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艾得理已无法再压抑前往中国宣教的渴望。他出生于一个特别的基督徒家庭,父亲是向犹太人传福音的宣教士,母亲家境优渥,他们的心愿是儿女皆能成为宣教士!中学时期,透过戴德生的传记、盖落洼的《神迹千里》,他看到中国的需要。他原本打算中学一毕业就直接去中国,但祷告后他还是踏实地先进入剑桥大学,但利用入学前的八个月到宣教士训练营(Missionary Training Colony)受训。
1941年,艾氏夫妇返回英国述职休假。他们确实需要好好地休养一番。艾得理希望休息后能立刻回到中国,长年的相处让他认同这片土地。在战火中,他看到远离家园的难民、流亡的年轻学生,也看到坚守信仰的中国信徒,他对中国的负担更加强烈了。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让回归中国变得遥遥无期,此时适逢美国校园团契(Inter-Varsity Christian Fellowship)刚刚起步,鉴于艾得理在剑桥团契的经验,内地会派他前往支持,不但坚固各校团契,更要在当中传递宣教负担。当美国校园的事工渐上轨道,他又获邀回到英国,负责内地会的代祷事工,特别是搜集、公布关于中国的消息。
1956年,艾得理一家终于重返亚洲,他们落脚于香港——这座城市有着英国的色彩、中国的底蕴,在亚洲快速现代化的浪潮中扮演先锋。艾得理的新职务是国际学生福音团契(International Fellowship of Evangelical Students)的远东区总干事,他要在十多个新兴的亚洲国家中,促成校园团契的诞生与发展。光是在香港,艾得理就有一堆做不完的工作,他先鼓励香港大学的基督徒社团装备起来,成为校园中的福音基地,又推动福音阅览室,成立毕业生团契、护士团契、教师团契,让学生起来服事学生。
新的挑战很快又找上了艾得理。撤出中国以后,内地会将服事对象扩展至亚洲的各族各民,1964年,正式更名为海外基督使团(OverseasMission Fellowship, OMF)。经过多年的观察,使团的亚洲工场主任李亚农(Arnold Lea)看到亚洲地区神学教育的困境,神学院数量不足,而教学内容时常无法切合工作现场的需要。于是李亚农找上了艾得理,提议创办一所特别的学校:有知识学习、有实际服事、师生同过团体生活、重视学生的灵命塑造,目的是栽培出能投入服事的工人。这所学校叫做门徒训练中心(Discipleship Training Centre, DTC),它仅招收约二十名学生,老师学生都必须集体住宿、一同生活,课程安排也不同于一般西方学术导向的神学院,而是以亚洲服事现场的需要为安排主轴⋯⋯这是一个大胆的实验,艾得理毅然走上这条无人走过的路。作为创办院长,他为中心的建置与风格奠下基础,并且亲自挑选、邀请学生,与学生一同在跨文化的群体生活中挣扎、成长。多年来,门徒训练中心为亚洲教会栽培了无数工人,依然持守最初的感动,塑造合乎主用的门徒。直到今日,中心大楼的横梁上面,仍然刻着醒目的一行大字:“与主同在,任主差遣(To be with Him and to be sent out)”,这句话出自马可福音3:14,是艾得理留给中心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