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有一个基本的看法,他认为宗教是人心的原本模式,这不仅适用于有宗教信仰的人,也适用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人们通过自己努力达到某一套价值观的要求,来赚取自己存在的价值和被接纳的感觉,让自己感觉重要。而且,“靠功德称义的宗教”在人心里根深蒂固,连在某种程度上相信福音的基督徒都时常故态复萌,在内心深处的运作是靠自己的功德得救。劳雷斯(Richard F. Lovelace)就此曾说:
在目前认信的基督徒中,只有少数坚定地相信基督在他们生命中称义的工作。很多人……在神学上承认这点,但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依靠自己的成圣来称义(rely on their sanctification for justification):自己信得诚恳、有过信仰转变的经历、目前的宗教行为表现好、不像其他人那样频繁、故意地悖逆上帝——他们从这一切当中获得被上帝接纳的安全感。很少有人完全彻底地站在路德的高度上:你已经被接纳了,在信心中向外界透视,将基督的外源性的义(alien righteousness of Christ)作为自己被上帝接纳的唯一基础,在这样的信心之上得到安息和放松,并因此不断成圣,因为信心在爱和感恩中积极地工作。[4]
约拿单•爱德华兹在他的著作《论真美德的性质》(The Nature of True Virtue)和《信仰的深情》(The Religious Affections)里深入探讨了真实的内心改变与道德主义的顺从之间的区别。道德行为有两种:“普通伦理”和“真实美德”。爱德华兹相信绝大多数人的道德不是出于爱上帝,而是出于爱自己。人们的行为合乎道德,无非是为躲避惩罚或赢得自尊和拯救;这些人的道德只不过是为他们自己服务。在某个水平上,他们可以对别人很好,帮助穷人;但在内心深处,他们如此行是为了确保上帝祝福自己(宗教)或可以有一个令自己满意的道德形象(世俗)。他们“行善”不是为了上帝,也不是为了行善而行善;他们行善是为了自己。[10]
在《耶稣基督的福音(哥林多前书15:1-19)》(The Gospel of Jesus Christ (1 Corinthians 15:1–19))中,卡森(Donald A. Carson)从哥林多前书15章得出两个宏大的结论。第一个是福音在正常情况下通过公开宣告来传播。新约里讲到福音,很多都谈到通过话语传播福音。然而保罗作为传播福音的仆人,他的责任不仅是向非信徒竭尽全力地传福音。保罗也“发现持续地致力于通过福音改变哥林多人生活的各个领域是非常必要的。”[14]于是,卡森从哥林多前书15章得出第二个结论。
3
创造力
没有一次复兴是过去的重演。圣灵总是用最适应当时、当地文化的新方式传递福音。第一次大觉醒(The First Great Awakening)出现了巡回福音布道。而点燃19世纪中复兴运动的是由平信徒带领的祷告会。开创适合文化处境的新方式来宣告福音就是“处境化”(contextualization)——适应新的文化处境但不妥协福音的内容。正如鲁益师(C. S. Lewis)在《纳尼亚传奇》中说的:你不能用同样的方式重回纳尼亚,所以最好把眼睛睁大点。
同样值得我们注意:当福音更新发生在作为整体的基督的身体中时,这些集体特征就不仅出现在某些得到更新的当地教会,也出现在当地社区甚至更广泛的文化(local neighborhood and even the broader culture)之中。复兴激起涌动的人潮参与社会关怀和社会公义事业。虽然有一些持续的学术争论,但过去20年已经有广泛的共识,承认美国的重要社会公义运动都深深地植根于福音复兴。
当然,大觉醒不仅促成美国19世纪的废奴运动。同样,威尔士1904-05年的复兴引发了影响深远的社会革新。煤矿坑洞里面的生命被改变;工人和管理者在工作时间一起参加祷告聚会。负责救济的济贫法守护者(Poor Law Guardians)评论说,很多工人把他们年老的父母从济贫院接回家供养,长期拖欠的债务得到清偿,被偷的东西被归还,犯罪率直线下降。
注释及引文
1、本文选自提摩太•凯乐和“救赎主从城市到城市”(Redeemer City to City)所编著之城市植堂运动材料《福音DNA》中的第四部分。——编者注
2、最近的优秀研究,请参考Thomas S. Kidd的The Great Awakening: The Roots of Evangelical Christianity in Colonial America(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7)的前两章。爱德华兹复兴理论和实践,请参考Douglas A. Sweeney的Jonathan Edwards and the Ministry of the Word: A Model of Faith and Thought(Downers Grove, Ill.: InterVarsity Press, 2009)。在马可•诺尔(Mark A. Noll)的Turning Points: Decisive Moments in th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Grand Rapids: Baker Academic, 2000)一书中,诺尔追溯不列颠属灵复兴的起源,见“The New Piety: The Conversion of the Wesleys (1738)”。
3、这里关于复兴的观点与两个广传的观点不同。1)灵恩派认为教会复兴主要在于圣灵特别的(extraordinary)运作的加增(神迹、医治、启示)。相比之下,这里的观点认为复兴是圣灵通常的(ordinary)运作的恢复(使人认罪、确信恩典)。2)基要派的观点认为复兴只是传福音活动特别活跃的时期。这种观点可以追溯到查尔斯•芬尼(Charles G. Finney)的作品。
4、Richard F. Lovelace, Dynamics of Spiritual Life: An Evangelical Theology of Renewal, Downers Grove, Ill.: InterVarsity Press, 1979, p.101.
