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9个人次参与评价】

日本车到底哪不好?

专家解释安全热点 德系日系车性能大比拼 [ 05-3-28 14:31 ]  太平洋汽车网  来源: 杭州日报 程佳    责任编辑: wangtao 买车首先就要考虑车的安全性,这已经成为诸多购车者心照不宣的购车第一守则。汽车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于是关于德系车安全还是日系车安全的争论也就随之而来。许多消费者打来电话询问,沉稳厚实的德系车和亮丽轻巧的日系车相比,哪个更具安全性呢?

浙江农资金昌总经理朱振东认为德系车和日系车因为定位不同,很难直接进行比较。许多德系车走的是高级车路线,而日系车则更强调经济实惠,绝大多数走中间线路,不在同一位置,自然不能乱套。

就合资品牌来看,朱振东的个人看法是:德系车更为严谨,安全系数稍胜一筹;宝来这样的合资品牌就如它的德国“血统”般结实可靠,但外形设计略微保守;而日本车在中国的合资品牌则大多经济实惠,同时也比较善于炒作。

虽然是一家之言,也代表了许多汽车业界人士的看法。果真是德系车安全性能占优吗?也有专家跳出来说,日系车未必就比德系车安全性能低,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设计理念的差异

德国人想的是要把发动机室做坚固,以确保在可能出现的事故中尽量把车的损失减少到最小。而为了人的安全要把驾驶室造得更坚固,以确保在车的损坏不可避免的情况下,还能保证人的安全。

日本人想的是发动机室要比驾驶室结实——只要保证发动机的安全,不出问题,驾驶室做得薄一些也未尝不可。

一些德系车和日系车品牌经销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整车安全结构设计上,德系车和日系车确有不同之处,但这和厂家不同的制造和设计理念有关。

德国人严谨、认真的性格直接融入了他们的汽车设计观念——一辆汽车出厂后,目标是要无故障地跑遍欧洲。“相对来说,德系车整车的刚性比较高,在正面撞击和侧面撞击实验中,整车的变形都很小,对驾驶室的乘员给予最大限度的保护。”

日系车之所以能迅速占领市场,与车子优秀的性价比是分不开的,但这并不代表车子在安全性能上就打了折扣,“日系车重量相对较轻,刚性不高,但发生撞击时‘柔软’的车身会发生褶皱性变形,这恰恰起到了吸收能量的效果,能确保驾驶者的安全。”

碰撞实验德日难分伯仲

天津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试验研究所李宏光认为,车辆的被动安全性主要依赖碰撞实验。

目前国内碰撞实验的方法主要是正面碰撞墙壁,而国外侧面碰撞的实验也要达标。国外除了碰撞实验外,还有一个“星级评价”,比前者要求高,其对消费者的指导意义更大;目前国内的碰撞方式与车的钢板厚度没有太大关系,实际起决定作用的是设计的匹配性。从国内碰撞实验的结果来看,德系车与日系车的表现并没有明显不同,日系车由于更注重设计的匹配性,其碰撞结果甚至还要好于一些德系车。

碰撞实验还有一点需要注意,日常行车中的碰撞与碰撞实验还是不完全一样的。同档次的车与车之间发生撞击,越重的变形越小,而对人的伤害也不一定大。

“德系车重实用,日系车重智能;德系车重车身,日系车重配置”,车身的安全设计理念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吗?有专家告诉告诉记者,汽车工业发展到现在,设计水平和制造技术同质化不可避免,只有设计理念的不同而已。纵使真有所谓的“日系”和“德系”之分,影响消费者购买的主要因素也是品牌、售后、使用的经济性等方面,而不仅仅是设计理念的差异。在挑选汽车的时候,不同的消费者自然有自己不同的侧重考虑因素。但不管怎么说,安全是第一要素,必须考虑在内.

TOP

ZT产品质量问题频出 谁将日本制造拉下神坛?

 近日,具有60多年历史的索尼,其锂电池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06年最差产品”。无独有偶,日本三洋公司正在国内紧急召回130万块手机电池;而日本佳能相机却正在中国正在遭受消费者的质量指控。除了消费电子领域,日本产品在食品、化妆品等领域也频频爆出严重的质量问题。所以日本产品质量问题,已经成为日本企业的问题。而且也引起了日本政界的关注,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二阶俊博召见企业管理人员,责令他们对质量监控提交报告。

  “Made in Japan”一直以来都是优质产品的代名词,日本产品接连不断的质量问题让全球消费者都为之震惊。难道优质产品的“金字招牌”将从此在日本产品上消失了?日本企业到底发生了什么?下面笔者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帮大家揭开日本产品质量下降之谜。

