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教時期神學家極度重視聖靈,是不爭的事實。德國路德學者Bernard Lohse指出,“對路德來說,在一切神學思想中,聖靈的活動沒有在哪一條教義上不顯為基要。”(註1)加爾文更被華腓德(B. B. Warfield)譽為“聖靈神學家”(the theologian of the Holy Spirit),並稱他給予教會最大的禮物乃是他的聖靈神學(註2)。無論是福音派或是靈恩派,作為宗教改革信仰的共同承繼者,都應該重溫一下改教時期神 學家的聖靈觀。
一、路德的聖靈觀
路德重視聖靈,可在他如何理解聖父、聖子及聖靈之 間的關係看出來。他與天主教以及初期教父不同,開宗明義地認定“基督從開始就是由聖父及聖靈所差遣”。路德之所以這樣說乃是要強調,聖靈在本体上絕不比聖 子為次(“ontological subordination of the Spirit to the Son”)。(註3)聖靈的活動與工作,不單顯現在人因信稱義的事以及教會生命上,也同時活現於人的一切活動中,甚至在大自然的事件中。(註4)他在講授 《加拉太書》時甚至這樣說:“因此,這一切都是聖靈的服事和他的果子。撫養子女,愛妻子,以及服從法官,都是聖靈的果子。對那些擁護教皇的人來說,這一切 不外是世俗之事,乃因他們不明白被造之物的真相。”(註5)
不過,加爾文聖靈論真正重要的貢獻乃在兩方面。一方面,他追隨路德唯獨聖經(sola Scriptura)的進路,開展聖靈內在的印証(Testimonium Spiritus Sancti internum)的理論,以確立聖經的權威。聖靈不但透過默示,使神的道化成聖經,更不斷引導人明白聖經中的真理,感動人讓這真理內住於他的生命中,以 化成他成聖生命的實質。同時,聖靈在人宣講神的道時,以他的能力充滿講者,使他所講的道具有改變生命的能力,也使聽道的人向神的道開放。當人面對著聖經, 他必須仰賴聖靈的光照、導引與印証,方能確切地明悟真道。
或許更重要的,在另一方面,加爾文將聖靈放在基督徒生活及見証的中心。聖靈具体 而真實地將救恩活現在信徒的生命中,以及在教會整体之內。使聖徒的生命更新、成聖,乃是聖靈最重要的工作。對加爾文來說,人的成聖是聖靈展示他的大能及他 的工作的焦點。相對於這方面,其它一切都是旁枝,都是次要的。“主藉他的靈引導、折服、規管我們的心,並在其中統治,以使我們成為他所擁有的。”(註 17)聖靈引導我們因愛上帝而全然順服他的旨意,以致我們一切的行動都在他旨意之下而作。聖靈的內住叫人結出聖靈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 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在信徒生命中孕育出這些果子,是聖靈主要的工作,也是他更新整個受造的世界的起點。加爾文聖靈論的焦點也在於此。論到聖靈的 恩賜,對加爾文來說,聖靈給予我們最大的恩賜,就是他自己內住於我們裡面。他常用“聖靈的禮物”(the gift of the Spirit)這詞彙以說明聖靈是神給我們極寶貴的禮物。在這基礎上,加爾文絕不輕忽聖靈的恩賜。“在律法的軛下,聖靈的恩賜稀少而不顯”,但“在基督福 音之下,聖靈的恩賜豐富地傾倒出來。”(註18)他深信聖靈恩賜及聖靈能力對教會極為重要,這在他為《使徒行傳》作的註釋中,解釋得非常清楚。教會需要得 著能力,為了上帝的國度得勝,“他們需要爭戰。”(註19)
在詮釋先知約珥的預言時,他進一步表明他的信念:“當先知宣告神要以他的靈澆 灌(pour out His Spirit),我承認必須如此理解,就是他叫多樣並變化的恩賜(manifold variety and change of gifts)由他的靈湧流到人那裡去;他是唯一的泉源,這泉源取之並不乾竭。”(註20)他更特別指出,“‘澆灌’一詞表示極其多的意思……而‘凡有血 氣’乃指無數的人”,即表示神應許將極多的恩賜傾注給眾多的信徒,而不是給一小撮人。(註21)
註:
1. Bernard Lohse, Martin Luther’s Theology, Edinburgh: T&T Clark, 頁235。
2. B. B. Warfield, “John Calvin the Theologian,” Augsutine and Calvin, Philadelphia: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Publishing, 1956, 頁484-485。
3. Dennis Ngien, The Suffering of God According to Martin Luther’s Theologia Crucis, New York: Peter Lang, 1994, 頁154。
4. Lohse, 同上,頁235。
5. 引自同上頁236。
6. 同上,頁237。
7. Melchior Hoffman: “……all who are dead themselves in the Lord, having routed out and laid aside old Adam……And therefore that sinful seed, being dead, cannot make unrighteousness fruitful; for he who has been born of God has the upper hand and victory, and therefore no sin can issue.”引自Lindberg, 同上,頁115。
8. Martin Luther, “Freedom of a Christian,” Martin Luther-Selections from his Writings, ed. John Dillenberger, Garden City, New York: Anchor, 1961, 頁76。
9. “Sermon on the Catechism,” 同上,頁214。
10. Martin Luther, Commentary on Galatians, 引自A Compend of Luther’s Theology, ed. H. T. Kerr,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Press, 1966, 頁68。
