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特级教师告诉你:中国教育到底给了你什么!
各位老师、同学:晚上好! 首先感谢复旦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 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复旦附中一名普通的教师。自从六七年踏上教育殿堂,除去因为漏写一个字(把“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四十五周年”中的“产”字漏 在四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对中学教学有较深的理解。九十年代初,我发表了一篇题为《还我琅琅书声》的文章,文中写了一首打油诗,说“学生不读书,教师 当邓院长要我给大学生讲讲基础教育问题后,我就追问自己,给大学生讲的理由是什么?也就是为什么要做这个讲座?然后再是讲什么,怎么讲?我终于想出了三条理由: 1.各位从基础教育来,留下了应试教育的烙印。了解一下自己到底是受的什么教育,以便反思自我。真正明白通识教育的重要意义。 2.各位都是精英,将来要对社会上的各种问题发表看法。教育问题是绕不过的。今天听一听一位中学教师的声音。也许对有利于你们的思考。 3.陶渊明说“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你们不久都要为人父,为人母。我的讲座,也许有一点参考价值。 接着的问题就是讲什么了。 (一) 今天我讲的题目叫《“人”是怎么不见的?》。这个题目是我突然想到的。 有一天,我在升旗仪式时,站在台前。看着下面黑压压的一片,听着“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我突然想,我们的孩子们,是 现在几乎没有哪一个校长说不要“以人为本”,没有哪一个教师说不要“以人为本”,也没有一个家长说,不要把孩子培养成人,但是,在实际又是如何呢? 2008年10月4日,山西朔州二中一位年仅23岁的年轻教师郝旭东倒在血泊中了。杀他的是一名16岁的高一男生,他为什么要动刀? 事先他花65元买了3把刀带到了学校,他还写下了三百余字“死亡笔记”,其中有这样的话: “我就是个坏学生……我恨老师,更恨学校、恨国家、恨社会……我要发泄,我要复仇,我要杀老师。” 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真是惊呆了!为什么一个十六岁的花季少年,对老师对学校有那么大的仇恨! 然而。这样的事太多太多。为了读书,儿子杀母亲,母亲打死儿子的事屡屡发生,因为反感读书,未成年的孩子自杀的事更是数不胜数。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当 (二) (1) 是出了问题。有五根绳索捆绑着我们的孩子。 第一条绳索首先是教育目标出了问题,教育成了功利主义的工具。一切由功利主义在驱动。 教育的终极目的到底是什么?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人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有一颗善良的充满的爱,当然,还要有健康的身体。也就是要活得快乐,活得幸福,活得更有质量。 巴金曾对文学下过定义,他说,什么是文学,文学就是让人变得更好,让世界变得更好。我们不妨套用巴老的话说,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要让人变得更好,让世界变得更好! 而功利主义最大的危害,正是在于牺牲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以及对社会的责任与对他人的爱,专在技能上智力上进行强化训练。 教育不能搞功利主义这个道理,其实古今中外有很多哲人,都说得很清楚。 一位学者说:大自然造人的时候,只造了人的一半,另一半是靠教育。人的本能中有着一种求知的需求,由教育来完成。教育是为了人更完善。 孔夫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也就是说真正的学习是为了自身的修养,成为一个完善的人,他还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做人是首要的,有余力才去学文。 康德说:“什么是教育的目的,人就是教育的目的。” 爱因斯坦说:“首先要成为一个人,其次成为艺术家,最后才成为钢琴家。” “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爱因斯坦在这里并不是说不要专业知识,而是说不能以此为终极目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1972年就对教育所作的定义是“培养自由的人和创造思维,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人的潜力,这就是最后的目的。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有一个人说得特别好。这个人并不是以教育家著称的。