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后,在路德宗世界联盟的领导下,国际路德宗在普世合一运动、传教和争取社会正义与世界和平方面表现十分活跃。在普世合一运动中它倡导“和解的多样性”(Roconciled diversity)即在承认和保护不同教派特点的前提下,进行对话,谋求联合。以此为基础,该联盟及一些国家的路德宗教会与天主教、长老宗、卫斯理宗、安立甘宗、浸礼宗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对话,就神学和社会问题交换看法,发表了许多有关文件,这种对话且有向基层教会发展的趋势。除此之外,路德宗还力图开展与世界其他宗教和意识形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对话。在传教方面,路德宗世界联盟极力呼吁其所属教会大力推进福音传教工作,鼓励各国各地区及基层的教会自治自理;同时号召它们加强传教工作的协调与合作。由于70、80年代路德宗在欧美的影响有所减退,而在亚非拉地区却有所增加,因而它对第三世界更加重视。1977年路德宗第六届大会在达累斯萨拉姆召开,这是该宗世界性大会首次在南半球国家举行,反映了第三世界教会地位的上升,也说明第三世界国家教会开始形成一股力量。1987年中、南部非洲和美国的一批黑人神职人员和教徒创立了“黑人路德宗国际会议”(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Black Lutherans),对路德宗的神学合一运动和非洲传统宗教等问题均提出了自己的独立见解。在社会问题上,路德宗大部分教会都采取了较为现实的态度和立场,主张本着“公正”的原则处理社会问题,反对战争和军备竞赛,要求缓和国际紧张局势;提倡“人权”,反对南非种族隔离制度;倡导维护生态环境;呼吁消除社会贫困。
长老宗于17世纪随清教徒传入美洲。由于神学观点之不同和对待奴隶制态度之各异,在18和l9世纪中该宗分裂为许多教会团体。南北战争后,各派趋于联合,至20世纪上半叶,组成了三个较大的长老会,即美国南长老会(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S 简称P.C.U.S),美国北长老会(Presbyterian Church , USA, 简称为P.C.U.S.A)和北美联合会长老会(United Presbyterian Church of North America, 简称U.P.C.N.A)
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美国加尔文宗有所发展,信徒人数不断增加,新建教会甚多。同时各主要教会加强了团结,1958年,美国北长老会与北美联合长老会合并为美国联合长老会(TheUnited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S.A)。该会信徒人数占全美长老宗信徒总数一半以上。美国南长老会最初参加了与上述两教会合并的谈判,但由于其内部保守派担心合并会损害其传统的神学立场而未果。但它仍对合一运动保持积极态度,与新成立的联合长老会在传教和教育领域维持合作关系。同时,美国长老宗也加强了与其他教派的联系。早在1946年,各派联合组成的传教委员会即声明:要按照社会与合作的精神消除竞争,与其他教派合作。60年代美国联合长老会与其他几个新教教会联合组成“教会联合协商会”(The Consultation on Church Union),以推动新教各派的联合。同时世界归正宗联盟北美地区所属教会也与天主教会进行了对话。
为了适应新的潮流和信徒的需要,英圣公会还作了礼仪方面的改革。1981年教会总会议批准出版了《供选用仪书》(The Alternative Service Book),汇集了经长期修改和试用的礼仪,其中包括大部分礼仪改用现代英语;圣餐的意义由突出纪念基督之死改为强调对上帝救恩的感谢;并且提高了普通信徒在礼仪中的地位及参与程度。教会并未强制推行这套新礼仪,而是由基层教会根据信徒的意愿决定是否选用。目前有一部分教会实行了新礼仪,亦有兼用《供选用礼仪书》和《公祷书》者。
浸礼宗(Baptists)是17世纪从英国清教徒独立派中分离出来的一个主要宗派,因其施洗方式为全身浸入水中而得名。此宗派的特点是反对婴儿受洗,坚持成年人始能接受浸礼;实行公理制教会制度。目前全世界共有信徒约3331万人,其中绝大多数在美国,约2700万人,占美国新教徒的1/3,是美国新教宗派中信徒最多的一派。其次为苏联,54万人;英国约33万;巴西有24万;扎伊尔约23万;缅甸为22万;加拿大约18万(据《世界基督教百科全书》和《宗教百科全书》)。该宗的国际组织为浸礼宗世界联盟(The Baptist World Alliance),建立于1905年,有106个教会团体参加,成员遍及各大洲。
