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快乐小猪妈妈
(运动)
发表于 2006-12-12 19:35
显示全部帖子
反思宁铂出家( 沈栖)
如今的“粉丝”不会去追捧宁铂,然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他可是一位世人瞩目的神童。
据当时的媒体宣传称,宁铂2岁半能背诵唐诗,4岁学会400个汉字,6岁学习中医,8岁熟读《水浒》,9岁会下围棋。1978年,13岁的宁铂进了中国科技大学,19岁成了全国高校最年轻的讲师。年届“不惑”,风华正茂,正是大展宏图的岁月,宁铂却去了五台山出家为僧。相比当年对这位神童“奇才”的宣传声势,如今对他遁世离俗的报道,显得低调多了。
宁铂出家为僧是他本人的生活选择,他人无可置喙。笔者是想通过这一个案,反思一些问题。
——“因材施教”问题。南宋大理学家朱熹说过:“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是一条不可易辙的教育原则。然而,这个教育原则并没有体现在宁铂身上。宁铂虽聪颖过人,多才多艺,但相比较物理是其弱项。他对物理兴趣不大,进科大一年后,宁铂就打报告希望到南京大学学天文,但科大抓住这位“名人”不放,硬是扬短避长,致使宁铂在科大少有物理方面的科学研究成果,相反误了他的学术前途。
——由“厌学”到“厌世”的问题。如果说像宁铂这样的神童代表着未来,那么,巨大的培养成本和难以料及的收益,常常把人们置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和焦虑之中。事实正是如此。据说宁铂成人之后,流露出一种厌学的情绪,校方曾三次通知他考研究生,他却始终未考。其实,这种厌学的情绪在时下学生中极为普遍。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全国调查表示,因为“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学生中,小学生仅占8.4%,初中生仅占10.7%,高中生仅占4.3%。孩子们创制的亚文化与社会倡行的主流文化之间的冲突,胜负情况有时变得很微妙了。近年来,沉重不堪学习压力而离家出走、服毒自杀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
——孩子“游戏权利”的问题。少年的宁铂很活泼善动,喜欢游戏,进了科大之后,那些死板的、违犯教育规律的所谓制度使他循规蹈矩,顿时变得暮气沉沉,宛如一个“少年老人”。宁铂曾悲愤地对人说:“神童剥夺了我许多应该享有的生活和娱乐的权利。”孩子的“游戏权利”似乎成了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早起上学,晚归作业,再加上双休日的补课,令孩子们累不堪言,无暇游戏。没有父母不心疼孩子,也没有父母不希望孩子成才,但是,这种过分的爱已成为孩子的精神负担。安徒生说过:“没有游戏,就没有童年。”像宁铂这样没有经历过“童年”的孩子是何等可悲啊!
——“天才培训”低龄化问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学招收像宁铂这样的十三四岁的“神童”入学是颇为时兴的,现在少有所闻。大学少年班是否失败?这个话题暂且不说,笔者想到的是“天才培训”低龄化问题令人堪忧。据《生命时报》报道,今年五月,沪苏等地出现“天才训练营”——幼儿EMBA授课班,尽管学费高达几万元,却报名者甚众。所谓EMBA是从工商管理硕士的缩写MBA而来,据称三至六岁的小孩可在两年内培养成为MBA,学得美学、建筑学、逻辑学等知识。孩子成才天赋固然必要,但更多的是需要后天的学习。北宋王安石伤仲永就在于他幼慧而“不使学”,最终略无长进。但孩子的培养又不能过于理想化,拔苗助长式的学习培训是蠢人之举。三至六岁的小孩能在两年内学上MBA,便是一种“说梦”而已。“天才培训”低龄化不足取也。
“宁铂出家”的新闻并没有引起多大的社会关注,但是,由此引发的上述问题却必须值得社会关注。否则,将会出现更多的“宁铂”式人生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