他写了一篇文章叫《位育之道》,文章引了《中庸》里的几句话:“致中和,天 法国教育家卢梭二百五十年前,就明确的说:大自然希望孩子在以前像个孩子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子,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会腐烂。(《爱弥儿》) 以上这些论述,一个共同点,都是强调,在人的教育上,必需要符合 鲁迅在《我们今天怎样做父亲》一文中对教育的目的也作了比较明确和精彩的论述,他说:我们要“用全副精力,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 鲁迅的话,讲得很明确,但大家注意到没有,他的话与前面几位有点不同,当时救亡是中国的第一目标,所以他强调了“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这一点,加进了竞争的成分,加进了考虑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的因素。这是不该指责的。 但是,四九年以后,我们的国家实际上走的是一条功利主义的道路。 首先是国家功利主义的路线。是政治挂帅,强调的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培养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它的着眼点,不是在培养人,而在能不能够成为为国家服务的“一种有用的机器”“一种服务于政治的劳动工具——劳动者”;不是在关心人的成长,而实际上是在压制人的和谐发展,健康成长。要求做一颗革命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 后来,政治挂帅不行了,又来了分数挂帅,一切为了应试,一切为了分数,所谓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人成了分数的奴隶,进了高校后又成了“考证书”的奴隶。 关于国家功利主义,我在这里,不想展开,大家有目共睹,只要有一点思想就不会熟视无睹。我要讲一讲后一种,现在已经成了我们的普遍心态。 前两年主流媒体一直在宣传“赢在起跑线上”。有一个叫窦蔻的六岁的孩子,写了两本书,一本叫《窦蔻的年华》,一本叫《窦蔻流浪记》,他的爸爸,也写了 今天做节目有很多是中国名人,许多人跟我合影,想占我的便宜。(年华153页)。 我问他。怎么想的,他说:是啊,我将来是要出名的大人物,所以他们现在来拍我的马屁。我又读了一段日记: 59页 12月13日 61页 1月1日以后,我吃饭都是人家送上门来请我吃,谁都想巴结我。 他还在日记里写道: 本来我的校服还蛮干净的,没想到拿到洗衣房里去洗,越洗越脏。我看那些洗衣服的人是不想干活了,也不想要工资了。……139页, 11月5日 整本日记不满两万个字,但充满了嫉妒,仇恨,霸气。……我们暂不讲文字的粗劣,也不讲三本书里有一大半是重复的,抄来抄去,不知是他爸爸抄他的还是他 为了摆脱贫困,他父亲这样做是可以理解的,问题是社会竟如此的为他炒作,因为这正好迎合了社会上功利主义的胃口。 总之,对国家来说,是要做革命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对个人和家庭来说,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急功近利,唯利是图,就是不考虑怎么成“人”,不考虑人的完善。不考虑人的成长规律。不考虑求真求善求美。把“人”丢了,“人”不见了。 功利主义是自上而下的。教师服从校长,校长服从教育局长,教育局长服从他的顶头上司,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政治的、经济的、名誉、地位有关。 就这样,在国家功利主义和个人功利主义下,我们的孩子每天每天被压得透不过气来,从小就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为分数而起早贪黑,奋斗不止,每天每天仍然有多少孩子厌学逃学,用各种形式,甚至用杀害教师的手段来进行反抗。 (2)、第二条绳索是“专制主义坐镇” 这个国家功利主义和个人功利主义,是通过应试教育来实现的。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如今的应试教育的出考卷和批考卷是怎么回事? 诸位都是应试教育的过来人,是应试教育下的胜利者,深受其苦,也深得其“益”。不过也许你们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进来的。我想一半是靠聪明和拼命,一半是靠运气。我说这话,各位不要生气,我是有根据的。 我参加过高考命题,也担任多年的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我们中心组的五个高考阅卷组负责人总要把卷子做一遍,结果往往是二人错了,三人对了,三人错了, 举个例子:上海卷某年出了这样一道题: 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春 风烟节物眼中稀,三月人犹恋赭衣。 结就客愁云片断,换回乡梦雨霏微。 小桃山下花初现,弱柳沙头絮未飞。 把酒送春无别语,羡君才到便成归。 