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乔依丝•迈尔(Joyce Meyer)的《自在作自己》(Approval Addiction)一书,力图帮助读者接纳自己的短处。陆可铎(Max Lucado)《望神止渴》(Come Thirsty)的写作对象是那些自觉不完美的信徒。欧斯丁(Osteen)的《活出美好》(Your Best Life now)教导群众如何天天获得满足和得胜。 “一切都为‘我’”成了福音派未说出口的金科玉律。诚然,个人的成长是一个有益的目标,信徒应当为成圣而努力。但这些畅销书(及其读者)却错过了关键点:耶稣呼召门徒“舍己”,背起十字架来跟从他(太16:24 )。可是今天“舍己”何在?——它早已杳然无踪了。
三、历史无用
我们在畅销书单里找不到有关基督教历史的只言片语。比起了解历史长河中圣灵如何使教会建立、发展,读者更对黎曦庭(Tim LaHaye)和曾健时(Jerry Jenkins)的《邪恶诞生》(The Rising)中所虚构的末世感兴趣。畅销书当中唯一的传记(了解历史的极佳途径)是白珊蒂(Sandi Patty)叙述自己离婚经历的《在角落里痛悔》(Broken on the Back Row)。当然,我们不能美化过去,但忽视过去也很不明智。遗忘历史的教会,容易陷入忘记主的危险(士3:7 )。
我们可以谈的还有很多。(例如,任何一个畅销书书单都显示,最令基督徒念念不忘的是:男人话题、女人话题、婚姻及育儿话题。)所幸,畅销书也并非一无是处。例如畅销书中有三本护教学著作(Lee Strobel 的 The Case for Christ 和 The Case for a Creator ,以及 Hank Hanegraaffs 的The Bible Answer Book ),说明许多读者仍然渴望捍卫真理。另一令人鼓舞之处是灵修书籍的流行。人们渴望灵里的成长,这正是章伯斯(Oswald Chamber)的《竭诚为主》等书一直以来广受欢迎的原因。
但总体而言,从这些信徒们读的书来看,他们认为圣经就是教导如何过一个有次序、得平安、有意义的生活。这只是肤浅、不完整的真理。敬虔的信徒知道,生命中更重要的是“从万物中看见神的权柄、敬畏神的伟大、认真彰显神的荣耀、顺服祂的诫命”。(引自加尔文 Writings on Pastoral Piety)探讨这些有分量的主题、倡导这些有价值的目标的书,在书店中也有,只是我们在不起眼的角落才能找到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