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个人次参与评价】

[求助] 上海市政府要求非上海户口外地借读生下学期返原籍读书,不知是不是真的?

没有人才引进居住证的孩子,早就是这样了.老师们都会说的.一般到了初二就会转走很多的.因为在上海不能读高中,另外外地教材不统一,到外地是跟不上外地孩子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kathy_tang 于 2009-4-24 12:07 发表 \"\"

应该是户口吧。在北京明文规定居住证不能在京高考的~~~
大概投资到多少金额,然后上交多少利税,有一定标准的,并且标准很高的,有那个标准移民也够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阿部 于 2009-4-24 12:10 发表 \"\"
应该不可能吧,如果父母都在上海工作,难道要小孩一个人回原籍读书?
所以有些孩子初中毕业大概会上职高之类的吧.也有一些孩子就此结束读书生涯.也有一部分孩子会回老家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Recy妈妈 于 2009-4-24 12:17 发表 \"\"

是这样的。早点回去还能跟上,英语比别人好。
不能说老师的想法不好.因为不能在上海高考的话,回去的教材不一样的.另外外地学生真的是考试高手的(我就是曾经的外地考生).所以不一定能跟得上的.
但是让孩子一个人回去,毕竟还是小孩子,有的家里面也根本没有人了,所以很多人是无奈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happy20080429 于 2009-4-24 13:01 发表 \"\"
现在连户口政策都在准逐年放开了,难道还有这样的事吗?
这也许就是黎明前的黑暗,只是很不幸的,有些孩子成为牺牲品了.

人生的弯路是很多的,只是这些弯路不是由于自身的原因造成的.

回去复读,在当地考,其实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想想看,六七十岁的人想考大学也是可以考的,另外对于报考年龄也不限制,也扩招,只要是金子会发光的.(我是阿Q).

TOP

引用:
原帖由 kathy_tang 于 2009-4-24 15:18 发表 \"\"
【清华大学录取分数线】清华大学2008年各省录取分数线
统招一批录取分数线
清华大学2008上海录取分数线:理科563分;文科544分
清华大学2008北京录录取分数线:理科656分;文科622分
清华大学2008江西录取分数线 ...
还有一点你没有说,这个录取分数线只是投档线,也就是最低分数线,并不意味着高于那些分也肯定能读那个学校。

一分能刷掉多少人,何况几十分呢?现在想想应该是把户口留北京了,这样女儿读北大清华什么的,是不是就很有优势了?说不定到高中以后,人家还想出国读呢,这也说不定了。

小老百姓唯有发发牢骚而已。不解决任何问题的。赞同美羊羊的屁股决定论。

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孩子到外地读大学,分数线也是低的,包括到上海的到北京读,可是这些城市的孩大多数不愿意去外地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s1100 于 2009-4-24 16:16 发表 \"\"

每个省的总分又不一样的,题目也不一样,有什么可比性
关于这个话题不想多说了。
因为很多是明显的事实,如果不是这些很明显的事情,那何必担心外地人呢?又怎么会出现高考移民呢?
那些大学在各省招的名额也不是一样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baby100 于 2009-4-24 17:44 发表 \"\"

那我北京的来上海考大学,分数也很低吗?
肯定要高于上海户籍的,但是一般低于其他省市的,因为北京户籍的孩子也不愿意到上海来读书,呵呵。 但也许不绝对吧。

至少当年武汉大学同学的一北京同学的分数是低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tequila_qq 于 2009-4-25 09:03 发表 \"\"
上海不咋的的二本和大专招人很多的,分数要求是低,但毕业后就业也是没保障的,要是没“路”很可能毕业就失业。估计外地的好学生也是不愿意来的。
关键是外地很多学生和家长是不了解上海有些学校的情况的,所以也可能进到本地人都不愿意上的学校,而自己误认为还不错的学校。.

