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猪笼草
(......)
发表于 2007-1-12 08:52
显示全部帖子
做考试与分数的主人-----一位高三班主任老师的心里话
做考试与分数的主人
教书的时间长了,也就知道了社会、学校、学生家长以及同行不是看你具体的教学过程,而是拿你教出来的学生的分数与别人进行比较,成功的老师就是那些学生考试成绩袦和教师。长期工作在这种氛围之中,也就学会了根据大家的评价标准来实施自己的教学,所以,无论别人将“素质教育”的号子吹得多响,自己虽然也迫不得已地要跟着哄哄地喊上那么几声,但最终总是老老实实地埋起头来搞那“闻起来蛮臭,吃起来还蛮香”的“应试教育”。
“轰轰烈烈地谈素质”是上级部门的造势,是我等的应景;“扎扎实实地搞应试”是校长的希望,是家长的要求,是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默许,是我等实实在在的工作。我等为了将应试教育落实到实处,在教学上,整天围绕着考试这根棒子转动,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只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没有被激化,只要学生的考试成绩能被大家所接受,哪管你老师实施的是题海战术还是教会学生掌握规律,哪管你老师是在进行满堂灌式的填鸭还是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接受新的知识;哪管你老师将学生的作业布置到每天只能睡上五到六个小时整天眼睛红通通的,还整天喊着作业还未做完;还有,在老师眼里,哪里还允许学生有什么周末,哪里还允许学生有什么时间去娱乐。也就是说,不管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只要教师最终能将学生的考试成绩抬到一定的高度,那么就能一俊遮百丑了,哪管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所谓的教育规律,是否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虽然学生对你那近似于惩罚性的教学怨声载道,但你总会借助方方面面的力量,对学生进行软硬兼施,最终将学生逼上应试的“正道”。如果老师不将学生往应试的道上引导,客气点的说你是另类,不客气的将你的行为视为离经叛道。
在教学资源极度有限和极不平衡的背景下,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与选拔无论如何是离不开考试的,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忽略很多条件的差异,将一切评价都押在考试上,在这种情况下,谁能让我们不搞应试?要在应试中取得成绩,平时就得考呗!
实际上教书的时间越长,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认识也就越清楚、越深刻,明白了我们的教育就是在考试的旗帜下,让学生、家长、老师、校长都围着分数转动,很多情况下,学生比较分数,就是比信心,比毅力;家长比分数,就是描绘孩子的前途与希望;老师分析分数就是分析学生;校长分析分数就是分析老师。一次重大考试的分数可能会牵动上上下下所有与此有关的人的神经。不到高考的钟声响过,所有的老师都放松不了那根绷紧了的神经。
我们是怎样对学生实施考试的呢?,我所在的学校大概就是一个缩影。我们学校不论是哪一年级,高考学科都要利用周六与周日的时间,由学校统一组卷,进行每周一考(我们称之为周练),而且每周班主任老师都对学生各科考试的总成绩进行一次排名,对成绩波动较大的要寻找原因,对考分连续滞后的学生便联系家长,共同寻找对策,对进步较大的提出更高的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没有任何喘息的机会。学生也就在这种高负荷的学习过程中成为了“学习”的机器,成为解题的工具,最终成为学校这条流水线上生产出的产品,这便是我们的这一代学生。
长期在考试的氛围中,在分数的逼迫之下,老师在教学中自然会想尽办法揣摸考试的命题方向,教学围绕考试进行,将那些考试的热点内容反复训练,将知识的重点内容进行反复讲解;用分数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在临近大考的日子里,有的采取了人盯人的战术,对学生严防死守。这也许就是我们所说的“应试”吧?
教书教到这个份上,说教书是挺累的,大家都认同,说挺苦(当然是心苦),大家也跟着应和。但时间长了,我们有许多老师自觉与不自觉地对考试与分数产生了依赖,自己的行为与思维似乎离不开分数了,甚至于在组织考试与盘点分数时充满了乐趣。
走到这一步,我们难道不觉得我们已成为考试与分数的奴隶么?
走到这一步,我们再检点我们:我们还能从我们的教学中找到教育思想的影子么?我们还能发现学生学习的乐趣么?我们教出来的学生是未来的栋梁之材么?我们是在培养还是有扼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