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41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我国正起草教改纲要 涉及3种高考改革方案

高考有谁不择校?

在有能力上大学的前提下,给个大学就去上,有这样的家长和学生嘛?美国也是这样吗?

考王爸爸转过来的文章,有个潜在的前提,如果文中鼓吹的都成立的话,那么这个前提是那些负责自主招生的人都是有操守的。当今社会风气下,有多少父母对这个前提成立的可能性深信不疑?如果自主招生面逐步扩大,有没有一批教授能对进去的学生素质的考评做到宽进严出?
做不到宽进严出的话,大学跟中学又不一样,又没啥升学率考评,放一些“低分高能”的学生到社会上,这些靠背景而“高能”的学生又可以“靠自己能力”找到好工作,最终结果,是失去教育体系对学生素质的鉴别功能,也堵塞了底层人上升的通道。这对一个社会的稳定是有着极大的危害。中国的父母可以忍受自身遭遇的不公,但很少有人能忍耐孩子在教育机会上的不公平。

要学美国,那么做戏做全套。表搞什么自己学校招生、自己学校监督的那种东西。

高职院校跟普通高校区别招生,这是不错的划分。但具体效果也在具体操作。如果这个划分比较成功,那就解放了适应职业教育的孩子,也解放了普通高校。否则,普通高校在精英教育和技校教育中两边不着靠。国家以前的高等技术人才的基础教育由高校承担、职业教育都是由国企承担。现在全甩给孩子和高校,这是有问题的。.

TOP

一部分的“高分低能”是怎么造成的

既然有听众,我就再啰嗦几句。

很多人质疑应试教育会导致“高分低能”的出现。此话不假,但这个现象不宜过分夸大。撇开个案,高分高能是规律,否则直接取缔考试好了。高考试卷鉴别学生学习能力是比较可信的。考王爸爸转载的文章里,居然有人大言不惭地说“相差30分能力相差无几”。相差30分,就学习能力、学习习惯而言,是有明显差别的。这种论调,让我想起几年前有人大言不惭地说教育应该产业化。

为什么有“高分低能”出现呢?这些“高分低能”的人中固然有一部分确确实实是高分低能,不能自主地学习、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等等。但是,有一部分“高分低能”也是社会转型的牺牲品。

以前的高校教育是精英教育,注重基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而职业技能教育主要是由国企完成。当然,从国企那里得到职业技能教育也是有代价的,那就是不能自由流动。后来由于国家思路的转变,造不如买,买不如租。在此思路之下,自主研发的职位迅速萎缩,即使有这种职位,多半在外企,而且还不是核心技术的研发。那么学校里基础扎实的孩子,如果没有合适的研发职位,则失去了学校社会合理衔接的机会。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一些全力投入本专业研究的学生,在社交方面不说欠缺,至少也不是强项。让他们自己在一个大转型的社会中自行谋求完善自我的机会,是比较困难的。中等的学生可以做维修、专业差而交际好的学生可以攻市场,唯独深入钻研以设计为己任的学生,只有外企研发部门、出国、高校(以目前高校的科研风气能否待得下去也是问题)、自主创业(这个要求孩子必须同时具备高超的社会活动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只有极少数孩子才具备)几条路。当一些基础知识扎实的孩子,没有找到合适的职业技能提升机会之后,荒废几年,就成了“高分低能”。

这是一个错位的年代,家长应当及早给孩子职业的教育和引导,提醒孩子早一点确定职业方向并在学好基础知识之外密切关注职业技能教育的机会。靠高校,高校是不能胜任的靠企业,没企业愿意在这个急功近利的年代做这件事情。美国高校的职业教育大多靠的是学生团体、社会团体以及一些有责任心的企业,这在中国还远不完善。其实很多“高分低能”的孩子不是真的低能,而是缺乏适当的衔接机会。因此而浪费了以前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都是极大的损失。

以“高分低能”为借口而大开方便之门,是埋下社会动荡的“隐患”。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09-8-8 20:24 编辑 ].

TOP

回复 18#家有考王 的帖子

呵呵,考王爸爸客气。我看了一些你孩子成长的经历,也是很有启发,谢谢!

