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 12
发新话题
打印【有11个人次参与评价】

[讨论] 书友征集 -- 三月读书《爱弥尔》

举手,报名,我要参加

书已经下了,等读完,来写读后感。

一点建议,是不是把此贴子移到其他版块,比如教育理论与实践?这些天的大杂烩有点乱。

关于每日一读,我现在是坚持每晚临睡前给孩子读一点点诗。选择读诗是因为平时要让孩子坐下来读诗实在太难了,而好的诗歌是能够滋润人的灵魂的。.

TOP

本周读诗有感

我给孩子读诗是每晚临睡前,留一盏微弱的台灯,时间不超过十分钟。每周选二首左右,所以每首诗每周会听四~五遍,简单一点的诗,基本都能背下来了。
本周的诗一:
昭君怨(卖花人)(止禅师 宋词)
  担子挑春虽小。白白红红都好。卖过巷东家。巷西家。
  帘外一声声叫。帘里鸦鬟入报。问道买梅花。买桃花。

第一天读的时候,我给他大概讲解了诗的大意,挑担子卖货的场景城市里已经很难见到了,所以孩子会有疑问。我喜欢这种描写某一个小小场景的诗词,千百年前的某个生活场景活生生地白描在你的眼前,很有乐趣。这首诗在读了3到4遍的样子我们两个就都可以背出来了,昨晚还特地在读之前验证了一下,很是开心。

本周诗二:
摇篮歌
朱湘

  春天的花香真正醉人,
  一阵阵温风拂上人身,
  你瞧日光它移的多慢,
  你听蜜蜂在窗子外哼:
  睡呀,宝宝,
  蜜蜂飞的真轻。

  天上瞧不见一颗星星,
  地上瞧不见一盏红灯;
  什么声音也都听不到,
  只有蚯蚓在天井里吟:
  睡呀,宝宝,
  蚯蚓都停了声。

  一片片白云天空上行,
  像是些小船飘过湖心,
  一刻儿起,一刻儿又沉,
  摇着船舱里安卧的人:
  睡呀,宝宝,
  你去跟那些云。

  不怕它北风树枝上鸣,
  放下窗子来关起房门;
  不怕它结冰十分寒冷,
  炭火生在那白铜的盆:
  睡呀,宝宝,
  挨着炭火的温。

这首诗每一节里都有“睡呀,宝宝”,孩子小的时候我就叫他宝宝的,现在大了,已经有4、5年没有叫过了,但是我每每念到这句时,仿佛时光倒转,好像我又回到夜夜摩挲着软软的小身体哄他入睡的日子。前天晚上,我读完这首诗,小宋把身体蜷成了一团,轻轻地说,妈妈,你看我像不像一个小宝宝的样子。

[ 本帖最后由 小宋他娘 于 2011-9-16 14:03 编辑 ].

TOP

回复 36楼lemonade 的帖子

我家的政策也是,如果你不能控制你的情绪,那么一切都免谈!从一点点大开始就是这样,甚至他小的时候我会因为他发脾气惩罚他,答应的事情取消!明确地告诉他原因,本来我答应你的,但是就是因为你发了脾气,那么就取消。
如果他在公众场合发脾气,我的处理就是——铁腕!二话不说,立马回家。一来二去,小宋不曾讨得任何便宜,所以他很少再犯。
事情过后认真讨论一下是必要的,特别是对于大孩子。这件事情可以讨论得更加彻底一点,初期的讨论不充分,你和孩子都有责任,如果讨论充分准备充分,接下来的事情就不会发生。第一次接她的时刻她情绪失控,可能她和爸爸都有责任,爸爸可能没有给予足够的考量,而她失信在先,并且没有控制自己的情绪。第二次你去接她,我认为你的处置是得当的,在她彻底失控的情况下,这是父母唯一的选择。.

TOP

第一章读好,前来汇报读后感。
最深的感触就是,当孩子告诉我们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同情,是说教,还是指责。
我对烤面包的那个例子印象很深刻,这个是个典型的换位思考,平时我们面对的都是孩子的错误,我们都言之凿凿,设想下我们自己犯错呢,显然,我们需要的只是同情。
结论摘录如下:
当我们对心爱的人有了不好的感觉时,如何才能帮助我们改变这种感觉呢?
B :有人能够理解你。
C :不责怪你。
A :不用告诉你如何改进。

我的一点感悟:
现在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每天晚上下班的放学的都回到家,吃晚饭的时候自然会交流一些今天发生的事情,孩子也自然会说起学校的事情。绝大多数的时候,孩子说给你听的意思是要跟你分享下他在学校的新鲜事和他的感受,并不是要听取你的说教或者是责备。如果你不想堵住他的嘴巴,那么就闭上说教的嘴巴,打开你的心灵去体会他的生活。

我的一点运用:
这几天小宋回来总是抱怨说体育课太无聊了,他的原话就是,高温34度让我们在太阳底下暴晒,练一些无聊的队列!之前我也听过他抱怨,我跟他说这个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即使换个体育老师也还是这样。昨天他又一次跟我抱怨,我说,是的哦,我也觉得很无聊,体育课是可以用来跑跳玩的,却要用来练列队和广播操。
自我评价:小宋其实听到这话也没什么特别的反应,并不像书上说的,立刻有什么反馈,我只是觉得我自己有一点点的改变,希望这样的改变能够给越来越大的小宋增加一点点信心,有信心说他有一个可以理解他的妈妈。.

TOP

本周读诗

本周的诗一:
晚春
作者: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照例,第一遍读的时候我会稍微解释下,解释到一半,我其实自我感觉有点力不从心的,我只有按照字面意思说了说。不过这首诗令我回忆起小时候的情景,那时我读的小学里种满了杨柳,到了春末夏初的时节,学校里就飘满漫天飞舞的柳絮,地上都积下了绒绒的白白的一层,后来每次我读到有关柳絮的诗,我都会回忆起这幅画面。所以我也给小宋描述了这幅画面,小宋一定觉得妈妈小时的学校很美很美。

诗二:
一剪梅·西湖秋泛
刘大白
苏堤横亘白堤纵,横一长虹,纵一长虹。
跨虹桥畔月朦胧,桥样如弓,月样如弓。
青山双影落桥东,南有高峰,北有高峰。
双峰秋色去来中,去也西风,来也西风。

西湖一直是我的心头好,我一直许愿说要每年都去一次,每个季节都要去过,之前带小宋夏天去过秋天去过,他也很爱西湖。其实如果你让我说究竟爱西湖哪里,我也说不出,近有湖,远有峰,足矣。
所以,这首诗,无需过多解释,静静地欣赏,足矣。.

