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司布真的一生,只能以神的恩典来解释
查尔斯˙司布真(1834–1892)任职大都会会幕堂(Metropolitan Tabernacle,早期称为新花园街教堂[New Park Street Chapel])的牧师38年期间,他的生产力超出常人。他在大都会会幕堂及其他地方每周讲道10次。他在主日下午及周间晚上带领各项福音活动。这位牧师也支持伦敦市区教会的许多机构和活动:一个孤儿院,一个基督教出版社,几个贫民收容所,以及许多福音性质的社会工作。司布真创建大都会会幕堂的传道人学院,经常与学生互动。教会与学院都积极参与在中国、印度、非洲、及其他各地的宣教事工。
这样的生产力,竟然是出自一个频繁遭受痛风之苦及各样其他疾病的身体。更糟糕的是,他常年与低沉黑暗的忧郁症挣扎。清教徒和司布真自己称这个灵性疾病是抑郁症(melancholy)或「灵魂的黑夜」。汤姆˙纳透斯(Tom Nettles)在2013年出版的《司布真传记》中,称这位英国最伟大的牧师为「活生生的苦难神学」(aliving theology of suffering)。确实如此。
扎克·艾斯怀(ZackEswine)的新书《司布真的哀愁——苦于忧郁症之人的实际盼望》(Spurgeon’s Sorrows: Realistic Hope for Those Who Suffer fromDepression),审慎地引用司布真的讲道内容,来概述他与忧郁症的挣扎。并且使用这位传奇牧师作为个案研讨,也作为指导手册,帮助基督徒面对这个极为普遍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