问:这首诗通过什么和什么(用诗中的句子)写出了春天的什么? 标准答案竟是:通过“花初现”和“絮未飞”写出了春天的“短暂”。 试问:花刚刚开,柳絮还未飞,你怎么就知道春天的短暂?好比,孩子刚刚出生,你怎么知道他是短命的? 其实这首诗,并非写春天的短暂,而是在写作者思乡。春天刚到就回去了,我被捕十六年还没回家!所以后面写道:把酒送春无别语,羡君才到便成归。这是羡春,是思乡!不是在写春天之短暂!可是标准答案就是如此,它是霸王条款,无理可说。古诗如此。现代文的阅读更不必说了。 不仅阅读题,连作文,也有统一的标准,统一答案。有一年考试,题目是对冰心的一首小诗写评论: “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的时候,世界就变小了” 出题的人一定要同学们批判孤芳自赏的花。 有的同学赞美孤芳自赏,说这种洁身自好的精神,总比同流合污好,却一律打不及格。说是没有读懂原诗,照理“诗无达诂”,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为什么不能这样理解呢?何况,冰心自己怎么说你也不知道。 总之,专制主义就是通过的高考这个指挥棒,训练你迎合出题人的意见,揣摩出题人的意图,只要你听我的,怎么做都可以。 美国当代教育家库姆斯警告说:“教育不该被迫在聪明的精神病患者与具有良好适应能力的笨蛋”之间作出选择。 真是不幸言中,我们的教育正是如此。什么是“聪明的精神病患者”?前面提到的几位,马家爵、卢刚,还有刘海洋他们是精神病患者,再加有些轻生的博士 从培养奴性的人的角度讲,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在专制主义的长期压制下,我们的同学们确实已经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那无休止的题海中,孩子们的学习乐趣被剥夺,生活乐趣被剥夺,独立的人格没有了,不会思想了,只会人云亦云。 赵薇事件。赵薇穿了一件日本国旗的服装,就掀起轩然大波。全民共讨之,全党共诛之。其实,本来照我们的逻辑,抗议的应该是日本人,因为赵薇侮辱了他们的国旗。不信,假设,有一个日本歌*,把中国国旗制作成旗袍或三点式泳装,到底是谁会谴责她? 沙拉斯通事件。汶川地震时,沙拉斯通说了一句大自然的报应的话,我们的网上就大骂起来,其实,后来当她看到这么惨的画面时,已经承认了错误。结果网上 在这样的专制主义长期的压制和熏陶下,我们不但已经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只会跟着大呼隆起哄。 长期以来用斗争的理论去教育孩子,用爱憎分明,去武装他们的头脑。教材中,有多少对敌人要象秋风扫落叶那样残酷无情的文章,有多少要与敌人划清界限的 所以,最可怕的是,几乎完全不会将心比心,完全失去了同情心,失去宽容精神。 马加爵。大家都熟悉。可你们是否知道马加爵现在在哪里?他的阴魂还在游荡。他至今还没有入土为安。法院要他的父母来领他的骨灰,你们知道,他的父母说了句什么话?他们说。我们不要他的骨灰,我们譬如没生这个人! 我们再追溯到 1991年11月1日,在美国爱荷华大学也发生了一个杀死同学的事件,杀人者叫卢刚,是北京大学留美高材生,他与他的同学在同一个导师手下读研,都希望留 赵承熙事件。 韩国学生杀死了三十二个同学老师以后。他们是怎么对待的?在悼念死者的仪式上,放着的不是三十二个灵位,而是三十三个!在赵承熙的灵柩前,人们写着这样的字:赵,我们对不起你,你得到的爱太少了。 请大家比较一下,差距何止千万里。 反右时斗,文革时斗,现在还在斗。他们是把敌人当人看,而我们呢?“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我们硬是失去了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同情心。 陈寅恪先生在给王国维的纪念碑写的碑文中说:“先生的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人不同于动物是有思想,思想没有了,也不成其为人了。 |
所以我们说,应试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专制主义,最终是要毒化奴化青年一代。
因为专制主义的本质是“不把人当人”,而是当成机器或机器中的零件,当成工具,当成特权者为达到目的,为他们效力的后备军。
这就是“人”不见了的第二个原因:限制人的自由发展,限制人的个性发展,不让学习者有独立的思考。这就是教育的专制主义。这样的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毒化、奴化、蠢化、工具化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下,当然也就没有学习的快乐可言。
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们失去学习的兴趣是必然的。
其实早在十七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育论》里就指出过:当时的一些学校成了青少年智力的屠宰场。每一个青少年恨不得从教室里即刻逃跑。他们在教室里度过了令人沮丧的岁月却所获不多。请听听先哲的警告,这难道不是在说我们吗?