TOP

今天起床后和爱人,女儿聊天,说到什么,我说你是湖北人,回湖北好了,我爱人说,你是河南人,回河南好了,我女儿说,我是上海人(她是在上海出生的)。我想了想说,其实你是北京人,因为你首先在北京报的户口。女儿说:我是在中国出生的。

[ 本帖最后由 junhuayang2005 于 2009-4-25 09:43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lily_0910 于 2009-4-25 21:22 发表 \"\"
其实现在已经改了很多了,如果按照以前制度上海会有那么多外来生力军吗?能不能换个角度看事啊?总觉得上海人怎么怎么?我们以前户口在上海市郊的,不也是有许多限制。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

其实不知道别人如何想,我是觉得现在人们的选择机会多了,条条大路通罗马.以前的人们调动工作,自由流动机会是很少的.现在挺好的,想换工作就换工作,想到另外的城市就去另外的城市,尽管还是有些不方便的,比如长期居住地的户口问题,总体来说,人们是比一二十年前自由多了.


以前经商叫投机倒把,还割资本主义的尾巴之类的,呵呵.现在叫发展市场经济..

TOP

引用:
原帖由 可爱小胖妈 于 2009-4-26 15:33 发表 \"\"
现在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开始担心20年后我们的吃饭问题了。现在农村里已经没有青年在种地了,等现在的农村老头老太太逝去以后,我们的肚子怎么填饱?所以并不是农村人有了城市户口都居住在城镇里就是体现平等了。想想大 ...
在国外,农夫的地位应该是很高的。
大概二十年后土地会集中在一些人手中,机械化耕作,呵呵,不用担心.

TOP

引用:
原帖由 乐乐mommy 于 2009-4-26 17:56 发表 \"\"
呵呵,我也在想,在上海工作还真不如会老家机械化种地呢。
不过前年跟老公说,结果人家骨子里瞧不起做农民实在是没办法,不然我真想做农民的。
现在去农村机械化种地是件好事情,如果我再选择,也许我会考虑养殖业,学农业技术..

TOP

引用:
原帖由 hml 于 2009-4-26 20:15 发表 \"\"
上海在地域歧视?显示上海人的优越性?一如30年前?

能到上海来发展的人,都是有拼搏精神的,所以即便现在以这样的方式让别人走,几年后,也许那人更加风光的回来。

再反过来说,会讲上海话的苏北人啦,宁波人 ...
大概我在浦东,所以我觉得没有感觉到..

TOP

引用:
原帖由 可爱小胖妈 于 2009-4-26 15:33 发表 \"\"
现在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开始担心20年后我们的吃饭问题了。现在农村里已经没有青年在种地了,等现在的农村老头老太太逝去以后,我们的肚子怎么填饱?所以并不是农村人有了城市户口都居住在城镇里就是体现平等了。想想大 ...
昨天回帖后,今天就看到下面的文章,你不用担心了

河南信阳土地流转调查 “资本下乡”方式突出  
2009年04月27日 07:15:16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河南土地流转热 吸引各路资本

    今年春天,信阳农村土地流转“新事”不断。诸多突破性的举措先后实施。

    先是3月27日,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江湾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揭牌”。这是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土地流转政策以来,河南省内由村委会和部分农户发起、正式登记注册的第一家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

    该土地信用合作社实行村集体拥有土地所有权、农民拥有土地承包权、合作社拥有土地经营权的“三权”分离。农户按入社存入的土地面积从合作社获得分红收益。合作社通过社内集存土地,实行土地发包集约经营,面向社会吸用能人、大户、企业家等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

    4月22日,信阳市获批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包括农村土地流转在内的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即将展开。

    诸多“新事”,掀起了信阳市以多种形式进行土地流转的新一轮浪潮。

    其实,在此之前,信阳市各地已经自发地出现了以不同形式进行土地流转的探索和实践。据信阳市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信阳市共流转土地109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3.5%。而土地流转所带来的商业空间和创业机会,吸引了包括城市资本和外资在内的各路“资本下乡”。

    近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前往信阳进行实地调查采访中发现,在信阳,由返乡农民、城市工商业经营者、甚至外国承包户以“资本下乡”方式进行土地流转的现象较为集中或突出。