浸礼宗于17世纪30年代随清教徒移民传入北美,主要是特救浸礼派。18世纪后,此派开始了联合运动,但这一趋势被l9世纪30至40年代的奴隶制运动所中断。由于南、北方对奴隶制的态度不同而走向分裂。1845年美国南方各州建立了“南方浸信会”(The 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1907年北方各教会联合建立了“北方浸礼会”(The Northern Baptist Convention)。随着美国内战的结束和解放宣言的公布,各浸会加强了在黑人中布道传教,建立黑人教堂与教会,培训黑人牧师,1880年建立了黑人信徒的全国性组织“美国的全国浸礼会”(The National Baptist Convention of America)。1916年又从该会分裂出“美国全国浸礼会”(The National Baptist Convention U.S.A.)。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大多数浸礼宗信徒仍分属南、北两大教会。北方浸礼会人数较少,信徒约160万人,其内部基要派与现代派的斗争相当激烈。这一斗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会以后的发展道路。1946年在其全国大会上,基要派首先发难,企图把“圣经无谬”等信条强加给教会,欲控制传教、教育等重要委员会的领导权,削弱与世基联的关系,遭否决。会议重申《新约》是神启的纪录和信仰的权威准则,强调不同教派应加强合作。此后,基要派势力始终未能在北浸会中占据上风。部分基要派和温和派信徒遂于50年代相继退出,另组新会。北浸会自此一直带有明显的自由主义色彩。鉴于以南北地理范围分界的方法已失去现实意义,北方浸礼会于1950年易名为美国浸礼会(The American Baptist convention)。该会极力扩大传教,其社会影响和经济实力日增。但由于该会内部的分散性,神职人员不足等原因,信徒人数的增加幅度远远落后于同期美国人口增长。为扭转此现象该会设立了执行秘书长,负责全面协调教务,后来又合并了一些传教事务的机构,加强各专门委员之间的联系,积极发展与其他教会和教派的关系。在社会政治方面,十分关注战争与和平问题,反对用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主张和平利用核能,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结束冷战并与苏联和平共处。该会曾声言教会有“明确的责任以各种合法的手段对共产主义进行坚定的精神反抗”。但它也反对麦卡锡主义的歇斯底里,认为这是对自由的威胁。针对美国社会中日益明显的种族歧视和种族矛盾,该教会很早就表明了反对种族歧视和采取行动改善种族关系的要求。6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国内和国际形势激烈动荡。在此形势下该会更加广泛关注社会世俗化、城市化、种族关系、妇女等问题。在黑人民权运动的推动下,该教会号召坚决消除教会内存在的种族隔离现象,所有教会及其神职对一切种族开放;并要求信徒遵从1964年的民权法案。在国际关系方面,该教会呼吁帮助发展中国家,救济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受害者。
1972年美国浸礼会的英文名称改为American Baptist churches in the U.S.A。80年代它被公认是一个走中间道路的教会,因为该会内部容纳了从自由主义到基要主义的多种不同神学流派;信徒种族构成复杂,少数民族的信徒超过了1/3,在组织结构上,强调照顾和反映不同成份教徒的愿望,充分尊重地方教会的自由。并十分重视普世合一运动和与其他教派的对话,故在美国被称为多元化的教会。近10年来,它开始实施一项传教计划,欲在l0年内建立500个新教会,并为此拨款数百万美元。但进展不大,信徒人数仅维持原状。
施莱马赫出自敬虔主义,因为敬虔主义不注重教义,只注重感情。你要圣洁、你要与神有灵交、你要真正的追求火热。这些感情就配合当时一种文化运动,叫做浪漫主义,就是很自由地发挥个人感情的想象。当浪漫主义来到的时候,文学很浪漫地表达个人的感情,音乐很浪漫地表达个人的感情……神学浪漫主义者也就是敬虔主义者士莱马赫。士莱马赫为什么变成新派之父呢?因为,他对圣经里面所有重要名词的解释,都用他自己自由发挥的浪漫情操去表达。什么叫做圣灵的启示?就是众圣徒对圣经共同的灵感,叫做圣灵的启示。所以没有圣灵的,只要你的灵感这样,大家共同的灵感,就叫做圣灵的启示。什么叫做罪恶呢?圣经说罪恶就是与上帝隔绝。士莱马赫说不是,人与人隔绝就是罪恶。所以,他是完全不同的解释法。什么叫做悔改?离开低级的思想状态,进化到高级的思想状态叫做悔改。为什么耶稣是上帝的儿子呢?因为衪非常亲近上帝,能够表彰祂荣美,所以可以把祂叫做上帝的儿子。这样改教时期奋斗得半死,所争取、所持守的纯正信仰,一给他解释,全部烂掉。那他以后呢,就产生了很多不同的解释法,把圣经的真理改头换面。
