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原帖由 我是乐乐妈 于 2011-10-26 09:13 发表 
对家的定义真好!
《少年文艺》也是我小时候每年必订阅的杂志
。记得我入学前订《看图识字》,一二年级《儿童时代》,三年级之后就是《少年文艺》。每次拿到书时,愉快的心情记忆犹新。
还记得一次一年 ...
哎呀,你的一番话勾起我好多的回忆。
我从小的时候家里订《少年文艺》、《报刊文摘》,我看《少年文艺》,大人看《报刊文摘》,后来我也跟着看《报刊文摘》,记得家里有阵子还有《报告文学》,后来不知怎么就没有了。当时我有一个好朋友,家里订的是《故事会》,我也偶尔翻过,觉得,意思不大么。后来念高中了,跟在哥哥后面看《读者文摘》,现在叫《读者》,看了三年啊,喜欢上了席慕容、汪国真,还有那些朦胧的、励志的故事。但是很神奇的是,一进入大学,再翻开《读者》,却怎么也读不进去,我也没法解释为什么读不进去。从此我知道,除了我读不懂的书,也会有些读不进去的书。
我父亲是医生,就是普通的医生,家里最多的书就是医学方面的书,文学的书很少很少的,据我爸爸妈妈说,我小时候有一小箱子连环画,没事就坐在那里翻连环画,我自己的印象倒是不深了,我只记得我小的时候到处翻书看,大多的医学书都晦涩难懂,我把唯一可以看个大概的《心理学》看了好多遍,前阵子带小宋去科技馆,看到那幅《少女和老妪》感觉那个亲切啊,我小时候看了不下几十遍呢。
后来大一点了,发展到去亲戚家里翻书看,念初中的时候,我翻到一本竖排繁体版的《施公案》,那是个很热的夏天,我坐在凉床上,对着电风扇,挥汗如雨地艰难地读着,一本读下来,繁体字都认识了大半,也奠定了我对推理小说的热爱。
你说的《红楼梦》连环画我也有看过,是问高中的一个同学借的,因为这套连环画,我记住了跟我只同学了一年的同学的名字。那时,这套连环画简直就是我的精神家园啊,每幅画都那么美好,每个人物形象都那么贴切,翻了很多遍,才依依不舍地还掉。多年以后,我终于也拥有了这套连环画,还顺便买了《三国演义》连环画,现在是儿子的爱物了。
我读的第一部金庸是《射雕英雄传》,最初是妈妈借回来看的,16开的蓝色封皮,我至今都记得自己的好奇,每天忙忙碌碌的妈妈居然一本书读到半夜,于是,我也偷偷地读了,原来,偷偷读的感觉更加妙,嘿嘿。
我的父母不太约束我们读什么书的,当然也没有什么指导,于是,我在初中阶段,读掉了所有的琼瑶,高中的时候,读掉了所有的金庸,大部分的古龙,于是到了大学阶段,我迷上了名著,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小说。也让我养成一个系列一个系列读书的习惯,比如我在读推理小说的时候,按照作家来读他的作品系列。
我也一直认为,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情,自从初中读完琼瑶,长大以后,我对一般的言情小说有着相当的免疫力,同时也适用于武打小说。我家老宋前段时间沉迷于《金庸全集》,有些居然读了好几遍,我就感叹他,秋天在做春天的事情,年轻的时候没读过,现在老了,反而沉迷了。
回忆已经太多了,老了的表现,呵呵。
我对你的“惩罚”也是感同身受呢,小宋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开始亲子阅读了,现在每天睡前的阅读是必须的,如果表现好,可以多十分钟额外的阅读时间,如果哪天他惹了我,我会罚他“洗洗睡”。最近他读书已经发展到任何空闲的时间都抓起一本书来读的程度,通常他说,妈妈我休息一会哦,然后就摸出一本书把自己塞到沙发的角落去了,弄得我很担心他的眼睛。
[
本帖最后由 小宋他娘 于 2011-10-26 12:45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