(3)、第三条绳索是 “训练主义猖獗”
何为“训练主义”?即为了一个功利的目标,制定出一整套周密的训练体系。学校成了车间中的流水线,每一位不同学科的教师几乎在干同一件事——锻铸、雕 凿符合“标准”的零件。美其名曰:灵魂工程师。刚才我们讲了“人”怎么不见了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根本上不是为培养人而是为了制造螺 丝钉。既然你是为了制造螺丝钉,是为了让他们听话,把你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那么一切所谓的学习,都将是被动的。既然要想做一颗螺丝钉,就必须接受灵魂工程 师的塑造。如果你要做一颗大的螺丝钉,一颗重要的螺丝钉,那还要通过考核,更要接受训练。就更要孩子们学会迎合,学会揣摩。
于是应试教育应运而生,要听话,要根据的统一标准,不能有自己的思想,更不能有独立的思想,叛逆的思想;只要能够按照上面的规定动作做就行了。于是, 就要接受训练,训练主义自然也应运而生。确实,现代社会分工细密,专业繁多,但不应成为机械训练的理由。教育的本质仍是“人”,要培养具有思想、感情的活 生生的人。
训练主义的本质是要速成。就像流水线那样,可是,人的精神成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
以语文为例,语文学习的规律是“培根”“积累”。韩愈说: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而如今,却违背了教育最基本的规律,人的成长最基本的规律。超越学生的学习阶段,急于灌输各种思想,《学记》中提到教学不能“凌节而施,躐等而上”,而今天为造机器、工具、螺丝钉就必须来个“教育大跃进”。
今天,我们的小学生从一两年级开始就在搞分析。一种理解,一种声音,一个标准答案。有一次我听一位浙江的特级教师上《邱少云》,课上这位老师着重分析 了文章中三次出现“纹丝不动”。通过不断提问,比较,说明这个词用得怎么好。分析得头头是道,用了整整二十分钟时间。但我要问:人在被火烧时,真的会“纹 丝不动”吗?这样的分析有什么作用!就是这样大量的分析、启发,所谓热热闹闹的课堂,占去了小学生的大好时光。小学生是记忆力最强的时期,是最应该积累的 时期,不去接触的东西,不去记一些一辈子受用的东西,去搞假大空的分析,这就是基础教育的现状。
同样初中、高中也是如此。
本来,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是要建构学生的语文系统,这个系统分三个子系统:1、汉字的认字和写字系统,(古人所谓:“通经必先识字”“多识于鸟兽草木 之名”)2、汉语的听说读写系统,3、母语文化生成系统。而这个系统的基础的东西是传承前人的文化成果。在这里读、记、背是绕不开的。只有大量的积累,积 累的语言、思想、感情才会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但现在作为人文学科的主要内容,我们的语文是异化了。语文课成了数学课,母语课成了外语课。教的不是语文,而 是非语文。上课不读书,下课不看书,为了应付考试,几乎是天天在分析。天天在做习题。讲语法,讲“用法”,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唯独 缺少真正的读书与学习,更没有探求真理的兴趣与愿望。时过境迁,一点东西也没有留下。所以我说“悠悠十二载,腹中空如洗。”
再比如,外语学习,考的是学母语人都做不出的那套东西。无怪学了十几年,还是个哑巴英语。而况外语是不是需要这么多人学?现在,几乎是所有的孩子都要把大部分精力花在学英语上。
再比如:数学。有没有必要在小学里学这么难的数学。而况我们的数学是在做大量的数学习题,而不是去体验数学思想。苏步青的孙女是我的学生,我去家访, 苏步青 教授对我说,你应该呼吁,数学的难度要降下来,特别是小学要加强语文课。二分之一加三分之一等于六分之五,小学生要搞很多年才搞清,到了中学一下子就懂 了。而我们小孩子最佳的学习母语,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光错过了。
复旦大学曦园有一个亭子,朱东润先生写了四个篆字“书声琅琅”。朱老教导同学们要学会读书。现在的学生上学不在读书,要么在听老师同学分析,要么就在 做习题,而且语文课一周只有四五节,只有两个半小时。我再也没听从学校里传出那么动听的琅琅书声。读书人不读书,成了习题人!
.欢迎光临 旺旺网 (http://ww123.net/)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