11. Dennis Ngien, 同上,頁154。
12. John Calvin,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Ⅲ, 2, 34.
13. 同上,Ⅲ, 1, 1.
14. 同上,Ⅰ, 13, 18;引自Hesselink, Calvin’s First Catechism, Louisville: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1997, 頁179。
15. Calvin, Commentary on Isaiah, 44:3
16. Institutes,Ⅱ, 2, 12-20;參Hesselink, “The Charismatic Movement and the Reformed Tradition,” “The Charismatic Movement and the Reformed Tradition, Reformed Review, 28 (Spring, 1975), pp. 147-156, reprinted in Donald K. McKim, ed., Major Themes in the Reformed Tradition, Grand Rapid, Michigan: Eerdmans, 1992, 頁379。
17. Institutes,Ⅱ, 3, 10.
18. Calvin, Commentary on Jeremiah, 引自Stanley M. Burgess, The Holy Spirit: Medieval Roman Catholic and Reformation Tradition, Peabody, MS: Hendrickson Publishers, 1997, 頁166。
19. Commentary on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1:8
20. 同上,2:18
21. 同上。
22. 參Burgess, 同上,頁167。
23. 同上。
在 神學系統的建構中,福音派誠然不會忘記聖靈應有的位置,也不忘提醒其在信徒生活中的重要性;然而,福音派對缺乏客觀依據而依主觀經歷確認的信仰詮述,是有 相當保留的。同時,在專注表述福音真理的客觀性與大公性(經得起公開的理性思辯的考驗)中,聖靈工作的奧秘如何表述亦是一大難題。無怪乎當巴特提出聖靈傾 注在人的生命中,使基督所啟示的客觀真理成為主觀事實(the outpouring of the Holy Spirit as the subjective reality of revelation),使聖經中人的文字成為上帝的道(human words become the Word of God)(註26),不少福音派的神學家便批評他,認為他有主觀主義之嫌。
福音派是否往往將“神的道”化成“經卷文字”,將信仰生活化成查經、聽道、佈道的活 動,將牧養事奉化成釋經、講道、教義講解?不錯,福音派常以守住“聖靈與神的話語緊密相連”的原則為傲,但聖靈在話語的事奉(ministry of the Word)中到底有什麼實質的位置?福音派釋經學者在釋經時有否將聖靈的光照計算在他們研究、默想、解開聖經的活動上?
他提醒我 們,信心絕不可被約化為一種接受啟示的理解活動(an act of understanding)。信心固然是知識,但卻是一種充滿著愛的知識,是“愛慕神真理的知識”(loving knowledge of God’s truth)。這種知識需要思想與心靈結合為一個整体,完全地投入。我們的理性在尋求認識上帝時,被祂的愛感動,並同時被愛祂之情所灌注。因此,信心的行 動是一種“心靈的感覺”(the sense of the heart)。
註:
24. 參John Hesselink,同上,頁380。
25. 1992年,由紐碧堅主教(Bishop Leslie Newbigin)在英國打比郡召開的神學及宣教會議,會議的中心乃“福音作為大公真理”(the Gospel as Public Truth)。
26. 參Karl Barth,Church Dogmatics, 1/I, 頁513-535。
27. 在五零年代初,紐碧堅主教批評福音派(Protestantism)的教會觀,他稱之為“話語教會觀”(Ecclesiology of the Word)。這樣的教會觀視話語的宣講是基督生命最重要的表達,把聖靈伏在話語之下,因而將活潑的屬靈生命經歷和充滿能力的生活見証,約化為聆聽話語的宣 講。他同樣地批評天主教的“聖禮教會觀”(Ecclesiology of the Sacrament),把聖靈置於掌握聖禮的聖品人員手中,以致聖靈被層層的教會行政架構所窒息。他呼籲兩大傳統謙卑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因而開放地向靈恩 派學習,讓靈恩派注重聖靈活動的教會觀,補足他們的欠缺。參Leslie Newbigin, The Household of God, London: SCM Press, 1953.