    河南信阳土地流转调查

    “日本农场主”立松国彦

    河南省信阳市新县浒湾乡游围孜村是一个普通的山村,有140多户人家,四周群山环抱,村子周边是山区难得一见的开阔田地。2008年11月,一个日本人的到来,使这个山村立刻“声名显赫”起来。

    这个日本人叫立松国彦,来自日本爱知县,是位农场主。去年11月刚来时,立松国彦借住村里的农民家里。他一有空,就到村子周边“转悠”,物色他准备承包的田地,而能够用机械化进行耕种是他承包土地的基本标准。

    据村干部介绍,当看上了某块田地后,他就告诉村干部,村干部就做农户的思想工作,如果农户同意将土地流转给立松国彦,立松国彦便以相当于每年500斤/亩水稻的“费用”承租下来,水稻价格按照当年水稻的实际价格计算。

    由于最初农户对立松国彦不熟悉,也缺乏信任感,他们纷纷要求提前支付承包费用,以免“节外生枝”,立松国彦也十分爽快地答应了。于是,乡村两级干部便根据双方的意愿、条件制定成规范的合同文本,经过认真商讨后,立松国彦同每个农户一一签订了“承包合同”。合同有效期为10年,到期后农民可根据需要决定续租还是回收。

    目前,立松国彦承包经营了200多亩土地。他准备用机械化方式种植水稻,同时发展温室大棚蔬菜,已累计投入100多万人民币,拥有了挖掘机、施肥机、插秧机、履带式拖拉机等全套农业机械。

    村民廖宗乐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村里的绝大部分青壮劳动力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都是妇孺老幼,种田对他们来说,其实就是为了“糊口”,村里的土地大都处于粗放式的耕作状态,很少有人愿意在种田上花费更多的心思。所以,大部分农户都愿意将土地流转出去,省得自己“操心”。

    “况且,每亩每年500斤水稻的‘费用’并不低,因为每个农户每年除了种子、化肥、农药、机械耕种和劳动力外,实际每亩收入远低于这个数。”村支书游华金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

    但也有少数农户不愿将土地承包给立松国彦,觉得自己的田地还是“自己耕种更好、更放心”,村干部多次登门做工作无效后,也只好作罢。于是,立松国彦不得不绕过一块块小田,将拖拉机开进自己的承包地进行耕种,显得“相当不便”。

    当土地流转基本结束后,立松国彦开始制定相应的种植规划,并按照自己的规划有条不紊地工作着。每天早上天不亮,四、五点钟就起床了,自己亲自下田干活,平整土地、施肥、挖水渠、修路等。

    在承包地旁,立松国彦取出他流转的200亩土地的种植规划图,向记者指指点点地介绍道,这里是稻田,那里是蔬菜大棚;这边建水渠,那边修道路等等。很显然,规划图思路清晰,线条流畅,一目了然,而且构图严谨。

    为了便于机械化耕作、提高耕作效率,立松国彦准备把200亩地整合成每20亩一个耕作单元,配有道路与水渠,方便灌溉与施肥,全面进行土壤改良,像他在日本的田地一样耕种,建成高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立松国彦表示,他不仅会引进日本的优良稻种、带来日本的许多先进大型农业机械,而且已在村子里招募了数名研修生,也是长年雇佣的劳动力,将传授他们如何科学种田、精细管理及最新的稻田耕作方法等。

    据中共新县县委办公室的有关负责人介绍,新县近年来大力发展国际劳务输出,并与韩国、日本、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稳定的劳务关系。家住游围孜村的虞春霞就是其中一位赴日打工妹。在立松国彦的日本农场务工期间,她吃苦耐劳的品质得到了立松国彦的大加赞赏。同时,立松国彦也从虞春霞口中了解到,中国农村的耕作水平还比较低下,于是便萌生了到中国种地的念头。

    对于立松国彦来到新县浒湾乡游围孜村转包土地,村干部表示,此举不仅把土地盘活了,而且还解决了村里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

    当记者问起他的家人是否支持他来中国从事农业种植时,立松国彦表示:开始家人不了解中国,是反对他来中国的,特别是他的夫人,十分不赞成。当家人逐渐了解了中国后,就开始支持他到中国进行创业。

