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4个人次参与评价】

[其他] 前途=四大名校=理科班=希望杯?

前途=四大名校=理科班=希望杯?

因为孩子五年级了,所以开始关注这个板块,越看越觉得古怪,好像将来要有前途,就得遵循以上这样一个公式。如果我们真的用这样一个公式来要求我们的孩子,那就太可怕了!
     先说北大,大家回忆一下,我们的中学同学中,有人进北大清华,也有人上大专,时光飞逝,那些读北大的,真的还是人中龙凤吗?至少我认识的不一定是。而且,有的虽然本科不是名校,但研究生或博士读了北大清华,不也一样?名校和成功不能挂等号。
     再名高中。我有个同学中考在县里考了第四,抽签抽到偶数进了省重点。三年后,高考成绩出来了,经过省重点无数名师调教的她考得不错,但县里排了一下名次,她依然是县里第四。
     最后说说未来,一个健全而正常的社会,需要的人才是五花八门的,奥数班的孩子将来可能是数学家、科学家,但只要少数人就够了,理科班是给他们准备的。我们其他的人,可能是记者、商人、教师等等,除了高考要考数学,我们工作中用到的,大概只是一百以内的加减法和那些理科班的人为我们写好的程序,陪着那极少数的人玩奥数,值得吗?
     忘了四大名校,还孩子快乐童年。那些发明什么希望杯等级考小五班的人,呵呵,不说了。.

TOP

选择与困惑

曾经请教过一位资深教育专家,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家长之间白热化的攀比,他说,其实,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自费留学的兴起)已经基本能够满足国人需求,上海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在百分之八九十。这种竞争起源于一个误解:就是只有读书才能挣钱多。这种误解的产生是因为一代特别倒霉的人:赶上了下乡、下岗等。他们的同龄人里面上了大学的人如今都是社会上的佼佼者。痛定思痛,他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压在了孩子的学习上。
    为了小女的择校,辗转反侧,是就近呢,还是去试试交通尚比较方便的名校?请教了从事教育的母亲,她很肯定地说:就近!就近!还是就近!要知道我读书的时候,她对我只有一个要求:分数。我们都是这样进了名校。当我表示诧异的时候,她解释说,时代不同了,没有必要为了分数牺牲太多。快乐自信比什么都重要。
    再说普陀的教育。当时千挑万选进了朝春。应该说老师还是不错的,每天作业很少,该掌握的基本都在课内解决。朝春的孩子,都像向日葵一样,这有点名副其实。有个朋友的孩子考上了浦东外国语小学,本来准备每天往返,在我的劝说下也进了朝春,现在小朋友一天比一天活泼可爱,本来稍有点内向的。邻居的孩子进了两中附校,学业没怎么和他们交流,但我感觉他们小朋友进了小学后在行为习惯方面突飞猛进,假小子变得知书达理,羡煞我也。更令人艳羡的是他们居然在课堂教学时间开设了日语。从小朋友的发音听来,还算标准呢。这样想来,其实在政府不得不重视教育投入的今天,每个学校都有每个学校的特色。关键是,哪所才是真正合适的呢?

[ 本帖最后由 采莲 于 2008-3-7 17:51 编辑 ].

TOP

真的用不到10以上的乘法,我用计算器,很便宜的

回答楼上的话,我的工作是项目策划。10以上的乘法就不用心算了,单位里可以领计算器。工作中用的最多的,是交际能力、口头表达、写作等等。中学的时候也曾经被学校推去参加数学竞赛,花了很多时间。现在,我想,要是当时读更多经典、去更多地方,或者再学一门语言,对工作会更有帮助。真的很羡慕那些奥数满分的宝宝,但不希望国家为了让他们有用武之地就发1000元的人民币,民不聊生,物价已经涨得够快了。.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