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7个人次参与评价】

[求助] 孩子不喜欢课外书,如何引导?

回复 2#兔子的姐姐 的帖子

名著阅读是分梯度的。《西游记》适合孩子读,《红楼梦》就未必。《野性的呼唤》适合孩子读,但《百年孤独》则未必。

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的书籍,同时选择孩子感兴趣的主题。

从兔子姐姐表述来看,您的孩子还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

用简易的感兴趣主题的名著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从而培炎阅读习惯。在此基础上,提升阅读能力,最终到达自主阅读的状态。.

TOP

回复 6#兔子的姐姐 的帖子

从兔子姐姐的表述来看,你的孩子喜欢消遣阅读,而不喜欢思考性、乃至批判性阅读。我说得直接一点,希望兔子姐姐不要介意。你的孩子有一定的思维惰性,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必须循序渐进。

以你孩子的年龄来看,她应当到了情窦初开的年纪。很多父母对此如防洪水猛兽。我的观点不同,父母再防,上海这个地方,有的是地方给他们进行青春期诱导。我的意见是,有太多的名著以爱情为主题。与其让那些低级的书目杂志、混乱的广告给孩子以诱惑,不如大大方方地用名著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教育。引导孩子阅读以爱情为主题的名著、诗词。和孩子一起读,跟孩子讨论。一方面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人生观,另一方面让孩子知道名著是跟生活息息相关的,喜欢读品位高的书。.

TOP

引用:
原帖由 兔子的姐姐 于 2009-8-14 14:26 发表 \"\"



是的,是的。我的孩子是个很外向的孩子。思维敏捷,反应迅速 -- 但是没有深层思考能力。

所以,加强阅读是唯一可以改变她的方法,这也是我很着急的原因。因为现在如果不养成习惯和爱好,那么可能以后更加困 ...
兔子的姐姐:呵呵,女儿是有优点的,你这个做妈妈的更不能急了。思维敏捷的孩子容易毛糙,有时静不下心来深入思考,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这种孩子往往个性很强,逼不出来的。还是从长计议,迂回战术。

《红楼梦》正是因为描写细致、结构宏大,才不容易读懂。全书几百号人物,某人是某人的表亲,某人是某人表亲家的佣人,某人是某人表亲家的佣人的丈夫,这么多关系是一下子能理得清得嘛?选读本的时候要注意语言风格和书本的框架结构。有些名著,是贵族写的。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语言修饰多,结构复杂,善于铺陈。这种书不适合性子急的孩子看。《红楼梦》就是这种书。

选取一些底层人写的书,人物较少、情节跌宕起伏的给孩子看。比如大仲马的、杰克伦敦的书。你的孩子一定有她感兴趣的方面,根据她感兴趣的东西来选择读本会更好。孩子看了书,让她跟你讲故事情节,你提问,是非常好的引导孩子读书的方式。

另外我很赞成楼上子玫妈妈的一个观点:限制消遣类书刊。这种简单的书刊多了,孩子更容易有思维的惰性。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09-8-14 15:15 编辑 ].

TOP

回复 23#兔子的姐姐 的帖子

你这个妈妈强的!

俄国人的书,最头大。难怪你女儿不肯看了。光那么一长串人名就让人发晕。俄国人的名字,法国人的长句子,我是最头大的。《战争与和平》偶当年也是耐下性子,生啃下来的。大学里为了交论文,看《追忆似水年华》可是刻苦了整整一个暑假,感觉比《微机原理》还难懂。要做笔记的,否则根本看不下来。当时的速度还记得,一个小时10页,基本跟《微机原理》一个速度。就算是在此基础上,去啃《罪与罚》,啃得那个费劲!老实说,《百年孤独》还是比较引人入胜的,可读性强,比《战争与和平》容易看得进去。

你给孩子读点儿美国人写的书吧。美国人的书,书卷气不强,容易懂。其实孩子刚刚看完的《暮光之城》也是不错的。少年儿童文学里面也有很多名著。《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就获得过诺贝尔奖。

在大量阅读名著中较通俗的作品之后,孩子阅读能力会提升,审美品位会提升。在让她看看难一点的名著好了。.

TOP

回复 31#兔子的姐姐 的帖子

咹?人跟人真是不一样

《百年孤独》我是从头一天下午开始看,熬个通宵,看完了,那时我17岁。《追忆似水年华》花了整整一个暑假,光前面那个长长的序,就记了两页纸笔记,那时我19岁。前者语言比较干练,读过前面50页,后面就进入状态,读得很快了。它很吸引人,至今还记得其中的魔幻手法:雷贝卡的父母的骨殖多年以后在袋子里仍旧咔咔作响。后者的长句子让我实在是看得累 ,只是英文水平不够,否则想换成英译本看了。据说这部一共7册的书将会由一个人完整地重译一遍,希望读起来不要再象旧版那么凹凸不平

我跟你女儿相似年龄的时候,喜欢看男性视角的作品,包括一些探险的。比如《鲁宾逊漂流记》、《金银岛》、《海狼》、《基督山伯爵》。另外,你也可以让孩子看看一些名人的自传之类的书。.