    谈到来中国的感受时,立松国彦连连点头说好。他赞赏村民们的勤劳淳朴,干部们的热心帮助,以及当地政府给予的很大支持。

    他说,有了大家的帮助,他有信心把流转的土地管好、种好,回报大家。

    “茶园老板”潘万勇

    二月的信阳,正是初春时节,春寒料峭,乍暖还寒。

    在罗山县潘新镇齐家村,记者却看到漫山遍野的绿色茶园,给二月的早春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这里就是在信阳闻名遐迩的信阳申林茶业开发有限公司(下称“申林茶业”)的“万亩茶园”。

    “为加强公司的规范化经营及产业化发展,公司计划五年内发展薮北茶生态示范园20000亩,其中有机茶园5000亩,绿色茶园15000亩,年产干茶达2000吨,年产值达1.6亿元,实现年利税3000万元。”申林茶业董事长兼总经理潘万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这位“豪言壮语”的申林茶业“大当家”并非当地农民,而是地地道道的“城里人”。在2004年以前,潘万勇主要从事建筑行业,曾担任罗山县建筑公司经理,是位深受好评的当地建筑业“大亨”。

    2004年,罗山县原中日合资企业“河南申林茶业开发有限公司”由于种种原因,濒临倒闭。在企业进行全面改制之时,潘万勇果断投入数千万元资金买下公司的全部股份,并及时进行企业重组,救活了企业,也完成了自己从“建筑业大亨”到“农场主”的成功转型。

    但潘万勇这位“农场主”并没有“小农意识”,他在公司成立之初,就着手建立了罗山县薮北茶专业合作社。他们与同一产业的农户进行联合,建立合作组织,从事薮北茶的专业生产经营,实现技术、信息共享,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短短几年内,申林茶业公司茶园已由原来的200亩发展到8000多亩,年产值8000多万元,创利税2000万元。同时,带动周边三个乡镇2000多农户发展薮北茶种植,辐射发展茶园5000多亩,目前已成为河南省最大的无性系茶叶繁育基地。

    2008年,为增加入社农户的收入、降低生产成本,罗山薮北茶叶专业合作社购进茶苗24万株,按每株低于市场价0.3元分销给500户社员,共计节约成本7.2万元,平均每户节约成本144元;同时合作社以按每斤高于市场价30%收购社员鲜叶75万斤,为每户社员增收8100元,初现规模效益的优势。

    据信阳市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信阳市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吸引“城市工商资本下乡”,已扶持、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3500多家,其中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17家,共带动了全市一半左右的农户。

    这些农业产业化组织涉及畜禽养殖及加工、茶叶生产、花卉苗木、粮油加工等行业,转化了全市80%左右的农副产品。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效益,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大地主”柳学友

    作为信阳市种粮的“能人”和“高手”,柳学友也是土地流转“大户”。然而,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他居然能够得到国家总理的关心。

    去冬今春,一场席卷华北黄淮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全国性持续干旱,给我国夏粮丰收带来严峻的考验。严重的旱情,也让日理万机的温家宝总理牵挂不已。

    2月7日,温家宝总理亲临我国第一粮食大省——河南省检查农业抗旱工作,并于当夜在许昌市召开会议,听取河南省部分地市的旱情和抗旱情况汇报。作为种粮大户代表,信阳市息县农民柳学友也参加了会议。

    “总理问我包了多少地,哪一年开始包的,当时包了多少,每亩地租价多少。我说,我包了3000多亩,2002年起开始包。当时包了200多亩,那时,租一亩地80块钱,现在是330块钱。总理问,为什么现在租价贵了,你反而包多了呢。我说,那时粮食卖不上价。现在粮价上去了,政府关心我们,各种补贴多,种粮赚头大了,我们也包得多了。”向《中国经济周刊》回忆起会议发言情况,老柳依然难以掩饰自己内心的激动,他回忆说,总理还勉励他种好粮、多种粮,为国家、社会多做贡献。