很多家长追问你是这么培养孩子的,我的感觉是你儿子资质很好,而你做爸爸的,很明智地没有事事亲为。你的最成功之处是没有担任你孩子的教导员,而是啦啦队员。这恰恰是一些资质高的孩子的父母难以做到的。资质高的孩子哪里是手把手教得出呢?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09-8-8 21:18 编辑 ].

TOP

结合《十万进士》谈高考

前面有个1215妈妈推荐了一篇余秋雨的文章,我看了一下,这里谢一下。总体感觉还可以,但是有一段文字我是不赞同的。科举固然对人性有很大的扭曲,但科举选出来的状元,无论有无搀水,都不是闹着玩的。余先生知识渊博,但他大概没有看过科举考题,想当然地以为科举考中的书生的全副本事就是吟诗作画,以娱闲情。因此,余先生推导出考出状元的书生是不能够经世济民的。他不知道金榜提名的书生也是要在地方政府接受一个阶段的rotation,里进行“职业技能教育”的。

余先生对科举考试范围有大误解。清代科举的考题分成“经史子集”四部。经部和史部的分量最重。史部的题目最难回答,比如某朝某代的某种税制的成因以及后果分析、某朝某代的民族政策跟另外一个时期的民族政策有什么不同,优缺点在哪里?

我看过末代的科举试卷,不好意思,有些题我都看不懂,更别提回答了。虽然本人学的是理工,但好歹在大学里辅修过所有中文系的专业课,并通过了论文答辩。以本人的中文水平,不算好也不算太次。但是在科举试题面前就这么个不能完全读懂题目的水平

这个难度系数比之今天的公务员考试难度若何?想必大家心知肚明。

转而谈论高考。这里的爸爸妈妈们(包括我自己)十分推崇美国中学生的海量阅读、批判性阅读,推崇美国高校入学面试题在社会学方面涉及的深度广度,其实我们以前的科举试题跟美国的试题有点象哎~~错! 是美国的试题跟俺们的科举试题有点象哎~~~~ 。如果一个孩子能科举试题解答得不错,相信他却修习西方的政治学、经济学、西方的历史,应当具备绰绰有余的基础。

对于高考,我个人的态度是数理化难度足够,而且试卷的难度梯度也是不错的。高考考得好的孩子,到大学里学理工科,那基础是够用了的。但是语文试卷太简单,历史就更不用提了。上面有爸爸妈妈说如果只考语文和数学所学面太窄,这个我是这么看的:窄不窄看你怎么考、怎么学。仅仅语文一门,要按经史子集、古今中外来编排的话,就能学得非常宽。

在旺旺上,看到一个爸爸的发言,我很赞同。这个爸爸的名字我记不清,他说的话还是记得的。他说语文分两种,一种是感性文学、一种是理性文学。后一种包括了经济、社会、政治、历史诸多方面的内容。余秋雨先生在感性文学中悠游自在,但是把传统的语文的教育仅仅等同于吟诗做赋就太狭隘了。

正是因为我国对语文学习的弱化,使得语文的功用仅仅局限于语言的学习,这是令人遗憾的。语文的功用至少有三:语言的学习、了解自己、认识社会。如果弱化了后两者,很多学生从事社会性工作方面能力欠缺,从事理工科工作方面难以更好地发挥基础扎实的优势。

目前的高考肯定是有缺陷的,怎么改,我非教育专家,提不出系统性意见。但是我能看到一个明显的缺陷,那就是语文考试太容易了,作文题目太小儿科了!那些数理化强的孩子的家长,当多多引导孩子多学习中国历史,多阅读外国的经典。有条件的,亲子之间可以讨论一些政治经济方面的议题。没条件的,孩子自己写读后感。不要把顺利通过高考看成是多么大的成就。高考不是龙门,高考只是一个横杆,虽然你游刃有余地跃过去了,但这个横杆实在是不高,不值得多么骄傲。要明白这个教育、这个选拔的弱点在哪里,自己通过自学弥补它。.

