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研究清教徒的灵修神学,发现他们很重视属灵操练,却很少使用「生命」、「灵命」这样的词。较为晚期的改革宗以及福音派开始较为广泛地使用「spiritual life」一词,但指的不是我们华人教会所说的「灵命」,也不会说一个基督徒「有生命」、「没生命」。英文「SpiritualLife」指的是属灵生活,而不是生命。英文的Spiritual Life包括一个人平常读经、祷告、灵修、上教会,也包括他与神相交的状态;spirituallife指的纯粹是外在的生活状态与模式,不是指一个人内在谦卑与否、温柔与否、是否懂得顺服、是否有好见证、是否与众人和睦、品格或高或低、有没有良好的见证、事奉的心志与态度等。英文的spiritual life并不是主观论断一个「人」本身,而是他外在、客观的生活型态。当我问你「How is your spirituallife?」,我不是在询问你的属灵修为或境界,而是「你有没有按时读经、祷告;你现在心里整天想著的是哪些东西?」。(有趣的是,华人改革宗前辈赵中辉老牧师过去创办了一个很好的季刊,名为《信仰与生活》,我觉得如果是一般的华人牧长,可能不会用这样的刊名,而会用「信仰与生命」之类的名称)。
其实这些用词背后有一些很细腻的神学思想。改革宗讲称义与成圣的关系,是说我们凭信与基督联合,就得称义、得生命,而圣洁生活是与基督联合、得生命的结果,并非原因。但华人教会在说一个人有没有生命的时候,很容易就变成一种律法主义式的论断,把圣洁等同於生命,是一种靠行为称义的律法主义思维模式。当然,基督是圣洁的,把基督的生命完全活出来时,这人一定也是圣洁的,可是我们这辈子不可能完全活出基督的生命,总是不断受到罪的挟制,这是 John Owen在灵修神学中反覆教导的。基督徒活在今世,「有生命」的记号就是「圣灵与情欲相争、情欲与圣灵相争」,属灵状况有高有低,但碰到属灵低潮,不代表没生命。华人教会很喜欢讲「属灵高原」,好像「凭信站在属灵高原」的人就是有生命的人,但我的老师 J. I. Packer时常批判「属灵高原」的观念,因为这出自卫斯理宗的亚米纽神学观。清教徒的属灵观是:就算信徒处於灵性最低潮,还是信靠神的恩典,紧紧抓住神的应许,尽管感觉属灵生活很无力,却不会因此觉得自己没生命,因为他们知道感觉很不可靠,而神的恩典却是圣洁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