TOP

第二章读后感

第二章读好了,来交作业。
第二章的第一个主题是“表扬”。都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怎么夸孩子才是正确的?
书中摘录:“最重要的一条规则就是:只能夸奖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夸奖他们的品性和人格。”
文中有个小姑娘帮妈妈扫院子的例子,妈妈的表扬和爸爸的表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妈妈夸孩子院子扫得很干净,孩子付出了很大的辛苦;而爸爸夸女儿是个乖孩子,是妈妈的好帮手。书中说,妈妈的表扬会让孩子形成自我肯定,从而带来下一次好的行为,而爸爸的夸奖会让孩子产生自我怀疑乃至自我否定,为了摆脱这个名不符实的表扬,孩子会做出一些不好的行为来证明。
我跟老宋探讨了下这个例子,觉得这个推论很有意思,以前我们总是觉得如果表扬名不符实会让孩子过度自信,从没想过孩子会逆反,会用不好的行为来解决自己的不安。看来老宋以前夸小宋“你最近很乖”说不定起到了让小宋不乖的作用。

本章的第二个主题是“愤怒”,包括怎么处理孩子的愤怒和家长自己的愤怒。
孩子跟别人(兄弟姐妹、同学)之间的矛盾引起的愤怒反馈到家长那里,家长需要做的只是对他表示理解,并不需要额外的分析、指导,简而言之,就是只要做到——身临其境、同仇敌忾。
家长的愤怒,首先是,避免愤怒,书中举了一些例子说怎么避免愤怒,比如看到孩子不好的行为不要用指责、否定的语气,而是给出建议和指导。如果无法避免愤怒,那么,第一,不要惧怕愤怒,即使是愤怒,对孩子也是重要的一课,让孩子知道,别人的忍受是有限的,也让孩子学习怎么处理别人的愤怒。第二,愤怒的时候还是要有理智,既要表达出自己的愤怒,又要避免用侮辱性的词语,避免攻击孩子的人格和人品,并且要给出孩子改正错误的办法。

MS要正确处理自己的愤怒很难。。。.

TOP

引用:
原帖由 lemonade 于 2011-9-23 04:15 发表 \"\"
谢谢小宋他娘的读后感。今日忙的事情告一段落,加紧看了第二章。很宽慰作者同意父母发怒是可以理解的:
发怒的三个步骤
在平静时期,让自己做好应付紧张时刻的准备,应该承认下面的事实:
1 , 我们接受这个事实: ...
我倒是觉得这些愤怒的话可以说的,正确地表达自己很有必要的,说清楚事实——什么事情引起发怒,说清楚感受——生气的程度。我觉得这是个很清楚的表述,孩子会害怕,但是不至于恐惧,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是让人难以承受的。
我小的时候有一个性格比较偏激的妈妈,很多时候她下班回来,就在生气,我感到莫名其妙,我不知道妈妈为什么不高兴,而且那个时候我觉得,让她生气的原因并不是我,为什么我要承受这样的后果呢。所以我让自己牢记,我可以生气,但是我要告诉小宋原因,即使他不能安慰我,他也不会处于莫名的恐惧和厌恶中。.

TOP

引用:
原帖由 lemonade 于 2011-9-23 10:16 发表 \"\"
今日睡前读书,又继续 by Laura Ingalls Wilder. 已经读到第八章了。读这本书是可以净化心境的,领悟幸福是不需要太多的物质的。
猜猜我最近睡前读啥书?《How we found about BLACK HOLES》by Isaac Asimov,写给高中生看的科普书,但是奇怪的是,我还看得津津有味的。有时觉得啊,养大一个孩子的过程真的就是给你一个机会再过一遍童年,读一点离自己十万八千里的知识,不为考证、不为升职,就为知道了一些以前不了解的知识而感到喜悦。.

TOP

本周读诗

本周诗一:
秋天
     ——沙白
湖波上,
荡着红叶一片,
如一叶扁舟,
上面坐着秋天。

诗二:
鸽子
       —— 胡适 
云淡天高
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只鸽子
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意 ——
忽地里
翻身映日
白羽衬青天
十分鲜丽

本周我挑了两首非常应景的诗,都是秋天。最近我们好像讨论秋天比较多,上周末小宋的周记题目就是——我眼中的秋天,小宋写了石榴、螃蟹、落叶、菊花、稻田。我跟他说,别的要求没有,就是把这些东西写得很诱人很诱人就可以了。
    写周记之前,小宋还是很发愁的,他跟我说,妈妈,去年你带我去公园“寻找秋天”,我拣到一片很大很大的落叶,所以这周六我们带他到公园去玩了一趟,本来我是想带他去看菊花的,但是今年不知为何公园没办菊花展,但是我们还是渡过了一个轻松惬意的下午——我特意让小宋走到无人的林子里去听落叶的声音;小宋挑了好多根树枝当作宝贝一样抱在手里,让我们听挥舞树枝的声音;还和老宋一起往池塘里扔土块,研究怎样扔可以扔得更远;我们还在树干上发现了好几个蝉蜕,用树枝敲下来看了半天;小宋还练习把手中的小树枝丢到高高的大树枝杈上去。。。对了,我们还骑了三人自行车到黄埔江边去看涨潮,颠得屁股生疼。
    我们还发现,公园里面学龄的孩子好少啊,孩子很多,但是一看就都是幼儿园或更小的,我们这样的学龄的孩子大概只占到十分之一,估计孩子们的周末都在兴趣班渡过了吧。真是可惜了这个晴朗的天气,这个美丽的秋天。.

TOP

引用:
原帖由 lemonade 于 2011-9-26 22:29 发表 \"\"
很有兴趣!我去找找看。这本读完就读你推荐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说好一个月一本的,就大约10月15号开始下一本书吧。
看来这本书我要加快速度读了,每天只地铁里读上那么一小会,有时,其实有点舍不得一下子读完,读好一章总想再翻一翻想一想,写一点感悟其实也是梳理的过程。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我在两年前就读过,学习了不少的东西,孩子又长了一点,再读一遍相信会有新的收获。.

