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46个人次参与评价】

[讨论] 辩论之后的讨论:如何帮助孩子调节或缓解压力?

首先家长要看淡一时一地的优胜。就像有位朋友跟我说;“你现在坐在我面前,我关注的就是你现在的状况。我并不关注你小时候出不出色,你小时候当没当大队长对我来说不重要。” 的确,有些阶段性的荣誉,对于孩子整体的成长不重要,那么就不要求全责备。当然,这需要一个度。因为,必要的荣誉感还是要有的,不过不要那么太在意。

叫我排序,就是学校作业,体育锻炼,家庭阅读,自由活动。.

TOP

回复 27楼littletang 的帖子

这不是说必须完成的,只是一个优先级的排序。.

TOP

而且每个阶段的排序会不一样

对于一个需要积累基础知识的孩子,自由活动重要性有所减弱。

对于一个已经有一定基本知识需要花时间思考组织这些内容的孩子而言,自由活动的重要性很高,有时可能会超过学校作业。.

TOP

回复 31楼葱妈妈 的帖子

挺好的安排。.

TOP

回复 53楼老猫 的帖子

花!

家长很重要的一份工作就是分清“轻重缓急”。我在其他文章里提到过,但是身边重视这个问题的朋友不是很多。我们做家长的要弄清楚重要的事情,不一定紧急;紧急的事情不一定重要。因为重要的事情不一定紧急,所以有些朋友就会一拖再拖,优先级越排越后,最后取消。孩子在一个又一个短期目标中奔走,缺乏一个长期规划来统领这些短期目标的安排。为什么我说教育的关键在于孩子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因为这个问题涵盖了孩子应该确定的长期目标。长期目标如果不确定,很容易被身边的潮流带着走。潮流是短视的、多变的,这会让家长焦虑。家长一定要有个远期蓝图来统领自己每一步的规划。

在对自己孩子的培养中,一些长期目标定下来,不会因升学之类的东西而推后优先级。譬如我个人认为文学经典的涵泳非常重要,值得从幼年开始,并做长期努力。我不会因为孩子面临的阶段性考试不会考察到这一块而取消它。

还有,在兴趣班的选择中,我考虑几个方面:1、选择孩子感兴趣的;2、必须要有的(譬如体育);3、孩子虽然不是很感兴趣但是和TA的性格互补的。第一种很好坚持,因为孩子天生感兴趣。第二、三种需要家长花时间引导,利用孩子的可塑性来发展TA的兴趣。但是都有一个原则,一旦选取,除非孩子明显抗拒,否则不轻易动摇,决不能因为近期考试考察不到这一块就把优先级推后。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11-10-19 08:40 编辑 ].

TOP

回复 56楼隆隆爸 的帖子

隆隆爸客气了,互相交流。.

TOP

回复 75楼ccpaging 的帖子

报告数学老师,偶木有发现历史跟数学有啥大不同。

偶只发现了历史和数学有一关键相同点:边界条件发生哪怕是微妙改变,定理就不适用。

在真实的生活中如果想运用历史经验或者数学定理,都需要自己花苦工去反复地比较、筛选、抽象边界条件,没人给你清清楚楚地罗列条件。所以,过分地做数学题以为自己数学好了,跟纸上谈兵一个道理。两者都需要强大的逻辑力和抽象能力。.

TOP

引用:
原帖由 水之形 于 2011-10-19 10:44 发表 \"\"
报告数学老师,偶木有发现历史跟数学有啥大不同。

偶只发现了历史和数学有一关键相同点:边界条件发生哪怕是微妙改变,定理就不适用。

在真实的生活中如果想运用历史经验或者数学定理,都需要自己花苦工去反复 ...
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具体的数学问题,这一点是我们国家数学教育的弱点,导致前面训练出来的能力派不上用场,跟木桶短板一个道理。.

TOP

我们的历史跟数学,存在的问题一个样——纸上谈兵。

西方的教学中,有一个方面很值得我们学习。就是用具体的project来统领知识的粘合和灵活运用。

灵活运用的基础就是要会自己抽象边界条件,然后自己决定运用哪个定理。这个需要具体的问题来引导。这个需要时间,所以空余时间对于孩子来说,尤其是对于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孩子来说很重要。.

TOP

引用:
原帖由 水之形 于 2011-10-19 10:44 发表 \"\"
报告数学老师,偶木有发现历史跟数学有啥大不同。

偶只发现了历史和数学有一关键相同点:边界条件发生哪怕是微妙改变,定理就不适用。

在真实的生活中如果想运用历史经验或者数学定理,都需要自己花苦工去反复 ...
写得有歧义了。

最后一句话应该是:

人才之中分发现知识和运用知识两种。这两者在历史和数学两门学科中,应该是历史学家和数学家。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不需要去发现最前端的知识,但是要会运用学过的知识。要做到把历史经验和数学思维在生活中运用得好,都需要强大的逻辑能力和抽象能力。.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1-10-19 09:57 发表 \"\"
这篇文章俺就不批评了。我的观点:人,不能主宰万物,只能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和谐相处。换句话说,在我看来,中心思想和考虑问题的起始点就错了,剩下的也没什么可批评了。
对那篇文章的观点,我跟你差不多。.

