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的教育?学习班?物质条件?好的老师?都不是,而是生活本身。
一些都市里的家长自己对生活本身认识就不深刻,为了强调给予孩子“美好童年”,刻意把真实的生活跟孩子隔绝开来。孩子大学毕业了都不知道什么是生活。
反之,山沟沟里的大字不识的父母就不能给孩子以好的教育嘛?能!一部分山区的赤贫的父母可以给孩子好的教育。
蒙台梭利曾经说过那些富贵人家的孩子比贫穷的孩子更不幸。因为这些富贵人家的孩子出生后不久就被保姆接手,没有充分地感受到母亲的温暖,没有安全感。富贵人家的孩子玩具太多,导致不珍惜,而且妨碍孩子注意力的集中。这种孩子在玩具堆里这个摸摸那个摸摸,无所适从。
反观山区某些孩子(注意,是某些,不是全部),他们从小赤贫,从小在妈妈背上奔波,睡觉。有安全感,有母爱。跟着妈妈走东窜西,见识也不一样。妈妈没有高深的学问教他们说话,只是自发地用自己的土话启发孩子的语言功能。有些贫困的妈妈天生就不缺乏条理性,他们能把家务安排得井井有条,顺便给孩子上了“统俦课”。有些妈妈爱干净,衣服虽旧,但总是弄得整齐,顺便给孩子上了“美育课”。有些妈妈自己没文化,但是对有文化的人很尊敬,顺便教育了孩子要“尊重知识”。更重要的是孩子自小认识生活的艰辛,父母的不易,顺便就上了“思想品德课”以及“社会实践课”。他们自小物质匮乏,没有电视,自然也不用限制看电视,自然无需保护视力。自小就吃不撑,自然肠胃发育良好,不必告戒他们要不吃零食。无需培养,吃饭习惯就不会差。他们没有书看,如果天资聪颖,又识了几个字,抓住个纸片就会翻来覆去地看,无需家长叮嘱要专心之类的话。长于青山绿水之间,大自然孕育他们健壮的体魄。
注意,所说这些是表明对于孩子来说,好的教育有的时候跟家长理解的不一样。轻度的贫困对孩子的身体和精神都是最佳的生长条件。但是,贫困的孩子成不成材,还有个关键条件,那就是青春期要有开眼界的地方,要有足够的书看。
都市里的孩子比贫困的孩子有物质上的优势,但是家长不要认为越多的物质条件就越有优势。俺琢磨透了这些道理之后,跟其他家长不同的是:人家是没有物质条件也要制造物质条件,我们家是如果没有物质匮乏,也要制造一点物质匮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