TOP

引用:
原帖由 joyzhu 于 2011-9-27 20:46 发表 \"\"
你挑的诗歌真优美,我就跟着你的帖子给女儿读吧。
其实不是我挑的诗,是我从《新语文读本》上按照学期念给他听的,原来我也没有这样的想法,就是看了这本书,上面好多的诗很美很美,让孩子独自静心读好像不太可能,我又不想放过这么美的诗,于是就想到了这个办法,作为孩子睡前额外的赠送,我大概已经给他读了一年多了,我们的兴致都还很高,就继续坚持下去了。
之前我有试过每天读一首,一个星期一轮,到下个星期再重复,后来我发现,诗歌不能图一时的新鲜,大都需要吟诵很多遍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意味。也有第一遍就引起孩子注意的,那一定很有趣很能引起孩子的共鸣,但是很多的,比如写景的,要默默体会几遍,会发现不同的韵味。所以,总结下来,还是一首诗反复读一个礼拜,我认为效果很好,孩子也感觉蛮不错的。
上半年我还试过给他读散文,起初是他自己要求的,他说妈妈我好喜欢某某文章,你给我读那个吧,读下来感觉,如果文章短的话还可以,太长的话我就会觉得是个负担,不愿意坚持下去。还读过《开明语文课本》,我很喜欢里面的文章,真的好美的,就是那种在平淡的生活中体会乐趣和美的感觉,但是由于故事性不强,孩子翻了翻就丢一边了,我就拣起来,选择在晚上给他读。读散文或者课文,美则美矣,缺点是很少重复诵读,一时的感觉很美妙,不久却忘记了,很遗憾的。
这学期开始,我决定,还是给他读诗,自己容易坚持,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另外一种文学形式的补充,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知多知少难知足,无论留给孩子多少财富,都不如教会孩子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从容面对生活。
题外:
昨日为小宋不那么好看的考试成绩跟老宋吵了一小架,老宋批评我容易脱离现实,因为我总是不自觉地抨击考试制度,很为小宋有我这样一个藐视成绩的娘感到忧心,但是他一来也不愿意小宋变成考试机器,二来自己也没找到不变成考试机器又能考高分的办法,所以暂时,小宋归我管。我呢,生活在自己的信念和老宋的忧心忡忡中,想要在这个夹缝里,企图用我的百般努力,替小宋挡掉一点考试的风雨,让他的生活多一缕阳光。.

TOP

回复 92楼lemonade 的帖子

小宋今年三年级,离初中还有好几年。。。我还要继续等下去。.

TOP

先检讨

忙忙碌碌的一个国庆假期过去了,书是一字都未读,先检讨下。
其实抽空我还是读书了,最近我在读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阵子,整天看微博,看各种新闻,对现实很失望,特别希望知道我们这样的时代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时代,原来没指望能读得进这本书,没想到读进去了,还逐字逐句地思考,薄薄一本书读了很久,也很久没有一本书读的时间跟思考的时间几乎相当了,还没读完,但是心里已经平静了许多。.

TOP

再来说本周读诗

本周诗一: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我跟小宋说,这是妈妈最喜欢的一首诗,真的,我喜欢那种一切都很自然、符合生息之道的感觉,我还告诉他浣女是做什么的,还大概解释了王孙自可留,小宋问我,王孙是不是就是指富二代官二代。。。我跟他说大概如此,看来脱离现实去养孩子不太可能啊。
本周诗二:
《秋晚的江上》    刘大白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裷了,  
还驮著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我们发现本学期我们第二次读到刘大白的诗了,前阵子我们刚读过他的《西湖秋泛》,于是翻出来又读了一遍,还是满口余香,这首也是,一个美妙的场景,一个巧妙的想象,仿佛一下子就置身于那个夕阳夕照的西湖之上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lemonade 于 2011-10-8 07:22 发表 \"\"
第七章讲到兄弟姐妹间的关系,‘对一个小孩子来说,第二个婴儿的诞生是他最重大的危机,’,看了蛮有感触的。我觉得我家大宝至今没有调整好心态,对妹妹有强烈的妒忌心,总是要求和妹妹一样的待遇,‘That's unfair’ ...
我来说说关于兄弟姐妹,我自己是家里的老小,我自小就知道,姐姐是爸爸的最爱,爸爸在她身上倾注了他对教育的所有热情,比如,他经常在假期就教完她下学期的课程,哥哥则是妈妈心里永远的宝贝,那个她嘴里的小东西,你不知道,小时候的我,多么羡慕哥哥姐姐,所以我自从懂事,我就表现得非常好非常乖,读书认真读,拼命追上家里那个优秀的姐姐,家务认真做,不跟父母提要求,不给父母添麻烦。。。以此来证明,我也是值得他们爱的小孩。后来我考上了大学,父母在别人的羡慕声中谦虚地说,都是姐姐的榜样做得好。我也不知道,这样的成长经历对我来说是幸还是不幸,反正,我知道,在我似懂非懂的年龄,我努力学习、努力做家务,某种程度上是想讨好父母或从哥哥姐姐那里分得一点爱。所以我有时看你们说,老二就是会看山水,我就很心痛,我做为老小,从未得到过父母的偏爱,反而是从生下来就要跟哥哥姐姐竞争。.

TOP

国庆的时候,还有一件小事情给我蛮多触动。
小宋跟我说,妈妈,我觉得你以前给我玩的迷宫很好的,我现在玩迷宫游戏很厉害的。
天啊,大概是两年前,我给他打印了一些迷宫,大概5、6张,跟他一起玩了一回,他也没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后来也再没玩过,我早已经把这件事情抛到了脑后,他居然记得那么清楚。我感觉就是,我做的好多事情就像在他身上埋了好多种子,我甚至都忘记了自己埋下了这颗种子,可是他居然生根发芽了。.