TOP

回复 42#兔子的姐姐 的帖子

偶当时也是赶鸭子上架 。因为要写论文,偶刚好新买了这套书,就打算要分析似水年华的语言风格及其对主题的表现力。
选了这个题目,我的导师把我说了一通,说这个题目太深,而且容易让中文系的那些老先生刁难,让我换。那个年纪都是愣头青,想想还有什么难读的自传嘛?不肯换,就只好生啃了

我赞同你的关于课外阅读的目的的表述。除了你说的那些好处,啃大部头,对理解力的提高也有好处的。啃完似水年华,做了分析之后,无惧自学别的书。哪怕是理工科的书,只要里面的数学没有超过工程数学的范畴,看起来不费劲 。.

TOP

我会引导我的女儿读名著

之所以有此坚定的观点,是因为我从名著中受益匪浅。

本人先天条件很一般,一不漂亮、二不温柔,幼年时性格还比较内向,整天不说话,除了数学天分好一点外,没有任何起眼的地方。幸亏我老父当年坐着时光穿梭机跑到现在的网上看到:如果一个女人不漂亮,那就一定要有气质。老父为了以后能把女儿嫁出去,就开始逼我念书。当然他比较辣手,在某个阶段适得其反,这是我反对逼孩子读名著的原因,手段还是和缓一点效果好。老父的一句口头禅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俺在十岁的时候被逼着背诵俺根本没感觉的爱情诗,比如:长恨歌。但是,也是父亲这段时间的强逼,使得我拥有了自主阅读的名著的能力。在十三岁之后自己选择阅读书籍。

很多人对名著有误解,认为名著跟生活不搭界。其实不然。我是个先天情感发育有障碍的人,批评和表杨不能让我改变一点点表情。但是,在我的少女时期,藏在我脑海里很多年的古典诗词帮助我父母对我完成了情感启蒙,使我在青春期终于拥有了一点细腻的情感。《十日谈》之类的书籍帮助我父母对我完成了性启蒙。感谢上帝,诸多名著由男性写作。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了解了男性的世界,了解了他们的一些微妙心理。就拿我当年最头大的《安娜卡列琳娜》来说吧,这本书让我对渥伦斯基那一类男性的心理有个初步的了解。至今还记得书中描写渥伦斯基想要冷落安娜的心态:他看到那朵玫瑰花,一心想摘到手。但是摘到手之后,他会一瓣一瓣地剥落那朵玫瑰,直到它在他手中萎谢。从古至今,人的生活方式可以多变,但某些相似境遇下展现的人性是比较恒定的。渥伦斯基这种心理,在当今社会的沙龙里恐怕并不鲜见。名著最大的特点,也是普通读物无法逾越的,就是精确、立体、深刻地展示人性。

父亲的担心在我的青春期烟消云散。在十五岁到二十五岁这十年间,和异性的交往非常顺利。因为谈吐,我吸引了很多异性(这个好像有自吹自擂之嫌 ,但的确是事实),令我自己也感到惊讶。因为能理解异性,准确地把握他们的心态,面对不同层次的交流能把握一个恰当的距离,使得我有很多男性好友。虽然这些男性朋友并不是都来谈恋爱的,但是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的交谈让所有的参与者都受益。和他们的交谈给我打开了一个超越女性世界的窗口,他们激发我去了解政治、经济和军事。

一个女孩子,在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应当怒放,而不是郁闷着等待凋零。生命只有一次,这样的年华是上天的恩赐,每一个女孩经过了十几年的生长才拥有这样的岁月,应当倍加珍惜。这样的青春,我经历过,我希望我的女儿也能拥有怒放的青春。虽然盛况之后,结局同样是凋零,但是对于一个自我意识较强的人而言,唯有体验过盛开,才能无悔而从容地老去。

现在流行女儿要富养的观点,理由是女孩子物质上见识多,则不会轻易被物质俘虏。那么,类似地,一个女孩见识过的出类拔萃的男性并赢得对方的尊重,她是不会轻易在情感世界里迷失。有个朋友,她婚外恋的一个理由就是:婚前没经历过那种被追求的感觉,现在有条件了,我要抓住机会。我无语,虽然不看好她的第二次情感,但是也不得不承认这是命运的一个时空错位的玩笑。去年,同学聚会,一个同学离婚了,她跟谈及她的少女时代,痛悔沉迷于当年的肤浅的言情小说,对自己、对生活、对异性都有深深的误解,这样的误解导致她今天的不幸。

