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信仰不是个人的心理作用可以产生出来的,因为这个信仰的内容有许多是违背人的意愿的;基督徒的人格也不是可以“改造”出来的,而是另一个新生命的“再造”,因为修身养性只能对原有的生命作“量”的改进,但一个外来的新生命则是“质”的改变;最后,基督教信仰有别于其它绝大多数宗教的地方,就是在于它的信徒不是信奉一套理念,一堆教条,或一个理想,而是信一位有位格的神(A God who is a Person)。因此,基督教信仰不单是一套信念(A set of Beliefs),而更是一种位格际的对交关系(A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换句话说,基督徒所信的是一位活的、会与人交往的、有主动性的神。把这位“神”去掉,只要剩下的好处,就完全失去了基督教的实质。这样的“信徒”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他才好,但他一定不是“基督徒”。
1、重生是神的工作,不是人自己努力的成果。英文的“To be born again”是个被动语态。母亲生孩子,孩子是被生下来的。若公公婆婆急于抱孙子,儿子媳妇却想晚一点生孩子,老人家总不能怪责孙子为什么不努力出世吧!同样,重生是神作主动的。祂什么时候,要重生什么人,不是你我可以决定的。耶稣说:风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吹,我们无法知道,但是我们可以感觉得到它所带来的后果。神的灵就如风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当祂在人心里作工的时候,被重生的人当时也许察觉不到,但事后会发现自己与以往大大不同了。而在旁的人则也能从这人生命的有形改变而得知圣灵无形之工作的实在。
基督教的信仰不是盲目的!《圣经》所讲的“信”是有内容的。真知识和真信仰是分不开的。常有非基督徒的朋友问:“根据基督教的信仰,你们怎么看安乐死呀?同性恋呀?民主自由呀?甚至外星人呀?……”人们以为信仰的内容就是对具体事物的一套套系统化了的看法。但这不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基督教所讲的信仰是“对上帝本身的认识”(Knowledge of God Himself)。当基督徒知道自己所信的上帝是怎样的一位神,有怎样的属性、怎样的权能,要求信徒与祂建立怎样的关系,将来要怎样对待这个世界……那时他自然会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来处理一切具体的事件。
中文的“认”有两种意思,一是理性过关了,所以承认这是真的(Giving mental assent);二是行动的表现,即在众人面前作出宣告(Giving public announcement or proclamation)。基督徒在传福音的时候,常听到对方这样回答:“其实这信仰是不是真的不要紧,只要……就行了!”
要知道,“信”是与神(一位有位格的神)的对交关系。你信不信民主能带来进步,是一回事;但你试试告诉你的父亲:“我的心真的相信你是我的父亲,但如果我家人问起来,或者有别人问到,我不能认你。”行吗?耶稣说,我们若在人面前不认祂,祂在父面前也是不会认我们的。Faith is acknowledgement of the Truth and building up of a relationship!
在前两章,我们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原则:一个罪人的得救,不是他凭着自己的努力而能够产生出来的结果,而是神采取了主动:他借着圣灵重生了我们,赐给我们一颗能够对他有所反应的心(见上一章,10页),又把关乎他自己的真理(Knowledge of Himself),启示在我们心中,以致我们得以信,并且叫我们的信心有根有基(见上一章,13页)。这样,一个人由“不信”到“信”,乃是体验了一个有内容、有行动、有实质转变的经历。
为什么要这么麻烦呢?难道神不会做快餐吗?Our God is a God of Planning!世人看重结果(Product),但神看重过程(Process)。要是我们认清这一点,明白那位定意要我们得救的神,也是一位与我们同行救赎之路的神,我们传福音的心态,以及对待自己灵命的心态也会变得正确些、健康些。
我们要问一个问题,既然这是一段争战的过程,那么有没有人会中途战败而至终放弃信仰呢?若有,他们是不是先前得救了而以后又再不得救呢?若没有,我们又怎么解释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的真实个案呢!而最重要的是:我怎么知道我自己是最终一定会战胜的那一位呢?自然,这里所引介出来的,乃是圣徒是否可以坚守信仰、忍耐到底这个大题目了(i.e. The doctrine of Perseverance)。
“The Doctrine of Perseverance”被华人教会称为“一次得救,永远得救”的教义。有时我想,这句话之所以在华人教会中引起争辩,除了神学因素外,很可能还有语文因素。如果这话改为:“上帝一次拯救,信徒永远得救”,也许较合逻辑些。如果你认为圣徒可以坚守忍耐到底、不至中途失丧这种论调,只不过是人逻辑推理出来的“神学理论”,那你就错了,这不是“理论”而是“《圣经》真理”。别的不讲,就让我们来看看耶稣自己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