TOP

昨天看到书里提到一个哈哈镜的比喻,感触蛮深。
人们照哈哈镜的时候,都为镜子里自己扭曲的形象哈哈大笑不已,那时因为我们都照过真实的镜子,于是知道哈哈镜里面的形象是被扭曲的。但是设想下,如果一个人从生下来就没有照过任何镜子,那么当他看到哈哈镜里面的形象一定笑不出来,十有八九会把那个形象当成自己真正的样子。
说这个比喻的目的是说,父母对孩子的反应其实就是一面镜子,当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几乎是他们唯一的镜子,于是父母的评价和态度就成为孩子对自己唯一的评价,所以,父母要尽可能给孩子真实的评价,避免孩子自卑或者自大。.

TOP

引用:
原帖由 honghong7676 于 2011-10-10 13:30 发表 \"\"
我现在也开始看了。看着那些案例,想着自己的一些教育方式,心里总是有一些忐忑。
比如说,我很难做到不以成绩论英雄。虽然我一直在告诉自己这些都是浮云,但是外界的影响或者是自己无意中的一些流露,都让敏感的孩 ...
胜不骄败不馁实在太难了,我们大人看到孩子或好或坏的分数都会把衡量孩子的尺子上移下移呢。一般小宋考得好了回来,我会跟他说,最近你很努力,作业做得很认真,所以考试就好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lemonade 于 2011-10-11 02:25 发表 \"\"
第8 章孩子焦虑的一些来源:提供情感上的安全感。

自觉这点我还是做得比较好的。除了生二宝那天晚上在医院,从没有离开过两个孩子一个晚上。移民有很多把孩子送回国内的,在我是根本不予以考虑的;要出差的工作, ...
我也一样的,当时应聘现在的问题,我只问了一个问题,就是——要出差么,HR回答,很少,于是,至今,我出差的次数一个手来数都嫌多。.

TOP

昨天有看到零花钱这一章

说起做家务不要给报酬,而是换一种幽默的方式来要求孩子做家务。于是,我回去实践了下:
晚饭做好了,在厨房门口远远地对小宋说:“我记得我们家有个英俊潇洒、玉树临风”。。。说到这里,小宋就目不转睛地盯着我了,我继续“勤劳能干、风流倜傥的。。。摆筷子工呢?”小宋立刻奔了过来,开始帮我摆筷子,一边还问我,妈妈,风流倜傥是什么意思啊?我一边装饭,一边回答“就是很讨女孩子喜欢哦,而且是很多女孩子的喜欢。”.

TOP

引用:
原帖由 lemonade 于 2011-10-12 10:37 发表 \"\"
看了本美国人写的,再看这本中国人写的。两本的序言就不同啊: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洁的人,一个有着怜悯心,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

--作者的女儿品学兼优, ...
美国人的书我读了过半,中国人的书我两年前读过。感觉是,美国人的书比较偏理论的,大的道理没错的,实际上的运用却是有点使不上劲。中国人的书当初一读就很惊艳,因为跟我们的生活贴得太近了,比如学校的作业太多怎么办,孩子迷恋电视怎么办,阅读习惯怎么培养,等等等等,贴近到很多事情就是自己孩子的翻版,而且立刻会让家长觉得这个办法马上就能用到自己孩子身上,这也是这本书的独特之处。
其实我是期待大家读了中国人的书会有更多的感想出来。
至于序言,正是体现了不同社会的不同价值观,置身其中,很难逃离。.

TOP

回复 121楼honghong7676 的帖子

多好的班会啊,如果我是你的学生,我会记一辈子的。
我现在经常回忆自己的学生生涯,发现很多老师的某一堂课、某个动作至今都历历在目,老师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

TOP

回复 127楼lemonade 的帖子

我跟你讲哦,我真的觉得教学相长啊,现在给他订的《博物》杂志我期期都读,还读得津津有味,最近还读一些历史的书,感觉以前,我真是文盲啊!.

TOP

引用:
原帖由 lemonade 于 2011-10-12 21:12 发表 \"\"
嗯,谢谢你,现在有决心读下去了。昨晚读了‘打针’的故事,很有点不以为然,完全就是孩子乖么,可别整篇就是孩子乖哦。。。
我也觉得这本书是要带批判地读,里面有很多对教育的思考完全达不到水老师的高度。.

TOP

引用:
原帖由 honghong7676 于 2011-10-14 11:48 发表 \"\"
连着两次阳阳的语文考试成绩都不是很理想,作文每次都被老师说离题。那天我给他看了一篇文章,想告诉他什么是紧扣主题。读完了以后,他很认真地告诉我,那是自命题呀。自命题的文章只要自己写就可以了,我们考试的时 ...
我觉得用耐心比学费更加贴切一点,孩子的成长总有个过程,写作文也是如此,现在他们的作文动则要几百字,我其实是不太赞成的,孩子往往为了凑那个字数东拉西扯,如果能把一个细节写好,只写100字也是值得的。为了达到某个字数,放弃了对基础的掌控、对遣词造句的推敲是得不偿失的,急急地把孩子往前推。其实这也是现在小学教育的一个问题,一年级就恨不得写出三年级的作文,所以,我最近放弃给他辅导作文,他能写到啥程度就啥程度,只是找出他写的东西里面的闪光点来表扬他,给他信心。.

TOP

引用:
原帖由 aochuanhui 于 2011-10-14 17:24 发表 \"\"

哇, 我觉得《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非常好,是国内最好的一本育儿书.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我可以教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这本书针对的是普通大众, 而水老师的帖子针对的是更高层次的家长,受众不同
这本书我看过很久了,当时看完的时候我也是觉得好有用啊,现在时间长了,慢慢的觉得从里面学习到的东西能用来做长久的指导的不多,慢慢的许多东西还是按照自己原来的理念来。所以我才感慨,真正需要改变的是理念上的而不是方法上的。
很欢迎你来谈一谈你对这本书的看法,我也需要再读一遍,温故而知新吧。.

TOP

回复 142楼lemonade 的帖子

5公里挺不容易呢,昨天小宋出去骑车骑了3公里,回来就喊累的不行呢。.

TOP

引用:
原帖由 lemonade 于 2011-10-18 03:47 发表 \"\"
是,都是女孩,大寶十歲,二寶六歲。我也不捨得的 從幾星期前知道這事後就一遍遍地問她,就想讓她放棄,可她很堅決,每次回答都一樣,我行的!所以就支持吧!足足跑了47分鐘。我在終點等的時候,就在七想八想,是不 ...
这段看得很感动。。。.