TOP

一不留神居然有花戴,谢谢给我洒花的朋友们 ,呵呵,让我想唱:姐儿头上戴着杜鹃花呀~~~~~~~~

考王爸爸说的是这么回事。虽然我大学里也热衷于参加辩论赛,但是现在的我基本不看辩论赛了。辩论跟演讲是不同的。演讲重思想,辩论重技巧。真理并不是越辩越明。辩论对于年轻学子造成的影响是太注重胜负,而不是问题本身。以考王的记忆力、逻辑能力、反应速度,辩论上占个上风不是难事。但在那种题目占上风,于考王本人没有什么提高的地方。考王应当把他的聪明才智发挥在解决具体问题上面。所幸考王已经走出国门,不会轻易陶醉在这种小儿科的胜利上 。.

TOP

感谢诸位父母

要是大家知道我家囡囡开学才上小班,我这个闲极无聊的妈妈就跑到高中版块来胡言乱语,一定会晕死!

不过因为在旺旺上得了很多好处,免不了想投桃报李。感谢旺旺,让我读网笔记已经有几十页厚。感谢诸位父母,比如:不二周助、考王爹、H爹、007及其帖子里一班老茶客、子玫妈妈、云雀等等一干热心父母,让我育儿从一个人的刀耕火种迅速进化到社会化大生产

俺是这么认为地,育儿是个系统性工程,只有大孩子的父母有经验也有教训,更值得看。现在大多一个孩子,小孩子的父母大多还在摸索,信息多,但经验未必足。so,我就跑到高中版块来潜伏 ,当然得感谢F娘的努力

以自己曾经在高校授过课的经验提一点建议,如果对大家有用,也算是尽了一点社会责任心。美国的家长经常互相帮助教育他人的小孩,同时也让自己的孩子多听听不同行业的成年人的经验教训,从而弥补家长个体的知识结构的缺陷。提个建议,高中的家长一联络,不要只是妈妈们在一起讨论育儿经,应当多邀请爸爸们参加。爸爸们多半不是在一个领域工作。这就是非常好的了解社会的资源,利用起来。每次聚会,几个爸爸应当想好一些topic,讲的是有关自己工作领域的事情,包括这个领域应当具备哪些基础知识,需要哪些实践过程,是社会的哪个组成部分等等。如果每个爸爸都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来宣讲,这也为自己孩子打开了了解社会的一扇窗户。这对孩子的成长比多考几分重要得多。.

TOP

引用:
原帖由 家有考王 于 2009-8-11 15:28 发表 \"\"

小儿确实看淡名利了,放弃伯克利、哥伦比亚等四家名校,去了UIUC这个孤陋寡闻的我过去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学校。
呵呵,UIUC是个很好的大学。不过以考王的专业,加大圣地亚哥分校也是很好的。

国外大学的社团活动很多,有学术团体,也有社会活动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很有好处。以考王的能力,应当拿出十分之一来了解社会。其实考王的经历和专业和我以前的有些相近,做学问的地方也满复杂的。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就有人情和政治,美国也不例外。.

TOP

引用:
原帖由 vivianda 于 2009-8-12 10:32 发表 \"\"
非一朝一夕能改观的,中国的教育,难呀
说得是。不过人是活的,总不能无作为。学校就是个大众食堂,官方的考试选拔也是着眼于大众,这都是无可厚非的。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有特殊的才能,只好父母因材施教,或者另外延请名师。食堂只供应米、面、猪肉。俺们做家长的工作之余就去河沟里摸点鱼虾去自留地种点地瓜给孩子补充营养。国家只考查孩子的肌肉是否发达,我们就再检查检查孩子柔韧性如何?坚持性如何?

家长的教育对学校的教育应当起到补充的作用,这样才能出一个高分高能的孩子。.

TOP

引用:
原帖由 vivianda 于 2009-8-12 12:39 发表 \"\"
是呀!龙应台感概她的孩子可能“平庸”,不知她想过没有,人家优秀的孩子,家长是如何付出的。看看周围,父母两人都孜孜追求自己事业发展的家庭,孩子出挑的很少。
还好吧,路子对,不用付出太多的。优秀的孩子决不是手把手护航护出来的。小的时候要多花精力,养成好的习惯。家长摸虾挖红薯的时候带着小朋友,让他学学是怎么从外界自己寻求食物的。他会摸鱼了,没准还能摸条大的跟你分享。
孩子自学能力逐步成长之后,家长多了一个可以研讨各种问题的朋友,而不再是家长单方面付出了。家长说不定还会被孩子带领着焕发第二春,呵呵,幻想中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09-8-12 13:03 编辑 ].

