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哈佛选择乡村私塾
其实,每到招生时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校园路两边的灯柱上也会挂出学生的照片,不过,他们挂的并不只是美女图,而是每一个学生的特写照,无论美丑、胖瘦,甚至有六七十岁的老年学生照片,照片下是对学校发自内心说的一句话,描述成长的体验,很个性化,也让前来参观的高中毕业生更直观的体验到学姐学兄们在大学的心路历程,藉以做出听从内心声音的选择。
美国优秀高中生如何选校呢?
如果你高中毕业时收到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你会接受吗?对马太·杜·米(Matthew du Mee)来说,这是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不仅哈佛想录取他,还有耶鲁、斯坦福,直接的原因是,这位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州的高中毕业生在SAT(学术评估测试)中获得了1600分的满分。在这个有点类似中国大陆高考的测试中,马太是当年200多万考生中极少数获得满分的。
马太考虑的不是在这几所世界最知名的大学中挑选哪一个。在他看来,接受他所认为的最好的教育才是他考虑的重点,对于一名高中毕业生,这听起来有些不同寻常。
然而,更加非同寻常的是,按照这个标准,这位19岁的年轻人最终选择了一所直到如今都没有太多人听说过的学校。
“我觉得帕特里克·亨利学院(Patrick Henry College)会给我最好的教育。”这是马太获得该校全额奖学金后的评价。
那是2001年的初秋,马太说的帕特里克·亨利学院是当时美国最年轻的大学之一,距离它第一次招收学生刚过1年,距离获得美国教育部的认证还得等上将近4年。
比起即使在假期时也很热闹的哈佛校园,如今建校已8年的帕特里克·亨利学院仍然安静如初。虽然离美国首都华盛顿只有一个小时的车程,那里却已经是典型的弗吉尼亚农村。算不上宽阔的乡间公路旁,时常可见农家牧养的牛、马,也有小鹿倏忽闪过。
坐落在起伏旷野之中的帕特里克·亨利学院没有围墙,也没有高大的校舍,只有一栋两层的办公兼教室楼,近旁小湖边散落着几处学生宿舍,还有一幢尚未完工的学生活动中心,都是美国建国前殖民地时代的建筑风格。
学校的名字是为了纪念在弗吉尼亚出生并去世的帕特里克·亨利,美国建国时期最著名的演说家之一,他的那篇《不自由,毋宁死》至今广为传颂。
这就是马太选择的大学,也就在这里,在过去的8年间,帕特里克·亨利学院愈发吸引着西方世界最著名媒体的目光。
《经济学家》、《纽约客》、《纽约时报》、《时代周刊》、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福克斯新闻网的记者纷至沓来,《华盛顿邮报》的哈拿·罗新(Hanna Rosin)更是在这所学校呆了一年半,于2007年9月出版了畅销书《上帝的哈佛:一所以拯救美国为使命的基督徒学院》(God's Harvard: A Christian College on a Mission to Save America)。
获得满分的高中毕业生马太放弃哈佛而选择一所乡村私塾的举动无疑可能拨动记者们的好奇心,但主流媒体开始正式关注帕特里克·亨利学院是在2004年的春天,也就是这所学院的第一批学生正在过他们实习生活的时候。
在当时不到100名的白宫实习生中,有7名来自帕特里克·亨利学院,而那时这所尚未获得教育部认证的四年制本科学院只有200多名学生。
除此之外,还有一名帕特里克·亨利学院的学生在小布什的竞选班子实习。而在国会方面,有22名议员也雇佣了这所学校的学生。
还不仅如此,这所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在上大学前都是在家里上学的,没有经过正式的学校。他们的家长并非不想或没有钱送孩子上学,而是不满意学校的育人环境,避免子女在那里学坏了,他们不仅放弃了免费公立教育的权利,还往往得有一位家长专职在家中负责孩子的教育。
这一切的确不能不引起媒体的注意,毕竟,这已不仅仅是一所学校的故事,而是关系到美国政治和教育的未来。在这一点上,将一所乡间私塾跟世界上最有名的大学相提并论不仅不是无稽之谈,却是再合适不过了。
如今的哈佛正在遭到越来越多坚守信仰的美国保守人士的批评,他们指出作为哈佛校训的来自上帝的“真理”(Veritas)已不再是这所学校所追求的最重要目标。