TOP

引用:
原帖由 初吻 于 2011-10-18 17:12 发表 \"\"
家庭作业完全是孩子和老师的事...如果父母接管过家庭作业这个责任,而且孩子让他们这么做了,那么他们就再也无法摆脱这个束缚。家庭作业可能成为孩子手中的武器,用来惩罚、勒索、利用父母。
    儿子进入三年级,我 ...
很赞的妈妈,我今年也是开始放手不管他的家庭作业,三年级,学习难度一下子提高了不少,他开始很不习惯,我们也不习惯,好几次克服想检查作业的冲动,好几次他爸爸要看他刚做好的作业都被我制止了,我问他,你看了发现错误了,告诉他还是不告诉他?发现了不告诉他是件很难忍住的事情,那就不如不看。现在近两个月坚持下来,好很多了,他甚至开始拒绝我们看他的作业。我们的老师给我们发邮件说,爸爸妈妈最忌讳的事情是——帮助孩子做出100分的作业。这句话你我互勉。.

TOP

回复 170楼lemonade 的帖子

理书包的事情我可骄傲了,小宋从第一天上学起书包就是自己理的,他爸爸会手把手教他怎么理,但是他自上学开始就知道,这个是他自己的事情,爸爸妈妈不会代劳。所以,每天作业结束,他会把需要签字的送过来给我签字,然后把书包理好,我从来不去检查。有时回来也会说,今天有什么什么本子没有带,我也顶多“啊呀”一声,所有的后果他自己承担了。.

TOP

今天的一点感动

早上小宋坐到餐桌旁边,我给他做了鸡蛋饼和南瓜羹,桌子上摆了他的那份,他爸的那份在锅里没装出来。小宋问我,“爸爸吃什么呀?”后来我走之前,他又关照我,“妈妈,你记得带点面包去吃哦!”
我现在有点后悔,当时只顾着感动了,没有当面谢谢他的关心。

我经常觉得我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他还是小娃娃的时候带给我多少欢乐,现在他慢慢长大了,又时不时给我一点惊喜一点感动,最重要的是,他一直带给我满满的幸福。.

TOP

最近在读另外一本书——钱穆的《八十忆双亲 师友回忆录》,一篇一篇细细地读过去,真的好喜欢啊。钱先生是国学大师,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历史、人文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又历任小学、初中、大学老师,他在这本书中谈了许多自己求学、教学中的事情和感悟,许多事情即使在今天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每读一小节,都要停下来想一想,每每都要去跟老宋探讨,三番五次,他就嫌我烦了,于是,我就拿了一支笔,每每精彩之处就于空白处记下自己的想法。这么多年来,我从未读一本书时会有这种逐字逐句写感悟的冲动,但是只这次,实在是有不吐不快的感觉。

甚至,我把书中的一些方法实践到了小宋身上:
实践一,小宋昨天跟我叫英文课文背不出来,我让他过来,坐在我旁边,指着一小段,让他认真读三遍,然后,把这小段捂住,让他背诵,他没什么困难就背出来了;然后我们又继续第二、三、四小段,一样的方法,他都没费力就背出来了,最后我让他看了一遍,然后连起来就整篇背了出来,总体没有超过15分钟。这次作业时要求默写的,他背好了以后,我让他把比较生僻的单词看下,标点符号看下,自己去默写了。这项作业就做好了,效率实在很高。
这一方法是源于钱先生说,他曾经在课堂上试一试学生是不是聪明,他把一句话写在黑板上,让同学看几分钟,然后擦去,让同学们默写刚才看到的话;或者他带同学朗读一句话读三遍,然后让同学复述。聪明的孩子每每能把大多数的内容复述出来。

实践二,钱先生回忆他念中学的地理课,老师夹了一块小黑板来,先标一个省的位置,讲述下周边省份的大概情况,然后就在小黑板上勾出这个省的轮廓,接着换一个颜色的粉笔,画出山川和河流,再换一只粉笔,画出城镇和道路,如是种种,一堂课下来,一块黑板上画得五颜六色,而学生们也对这样的地理课兴趣十足。
小宋最近在学年月日,学校也要求制作年历,我们交差似的交了一份年历上去。读了钱先生的地理课,我突然想,我为什么不能跟小宋一起做一份内容丰富的年历呢?于是,昨天,我在家勤奋地给小宋画出了一份大开张的空白年历格式,嘱咐小宋去找一年——他最喜欢的历史上发生事情比较多的一年。小宋翻出了他所有的历史宝藏——《上下五千年》《林汉达历史故事》《三国演义》,选了半个多小时,终于选出了这个年份——公元前221年,小宋说,这一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而且这一年齐国被灭掉了。我从网上下了个万年历的软件,查出这一年1月1日是星期几,农历几月初几,我们还查到了这一年是龙年,现在这份年历已经开了一个头,虽然这不是老师要求交的作业,我们俩还是干劲十足,我们要把所有的公历农历都标注好,节假日标注出来,还要把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日子给标注出来,还有,也许还有什么大的战役,也可以标注出来,而且,我也要用不同颜色的笔,这是多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啊。等我们完工了,我一定拍了照片来给大家看。.

TOP

回复 180楼honghong7676 的帖子

我们就是刚开了个头,时间也是很紧张,但是我想我们会慢慢把它完成的。.

TOP

回复 183楼lemonade 的帖子

提到广泛阅读,我很赞成要先有宽度再有深度的说法,最近小宋迷上了历史书,读得那叫一个孜孜不倦啊,哪怕有五分钟的空档也要捡起来看,一项作业写完了,说,妈妈我休息十分钟哦,然后又把书捡起来看。弄得我们抗议他以看书来当作休息,要保护眼睛。上周末,他甚至放出话,说看书比看电视还有意思。我倒是有点担心,打算他把手头的历史书看完了就鼓励他去读点别的书,前两天买了一本《绝对小孩》,估计他会有兴趣,还帮他订了《博物》《少年文艺》。我一直觉得杂志是读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节,书是我或者他自己选的,无论怎么选,总有局限性,而杂志的读者面广,为了吸引不同的读者,杂志会选入不同学科不同兴趣点的文章,多接触一些不同类型的文章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有助于他发现自己的兴趣点,甚至开拓他的兴趣点。
《博物》也是在经旺旺推荐的,我知道这是小宋的菜,赶紧去买了订了,买回来以后我也很有兴趣,每篇都挨个读过。
《少年文艺》是我从小读的,它一直是我看世界的一个窗口,而今我又看到那个熟悉的封面,我要把这个宝贵的传统继续下去。
还有一个题外话,我经常想,家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我觉得家——就是有干净可口的食物吃,有干净清爽的衣服换,有干净舒服的床睡觉,每天都订着牛奶,每天都要倒掉垃圾,定期会有报纸或者杂志可以读。这是我对家的基本定义,也是竭力要做到给小宋的家。.

