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5个人次参与评价】

[外语] 我认为的好外教

引用:
原帖由 H爸 于 2007-9-26 12:05 AM 发表 \"\"
侬下面的几点。我有些不同意见:
1、“只有真正的老师才会让你的孩子同国外教育接轨”。我觉得,光请外教教孩子读外语,没必要也不可能与国外教育接轨的,因为孩子的其他课程还是用汉语教学的,还是国内教学体系,还 ...
非常有道理! 也是我一直想说出来的东西. 非常有感触, 也有很多话讲.我觉得有些家长心是好的, 但是在学习英语上有点理想化了.英语肯定是长期的, 某段短期的效应并不足以覆盖长期的效果. 而很多效果不能够戴上"理想化"的光环.
谢谢LZ开帖, 仔细研究后再来讨论

[ 本帖最后由 myladder 于 2007-9-26 05:51 编辑 ].

TOP

3、“更要趁年龄小学一些西方的思维和文化”,这句话要具体分析了。我曾经听“和你在一起”老师谈外语学习的类型——是当母语来学,还是第二语言来学,还是当外国语来学。这里学问蛮深的,希望她能够来阐述。很多海外华人的孩子,在语言上已经完全没有交流障碍了,但是在思维文化上,融不进所居住国家的,又回不了自己祖国的。
HELEN爸爸的这句话,总结得好! 这其实是个问题,也是我一直想说而没有说的. 因为必须要亲身体验才可以知道的.

1、“只有真正的老师才会让你的孩子同国外教育接轨”。我觉得,光请外教教孩子读外语,没必要也不可能与国外教育接轨的,因为孩子的其他课程还是用汉语教学的,还是国内教学体系,还是国内教材系列。通过课外的外语课,能够学到的知识量实际上是有限的,承载不了太多的期望值。
HELEN爸爸的这段话, 说明一个"本土化的问题", 非常有道理. 不可能接轨的,当外教在中国执教的时候,他们就远离了自己的国家,他们知道日益更新的信息? 而且就如同很多退休的老师,他们也会诧异现在的教学体系的,因为和他们那时候是"大相径庭"的,国外的老师来了之后也是一样的道理,就算他们是每天都获得教育领域的第一手资料的话, 他们也必须通过实践来帮助累计经验的.
我觉得不可能接轨的,也没有很多的必要去接这个轨,我觉得:在自己的国家,培养出来学习,学习英语的兴趣, 养成良好的习惯, 就是为了将来打好基础, 这个将来包括孩子自己去留学,去融入西方社会,自己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接轨",:"接轨"本身就是没有模式的,否则也不会有"localization"一说了.

[ 本帖最后由 myladder 于 2007-9-26 06:09 编辑 ].

TOP

根据LZ的帖,我上班的时候想到的一些~~~

谢谢LZ提出来这样的一个既敏感又实际的话题,让我们大家来讨论。对于是否是个好的外教,我想LZ已经阐述了这六条,对于1,2,5,6条我都是举双手赞成的,可是对于3,4,以及那个“另外”,我从我个人积累下来的经验上觉得有点意见,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

LZ说: [3.有教学经验,教过某一年龄层次的孩子,并非常了解这一年龄孩子的特点,兴趣和语言水平。]

此话不错,孩子的英语的划分,在英语的领域中是分得比较细致的。少儿英语从3---12岁,其中又分成3---6岁的幼儿阶段;7---9岁的小儿阶段;10---12岁的大儿阶段;13---18岁是青少年英语,又细分成13---15岁和16---18岁的英语。

其实每个阶段的孩子对于英语的要求或者说是英语赋予他们的目标都是不一样的,如我以前在我自己的一篇帖子中提到的:英语教学就是螺旋式上升的模式,它应该会慢慢地上升,螺旋上升幅度和上升的频率和家长在早期的培养/后期的自学都是息息相关的。

我所了解到的是,在少儿英语中,能够教大儿阶段英语的外教不一定可以教幼儿阶段的孩子;而教幼儿阶段的孩子的外教却大部分是可以教大儿阶段的孩子。 同样他们会有眼神和肢体语言来带动教学,达到教学目的。