    在柳学友家门前并不宽畅的场地上,摆满了拖拉机、打药机、收割机、打井机等农用机械,这些就是他种粮依赖的“全副武装”。

    “这是我发明的‘打农药机’,那是政府奖励给我的拖拉机,旁边是自己买的收割机”柳学友兴奋地向《中国经济周刊》逐一介绍着自己的“现代化装备”。

    在河南信阳,当地不少人把柳学友称为当代的“地主老财”——他手上已有3000多亩地,每年收入上百万元。但他好像并不知足,近期又签下4000亩地的承包合同。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老柳就开始转包土地了。那时,他联合一帮种田能手远赴新疆、东北、河北、天津等地转包土地,曾把上万亩荒地改造成良田,自己也获得丰厚的回报,积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2004年,积累资金与技术后,“腰包鼓鼓”的老柳回到信阳息县老家。他没有把资金用在建房盖楼等家庭消费上,也没有用来开商店、建工厂等兴办实业上,而是干起了“老本行”,继续联合一帮“种田能手”转包土地,进行农业开发。

    他们投资上千万元,把家乡息县数万亩地(包括部队农场和乡镇撂荒地)悉数收入囊中,予以转包下来。通过平整和改良土地、推广良种、科学管理等措施,老柳自己承包的400多亩地,亩产均超千斤,当年获利数十万元。

    现在,当地的县乡干部、甚至中共信阳市委书记王铁都亲切地称柳学友为“老柳”,他当之无愧地成了当地的“名人”。据介绍,通过土地流转,信阳市已培育了一大批像“老柳”这样的农业规模经营企业和种养大户。2006年以来,信阳市涌现了17个全国粮食生产大户和两个河南省粮食生产标兵。(记者 汪孝宗 陈佩忠/河南信阳报道)

    记者手记

    “资本下乡”初现“双赢”格局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城镇工商业积累了庞大的科技、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而我国农村却面临着“土地、劳动力、资金”三大要素持续外流的问题。如何引导这些庞大资源 “上山下乡”反哺农业,成为解决困扰中国多年“三农”问题的“关键”。

    有专家认为,“资本下乡”进行“城市反哺农村”和“工业反哺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方”,因为资本是现代工业社会最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资本下乡”必然会带动人才、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向农村和农业,而这些具有“自动组合能力”的生产要素一经“落地”,就会极大地带动和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集约化发展。

    近年来部分地区的实践表明,土地流转不仅为“资本下乡”进行“反哺”提供了运行载体,实现着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效益最大化,而且带来了人才、技术、资金与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效率更高的生产模式。

    对农村经济进行过深入研究的中共信阳市委书记王铁认为,土地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其利用的好坏是农村经济能否获得发展的关键所在。但在原有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中,农户分散经营,土地无法自由流转,产出效益低,作为“生产要素”的作用没有被完全发挥。

    他分析指出,一方面是土地资源稀缺,人均耕地少,另一方面土地“撂荒”、“闲置”的情况又时有发生;一方面是规模化、专业化的现代农业需要把土地集中起来,另一方面土地分散在千家万户手中;一方面是懂技术、会管理的高素质农业人才急需土地经营,另一方面是文化程度低的农村留守人员按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粗放耕作土地。

    “要解决这些问题,建立新农村土地银行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他进一步解释道,“新农村土地银行是指农民将土地像货币一样存入银行,获取存地利息,土地的所有权和承包权不变,但经营权改变,土地的经营要符合《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有关规定。”

    然而,就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土地依然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来源,没有土地,农民就无法生存。而且,多年来,农民已经在改良土地和农田基本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同时,有能力在城市定居的农民工还是少数,对大多数民工而言,乡村老家的家庭承包地和宅基地才是他们生存基本保障,也是他们留守家人的生活保障。因此,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必须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让农民放心流转。

    “我们承包农户的土地,讲信誉,从不赖帐。而且我还会随着自己收入的提高,主动提高农户的土地转包费,不让农户吃亏。”作为“土地流转大户”的柳学友如是说。

    据信阳市有关方面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农户土地流转以后,每亩土地可以实现500元左右的收入,另可享受国家各种补贴约100元,外出务工每年还可收入上万元。即使不外出务工,也可以在当地农业企业务工,每年人均收入也近万元。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农民反映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遵循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政府行政干预的影响较小,实现了自愿流入流出“双赢”的结果,农民基本满意。但也有少数农户不愿流转,从而给土地连片耕种带来“不便”,还有极少数存在着利益纠纷问题,这些还有待于在实践中加以完善。


 制作单位:新华通讯社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新华网.