TOP

引用:
原帖由 我是乐乐妈 于 2011-10-26 09:13 发表 \"\"

对家的定义真好!
《少年文艺》也是我小时候每年必订阅的杂志  。记得我入学前订《看图识字》,一二年级《儿童时代》,三年级之后就是《少年文艺》。每次拿到书时,愉快的心情记忆犹新。
还记得一次一年 ...
哎呀,你的一番话勾起我好多的回忆。
我从小的时候家里订《少年文艺》、《报刊文摘》,我看《少年文艺》,大人看《报刊文摘》,后来我也跟着看《报刊文摘》,记得家里有阵子还有《报告文学》,后来不知怎么就没有了。当时我有一个好朋友,家里订的是《故事会》,我也偶尔翻过,觉得,意思不大么。后来念高中了,跟在哥哥后面看《读者文摘》,现在叫《读者》,看了三年啊,喜欢上了席慕容、汪国真,还有那些朦胧的、励志的故事。但是很神奇的是,一进入大学,再翻开《读者》,却怎么也读不进去,我也没法解释为什么读不进去。从此我知道,除了我读不懂的书,也会有些读不进去的书。
我父亲是医生,就是普通的医生,家里最多的书就是医学方面的书,文学的书很少很少的,据我爸爸妈妈说,我小时候有一小箱子连环画,没事就坐在那里翻连环画,我自己的印象倒是不深了,我只记得我小的时候到处翻书看,大多的医学书都晦涩难懂,我把唯一可以看个大概的《心理学》看了好多遍,前阵子带小宋去科技馆,看到那幅《少女和老妪》感觉那个亲切啊,我小时候看了不下几十遍呢。
后来大一点了,发展到去亲戚家里翻书看,念初中的时候,我翻到一本竖排繁体版的《施公案》,那是个很热的夏天,我坐在凉床上,对着电风扇,挥汗如雨地艰难地读着,一本读下来,繁体字都认识了大半,也奠定了我对推理小说的热爱。
你说的《红楼梦》连环画我也有看过,是问高中的一个同学借的,因为这套连环画,我记住了跟我只同学了一年的同学的名字。那时,这套连环画简直就是我的精神家园啊,每幅画都那么美好,每个人物形象都那么贴切,翻了很多遍,才依依不舍地还掉。多年以后,我终于也拥有了这套连环画,还顺便买了《三国演义》连环画,现在是儿子的爱物了。
我读的第一部金庸是《射雕英雄传》,最初是妈妈借回来看的,16开的蓝色封皮,我至今都记得自己的好奇,每天忙忙碌碌的妈妈居然一本书读到半夜,于是,我也偷偷地读了,原来,偷偷读的感觉更加妙,嘿嘿。
我的父母不太约束我们读什么书的,当然也没有什么指导,于是,我在初中阶段,读掉了所有的琼瑶,高中的时候,读掉了所有的金庸,大部分的古龙,于是到了大学阶段,我迷上了名著,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小说。也让我养成一个系列一个系列读书的习惯,比如我在读推理小说的时候,按照作家来读他的作品系列。
我也一直认为,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情,自从初中读完琼瑶,长大以后,我对一般的言情小说有着相当的免疫力,同时也适用于武打小说。我家老宋前段时间沉迷于《金庸全集》,有些居然读了好几遍,我就感叹他,秋天在做春天的事情,年轻的时候没读过,现在老了,反而沉迷了。

回忆已经太多了,老了的表现,呵呵。
我对你的“惩罚”也是感同身受呢,小宋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开始亲子阅读了,现在每天睡前的阅读是必须的,如果表现好,可以多十分钟额外的阅读时间,如果哪天他惹了我,我会罚他“洗洗睡”。最近他读书已经发展到任何空闲的时间都抓起一本书来读的程度,通常他说,妈妈我休息一会哦,然后就摸出一本书把自己塞到沙发的角落去了,弄得我很担心他的眼睛。

[ 本帖最后由 小宋他娘 于 2011-10-26 12:45 编辑 ].

TOP

回复 189楼lemonade 的帖子

我在年轻的时候,是个活得稀里糊涂的人,幸好没出什么大的岔子,后来结了婚生了孩子,才逐渐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并且为之努力,这两年才开始思考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至今还没想明白,争取在四十不惑前能想明白。

因为生计着想,我们都要带着面具生活,至少你要隐藏起一部分真实的自己,我其实是那种不惯于隐藏的人,我要找个地方,告诉别人我其实是这么想的,这么做的,不管别人是否理解是否赞同,这至少是我真实的想法和做法,这种坦荡的感觉就已经给了我很好的回报。

而且,我得到了你、你们的回应,通过旺旺,我了解到,像我这样不向考试制度屈服的人并不在少数,我们都在挣扎、努力,也许会付出代价,也许得不到回报,但是至少,我们努力过。.

TOP

回复 196楼我是乐乐妈 的帖子

N年前我也读过《约翰克里斯朵夫》,即使年少如我,也沉浸在那个美妙的梦一般的音乐人生中不能自拔。我还喜欢屠格涅夫的散文,我是个感情不外露的人,能让我流泪的书屈指可数,他写的《木木》是其中一篇。.

TOP

回复 198楼我是乐乐妈 的帖子

越说越投缘啦,以后经常交流下在读或读过的好书吧。.

