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这样到底人是知道不知道什么叫做善什么叫做恶呢?你说当然人知道什么叫做善,什么叫做恶咯。每一个文化都有善恶的定义同范畴。每一个哲学都有善恶的论调同原则。直到19世纪德国的哲学家尼采出现的时候,他就产生了一本书叫做“Beyond the evil”所以他不要管这个善恶的问题,那么这样就变成人的创造的意志是超过了道德的范围了。20世纪的哲学更加变成更可怕了,连善恶之间有界限都慢慢把它弄到模糊掉。
在19世纪,丹麦的思想哲学家索伦.阿比.祁克果的思想里面,他提到“else or”是这样或者不是这样,到底应当怎么样。这成为他整个吊诡性的或者Paradoxical artitual of life一个很重要的一把钥匙。在他的哲学论文里面有一些这样的话语,那我要怎样呢?我现在到底应当怎样呢?我实实在在要怎么做才是对的呢?他用了好几个篇幅,好几个词句就把这个心里面很难决定的状况同困难的实质把它表达出来。在祁克果成为20世纪许多最伟大思想家的真正背后的启发的泉源。所以马丁布尔受他的影响,卡尔巴刻受他的影响,布鲁诺受他的影响,本胡弗受他的影响,阿本卡谬受他的影响,还有马丁海德格受他的影响,卡尔贾斯帕受他的影响,不但如此,法国的一些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哲学家也受他的影响。包括萨特。那这些的存在主义都受他的影响。
不同的地方在那里呢?祁克果的存在主义是有神的,敬畏神的,在神面前的一个存在主义。所以他对存在的一个最重要的一个定义To exist is to be self alone before God。他对存在主义最大的定义是人的存在对神单独的存在。但是演化到了尼采,到萨特的这个无神存在主义的时候,就变成不需要向神负责了。我的价值由我而定。我里面有一个绝对化自我的可能。所以好像说,神哪,你应当辞职,你下台吧,你不能作神,我是神。所以有一些人就把尼采当作是20世纪文化的一个先锋。虽然在20世纪开始的时候他已经结束了生命,但是他是超越了善恶的范围,他把人的意志提供到最高的地步,几乎已经代替了上帝了。到了萨特的时候,更发展自我绝对化产生自我价值决定真正的动因的这种思想。所以萨特说你不能让别人决定你到底有什么价值,你的价值要由你自己的意志来决定。你自己可以创造你自己,你自己可以决定你的方向,你自己可以用你绝对的观念来处理你的前途,所以你的价值是你自己的意志决定出来的。萨特的无神论发展到最疯狂的时候,他认为只有我的存在才是真实的,某些人的存在对我来说是一个地狱,所以法国的无神的存在主义哲学认为每一个人是活在一个孤岛的上面。所以人的存在与别人的存在之间的隔离就变成存在主义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个哲学名词叫做‘疏离感。’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是一个孤独的岛,其他人的存在是我的地狱。萨特有一次在他的小说里面提到这个名词,我在雨蒙蒙中间半夜开路经过一个小街,突然间要开快车的时候看见一个老太婆过路,她挡住我的路线,她减少我的速度,我这个时候应当把她撞死呢还是应当让她过路呢?我是存在的,我的存在有我存在的价值同我存在的意志。所以他说把她撞死算了。为什么呢?因为不久她也会死。所以你这种人生的观念,带来一种完全对道德不负责任只有自我存在绝对化的那可怕的一种哲学。
那怎么办呢?所以你就慢慢妥协了,慢慢对自己讲话了。我相信心理学里面有一件事你要很注意,就是你对自己讲什么话,很影响你以后怎么做人。你大病以后,你失恋以后,你痛苦以后,你挫折的最厉害的时候,你常常会自己对自己讲话,但是小声讲话。因为太大声人家说你神经病。所以你自己对自己讲话,这个就是存在主义的己我存在同对我存在者之间的对话。Existent in itself and existent to itself。自我存在同对我存在。当你自己对自己讲话,当你自己对自己讲话的时候就产生一个暂时性的结论。可以吗?是不是这样对呢?如果不这样怎么办呢?那么要不要做下去呢?如果做了不对怎么办呢?但如果不做又怎么办呢?后来就暂时性结论来了,就这样算了,不管它人喜欢不喜欢,不管它父母知道不知道,我就这样做了。然后这个暂时性结论一下了以后呢,没有把握对不对,就开始寻找群众心理的支持。然后再第二次对自己讲话的时候,不要紧反正很多人都这样吗。不但是我吗,如果要下地狱也很热闹,不会太孤单。所以你就自己对自己讲话了。越讲越支持,越讲越坚定,到最后你就说我就是这样的人。然后你就不再让你的良心很忠心的来指责你错在什么地方。然后你就变成一个寻求不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