TOP

引用:
原帖由 SophieDAD 于 2009-4-27 09:27 发表 \"\"
上海市的教材与其他省市的教材都是在教育部大纲的基础上编的,内容有可比性。对于真正优秀的学生,他应该能够融会贯通,在老家和在上海考试都应该不是问题,况且全国各地的考卷题目类型都是基本上一致的。可能苦的是 ...
是的.我也是这样认为的.真正优秀的孩子都是没有问题的.当然如果科目不一样就有问题.比如有些地方考地理,有些地方考的是历史,假设.
关键是这个时候回去的孩子是没有资格考试的.当地一般也有会考的,高二时候.没有档案,是没有机会去考的.所以这些孩子,如果不能在上海参加这次考试的话,今年是没有可能再中考或者高考的.还因为高中不是义务教育阶段..

TOP

纵然今年不能参加中考或者高考,希望也不觉得是世界末日,因为只不过推后一年而已,条条大路通罗马.
上海的孩子80%的人都能上大学,所以根本就不用怕别人的竞争..

TOP

引用:
原帖由 家有宝贝米 于 2009-4-27 10:19 发表 \"\"

我记得当年高考的时候这个外地大学志愿我填得是北大,当时我还笑着说,这辈子是没有机会进北大了,填一下得话,也算是心理安慰吧。
北大和清华,可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当时也不知道怎么想的,我们很少考虑南方的大学.

我现在希望女儿到别的城市读书,最好到北京,呵呵.也看她的想法了.时间还很久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chgtq 于 2009-4-27 10:52 发表 \"\"
就是因为上海人都不愿意到外地去,所以外地著名高校招生分数线才低的——他们都有招生计划的,完不成计划么,只好降分了。我发现大家都把这个看作是上海人的特权,其实不是这样的。
包括北京的孩子也是这样的.
不过现在户口相对自由了,可以到外地读大学不迁户口或者大学毕业的时候,可以很方便的返回原籍.这也是进步吧..

TOP

引用:
原帖由 tracy2006 于 2009-4-27 12:37 发表 \"\"

担心啥呀...没看见丁磊已经去养猪了么? ...说不定哪天,王石成了种粮大户呢 ...农民和工人只是职业的不同,不是区分身份的标志
说不定过几年抢着去种地呢,当farmer..

TOP

引用:
原帖由 tracy2006 于 2009-4-27 12:41 发表 \"\"

呵,呵...当初上大学,偶就不想去北方,听说米饭少,馒头多 ...后来,听北方来的同学说,他们到南方来读书也是下了很大决心地,因为老师和家长都觉得南方人太精,会欺负他们憨厚老实
对的,呵呵,这也我们不选择南方的原因.其实到了上海,发现其实是办事效率高的表现..

TOP

引用:
原帖由 我是西瓜 于 2009-4-27 17:14 发表 \"\"
而真正把孩子放在老家的人,自然没有这个政策所带来的烦恼.
就不会有这个问题.现在问题是,有很多外地来的人没有办法把孩子放会老家的.
他们面临的问题是:
把孩子一个人扔到老家.
或者放弃工作,和放弃事业,和孩子一 ...
不觉得留守儿童问题更大吗?.

TOP

引用:
原帖由 我是西瓜 于 2009-4-27 18:10 发表 \"\"

留守儿童?正是因为很多家长不想自己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才有这各个烦恼的?.有的连留守都做不成.(所谓老家没人带,孩子本来一直和父母在上海的).现在孩子必须回老家读书.
一是你说的,如果老家有人,成留守儿童.
二是 ...
我会选择让孩子读职业学校或者至少高中毕业后再做打算,如果真的想读书也不是没有机会,边工作边读书也可以的,参加自考也可以的。反正现在上的大学也和自费差不多。.