TOP

昨日继续读书

昨晚继续读《八十忆双亲》,现在我已经读到钱先生在燕大、北大任教了。先生说,他教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上课之前并不通知内容,待上课之时或即兴或学生推荐来选定今天上课的内容,学生觉得很新鲜,上课的兴趣也很浓郁。令我想起了一个反例,我念大学的时候学《编译原理》,教材是个老太太编的,课也是她上的,每次课都夹着她那本蓝皮的书,坐在讲台前,戴着眼镜,逐字给我们念一遍那本书。这种课上的,真的很无语,拜托老师帮帮忙,书上的每个字我们都认识的,好不好?但是我们都很老实很消极的,上课了就各做各的事情,俺是坐在最后一排看小说。现在想来,真是浪费青春啊。

    有时想想现在的俺真是文盲啊,想当年,俺会用拉格朗日公式解题啊,俺会用积分算面积体积啊,俺大笔一挥半个小时就能绉出一篇800字的跟俺八杆子打不着的议论文啊,俺还能画出草履虫的结构啊,更别提什么配平化学方程式、算个把漂在水里油里的木头的受力了。
    现在的俺啊,
    给小宋想个近义词反义词都绞尽脑汁啊,每次都要字典谷歌百度的一齐上啊~
    给小宋弄个奥数题也要扒拉半天,恨不得手脚并用外加电脑编程啊~
    给小宋做个小报也要苦思冥想到处收集素材,wordexcelPPT眼花缭乱啊~
    给小宋分析个英语试卷简直心力交瘁,主格宾格单数复数不得不恶补下英语语法啊~
    。。。
    昨日小宋突然发问,妈妈,笠翁对韵里面有句,黄盖能成赤壁捷,陈平善解白登危。黄盖我是知道的,陈平是哪个朝代的呀?
    “呃。。。呃。。。”老老实实去维基百科鸟。。。.

TOP

回复 203楼spring-liu 的帖子

谢谢!.

TOP

本周末恰逢期中考试结束,周六晚,我们排除了一切干扰,一家三口坐在一起玩了一回小宋想了很久的——《大富翁》。
我们玩的是桌游,三人一人一面,开始掷骰子,走格子,买地,盖房子,收租金,玩的那叫个不亦乐乎。
以前银行都是我管的,现在终于可以交给小宋啦,小宋要收钱、找钱、换零钱,忙得不亦乐乎。
俺一直都风调雨顺的,可是,遇上万恶的地主老宋,一把就要交过路费2360元,万幸的是俺还有地,抵押了一块地给银行周转资金,才算缓过气来,NND。
老宋每次掷出来的骰子都在10以内,经常2啊3啊地慢慢往前挪,俺和小宋都笑他今天是属乌龟的。
老宋每次摸命运牌的时候我和小宋都会竞猜,“罚款500”,居然被我猜中了,他的命运牢牢地被我掌握在手中,哈~哈~哈~
小宋拥有的房子是最多滴,但是,命运是公平滴,小宋摸到一次机会牌——每栋房屋交税250元,嘿嘿,可怜的小宋“税”字还不认识,就乖乖地交了1250元到银行去了,很配合现在的社会啊。

这个夜晚,我放下我的手工,老宋离开他的网络,小宋关掉他的电视,我们围坐在一起,没大没小,大呼小叫,互相取笑,互相打击,无论输赢,收获欢乐无数。.

TOP

回复 214楼lemonade 的帖子

我很喜欢这句话:母亲对生命的热爱会像她的焦虑一样感染孩子。

没有哪个人愿意背负父母未完成的愿望,这一点在我们这一辈身上体现得尤其突出,我们的父辈,由于家庭、社会、自身等各种原因,不能实现自己的某个愿望,比如——考上大学,于是,把他们的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告诉我们,他们这辈子没指望了,他们的人生目标就是培养我们,甘心当我们的“人梯”。“人梯”这个词我尤其记忆深刻,这就是我们背负一辈子的十字架,我们永远也报答不完的父母的恩情。我们确实算是在同龄人中出人头地了,但是我们一定会幸福吗?

我不能否认,我是幸福的,我有个幸福的家庭,我有份稳定的工作,我来到上海,站稳了脚跟,有时跟妈妈叨叨下我的幸福生活,妈妈就会感叹,还是当初让你们念书这个选择选得对啊,每次我都很无语,我无法反驳她,她已经老了,就让她一直陶醉在她和父亲认定了一辈子的正确教育理念里吧。

我们的父辈,仿佛一辈子都在奋斗,为户口奋斗,为房子奋斗,直到我们成年,才过了一段相对安逸的日子,后来又开始帮忙照顾第三代,一辈子都在奔波不停。要说到对生活有多少热爱,不如说对生活有多少追求。不停地追求当然会带来各种焦虑,各种焦虑当然会带来各种争吵。他们从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走过来,也许我们不能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吧。

现在的我们,也同样在不停地奋斗,要去更大的城市甚至国家,要买更大的房子,要买更好的车子,什么时候我们的欲望才能满足,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放慢奋斗的脚步,不是追求什么,而是热爱什么。难道我们真的要跟我们的父辈一样,等到孩子们都长大成人了,才能喘口气,回过头来想一想,我该怎样全心全意地生活?

然后我们的孩子,也重复我们的人生轨迹,要去更好的国家,去那里买更大的房子,买更好的车子,周而复始?

如果不是这样,现在的我们,要怎样做?.

TOP

回复 218楼lemonade 的帖子

谢谢鼓励,我自我觉得是在和孩子一起成长,教学相长,这话一点都没错。.

TOP

回复 222楼lemonade 的帖子

总结得很好,以前我们做培训,衡量培训的效果是要看一个月以后,你把培训的内容忘得差不多了,那个培训还能对你的工作有何帮助。我认为我们读教育的书也是一样,看这本书是不是真的对你有帮助,是要在很久以后,你忘记了书中的例子、书中教你的方法,如果你还在用书中得到的感悟指引你的行动,那么这就绝对是一本好书,比如你提到了——朴实的家庭温暖、对生命的热爱。
我的《八十忆双亲》读了过半,后面一半很多都在讲些大学的经历,并且深深烙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偏离教育蛮远了,所以我并不推荐大家都来读这本书。这是本好书,但是与我们的选题差得有点远,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选。
我倒是推荐一本我一直想读,搁在案头却一直未读的书——《曾文正公家书》,曾国藩家书,这是钱先生极力推荐的一本书,我兴冲冲买了回来,却一直未读,买的书是一套,里面还有一本《曾文正公家训》,读了一段——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做主,不与天命相干涉。
只读了一句,却想了很久,之前我们怨天尤人,埋怨这个没有民主、拼爹、潜规则、地沟油的社会,总是觉得我们没有生在那个最好的时代或者最好的国家,但是我们没有常常省视自己,不要说三省了,一省都没有,与作圣贤那就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了。
所以我想认真读一读这本书,照一照自己,以免迷失得太远。.

