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荷华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大学录取期刊》(Journal of College Admission)上发表的研究称,绝大多数在美国大学念本科的中国学生都求助于中介来指导他们完成申请程序。
教育行业中介一直在对外输送中国留学生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这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那时候中国还禁止自由兑换美元,只有中介能确保提供美金支付学费。申请专家们说他们可以提供重要的服务,为看似完全陌生的申请程序担任指导。申请材料通常都是全英文的,而中国学生常常会因为美国学校强调课外活动而一筹莫展,并且可能从来没有写过个人自述文章。在中国,向辅导员要推荐信也行不通,因为很少有高中会有这样的人员。不少人还以为《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的排名是正式的政府出版物。
虽然肯定有光明磊落的中介和申请人,但很多留学中介都参与了弄虚作假的行为。北京一所高中的一位行政人员说,中介假造了他们高中的信纸抬头来制作篡改过的成绩单并伪造推荐信,直到一名家长打电话来投诉说中介对学校出具的文件都要收费的时候,她才发现这回事。堪萨斯州立大学国际录取和招生主任詹姆斯·刘易斯(James E. Lewis)说,他曾经收到过一批显然是同一家中介提交的申请材料,因为申请费都是从同一家银行支行扣除的,而这些学生却来自几个相距甚远的城市。他还说,5份成绩单中,有3份的分数都是一模一样的。
2011年秋季,肯特·皮埃尔(Kent E. St. Pierre)给35名学生讲授一门中级会计课,其中有17名学生来自中国。几周之内,那些非中国学生中,除了3人之外,其余的全部退选了这门课程。为什么美国学生都跑了呢?皮埃尔回忆道:“他们说课堂上太安静了。”他自视为1960年代成长起来的自由派,完全赞成校园里的多元化。但是,他也认同说:“确实是一滩死水一样。”在亚洲各地的许多学校中,热烈的课堂讨论只是例外情况。无疑,正如皮埃尔所指出的,如果你把美国学生放到中国课堂上,他们简直就是话痨了。
特拉华大学努力吸引更多外国学生,这是该校校长帕特里克·哈克(Patrick T. Harker)推出的“卓越之路”计划的一部分。当哈克在5年前上任的时候,该校大一班级中的国际学生比例还不到1%。他对于课堂上的挑战有第一手体会,因为他自己每年都会给大一学生开一门课。他说:“他们都是非常好的学生,努力学习着美国习语和美式文化。”哈克说,他了解中国申请人并不总是像他们的申请材料所展示的那样。但是,他指出,这个问题是很多大学都为之头疼的,而不仅仅是特拉华大学。
也有一些方法可以改进录取程序,包括面试申请人以了解其实际英语能力和考分之外的更多学业背景。包括弗吉尼亚大学在内的几所高校请校友和在校学生面试未来学生,有的在申请人所在的国家进行,有的是通过Skype网络电话。而非营利组织国际教育交流委员会(Council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Exchange)已经开始提供面试服务。这些改变受到了业内教育人士的欢迎。北大附中校长助理江学勤认为,面试可以让美国高校更好地了解学生是否为进入美国课堂做好了足够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