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24个人次参与评价】

[求医] 我侄女这样算精神出问题了吗?

回复 95楼lilyluf 的帖子

恰好手边有电子版,发上来,给大家做个参考~~


美丽心灵






  身体周刊记者 许珈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一档节目再次聚焦一度震惊沪上的留学生刺母案,主持人柴静在个人博客中感慨缺乏精神疾病患者的互助平台。不曾想到,随即便有网友来信,向她推荐了两个在“圈内”小有名气的论坛,其中一个叫“美丽心灵”。

  这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及家属交流的平台,原本“私密”的论坛,因被网友推荐给柴静而受到关注。论坛创始人的网名叫“蓝天”,当我们找到他进行采访,这才知道,原来,他本身也患有抑郁症。

  蓝天说,抑郁这个梦魇从1988年与高中老师的一次矛盾开始,一直跟随了他二十年。这二十年带给他的只有孤独、焦虑以及无尽的绝望。每个人逃避绝望的方式都不同,有些人会选择自杀,有些人会选择遗忘,而他就选择了将自己埋藏在游戏中。因为沉迷游戏,他花了几乎两倍的时间才勉强修完博士学业。

  高学历并没有给他带来成就感,学历对他而言似乎就只是一纸证书,与生活毫不相关。2007年,刚博士毕业的他丢下从老家赶往武汉陪读的母亲,消失了整整一年。这一年,他没有和任何人联系,只是躲在网吧里,过着饿了张口、困了躺倒的日子。要不是因为没钱继续生活,这样的日子或许将一直持续。

  这是一段连他自己都不太愿意回忆的往事,每次想起都觉得荒唐。冷静时的自我批判与抑郁时的自我放弃就像拔河一般将他扯来扯去,以至于他曾一度怀疑自己患了精神分裂症。即便医生告诉他不是,他也认定那不过是安慰人的话。直到2008年创建了“美丽心灵”论坛,他才开始真正对抑郁症以及精神分裂症有所了解。

  他从未想过“美丽心灵”论坛能有多大的影响力,但他坚信,总有一些人能从论坛中收获勇气。治疗实录、停药过程、康复情况……病友们在论坛上讲述自己的心声,让那些并不了解病情的人包括他自己认清现实,如果没有论坛,或许他依旧选择逃避。但是,他已经浪费了整整二十年,没有更多的二十年能让他挥霍。二十年,足够让博士学历的他成家立业。可现在,他只是一家IT公司的普通职员,40岁却依旧单身。

  “现在,我每天坚持吃药,生活不富裕但很充实。我想把过去的二十年追回来。”这是他对未来的期待。未来总不会一帆风顺,但是不管是晴天还是阴天,希望抬起头,他看到的总是蓝天。

  普通的IT男

  初见蓝天是在一家热闹的咖啡厅,身着灰色外套、手拿白色iPad的他俨然一副IT男模样,说话的方式带着北方人一贯的爽朗。

  普通的外貌,普通的衣着,普通的谈吐,单凭第一印象,我完全无法将眼前这个人与“抑郁”搭上关系。“药物的作用很明显。”蓝天将自己能自然与人交流的功劳归功于药物,这也是他在整个采访中特别强调的一点。必须坚持吃药,这是他对自己病情的总结。

  蓝天出生于1972年,按照正常的升学、求职发展,博士毕业的他现在应该已经成家立业。但事实却不是这样,现在的他仍旧单身,事业也只是刚刚起步。读硕期间科室领导曾给他介绍女朋友,但都会被他回绝,理由是不符合自己的要求。至于他到底设定了怎样的条件,询问再三,蓝天用一句“很奇怪,说出来一定会被人笑话”一笔带过。

  他说,患了抑郁症之后整个人的想法都会变得很奇怪,这对他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09年来到上海后才开始正正经经上班并接受抑郁症治疗,如果能提前二十年治疗的话,一切都会不同。”蓝天若有所思地说道。

  二十年可以做很多事情,也足以颠覆人的一生。蓝天的生活因二十年前的一次师生冲突开始改变。那时,他才高一。

  

  缘起师生冲突

  回忆那段“变坏”的日子,蓝天显得有些拘谨。1988年,他考入东北老家的一所重点高中,除了两个特别班之外,他的成绩在平行班的三百多人中名列第二。当时,他是班里的团支部书记,也是英语课代表,对体育活动尤为热衷,在老师和同学的眼中都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然而,这样一个光辉的形象,却因为一次“闲事”而改变了。

  蓝天回忆,当时他的班主任和同班的一位同学有矛盾,在上课时点名批评了他。那位同学也非常要强,当众出言反驳。在上世纪80年代末,老师的地位和现在不能同日而语。公然顶撞老师的行为足以成为热门话题,更何况传到校领导耳中的版本是——公然辱骂老师!