虽然市面上流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虽然父母也为孩子的青春期焦虑,虽然一个人的家庭生活是否幸福(注意,是幸福,不是豪宅名车就可以保证的)比考试分数更重要,但是又有多少父母懂得交给孩子和异性交往的能力?名著是通往人心的一个内窥镜,值得引导孩子去阅读。大部分名著不是给十三四岁的孩子准备的,它们是会在孩子青壮年时期派上用场,这也是很多孩子当时很难爱上名著的一个原因。但是一个十几岁不读名著的孩子,日后很难再去读,很难从中得到教益。现在的孩子,大多愿意延长自己的幼稚时期,社会环境也纵容这样做。但是总有一天,孩子必须自己面对生活。这十几年,社会大发展,生存环境相对要宽松一点,但是这未必会持久。父母应当交给孩子进可攻、退可守的能力。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09-8-28 20:54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Alice妈咪 于 2009-8-28 22:06 发表 \"\"
读了你的帖子,对我有所启发。我女儿九月升预初,很爱看书,尤其喜欢看历史方面的书。在选择阅读书目上,我有矛盾。想让她看名著,可又担心书中揭示的人性的复杂,尤其是假丑恶的一面,她这个年龄不能承受。所以不知 ...
一个爱读历史书的孩子,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都应当不错。历史书能看,怕什么文学书里的人性的丑恶呢?历史书,古今中外,哪部书里面没有伏尸千里、血流成河?哪部书里没有朋友反目、爱情陷阱?人性是有丑恶的,但是逐步让孩子了解真实的人性,是孩子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也是孩子青春期应做的功课。

你举的几本书,如果你孩子阅读能力足够的话,《飘》和《简爱》在初中可以看了,剩下几部,可以放在初中毕业的暑假或者高中暑假来看。

如果有条件,可以跟孩子讨论。如果自己没时间看的话,让孩子看了之后跟你谈故事的情节和她的观点,从而把握孩子对人生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到有效引导。我自己当年读这些书的时候,我父母不跟我讨论,我又找不到同学可以谈论。还是有一点孤独感的。不过虽然有孤独感,但是还是有优越感的,因为有些同学跟我谈她们看的言情小说的情节,我心里是知道这个作者是抄的哪本书的骨架。.

TOP

读名著恰恰是培养明辨是非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虽然并不是读了名著就一定能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是还是很多人通过这个途径做到了这一点,看你怎么读。

名著的效用的体现需要时间。大学里曾经有个男同学,理工科很好,很单纯。单纯也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天赋,只要物质生活有基本保障,这个天赋可以让人以最小的代价获得幸福。某一天,他恋爱受挫。心里想不通,跟我谈女孩子的心理,我说你去看看书吧,我说的不全面。他真的借了一堆大部头刻苦攻读。我问他看了有感觉吧?他说没有,跟做《吉米多维奇》一个感觉。我说那就别看了,他说不行,然后继续自虐式阅读,我让他跟我谈读后感,他又讲不出,根本就没啥感觉嘛。后来大学毕业,他去了John Hopkins,居然开始喜欢泡博物馆、美术馆,也逐渐地了解女性。那时他写信说当初自虐还是有好处的。

说这件比较搞笑的事,并不是提倡自虐式阅读,我的观点是读得没感觉,最好还是换本书。我只是想通过这件事说明有些事情不会给人带来立杆见影的快乐,但是值得为之努力。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09-8-28 23:16 编辑 ].

TOP

回复 67#小猪崽妈妈 的帖子

雷雷妈的文章的确非常好!我过去洒花花了。从雷雷妈的行文来看,雷雷妈本着对孩子浓浓的爱意在引导孩子阅读上下足了功夫,雷雷妈本身也是一个爱思考、有条理的人。

雷雷妈的基本观点,我全部赞同。譬如在培养阅读兴趣的那个阶段,不必过于在乎阅读的内容的深度。年幼的孩子爱读浅思维的读物的时候,提醒他当成一种任务去反复念,念烦为止,等等。雷雷妈的经历,我也曾有过。我中学时候爱吃巧克力,每天必定要一块。我的零用钱不能支持我的消费。最后我想了一个主意,我用所有的积蓄买了十二块巧克力,一次吃完 ,终于吃顶了。半年都不碰巧克力,终于解决了入不敷出的问题 。.

TOP

引用:
原帖由 兔子的姐姐 于 2009-8-31 09:13 发表 \"\"
看了你的文章,很受启发。先献花!

其实我想逼迫孩子读书,原因和你类似,也是从书中得到太多的人生启示,因而感激书本带给我的美好人生。而我阅读习惯的养成是在初中时候,为此,当我看到已经进入高一的孩子,却 ...
小猪崽妈妈推荐的雷雷妈妈的那篇文章值得琢磨一下,手段和缓一点,效果好。
我的同学是一个非常自律的男生,只要定下目标,刀山火海也不怕的。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可以坚持常年13个小时的纯学习时间,同时还兼任社会组织工作。象他这么自律的人很少见,他的方法未必适合其他人。.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