28. Larry Christenson, The Charismatic Renewal Among Lutherans, Minneapolis: Bethany Fellowship, 1976, 頁35。
29. Jonathan Edwards, “A Divine and Natural Light,”引自Conrad Cherry, The Theology of Jonathan Edwards,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0, 頁22。
30. Edwards, “Treatise on Religious Affections,” 引自Cherry, 同上,頁28。
31. 參Harold P. Simonson, Jonathan Edwards-Theologians of the Heart, Macon, GA: Mercer University Press, 1982, 頁69。
32. Tom Smail et al, Charismatic Renewal-The Search for a Theology, London: SPCK, 1993, 頁54。
33. 同上,頁57。
34. 同上,頁60。
35. 同上,頁61。
36. 在《出埃及記》31章中神稱祂以祂的靈充滿比撒列,要他做的不過是金、銀、銅器的巧工。
路德強調聖經與聖靈的相合性,提醒了我們對聖道與聖靈的平衡(balance of Word & Spirit);而加爾文強調聖靈與成聖的密切性,更是提醒了恩賜與生命的平衡。加爾文教導聖靈與文化更新(即文化使命,cultural mandate),更讓福音派與靈恩派超越狹隘的個人靈魂得救觀,而能積極參社會文化的更新。
路德與加爾文高舉聖經的揀選真理與聖靈工作,從根本打掉天主教錯誤的靠個人功德(merit)得救論。然而路德與加爾文只把聖靈的工作局限於信徒的稱義得救 與成聖生活,而沒有應用於福音使命、權能佈道與護教上(參《徒》4:29-30,14:3)。這好比路德強調“信徒皆祭司”(priesthood of all believers),把它應用在信徒得救上,信徒可直接向神禱告認罪,得蒙救贖,而不必經過祭司、神父作中間層(mediator)。路德卻沒有將“信 徒皆祭司”的真理,應用於教會的事奉與治理上,然而加爾文卻能延加應用,建立以長老治會的教會制度。
路德特別提出“惟獨聖經”(Sola scriptura),只承認聖經的啟示權威,不承認聖經以外有任何的啟示權威(即教皇啟示的權威),因此他絕不能容許有種種超自然啟示性的恩賜,如方 言、翻方言、預言、異象與異夢、聽神聲音等。同樣,加爾文認為聖經神的啟示早已成全完備(註2),新約聖經的啟示、權威,早已藉基督的神蹟與使徒們的恩賜 異能所堅定(confirmed by all the miracles which Christ & the Apostles ever wrought,註3)。因此,加爾文認為神蹟異能等恩賜早已停止(ceased)。
很明顯,路德與加爾文的停止論是在當時天主教錯誤 的大環境下,所作出的一種反應(reaction)與權宜對策,有其時代的需要與強調的必要。然而這種理論明顯並非出於嚴謹的解經與聖經神學。在新約的聖 經裡,找不到任何一處清楚明確的經文來支援停止論。相反的,聖經應許聖靈將各樣的恩賜與職事,賜給教會身体(《林前》12:4-11,28-30,《弗》 4:11-12),而且保羅強調是一個身体──“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体”(《林前》12:13),“身体只有一個”(《弗》4:4),正是歷代 普世眾聖徒所組成的教會身体,基督奧秘的身体(the mystical Body of Christ)。因此使徒時代的教會與今天的教會,或不同時代的教會,都同蒙一位聖靈賜給教會各樣聖靈的恩賜,因主耶穌的復活得勝沒有改變──“他升上高 天的時候,擄掠了仇敵,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人”(《弗》4:8)。
最後,盼望福音派或靈恩派都能堅守馬丁路德改教的精神:“回到聖經”(Back to the Bible)。聖經有記載的、有應許的,就全然相信接受;聖經沒有記載的,沒有應許的,就不接受。福音派要跳出20世紀科學主義、理性主義的影響,能以開 放的胸懷接納神蹟奇事的真實性與必要性;靈恩派能跳出經驗主義的私意解經,不以馬可樓的追求代替了各各他,不以情緒的敬拜(emotionalism)代 替真理的敬拜,不以恩賜的追求過於生命的追求,不以追求神醫或成功神學代替十架苦難神學。這樣神的國度,普世眾教會,必能得著復興與更新,教會有屬靈的合 一,福音被廣傳!
註:
1. Edward M. Plass, What Luther Says (St. Louis: Concordia Pub House. 1959), pp. 477-478.
2. John Calvin,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2 vols, II. p.1454.
3. Ibid., I. p.16
4. John Owen, Works, IV.420-421, 428
5. Ibid., IV.453
6. Ibid., IV.454, 470, 472, 473-475
7. Vern S. Poythress, “Modern Spiritual Gifts As Analogous to Apostolic Gifts,” JETS 39 (Mar 1996): 77, 93.(編按:這篇文章已刊載在普卓思博士的網站上: http://www.frame-poythress.org/poythress_articles/1996Modern.htm )
8. Ibid., p.94
9. Ibid., p.72
10. Ibid., p.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