TOP

引用:
原帖由 我是西瓜 于 2009-4-27 18:17 发表 \"\"

不是连小学都不准读了吗?何来读到高中?
怎么可能呢?义务教育阶段还是要给读的,包括只办理了居住证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我是西瓜 于 2009-4-27 18:23 发表 \"\"
"我以前一个同事就是这样陪着孩子回去了,初二过去的,回去后再念一遍初一,这些孩子的家长本来大多也知道这样的情况的,所以很早就准备好了。老师只是按政策,从实际出发"
这是回你的帖子的,那孩子才初二.,还在九年 ...
呵呵,至于听不听老师的,家长可以自己考虑的.
读完初三是没有问题的.
就是不能中考而已.
这也意味着不能在上海上高中.
我是说办不了人才引进居住证的.

当然也可以上上海孩子二三十分都能进的职校,无论你的孩子成绩有多么的好..

TOP

引用:
原帖由 snoopypig 于 2009-4-27 19:32 发表 \"\"
的确,我们那时候填志愿时一定要填外地的院校,而且因为毕业时部属院校有可能分配到外地工作,所以那时班级同学成绩再好都填上海本地的院校。上海人的“上海情结”是外地的同学无法理解的。
现在也是这样吧,据说考到外省某些重点大学,是可以有奖金之类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灵灵姆妈 于 2009-4-28 09:02 发表 \"\"

呵呵,还好,不觉得辛苦, 反而充满乐趣。似乎开了一扇窗,看到了上海没有的风景和人文。。。。。。
所以我建议自己的女儿读大学的时候,到外地去..

TOP

引用:
原帖由 cinkyfeng 于 2009-4-28 09:44 发表 \"\"

看来,上海人的“上海情结”硬是被中国的特色革命政策给强逼出来的。
也许还有一点很多人不知道的,西北西南的一些孩子如果毕业出省的话,是很麻烦的事情。比如新疆,云南等地,一般要求毕业回本省的。不回的话,交钱能出来还算好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yoyobaba 于 2009-4-28 23:12 发表 \"\"
人才引进居住证(有效期内)肯定没有问题的
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在上海初中毕业后是可以在上海读中职学校的
至于三校生中的没有本市户口的学生是否可以参加三校生高考,还需要咨询权威人士
早就听说可以花钱办人 ...
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是指?.

TOP

引用:
原帖由 kathy_tang 于 2009-4-29 08:55 发表 \"\"
义务教育经费是100%由地方政府承担的吗?
感觉不太可能,中央应该是有补贴的。要不然,贫穷的地方岂不是义务教育不了了吗(经费问题)?
是由中央财政按人头拨给,多少也是有地区差异的.
以前也是这样的.
不过以前是可以通过收赞助费用,书本费用的,现在不收了,所以.

TOP

张艺谋的一个电影一个也不能少,只能说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其实不说别的,很多地方小学未毕业的多了去的,广州那个用砖头从楼上ZHA死三个月大女婴的孩子也是才十二岁,并且已经几年不读书了.
义务教育法很多时候就是空文..

TOP

引用:
原帖由 yoyobaba 于 2009-4-29 20:28 发表 \"\"
上海市的义务教育经费都是各个区政府自筹的(市政府管大学),中央只补贴上海一部分课本费。东部地区基本上都这样,中部地区中央补助部分,西部地区中央补助多些,这个也是应该的。
所以西部地区教育经费少,因为地 ...
其余条件都符合,农村农业户口?农村城镇户口可以吗?.

TOP

引用:
原帖由 yoyobaba 于 2009-4-29 20:57 发表 \"\"
必须农业户口,否则就是城镇户口了
城镇户口就不是农民工了
现在优惠政策只针对农民工及其子女

城镇户口过去按照借读解决,今年的政策上压根就没有借读这说法
即使借读也只能到初中毕业为止,能借读到初中已经 ...
那城镇户口的来自农村地区的打工者又叫什么呢?.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