5、Richard F. Lovelace, Dynamics of Spiritual Life, p.211-212.
6、Martin Luther,A Commentary on St. Paul’s Epistle to the Galatians,(Philadelphia: Smith, English & Co., Miller & Burlock, 1860), p.206。较新的翻译见Martin Luther, “Lectures on Galatians 1535, Chapters 1–4” in Luther’s Works, volume 26, Jaroslav Pelikan编译,(Saint Louis:Concordia Publishing House, 1963),91页。
7、参考Timothy Keller, The Prodigal God,(New York: Dutton, 2008)(中译:提摩太•凯乐,《浪子的上帝》,何新东译,《教会》2010年第5期,2-9页——编者注)
8、这段对话基于理查德•卢卡斯(Richard Lucas of St. Helen’s Bishopsgate Anglican Church, London, UK)的讲道。在《浪子的上帝》中也被引用。
9、C. S. Lewis, The Screwtape Letters(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 1961),ix.(中文版:鲁益师,《地狱来鸿》——编者注)。
10、爱德华兹没有鄙视普通伦理道德。他认为普通伦理是上帝用来在世界上限制邪恶的主要方式,因为它使大多数人讲真话、不偷盗、守信用等等。然而,爱德华兹不希望基督徒满足于此而不去培养真正的美德。
11、爱德华兹在《种种观察》(Miscellanies)和他的伦理学著作《论真美德的性质》(The Nature of True Virtue)、《博爱及其果实》(Charity and Its Fruits)、《上帝创造世界的目的》(Concerning the End for Which God Created the World)以及《论宗教感情》(The Religious Affections,或译《信仰的深情》)中讨论了普通伦理和真美德的问题。
12、Martin Luther, A Treatise on Good Works, Part IX. (Middlesex, UK: The Echo Library, 2007),p.23.
13、“任何人,只要任何时候不相信上帝……而是以其它东西或以他们自己来寻求上帝的喜欢,就没有守这个诫命,且真正在崇拜偶像,即使他们守住了其它所有诫命。”马丁•路德,《论善功》,第五部分,23页。
14、 Donald A. Carson, “The Gospel of Jesus Christ (1 Corinthians 15:1-19)” , The Spurgeon Fellowship Journal Feature (Spring 2008), 10. 参考网址http://www.thespurgeonfellowship.org/Downloads/feature_Sp08.pdf,(accessed June 25,2009)。(中文译稿见http://www.akow.org/topic_detail.php?id=2——译者注)
15、同上,10页。
16、同上,10页。
17、同上,11页。
18、Lovelace, Dynamics of Spiritual Life, p.101.
19、这本身是一个巨大的题目。要继续研究,我建议初学者阅读Bryan Chapell的Christ-Centered Preaching: Redeeming the Expository Sermon(Grand Rapids: Baker Academic, 1994, 2005)。
20、见C. John Miller, Outgrowing the Ingrown Church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86, 1999)第98页以及之后的内容。
21、Lovelace, Dynamics of Spiritual Life, p.14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