其实,即使在哈佛早期,这个问题就曾演变成一场分裂。18世纪初,认为自己所在学校正在背离建校宗旨的哈佛第6任校长增加·马瑟(Increase Mather)和他的儿子科顿·马瑟(Cotton Mather)帮助临近的康涅狄格殖民地建立了耶鲁大学。
而现今,甚至那些并非基督徒的本校学者也感叹哈佛大不如前。从1995年至2003年担任哈佛本科学院院长的哈里·刘易斯(Harry R. Lewis)在2006年出版了畅销书《没有灵魂的优秀:一所伟大的大学如何忘记教育》(Excellence Without a Soul: How a Great University Forgot Education)。
“这几十年,我听过许多关于教学、课程、评分、体育的学术讨论,也有关于如何应对学生犯错误的讨论,”站在那块镌刻着哈佛建校使命的墙壁旁,刘易斯回忆着他在哈佛任教34年的生涯,附近哈佛广场上的喧嚣声似乎突然安静了下来,“可我却几乎从未在教授们的谈话中听到关于如何把学生培养成好人的谈话。”
作为计算机教授的刘易斯是比尔·盖茨(他高中毕业时的SAT得分是1590)1973-1975年间读哈佛时的老师。刘易斯的一位在普林斯顿任教的朋友曾经打趣他说:“你最成功的学生是名退学学生,这就证明我的理论,哈佛给学生增加的价值为负—你在哈佛受教育的时间越长,你在人生中走得就越不远。”
不仅是本科学院,哈佛最有钱的研究生院—哈佛商学院—也在一次次金融危机下引发类似的批评。
“我认为学生是想让自己的工作有意义的,他们想成为有职业素养的人,但问题是商学院总体来说没有为学生提供将好的价值观与他们未来的工作联系起来的途径。近几十年商学院的宗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100多年前商学院创建时的使命。”哈佛商学院教授拉克什·库拉纳(Rakesh Khurana)指出。
“结果是,许多学生不相信那些好的价值观能够在实际的工作中活出来。”库拉纳接着说,“他们认为,我上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快地挣到尽可能多的钱,然后我才能回馈社会。这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塑造有完整健全人格的公民。不让学生看到将工作视为天职的可能,不让学生认识到工作本身具有超出个人抱负和名利追求的意义,也就是断绝了让学生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与更大的人生目的联结起来的可能性。”
对于库拉纳的批评,有些同行已经表示认同,包括原来在哈佛商学院任教目前担任耶鲁管理学院院长的约珥·波多尔尼(Joel M. Podolny)。
不过,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院长格伦·哈伯德(Glenn Hubbard)对此表示异议,这位当年被媒体猜测可能接替美联储主席阿兰·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的经济学者认为库拉纳有些言过其实。
“我曾经邀请拉克什过来演讲。这本书很有意思,但别太相信这本书。”哈伯德在他的哥伦比亚商学院办公室指着库拉纳所著的《从高目标到雇佣军:美国商学院的社会变迁以及管理作为职业的未竟誓言》说道,“情况根本没有这么糟。”
这样的观点差异可能正反映了美国社会长存的两个派别,像哈伯德这样的学院管理者通常不会对现行的状况加以过多的否定,而像库拉纳或已经从管理者职位离开的刘易斯会很自然地认为指出现状的缺陷是他们的分内之事。
但无论如何,哪个派别都不否认教育的功能最重要的乃是要塑造有灵魂的优秀人才,而不是满足于世俗的成功就万事大吉了。
这一点也最终会影响到任何行业组织的生死存亡。“商业肯定是一股能够改善社会的力量,但如果做商业的人大多都唯利是图,那商业的职能就无法实现了。”库拉纳坚持自己的观点。
哈佛精神能够由帕特里克·亨利学院发扬光大吗?或者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哈佛精神究竟如何能够在哈佛建校将近400年之后继续在世上被很多人继承?
幸运的是,在美国的历史上,至少每一代总有人指出哈佛乃至整个美国教育的忧患和希望,而如今,正有一群人在努力造就着哈佛精神的当代版本,而且,这群人还在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