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7个人次参与评价】

[育儿] 如何教育小孩子心胸开阔

有的时候,孩子“心眼小”并不一定是品行问题,有可能是孩子正处于“秩序敏感期”。这个时候的孩子有自己组建的世界秩序,对于违反了他设定的“秩序”的人可以说是深恶痛绝。
这种孩子未必是心眼小,别人如果符合他的“秩序”,他也许会非常大方。

以上只是我的猜测。另外,如果孩子经常脾气大,看看他有无交流障碍。思考能力超过语言表达能力的孩子,在这个年龄段还没有建立起自我约束能力,容易发急。另外,如果孩子血糖偏低,也会不容易控制自己。累的时候容易生气,大人、孩子都一样。生气的时候,也许是需要休息了。休息一下,回头看看生气的东西,也许就不值得那么生气了。.

TOP

回复 13#jjjnet 的帖子

听故事的量因人而异,不必追求多。在幼年,听故事并不是多多益善。

我的建议是孩子小的时候,什么都要慢。一本书,最好让孩子反复听。孩子在这个年龄也有反复学习的需求,只要他不厌烦,就不要换书。这样,孩子会对故事的细节有清晰地了解,对整个故事的大意有完整地把握。他在学习过程中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反刍,进行自我提高。一本英诺森提插图版的《木偶奇遇记》读了有大半年了,我女儿仍旧兴致盎然,要求我继续读,那么我就不换书。这个年龄的孩子在听故事的时候,要学的东西很多:要搞清故事大意,要碰到很多很多书面词语,要了解细节,自己进行架构或者比较。看起来一本书读个大半年,效率太低。但是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她需要足够的时间来自发地学习故事中的逻辑、词语、句式,她肚里有料之后还需要时间跟我讨论。书是阶梯,一些经典的绘本或者名著全译本,都需要反复阅读,这样孩子能最大限度地吸取全面的养料,而不是仅仅知道大概的故事情节。这样他们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思考能力会同步提高。当他们要求换书的时候,他们已经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所以对于幼年的孩子要根据孩子自身的需要,不要轻易更换故事读本。孩子在幼年和童年如果通过自发的精读提升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口头和书面)以及理解能力,到青少年期,进行泛读的时候,不仅速度快,理解也深,能够做到泛读也能达到别人精读的效果。.

TOP

回复 16#jjjnet 的帖子

在孩子最初显现阅读兴趣的时候,选材和量的设置应当因人而异.不要家里给太多的读物和玩具。这会让孩子失去专注力。给孩子的环境应当是简洁有序的,而不是铺天盖地的。这样,孩子会专注于某几本书,会反复阅读。我的孩子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当我把新书拿出来太多太快的时候,她也会喜新厌旧,不专注。后来我控制自己拿新书,她就很专注。蒙台梭利也说过不要给孩子太多玩具,这样会给孩子造成混乱,伤害孩子专注力的发育。她虽然没有提到书本,我把这个原理变通了一下,发现也是一样的道理。等经历了一两年,孩子的专注性的加强以及反复阅读的习惯养成了,适当多给一点新书是无妨的。

至于秩序敏感,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可以延续到7/8岁。如果你的孩子对自己也是恪守同一准则,那么就是他太喜好规则了,厌恶规则的破坏。否则,就不是。

如果他对自己是另外一套标准,那么他就不是秩序敏感的问题,而是他不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个年龄的儿童,要求他们能够换位思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以在他侵犯他人的时候(未必是大的侵犯),仔细观察他的行为。找个宽松的气氛,以旁观者的立场跟他叙述这件事。提醒他有时也会越界。让他知道规则固然要遵守,但是还需一点宽容。没有宽容的话,每个人的行为就太僵硬了。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10-8-1 16:53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