中国的外教,他们自己本身是在国外长大的,他们接受的教育,工作经验的获得都是在国外的。到中国来当老师之后,他们所必须了解的是中国的孩子,是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国家的孩子们,因为地方/区域的不同,孩子们的英语的水平都有很大差异的。其实他们来了之后,本身自己也在做适应教学的调整,把他们自己的位置调整到“适合教中国(上海)的孩子们”的位置。

所以他们的熟悉,如果来了中国(上海)之后,就是熟悉中国的孩子,中国的某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而孩子们的兴趣,语言的水平也是随着地方/区域的不同而有所调整的。归根到底,;来中国执教,来给英语为第二语言国家的孩子教英语,本身他们就做了很多的适应,包括教学的思维,教学的模式,教学的理念等等很多方面。尤其是中国,还包括教学的心理,如:中国特有的”One-Child Policy”.这是我们学校的一个外教和我说的。

LZ说: [4.熟悉某一年龄层次的英国或美国的教学目标。]

如同我在前面的帖子里所提及的,我觉得这个问题是“见仁见智”的,熟悉“英国或美国的教学目标“这个条件其实是“Optional”而不是`“Compulsory”的.我个人觉得,没有必要去要求外教一定要熟悉那里的教学目标,这些外教毕竟是在中国教学,国外的教育体制和国内的教育体制必定是“大相径庭”的。他们即便是了解那里的教学目标,也未必在中国教学的时候用得上。 相反,他们应该了解多一些中国的教学改革,在差异之中求平衡,求发展,任何一样事物,到了任何一个地方,做好了“本土化”就可以求得长期的生存,在完成“本土化”的基础上,再去了解一些英美国家的教学目标,整合了之后,带到教学中去。在学生中,可以展开一些“游学”的活动,实地考察之后的获得,带着获得而重新创新,求得适合的发展,那么这个长期的生存就是“不段新的生命周期的累积”。

LZ说: [另外,我说的要熟悉英美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想到家长付了钱请外教的目的是什么。只有真正的老师才会让你的孩子同国外教育接轨,因为他能帮你选择最先进的教材,最流行的文学作品和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及作品来学习,这本身就是好老师的附加值。]

我也同意HELEN爸爸说的,参照12楼的帖子。我们毕竟是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学的是中国的教材,接受的是应试的教育模式。我想家长付了钱请外教的目的应该不会是和“国际教育接轨的”,所谓的“最先进的教材,最流行的文学作品和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是要在特定的文化熏陶,固定的文化模式下才能够体会出来他们的“精髓”,而同样的,这些“最XX的”的东西未必是“适合”,“适合”的也不一定是“最XX的”。

做了这么多年的教育行业,我觉得家长请外教的目的是:让孩子对英语有兴趣,激发学习英语的斗志,养成良好的交际能力和英语学习习惯,为今后发展做一个良好的准备。

幼儿阶段的英语,都是以激发兴趣为主的,到了小儿,大儿阶段,在听,说的基础下,读,写能力的规范,让孩子们的英语更上一层楼,这时候,尤其是大儿阶段,外教的作用就是要鼓励孩子多看,多读英语课外读物,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到了青少年的时候,差距可能就拉开了,可能有的孩子特别喜欢英语,甚至是迷上了英语,有一定自学能力的他们就会自己去找书来看,来学,来模仿的,他的定位就是一种方向;而有的孩子,可能兴趣维持得有限,只能够应付学校的英语学习任务。

因为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有同等的收获,所以孩子们的发展也有达不到我们的期望值的时候,这是我们要把孩子的客观条件和我们期望的主观条件协调的时候. 我觉得我们家长请外教的目的,其实就是“培养兴趣+培养兴趣+培养兴趣”,因为有了兴趣这个东西之后,它的效果是不可估量的哦!

[ 本帖最后由 myladder 于 2007-9-26 18:41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kavin_gu 于 2007-9-26 10:41 AM 发表 \"\"
家长的心都是好的,感觉痛苦的是我们这些“半吊子”家长,期望值太高,难免没有失望。
LZ说的六条基本没错,只是这样的好老师确实稀少!
你说得没有错! 但是我觉得不要单方面地去认为"好老师少",而是要探讨如何利用老师这个有限的资源来创造出自己无限的资源! 老师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这个阶梯,这个学习的方式,去创造属于我们的成果!办学机构有义务去找到"合适的"好老师给学生的.