施莱马赫有他伟大的地方,但他里面的才华,没办法建立一个纯正的信仰。他提出:宗教有宗教的范围,同科学没有关系,不必让科学攻击我们,我们去攻击科学,就是说,把篱笆画清楚了以后,大家安居乐业,不要吵吵闹闹。从前教会逼迫科学家乃是教皇多管闲事,这不是他权柄里面的事情。施莱马赫提出了宗教的范围不在理,你不必用合理我就信,不合理我就不信。宗教的范围乃在心。宗教是一种心灵的问题,那绝对依靠的情操,那个叫做宗教。施莱马赫就替宗教围了一个篱笆,我现在不管你科学怎么讲,我现在用心里的感悟来与神交通。这个就是替上帝做事,保护了约柜。当约柜要倒的时候,乌撒的手出来了。施莱马赫受康德影响很大。
施莱马赫的基督论极其错误。他认为基督教之所以有价值,不是在乎耶稣基督是神,乃是基督能把人带到神那里去。为什么呢?他们作了一些假设,在他们几个人的思想中,对基督生平的人本哲学都有相同的解释法:[耶稣基督在人间是最圣洁的,他只可称为完人之范,他不但是道德这样清净、这样高尚,而且对神的认识是非常充份的。因为这个人这么靠近神,这个人对神的认识是这样的完整与清楚;他对神的经历,高过所有的先知,高过历世历代所有的使徒,甚至高过所有曾经在人间自学成才过的宗教领袖,所以耶稣基督有这样一个特殊的与神之间的经验,与伟大的道德品质,所以他可以被称为神的儿子。他因为高尚到这个地步,甚至有资格把那种对神的知识分享给人的权柄,他有这个能力,使他道德的感化,以及对神的认识分享与人,所以教会就把他称[上帝的儿子]。
他们否认三位一体。他们认为基督是最高尚的人而已,基督是有最圣洁道德而已,基督根本不是从神道成肉身而来的。为这个原故,否定基督是神性的自然结果,就不可能接受圣灵的位格;否定基督是神的结果,就不可能接受第三个位格;延缓二、三位格都被否定掉的结果,就走了神体一位论或者相等于这种思想的神学路线。
施莱马赫一直想把旧约打入冷宫。把神学定义为经验的反思,而不是圣经的客观,历史性的启示,因此沦为完全主观的宗教,他把现代主义引进新教神学。
跟随施莱马赫的人都否认原罪论。他们认为原罪是低劣的本性,如果能够脱离低劣本性就能够脱离原罪。拯救变成了一种人本身的行动,而不是基督教传统观念中间,基督的宝血代价救赎的行动。这样对原罪否定的本身就一定产生了对福音的放弃。
他们对耶稣基督的救赎,对圣经是神的话,都有不同的解释法。
新派有一个神学家叫布特曼(Rudolf Bultmann,1884-1976)。他有一种说法,说信心的基督(The Christ of faith)与历史的耶稣(Jesus in history)必须分开。
The Christ of faith and Jesus in history这句话是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在神学界里面推行出来的名词。这个理论从19世纪开始,从威尔豪深,田立克,威廉海尔马科这些新派的思想家,他们说,现在基督徒所信的耶稣不一定是真正活在世界上的,而活在世界上那个耶稣跟今天我们所信的基督是两会事情。他们的意思是,我们太相信他了,就把一切口述的,口传的当作就是真理,把耶稣基督神化之后就产生了教义中、信条中的耶稣。Jesus in doctrine and Jesus in history must be separate。所以新派的神学家一方面相信历史上有一个人叫耶稣。但他们不相信基督教徒所信仰的基督。因为他们认为基督教所信仰的基督是已经把他神格化的一个人。所以原来的耶稣没有行神迹等等。
十九世纪的新派神学家重要的人物包括威尔浩生、包珥(Ferdinand Christian Baur),以后进到哈纳克(Adolf von Harnack,1851-1930),赫珥曼(Wilhelm Herrmann,1846-1922),这些人最基本的错误是什么?就是他们根本不相信超自然,也不相信启示:他们根本不相信超自然的境界、超自然的本体、超自然的事情、超自然的元素,也不相信有[启示]这回事。
他们先否定启示、否定超自然、否定永恒,他们不必谈信仰,因为他们连[信]的资格都没有。信之所以为[信],不是信你所能看见的,不是信你能证明的,不是信你所了解的;信之所以为[信],因为信那些超过你见证、超过你证明、超过你看见、超过你了解的,那才叫作[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