TOP

回复 70楼hxy007 的帖子

这两点我都深表赞同。.

TOP

回复 181楼littletang 的帖子

户外活动,属于体育方面。做完作业应当好好到外面跑一下。或者适当地在外面跑一下,再回来做作业都是挺好的,不必拘泥。.

TOP

回复 184楼ccpaging 的帖子

CC,我能理解你的苦闷,能理解所有有这种想法的孩子的苦闷。其实这种苦闷我们自己也不同程度地经历过。

我记得我在小学毕业前一年,无法忍受大量的抄写作业,我就自己不做,也不交。老师发现了,找家长一起来教育。这种教育当然是暴风骤雨式的教育。影响也很大。当时全校老师以及很多家长都知道我,作为一个曾经的“好学生”,不肯做作业。

当然,我的心里素质还是比较强的。被拎到办公室去挨骂,老师骂到天黑,我也就是沉默,一言不发。老师的挫败感导致她发动同学疏远我,我渐渐失去朋友,失去很多朋友。有过两三年非常孤独苦闷的日子,被同学和老师孤立,被定性为“不能教的孩子”。连最喜欢我的数学老师看到我,眼里也满是不解和埋怨,虽然我没有拖欠过数学作业。

童年的记忆能够让我体会孩子抗争需要怎样的心理素质,需要怎样的漫长的自我调整。在中学,同学在另外一个比较宽松的数学老师的带领下,重新接纳我。但是这段经历给我的负面影响是我已经在心理上不能接受大众了。虽然有自我的思考模式,是一个进步,但是不能接受大众,妨碍了我体会快乐。在后来的学习中,我不能心理正常地享受他人的赞誉。因为我对大众的观点已经有难以改变的不信任感。.

TOP

回复 187楼ccpaging 的帖子

我自己做学生的经历在这里,所以我才那么理解“差生”,无论是我的弟弟还是我的学生。而这些所谓的“差生”走上社会之后的表现并不差。

看了我所有写的文字,你应该能够想到面对那样的现实,我会采取什么态度。

我体会过那种在班上被老师发动同学批斗,回家还要担心父母打骂的心理历程。如果我碰到不适合我的孩子的教育环境,我会怎么做?一目了然。.

TOP

什么是批斗会,大概象我这个年龄的人都是从父辈那里听说的,我是真的被集体批斗过,而且是隔三差五地被批斗。书包被扔出教室,妈妈被叫来,老师跟我妈说;“你自己去教,我教不了!”随后的待遇的伤害就更加深刻了。我应得的荣誉,同学不敢给我。有一个男生,只有这个男生,跟我家住得很近,他了解我。凭着一股愣头青的勇气,他在一次班会上力战全班,坚持要给我一朵小红花,因为我经常帮助其他同学解题。他认为同学们不该受了好处还不敢承认。但是他在小学毕业的暑假游泳,出事之后早夭了。在那样的年纪,父母不理解的情况下,失去最后一个朋友的孤独感,真是刻骨铭心。所以我才下定决心接受孩子。我所说的很多东西,并不是我的孩子能做到,我才这么说。我是做好了我的孩子在应试教育中落败的心理准备。

即使是这个落败的现实摆在我面前,我接受。但我也相信我自己的孩子有她应有的生命价值,我也会持续不间断地坚持我认为重要的东西的教育。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11-10-20 12:06 编辑 ].

TOP

回复 190楼ccpaging 的帖子

不不园在我的那个帖子里写到“不知哪里来的一股子蛮劲”,她是指她有一股子蛮劲要保护孩子的成长空间。你现在应该理解为什么我看到她这段话那么有感触。.

TOP

回复 192楼kathyzhang0703 的帖子

是的,我从不主张上来就把老师看成是对手。大部分老师,本身工作就很辛苦,照看那么多孩子,也很不易。也有一些老师,责任心很强的,也是很爱孩子的。我是相信大多数老师是可以沟通的。我赞同你所说的努力想办法沟通,不要轻易把孩子跟老师对立起来。

只是我自己的情况更为复杂,因为我跟那老师的儿子是同班,有竞争关系,不过就不展开了。一件事情,可以有很多种解决办法,家长也是不断学习的呀。.

TOP

引用:
原帖由 kathyzhang0703 于 2011-10-20 12:26 发表 \"\"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袁连生则认为,现在的择校造成学生三六九等,把社会成员从小学开始分层,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现象。他认为义务教育一个最重要的功能是促进社会融合:不同阶层、不同背景孩子们一块形成共同的价值。“如果社会成员从小学、幼儿园就开始分化,永远融合不了。”袁连生说
这段话非常赞同。这也是CC所说的一个班级,有各种背景的家长,才是一个正常的、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

我虽然在辩论中赞同父母要为孩子扛压力,并不代表我认可现在的大环境。.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