[ 本帖最后由 myladder 于 2007-9-26 18:57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GH 于 2007-9-26 11:33 PM 发表 \"\"
看懂了.  谢谢!   我们要继续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是这个意思吗?
我的意思是"不偏不倚","不中不西",我的观点我想应该是适合大部分的中国(上海)的孩子们学习英语的. 他们今后的发展很难说清楚的, 你不要以为你今天想让孩子以后去美国留学, 那么他今后的道路是"康庄大道"; 同时也不要认为孩子以后去了美国的发展就一定会好,会健康; 相反, 在中国的发展对于你的孩子好或坏,也都说不清楚的. (美国只是个例子而已,我对女儿也有这个想法的)
1.去了美国,不再回来; 2. 留在国内发展; 3. 去了美国之后又再回来发展; 4. 在国内发展一个阶段,又去美国;

毕竟孩子们现在是在中国的体制下学习. 别的孩子我不说了,我说我自己的"育儿经". 我觉得,孩子学习英语应该在掌握了一定的语法结构, 有了一定,或者是相当的基础上(读和写的介入到一定的程度之后), 适当地选择一些原版的经典故事书,他们基本会看懂的,毕竟写故事也是用语法串起来的,然后一些形象化的响声词之类的,查查字典就好了.

到了一定的阶段,孩子自然要看一些原版书的, 再大些, 如果英语的兴趣培养出来了, 就再换历史,人文,生物之类的英语小故事看,了解一些西方社会的发展情况,也是一件好事. 我看女儿学校现在的课外读物都是生物方面的,诸如:细菌, 微生物之类的词汇, 不影响孩子的阅读.

我主张培养孩子的兴趣, 就是让孩子以后自己去学,我们不可能一直在他们身边的,我们指导他们的是方向而已. 如果过早地,在没有打好英语基础,没有养成良好英语习惯的时候,就开始阅读, 其实他们未必觉得有趣, 词汇量的束缚和语法的欠缺, 我担心孩子们会丧失信心的. 而到了一顶阶段之后的英语阅读是对他们有好处的. 他们必须要慢慢地学会从书本中找到"黄金屋"和"颜如玉"的.

总而言之,我的观点就是: 在社会主义下, 根据家长自己的实际情况, 结合孩子的实际能力, 学点拿来主义, 把外面的东西便成适合自己的孩子的东西, 对他们的发展有好处的.而所有的发展的起源,就是"培养兴趣,激发兴趣".

[ 本帖最后由 myladder 于 2007-9-27 05:46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啸啸妈 于 2007-9-27 12:05 AM 发表 \"\"
我个人感觉,myladder对于外教的看法更理性。

避开是否有必要学英语不谈,学英语非要找外教吗?不从小跟从外教学习,就一定不能理解西方文化吗?不上语言学校,就不能顺利出国留学吗?学习英语是为了争取做native ...
在我的感觉里,对于NATIVE ENGLISH SPEAKER的研究不如你这么地深刻, 我一直以为是" 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人"..

TOP

引用:
原帖由 kavin_gu 于 2007-9-27 10:31 AM 发表 \"\"
对好老师的评判,家长肯定没有学校在行,但是我想学校可能受限于资源,经费等等,有时宁可花小钱请个可塑之才,让他成长,也不愿花大钱请个无可非议的好外教。
反过来,家长其实很被动的,碰到好的外教一定会紧紧追 ...
教高中的老师应该是不会教小学的孩子的. 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是分开的,并且都是分得很细致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啸啸妈 于 2007-9-27 11:08 AM 发表 \"\"


恩,我个人认为的西方文化精髓之一就是他们的Creative Thinking. 还有很重要的是他们善于Critical Thinking.

争议是好事情。argue就是去exchange views, 去reason logically.

对于某一个说法,有时真的很难 ...
有道理的!

