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年起,在美国有许多福音派人士,开始把自己和基要派划分开来,他们一方面持守基要派对圣经的默示与权威性的保守态度,一方面弃绝基要派对文化与社会议题的漠不关心。他们称自己为新福音派(neo-evangelicals),以卡尔·亨利(Carl F. H. Henry)为首,在葛培理(Billy Graham)的支持下,一九四二年创办了国家福音联盟(NAE),一九五六年卡尔·亨利离开富乐神学院,接受《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杂志的主编工作,从此该杂志成为新福音派的发言管道。卡尔·亨利的重要贡献是他在一九四七年出版的书:《现代基要派的良心不安》(The Uneasy Conscience of Modern Fundamentalism),在书中他指责基要派是“现代版的祭司与利未人,对受苦的人类视若无睹……基要派只敢痛责个人的罪行,对社会的邪恶与不义却不闻不问。”这本书在福音派教会中,像一颗炸弹爆炸开来。它唤醒了一些福音派的领袖,看见福音派已经偏离了圣经对社会公义的重视,已经失去了像主耶稣一般,对人类需要的敏感与怜悯。卡尔·亨利指出:“现代人的危机,基本上不是政治、经济或社会危机,而是信仰危机。只有福音能真正解决人类的问题,但是福音的传扬,必须落实在现代人生活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体系。”现代城市的娼妓、吸毒、酗酒、失业、色情、性病泛滥等问题,诚然不是任何一个地方教会有能力解决的。教会因此袖手旁观,除了忧伤的祷告以外,无能为力。卡尔·亨利提醒教会,神借着先知以赛亚对选民及犹大国的责备,岂不也是今日对我们的责备:
到了一九八九年,在马尼拉举行的第二届洛桑会议,社会参与在宣道事工上终于获得正式肯定,不是仅仅依附在福音事工之下,乃是与传福音同等重要、并行不能分割的。洛桑宣言中呼吁基督教会以全人的服事,向全世界,宣扬全备的福音。这样大的转变,赛德(RonSider)一九七七年出版的书:《富有的基督徒处在饥荒的时代》(RichChristians in an Age of Hunger),居功不小。作者把富裕的西方社会和贫穷的第三世界,对比成《路加福音》16:19-31节中的财主与拉撒路。他引证圣经中的神是站在穷人那一边的。神的百姓理当主持社会正义,确实地帮助一切有需要的人。他向富裕的基督徒发出挑战,在一个到处还有饥荒的时代,你能多富有呢?富余的该补那不足的,如经上所记:“多的也没有余,少的也没有缺。”他并且强调,在社会的不义之罪上有份,或者参与公司机构的邪恶行为,与个人的不道德是没有两样的。这本书给西方教会带来莫大的震撼。
强调神迹、奇事、圣灵能力等的灵恩运动、第三波运动,在教会中引起相当大的争议。我们姑且不讨论其神学论点是否正确,不过灵恩运动中普遍强调肢体间的扶持、照顾,恩赐的更新,往往能有力地见证基督徒该有的新生命表现。在英国,一年一度于复活节举行的春季收成(Spring Harvest)福音大会,深深影响英国灵恩教会对社会的关怀。这个福音训练营的目标为:“装备神的子民,在教会社区里,彰显盐和光的功能。”早期的支持、参与者多来自灵恩派。这样的门徒训练目标,很自然地就结台了社会行动和宣道事工。在英国,另一个不属于任何宗派的基督徒鱼的团契(Ichthus Christian Fellowship),更是鼓吹地方教会对社会行动具体参与。他们鼓励会员,开放家庭给需要帮助的人,如酗酒的、吸毒的、精神受创伤的;他们为长期失业者提供转业训练;在社区开办休闲中心、托儿所,甚至开办社区银行,提供无息贷款给低收入家庭渡过难关;他们办青年人住宿中心,并提供门徒训练;为老人、盲人服务等等。这些事工都是由教会会众或家庭团体,针对个别社区需要来办理。像这种方式的见证,不知带领了多少人归主。团契创始人罗杰·弗斯特(Roger Forster),同时也是英国眼泪基金会的副总裁,举例说,一个老妇人的房子,遭受水患,团契帮忙她清理善后。没几日,老人的孙女来敲罗杰的门,她问道:“你们就是帮我祖母清理房子的人?我也想要认识这样的基督教信仰。”这就是基督的爱在行动中的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