  果然,这位同学的家长也被请到学校谈话。作为班干部的蓝天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他想调解这个矛盾,他以为只要实话实说就能平息这次风波。所以,在校领导询问他事情的经过时,蓝天如实说,“他并没有骂老师。”他何曾想过,就是这么一句简单的话,会扭转当事老师和学生的处境,也让他的校园生活埋下阴影。“现在回想起来,就是这句话说错了,让我和老师之间产生了矛盾。”

  顶撞老师事件结束了,新的矛盾却在蓝天和班主任之间萌芽。蓝天说,因为他说错了一句话,之后老师就一直批评他,还陆续撤了他班干部以及课代表的职务,将他的座位换到教室最后一排,甚至让他写检讨。一连串的举措,使得蓝天被打上了“坏学生”的标签,使得他在班级中孤立无援。

  如果当时,有人能够站在蓝天身边,陪伴他,鼓励他,开导他,或许“抑郁”就不会缠上他。然而,当时并没有人相信他,理解他,就连最亲的家人也没有站在他这边。“当时我爸妈离婚了,妈妈心情也不好。发生这个事情,她也没有为我说话。”母亲的退让无疑成了此后母子关系冷淡的诱因。“当时我很想不通,我不知道自己哪里错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对我。母亲不帮我,哥哥姐姐离家上班没时间沟通,我真的不知道和谁说。”

  蓝天自认从小到大性格都比较内向,朋友虽然不多,但并非没有。然而,自从被老师孤立之后,他开始封闭自己,连仅有的几个朋友也不再联系。那之后的一年时间,蓝天基本上都独来独往,原本上课积极发言的他变得沉默寡言,班主任的课更是低头睡觉,学习成绩大幅度下滑。周末的时候,他就一个人乘公共汽车到镇上闲逛,因为没有人在身边,他还曾在书店翻阅过一些色情书籍。

  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朝着“坏学生”的设定发展。“那时候,我真的就是个坏学生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蓝天自己也觉得有点好笑。他说,当时因为没有朋友在身边,老师又把他归为坏学生,自己也就真的“堕落”了。没有人在身边监督的蓝天做了不少荒唐的事情,但内心其实备受煎熬。他知道很多行为是不对的,甚至是可耻的。可他却没有办法控制自己,每天都是一个人在自我挣扎中度过,非常痛苦。

  “其实,当时就已经有抑郁的症状了,只是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所以也没看医生。如果在那时就看医生的话,之后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了。”在和我面对面的对话中,蓝天对于不能及时就医的遗憾溢于言表。

  孤立无援的一年终于过去了。高二时,蓝天遇到了新的班主任,生活开始有了些许转变。虽然他曾因为上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而落下功课,但凭着底子还不错,成绩仍旧能维持在中等水平。

  新来的班主任或许是了解他的情况,也曾想扭转这个局面。在一次班干部选举上,班主任提出选一个有胆量向领导反映问题的人,但由于蓝天此前已经与同学的疏远,性格也变得孤僻、古怪,最终没有被选上。

  

  独来独往离家求学

  接下来的高中生活过得很平静,虽然依旧独来独往,但少了外界压力,蓝天对于上学没有那么排斥了。高考时,他考上了自己的第一志愿,离开家一个人去了武汉求学。

  我问他,假设当初有被选上,是否会对自己多一点肯定?能够更好地调整心态?他只是笑着说道:“抑郁这东西,一部分人是短期的,但多数人一旦抑郁都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认为,那时候抑郁已经形成,即便外界因素降低,也只是暂时心情好转,不能治本。”

  独自一人离开家乡前往武汉读书,全新的环境是否能改变蓝天的心境?或许他也曾抱着这样的期待,但现实总是事与愿违。

  蓝天说,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是有很明显的区别的。精神分裂会有一些明显的异样行为,但轻微的抑郁症并不容易发现。“当时(1990年代初)很少有人对抑郁症有了解,大家看到我这个样子,都觉得是性格问题,或者是心情不好,甚至认为是道德问题。”对于病情的不了解,也让蓝天耽误了就医,对此,他自己也很无奈。在他看来,只有不到50%的抑郁症患者会意识到自己抑郁,并主动去治疗。

  大学期间,一个寝室住七个人。对蓝天而言,那段时间过得也不轻松。现在回想起来,也会认为自己当时心理有偏差,自己平时不爱说话,也不主动和人交流,精神衰弱以至长时间失眠。失眠又导致心情极度焦虑、紧张,这也让他与室友发生了不少矛盾。最严重的就是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和上铺的同学吵架。刚入学时因成绩不错而被老师认命的学习委员职务,也因吵架太多在第二学期选举时落选。“当时就几个女生选了我,因为寝室隔得比较远,她们不知道我吵架。”如今提起这些往事,蓝天自己都觉得有些好笑。他记得,吵架时偶尔也会有肢体冲突,但并真正打过架。但如此紧绷的寝室环境,的的确确影响了他和同学的相处。长此以往恶性循环,也就没人愿意和他来往了。“抑郁让人长期处于一种精神不好的状态,就好像一个紧箍咒一般,限制着你的学习和生活。”