TOP

这个周末,跟小宋一起读书,遇到了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本来这本书借了有两周了,上一周就没有抽出时间来读,这一周我决定一定要读掉。上周的时候我翻了翻,觉得字很多很密,唯一的就觉得图画得很漂亮。这周末我又把它拿了出来,开始读它的封面——Crysanthemum,顿时觉得这个词有点眼熟啊,封面上还画有一朵雏菊,上面坐了一只小老鼠。我突然想起什么,叫来小宋,读下这个单词,小宋对这么长的陌生单词很是抗拒,在我一再要求并且告诉他读完以后会有惊喜后,他试着读了下,然后,他也发现了这个秘密——去年我们一起读过这本书的中文版!而且那时小宋告诉我他特别喜欢这篇文章——《克里桑丝美美菊花》,那是收录在《新语文读本》里的一篇,配了一点插画,我们手上的这本原版是一本绘本,图都是彩色的,而且很多很大很美,我们一起翻出中文版,里面的黑白插图也是选自这本绘本的,相比而言,太少太可怜了。
这种偶遇的感觉实在是太好了,老宋只是随手借了这本绘本,居然就借到了这本小宋的心头好,于是我们又开心地靠在一起重温,不,应该叫重读了这本美好的绘本。.

TOP

回复 225楼lemonade 的帖子

恩,我读的最有感触的是前面半本,历数钱先生自己的成长,然后在小学中学任教,许多的点点滴滴很值得我们借鉴。后面半本还在读中,已经到大学任教了,更多的是跟当时的大环境有关系,我更多的感受是感叹和遗憾了。
昨天还买到一本好书,真的好书——《希利尔讲世界史》。图文并茂,语言生动,写给9岁的孩子读的,我很庆幸在合适的时间给小宋觅到这本合适的书。我自己读了序言就很有启发,希利尔说,孩子小的时候,一定要给他一个全面的观点,一个架构,等他熟悉这个架构了,他在后面漫长的岁月里再自己往里面添上血肉。他指导说,要给孩子制作一个时间楼梯,每一百年一个阶梯,每个阶梯上都会有一些重要的事件和人物,他的书里有一幅时间楼梯,我和小宋一起看了,我们都很喜欢,我决定,跟小宋一起做一个中国历史的时间楼梯。
我同时还买了《希利尔讲世界地理》和《希利尔讲艺术史》,也很好。
我在序言里面还读到一个故事,说,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去小学任教,满腔热情,上课很投入,甚至倒立、做滑稽的动作,学生们也都很喜欢他,喜欢听他讲课,一个月过后,校长出了一个试卷来考察学习的效果,却发现孩子们连基本的人名年代都搞不清楚。
我想,他要表达的是,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的枯燥并存。说到这里,我想起小宋的英文兴趣班的老师有次跟我1:1,他说,我知道中国社会竞争激烈,家长们付出很高的代价把孩子送到这里来学习,我不希望孩子们来上我的课只是听几个笑话、做几个游戏开心一下,我希望他们真的学到东西。我给小宋选兴趣班的第一考量是他们学什么,如果只是学校知识的重复或者升级,那么即使这个课堂再开心再愉快对考试成绩再有帮助我也不会考虑。现在小宋的英文班要背默单词,要读很多不认识的单词,孩子总有那么一点点够不着的感觉,我其实要的就是这一点点够不着的感觉。

有点偏题了,继续说这套书,我看了网上的评价,说这套书的缺点是中国的部分很少,甚至在翻译的时候有所删节,而且以美国为中心。但是我并不认为这是缺点,只要下笔写字,都会有自己的观点,如果一本书面面俱到、好好先生,便意思不大了。

我还有一点愿望,小宋再长大一点点,英文水平再好一点点,我们可以一起读一读这套书的原版。.

TOP

引用:
原帖由 lemonade 于 2011-11-21 09:04 发表 \"\"
这段好,训导有方。最感人在‘先父因挽余臂,轻声问曰’-- 严父亦是慈父啊。

路过一桥,先父问:“识桥字否?”余点头曰:“识。”问:“桥字何旁?”答曰:“木字旁。”问:“以木字易马字为旁,识否?”余答曰: ...
这段我深有同感,当时读了这段还复述给老宋听来着。自古以来中国的父亲的形象大都不苟言笑,深爱子女却不外露,但是这种静水深流的爱同样滋养着孩子。
还有,我们一直说,身教大于言传,钱先生在后面的章节会详细地回忆父亲的一言一行,虽很少说教,虽壮年已殁,对钱先生及其兄弟的影响却弥足珍贵。

其实,还有一个很鲜活的细节不知你有否读到,父亲抱着夭折的弟弟,痛呼:“必再来吾家!”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
另,钱先生的侄子,即兄长的儿子,乃钱伟长。.

TOP

这两天读《八十忆双亲》又有了一些进展,读到后面的章节突然觉得钱先生描写的人物非常鲜活,聊聊三两事,却如同一个活生生的人立在你的面前。
北平那个侍奉先生如长辈的学生,昆明那个携酒肉来跟先生谈学问的女学生,山上那个吃肉的和尚和要出家的张妈,无锡那个办学修桥的大商人。。。
等你读到后面了,我们来一起谈谈里面的人物吧。.

TOP

昨天回去翻了翻前面的部分,拍了一点当时的感悟出来,贴给你看看,不晓得能否看清楚,试一试:.

附件

IMAG0353-1.jpg (249.42 KB)

2011-11-25 11:02

IMAG0353-1.jpg

TOP

看得清就再贴一段:.

附件

IMAG0362-2.jpg (238.93 KB)

2011-11-28 10:26

IMAG0362-2.jpg

TOP

 95 12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