说当期税法上不允许会计扣除,允许以后在税前扣除。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包含的范围,会计上多计提了费用或者少确认了收入。比较经典的一些案例:会计多计提折旧;售后回购(会计当期不确认收入,但税法确认)、资产减值(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都是当期不允许税前扣除的)。对于资产减值来说,税法上不认为资产减值了,因为会计上都是自己估计的,没有什么依据,估计这个东西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谁也说服不了谁,那么为了防止扯皮,税法就一概不予以承认,免得会计上隔三差五的计提一下减值少纳税。用一个比喻就是说会计是性情中人,整天疑神疑鬼;税法则比较现实,没有把握的事情宁愿不相信。
什么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又该怎么理解呢?还是举个例子,比如会计上分期付款销售商品了,一次性按照折现以后的公允价值确认收入了,风风火火又跑到税务局报税去了,税务局一看,交这么多税?想让我们以后喝西北风啊!这次少交点吧,以后再说!况且分期收款销售出去的,请问你收到钱了吗?没有收到钱交什么税?全交税了以后拿什么生产?什么时候收到款项了再来报税,有多大能力就交多大税嘛。其实税法上就是规定对分期收款销售的情况,合同规定的收款日期为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也就是说以后收到的时候确认收入再去纳税。所以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意思就是说当期不需要需要,以后的这部分收入才需要纳税。所以要注意这个字面意思,应纳税是指以后才应该纳税。因此当期税法上确认的收入要小,会计上多余确认的收入就形成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不管是可抵扣还是应纳税说的都是未来的情况,就是说未来可以许抵扣和应该纳税的,其实这也告诉了我们一个信息,确认递延所得税找差异关键是找什么?关键是找会计和税法上当期处理的差异在哪里,这个差异就是当期的暂时性差异发生额,那么应该确认多少递延所得税直接乘以税率就可以了。
什么是递延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其实重点不在所得税上,而在于递延上,所谓递延就是当期不确认为所得税费用,而是要以后进行确认的。之所以出现递延所得税,是因为税法上让你缴纳的所得税不一定是会计上确认的所得税费用,两者的差异应该怎么办?通过递延所得税来解决。所谓的递延所得税就是说当期税务局和会计打架了,递延所得税来化解矛盾了,所有的差异以后慢慢处理。
递延所得税资产就是说当期会计上多扣除了,少确认了所得税费用,也就是相当于是当期多交了所得税了,那么多交的部分怎么办?想起了之前的待摊费用了,那么在这里就是递延资产性质了,以后摊销到所得税费用中,因此叫做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意思就是说当期多确认了所得税费用了,相当于是少交了所得税,那么多确认的所得税费用怎么办?同样想起了预提费用这个科目了,属于负债性质,那么就是递延所得税负债了。因此递延所得税的作用就是调节当期的所得税费用和应缴所得税的差别。
关于递延所得税的计算
大家在计算题目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告诉你所得税率会发生变化,如果这个变化是预先可以知道的,那么就应该按照新的税率确认递延所得税;如果这个税率变动是不可预知的,那么还是应该按照旧的税率确认递延所得税。为什么?就是因为有一个原则,递延所得税要按照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期间税率计算。
那么对于当年变动的所得税率了,不仅当期递延所得税需要按照新的税率计算,期初的递延所得税也需要按照新的所得税率追溯调整。这种情况怎么计算当期的递延所得税发生额呢?发生额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期初的递延所得税的调整变动;第二部分是当期暂时性差异的发生额引起的递延所得税变动。其实只要把握好这两部分就能计算清楚。当期的暂时性差异发生额,很多人喜欢用计税基础去考虑,其实更简单的方式就是计算当期会计和税法折旧、摊销等等的差异就可以了。.
作者: 睿睿的妈妈 时间: 2009-4-27 16:16
整理这些也真不容易呢.真是热心的MM!.
作者: chris7712 时间: 2009-4-27 16:36
太棒了,谢谢.
作者: tysl9719 时间: 2009-4-27 22:40
太辛苦了.
作者: 樊响妈 时间: 2009-4-28 08:30
非常重要,谢谢.
作者: cnj妈妈 时间: 2009-4-28 09:49
非常感谢!
.
作者: Roy妈妈 时间: 2009-4-28 10:20 标题: 很棒奥!
收藏先,明年考.
作者: 烨子 时间: 2009-4-28 11:30
先收藏,准备明年考,谢谢!!.
作者: kiko_young 时间: 2009-4-28 16:47
厉害的!.
作者: 百草园-cyh 时间: 2009-5-5 21:09
佩服.
作者: dum173 时间: 2009-5-6 11:09
.
欢迎光临 旺旺网 (http://ww123.net/)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