  大学毕业后,蓝天并没有直接投入工作,而是选择读硕。然而,本科期间的精神压力影响了他的学习,以至于未能考上本校的研究生,只能退而求其次去一个研究所边读硕边工作。依旧是因为人际关系问题,他在读硕期间的生活依旧不尽如人意,也曾因为是否要读博与老师发生争执。

  实际上,本硕期间的矛盾对蓝天而言都是小问题。虽然也曾为此苦恼,但并未对他的生活产生翻天覆地的影响。毕竟他还能照常上学,照常工作。真正黑暗的时期是在读博期间,诱因只是因为赴美签证未能顺利签出。想起那段“人间蒸发”的日子,蓝天至今仍心有余悸。

  

  读博用了七年

  1999年,硕士毕业后工作了两年的蓝天开始读博士。当时,研究所的老师并不支持他读博,也因为这个问题,蓝天与老师的关系不太融洽。

  原本我以为只是一种反叛的心理,才让蓝天硬着头皮一定要考上博士。但蓝天告诉我并非如此,读博士因为希望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当时研究所的工作工资不高,但上世纪90年代不流行跳槽,所以想要换一份更好的工作,对他而言似乎就只有读博一条路。

  人的命运就是如此奇特,一个决定能改变的东西实在太多。

  读博期间,蓝天获得了一个出国留学的机会。当时他非常高兴,以为自己就此熬出了头。或许是天意弄人,就在他获得出国机会的时候却撞上了美国“9·11”恐怖袭击。因为这次事件,赴美签证的签发率直线下降,想要去美国留学困难重重。加上蓝天在读博期间迷上了网络游戏,办签证所需材料准备得也不齐全,签不出似乎也并不奇怪。但那时的蓝天并不会想到是自己的问题,他只是一心认为自己没指望了,生活一片黑暗,前途渺茫。带着这样的想法,原本放晴的天空再一次乌云密布。

  “签证不顺利导致我又一次脱离集体,开始独来独往。当时,我报了一个类似休学的手续。因为原本就住在校外,就直接打游戏去了。”

  蓝天记得,被通知签证没有签出是2002年7月,之后的三个月,他并没有上学,只是沉迷在游戏的世界里。正常情况下,读博只需要4年,但蓝天用了几乎翻了一倍的时间才结束学业。

  从2002年到2006年毕业,这段时间里,蓝天自己都不清楚自己到底做了些什么。唯一印象深刻的是,曾在2005年做过一段时间网络代理的小生意以及2006年时母亲从老家赶到武汉陪读。

  对,是陪读。一个34岁的男人居然要让母亲陪在身边监督,才能顺利毕业。如果没有母亲在身边管着,整日浑浑噩噩只顾游戏不管论文的蓝天,又怎么可能毕业!

  蓝天记得,当时自己从来不去实验室做实验。老师、同学到寝室来找他时,他就装作不在。久而久之,大家就明白了。不是他不在,而是他并不愿意见人,也不愿意和人交流。自此之后,也就没有人来找他了。“当时我并不觉得自己不正常,现在想想还真是异常!”

  或许是老师联系了家里人,蓝天的哥哥认为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就拜托七十多岁的母亲到武汉陪着弟弟。母亲到了武汉之后,和蓝天同住在寝室内。因为母亲在,蓝天不得不放弃游戏,每天被母亲逼着去实验室,逼着写论文。众目睽睽之下,蓝天只觉得自己的脸丢尽了,对母亲充满了敌意。但是,那时的他也很无奈。唯一能让母亲不在身边的方法就是快点毕业,因此他硬着头皮写完了论文,于2006年年底获得了博士学位。距离他考上博士,整整过了7年。

  

  沉迷游戏失踪一年

  博士毕业,成家立业,这似乎是最理所当然的发展,但蓝天的噩梦却依旧在继续。2007年,成为他“人间蒸发”的一年。博士毕业的他,把母亲一人留在寝室内,消失了整整一年。这一年他没有与任何人联系,不打电话,不回寝室,只是在网吧内玩游戏。

  2006年底博士毕业后,许久未玩游戏的蓝天有点忍不住了。在母亲还没有回老家之前,他就去网吧偷偷玩游戏,玩到腰都直不起来也不回宿舍,只是躺在网吧的椅子上睡觉。母亲问起,他就回答在同学家里。

  2007年初,母亲终于回老家了,蓝天以为自己解放了没人管了。但没过多久,哥哥姐姐认为他的情况很奇怪,就又让母亲前往武汉照顾他。“我妈妈再来的时候,我说了很多伤人的话,她很伤心。当时我把很多责任推到她身上。我说:‘之所以我会搞成这样都是你的错,都是你没把我教育好。’”

  的确,在蓝天心里,对母亲是有怨恨的。在他看来,高一时老师对他百般刁难时,作为一个母亲,是应该相信他,保护他的。但母亲并没有帮他,只是一味地退缩忍让,让一个未成年的孩子独自承担来自社会的不公。.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