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英国伦敦经济学院退休教授马丁(David Martin)在新书《基督教的未来》(The Future of Christianity)中指出,目前分析基督教的情形,“世俗化”是最重要的课题。2008年福音派神学家卡森(D. A. Carson)在《重探基督与文化》(Christ and Culture Revisited)一书中也强调,基督教必须首先面对“世俗主义”或“世俗化”。无论欧洲还是北美,基督信仰在20世纪的公众文化中大为褪色,对於普罗大众的影响愈来愈小。
福音派著名的护教学者薛福(Francis Schaeffer)1968年出版了《就在那里的神》(The God Who Is There),提及哲学影响艺术,艺术影响音乐,音乐影响普罗文化,最後,普罗文化则影响神学。哈佛大学的退休教授夏菲爵士(Harvey Cox)更早就提出“世俗城市”(The Secular City)的概念,主张城市世俗化的趋势似乎是无法遏止的。
福音派神学家威尔斯(David Wells)在《废地中的神》(God in the Wasteland)中提到,世俗潮流视人类道德的败坏或行为的偏差为疾病,只要运用正确的技巧,便可以治疗。在基因学盛行的今日,有些人甚至将道德问题都赖到基因上,例如∶酗酒、烟瘾、坏脾气、婚外情,都可以推卸给基因。不单如此,行为的矫正法与医疗技巧,市场上都可以提供。
面对汹涌澎湃的世俗浪潮,基督徒应采取何种态度呢?布拉特(David Platt)认为,我们必须回到圣经来找答案。他2010年出版一本书《激进》,副标题为“从美国梦中重新找回信仰”(Radical∶ Taking Back Your Faith from the American Dream),要读者明白,世俗文化所强调的成功,并非是神要我们走的路。教会应当训练信徒成为真正的门徒,否则我们就无法活出基督的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