TOP

跨学科关键看孩子素质

我以前读书的地方,顶尖的工科、理科学校毕业的学生都很多。总地来说,各有优势,各有欠缺。理科生思维比较发散,吃虾的时候都忙着算先来后到的人抽到大虾的概率。工科生注重方案的可行性,别人提一个想法,他们一般就在脑子里想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实践这个方案。

理科生比较天马行空,总体的动手的能力不如工科生;工科生比较侧重于实际,可行性差的东西想都不会去想,思维比较局限。

但做得最好的两个学生,一个来自工科一个来自理科,都不是顶尖大学毕业的。工科的来自华中理工,理科的来自南大。这两个人,都注重补足自己的不足。南大的那个当初是上海市高考状元,但他一进实验室,就开始敲敲打打,拼拼焊焊,没事就给我做小工。实验室里很多仪器、零件,外面都是买不到的,都是要自己设计,自己动手的。现在他在耶鲁做得比较好。那个工科的,做实验的空隙就忙着抓人跟他讨论文献,实验的夜班也是在看文献,看完就跟我们搞脑子。他的思维一点儿也不局限,非常发散,结合了他强大的实践能力,在一群学生中非常出众,他现在是一个公司的合伙人。

必须提到的一点是,做科研,压力大,竞争大,失败多。很多人在国内也好在国外也好,都变得压抑,心态不好。我说的这两个人,自信,有合作精神。有错误,导师来责问,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平时一点点休息时间喜欢各个实验室窜,给别人当当小工,在思维上跟别人玩玩左右手互搏。“得道多助”,最终自己成为一群人中最优秀的。不搞“个人英雄主义”的人成了真正的英雄。

说到底,还是做人的成功。.

TOP

不好意思

引用:
原帖由 嗲虫妈 于 2009-8-13 11:53 发表 \"\"
这位水兄,很敬重你的言论,不过,不好意思纠正一点,发表感性文学和理性文学言论的人是我,不是一个爸爸,是一个2岁女孩的妈妈。
我和你一样,主修理工科,不过对文史有着与生俱来的浓厚兴趣。要不是当初我所读的那 ...
不好意思,嗲虫妈,我看帖子,一般看观点,除非某个爹妈喜欢发言,发的主贴多,我才会注意到发言者的姓名 。真是不好意思,张冠李戴了!我从旺网上学到了许多,却没能记住很多帮助过我人的名字。这里一并致谢了!

前面有些父母很客气,夸我。真是汗颜!我虽然不愿意当体制内的教师,但是我还是喜欢用自己一点有限的经验为后来者铺路。以后不要这么客气地夸我,我这个人一被夸就晕 ,分不清东南西北

我并不后悔自己学习了理工(理和工都学过),理工科的实证精神是令人受益的。并且理工科的东西学好了,去学文科,对于批判性阅读的能力的培养是有相当的好处。只是感觉大学里文理不应当分那么清楚,好的大学更因该要求学生文理兼修。.

TOP

回复 124#兔子的姐姐 的帖子

霍霍,英语在科研上的重要性不亚于数学。
无论中外,水平高的科研单位,一进去,阅读英文文献就是基本功。此外,用英语写文章是基本任务。

我赞同你的观点,以正确的方法花时间学英文,是需要的。.

TOP

回复 126#wm007 的帖子

不止是语文吃时间,英文一样吃时间。只是中学的英文考试就跟小学的语文考试一样简单,努力一下可以见效果。等到考试难度的增加,一样会发现英文吃时间。

但是英文和语文如果从小基础好了,非但不吃时间,而且为数理化的学习腾出大量时间。因为语文和英语一旦基础强了,不需要怎么花时间,就可以考得很好。

我的观点是,语文的教育,重点是在幼儿园(侧重于孩子多听、多说,丰富词汇)和小学。英文的教育应当在小学、初中多花时间。这两个基础打好了,高中应当腾出手来主攻数理化。如果到高中,语文和英语的基础不够好,英语还可以再多花一点精力,语文就跟着老师学吧,也别花太多精力了,对付高考,还是突击数理化有效。.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