这段话让我想起上周六一个家长和我说的话:"除了在这里的外教学习,我平时每周花费200元一个小时给我儿子专门请一个外籍的老师." "你觉得有用吗?" "怎么说呢? 我发现儿子在适应了一个外教之后,也就是听懂了一个外教的话之后,更换了一个又变得听不懂了. 所以说, 我平均每3个月给我儿子换一个外教." "孩子以后总归要接触不同的外国人的.不能够总是对着一个外国人的."
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 最后又加了一句;"其实,很多黑人老师真的很不错的, 语言能力强,又懂得如果适应孩子, 不错的.不一定是英,美国家的老师才是最优秀的呢."
这个我知道,老师的好和坏,完全是个人主义,而非民族主义, 虽然我从来没有请过黑人老师.

[ 本帖最后由 myladder 于 2007-9-27 11:24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啸啸妈 于 2007-9-27 11:15 AM 发表 \"\"


这让我想起了曾经翻阅过的有关周总理、邓主席的国外求学历程。很多时候,真的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不可预知的因素太多了。

求学不成,升学未果,未必就是失败。
是的,虽然我从来没有翻阅过你说的这些书,但是我也知道"条条大路通罗马"的道理, 和以前相比,现在孩子发展的机会还少吗? 多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兴趣,只是为了以后作好各种各样的准备..

TOP

引用:
原帖由 啸啸妈 于 2007-9-27 11:40 AM 发表 \"\"


哈哈,这样说来,上学这件事情就变得很难了。

我不敢教我自己的儿子,连中文也不敢教。我有文学专业学位,有教育专业学位,可我没有心理学专业学位;我有教学经验,有教师资格证书,可我的教学经验不是儿童教 ...
The Native 一级语法: the + 形容词表示这一群人,这一类人,这一种人,做单数,所以后面是is dead. 这里的意思是"(英语)为母语的人"
如: the old 老人/the young年轻人/the poor穷人/the rich富人
is dead 表示的是一种"死了的,没有了的"状态.

[ 本帖最后由 myladder 于 2007-9-27 11:48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不二周助 于 2007-9-27 05:36 PM 发表 \"\"

如果这个外教上课telephone rings often,只能说明他unprofessional。
"telephone rings often" ---- might be many interviews coming on the way, thus to tell the foreign teacher is not stable enough.   
通常很多电话的额外教外面的事情很多的, 至少是说明了这一点"不专业"..

TOP

引用:
原帖由 和你在一起 于 2007-9-27 04:31 PM 发表 \"\"
大家现在过度关注“教学”关系中的“教”了,其实“学”更重要!
掌握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用有限的资源,照样可以把外语学得很出色

请允许我举自己的例子
我18岁开始学一门新的外语(已经错过“敏感期”),3年 ...
"其实学更重要了."这句话让我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的确,我们过度地在点评老师XXXX,却忘了学生的根本任务, 即便是个最优秀的外教,如果不适合, 或者孩子没有学到东西,也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同时, 即便是最优秀的老师,也未必是适应每个孩子的,让每个孩子都"突飞猛进"的.

"合适最重要"(老师) + "兴趣最关键"(学生)

[ 本帖最后由 myladder 于 2007-9-27 18:34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StarBugs 于 2007-9-28 06:19 PM 发表 \"\"

不瞒你说,我见到的是两个极端,一方面我在招聘老师时收到大量第一语言非英语或者英语应该不怎么样(如喀麦隆等)的所谓"英语授课证书"的人的简历。

另一方面,我见到许多个人素质和资质非常优秀的第二甚至第三代亚 ...
的确,从2002年开始就已经存在这样的问题了, 他们对于我们的作法是"耸耸肩,然后一笑了之". 的确,有时侯心里觉得非常地遗憾..

TOP

引用:
原帖由 不二周助 于 2007-9-29 06:58 AM 发表 \"\"

这个是通病,亚洲家长只认黄毛的,有点种族歧视在里面,所以有的西方人才能来掏浆糊。
I agree! 这是本土家长有种"崇洋媚外"的心态, 也助长了部分"不合法外教"的市场. 家长不懂教育这一行, 所以他们的要求其实也是正常的, 这是家长的想法, 而教育行业本身就是"服务性行业", 起点就是要满足客户的需求! 寻求这之间的平衡, 是我们要做的,要力求的,也是我们所要追溯的, 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个"良心的产业"..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