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来,跟同龄人相比我应该算是幸运的,我的专业是研究北美新移民宗教、华人基督教、中国宗教变迁和政教关系,我觉得幸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的个人兴趣、专业学习和谋生的职业达到了高度合一,并不是人人都能有这样的三合一。”近日刚刚当选(美国)科学研究宗教学会会长(The Society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简称SSSR)的杨凤岗博士,是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学者。他说:“我本习武之乡的粗野村夫,成长于无书可读、无学可上的文革时代,一度信奉“不学ABC,照样干革命”的口号,我何德何能配享此等国际学术殊荣?唯有感恩亲朋、导师、同仁、上帝,也要感谢这个开放自由的全球化的时代!”
杨凤岗是河北沧州人,1978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杨凤岗他考上了河北师范大学,入学后看到周围人为了蝇头小利而勾心斗角,以及社会上的种种,很是厌烦,感觉人活着实在没意思。“我曾经感到自己很不幸,大学二年级时还想过自杀。支撑我活下去的是这样一个念头——我白活了十六七年,尽管不幸福,但还是应该报答一下父母的养育之恩,然后再去死。”
于是,他开始努力寻找人生的趣味和意义。首先找到了诗,每天早晨起床就背诵唐诗宋词,阅读外国诗、现代诗。不但读,还每天写,希望在诗中寻找美的感觉。但诗人、文人自杀的消息不时传来,这种反差使得一个青年开始对美而不实的东西产生厌恶。暑假时独自留守宿舍的杨凤岗,转而到哲学中寻求真实,坐在蚊帐中把头探出来,入迷地阅读黑格尔和康德的原著。
那时节,大学里自由而热闹,以至于所读专业是政治教育,毕业时发的竟是法学学位。后来他在南开大学专攻西方哲学史,硕士论文探讨的是西方哲学中上帝观念的演
变,由此从对真的追求进入对善的探求,算是初次接触宗教领域。
回顾自己的经历,杨凤岗说:“人需要更换一个全新的角度思考人生,看似偶然的经历或磨难,其实都是必要的锻炼,跟周围各样的人打交道给我带来了各种祝福。在一些紧要关头,原以为靠的是个人的努力,但回头看,很多东西远非一己之力所能达成。因此与其说是幸运,不如说是天成。对于一个原本研读哲学的人来说,这样的想法可能显得有点奇怪。但是,信仰的确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人生和社会,让我既能面对社会现实,又能看到人生的意义,心中有种特殊的平安。”
2004年开始,杨凤岗博士与国内学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应邀多次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举行讲座;2008年成立普度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后,协同中西知名学者在中国组织举办了一系列宗教社会科学研讨班和年会。
本次杨凤岗当选该领域会员最多、最具国际性的SSSR会长,标志着对中国的宗教和社会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跃升。该学会的会员包括北美、欧洲、亚洲、南美等世界各地的社会学、宗教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国际关系、性别研究等学科和领域的学者,其旗舰刊物《宗教科学研究》(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是这个领域引用率最高的权威刊物。
为此,本刊专访了杨凤岗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