  从质量管理学上讲,所有的质量问题最终都能够归结在“人、机、料、法、环”这五个环节上。这五个环节的有机结合是实现质量、成本、交货期的关键。笔者认为,日本企业在人、料、法三个环节上出了问题,这是日本产品质量下降的罪魁祸首。

  日本员工忠诚度下降

  人是企业的最基本要素,在企业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日本偏偏在这个重要的环节上出了问题。众所周知,日本二战以后开始经济发展的革命,把效忠天皇的观念转化为效忠企业,而且企业也对员工采取终身制,这无疑让员工更加愿为企业卖命,因为员工不再为住房、医疗、福利等生活问题担忧。同时,二战之后,日本在科技方面处于落后状态,这让日本企业决心通过设计来实现产品的价值,从而赶超美国和欧洲。此外,由于资源匮乏,让日本人非常珍惜资源,所以小型精益生产便开始流行。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加上精益生产的思想,奠定了日本企业的质量管理基础。

  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员工终身制已经不能够适应市场发展,所以日本企业废弃终生制,这导致员工的流动性较大,开始顾虑自己的生活问题。这导致日本申请攻读工科的学生从8年前的12.3%下降到如今的8.7%。东京工业大学的一位教授说:“过去,很多学生希望在制造业第一线工作,而且真的竭尽全力,如今却没有人愿意流汗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降低,无疑导致他们对产品质量关注度下降,这是日本产品质量下滑的内部原因。

  产品价格战导致质量隐患

  随着消费电子行业的迅速发展,技术的不断完善,产品更新换代速度也不断加快。与此同时,中国、印度、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复苏,需求的增大导致日本的产品开始进入发展中国家。而且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的外观和新潮,同时还需要尽可能低的价格。

  消费电子类产品的价格不断下降,6年前一台37的平板电视价格为20万元人民币,现在仅需几千元;数码相机、手机、电脑的价格都在大幅度的下降。虽然产品价格的下降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技术完善所带来的规模效应,但是还有一部分是为了满足低价市场的需求,这其中也有竞争企业增多引发恶性价格战的因素。这些因素导致不仅仅是日本企业,包括全球的企业都在为了降低成本而努力。既要满足时尚需求,又要降低价格,而且还不能耽误上市时间,多重因素决定了产品价格下降的同时伴随着质量的下降。黄金周后,行业爆出的日韩电视企业使用廉价“台湾屏”事件就是最好的例子。

  代工让精益生产模式无法复制

  日本企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快速成长为大型跨国企业,这其中“精益质量管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开始了多元化,涉足多个领域。比如,索尼公司就拥有电视、液晶屏、半导体、数码相机、游戏、影视等等多个业务。业务规模的扩大让日本企业开始反思这种模式的合理性,毕竟多元化战略会削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加大了管理难度。为了缓解企业的压力,“代工”便在日本企业中蔓延。这也是日本产品出现问题的根源之一。

  据了解,日本数码相机企业就是“代工”的典型。为了节省成本,提高效率,日本数码相机企业纷纷采取代工。有统计表明“自2005年第二季开始,日本和美国数码相机大厂持续释出代工订单,台湾地区数码相机产业相对呈现急速增长的态势。据统计,第三季台湾地区数码相机产业整体出货量达到946.3万台,较第二季增长约30%,并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近60%。”而且企业为了更好的降低成本,逐渐由ODM来料加工转向更加简单的OEM贴牌的方式。日本索尼、佳能等都在中国台湾和内陆以及马来西亚等地设有代工厂。

  代工的两面性有利必有弊,一方面可以削减产品成本,让企业集中精力在核心产业上;另一方面又导致日本企业的精益生产无法复制,产品质量出现问题也是理所当然的了。所以现在日本制造已经变味,而成为中国制造或者印度制造了。

  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导致日本产品质量神话最终破灭。但是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产品质量问题,消费者都是最终的受害人,企业都没有理由对消费者说“不”。而佳能相机、索尼爱立信K750c的缩水问题,总是得不到合理的解决,这是对消费者的不负责任,应及早地采取召回措施。除了被曝光的日本产品问题,国内还不知道有多少隐藏的产品质量事件,都需要广大消费者揭发和企业的自觉召回。而国内《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法》并没有对“召回”明文规定,这种法律上的漏洞也亟待健全。

[ 本帖最后由 charles妈妈 于 2007-6-22 10:45 编辑 ].

TOP

看来这个讨论没什么意思,爱买日本车想买日本车就去买好了,管那么多干吗,大街上跑得丰田本田还少吗?管他什么仇日情绪.日本好的地方多了,够我们学一辈子的了.世界上有这么多列强侵略过我们数也数不过来了,看来是不能一一报复了,也不知道为什么总喜欢把日本放在第一位(有些人记性不好,忘了大屠杀之类的,要懂得原谅?)算了大家和平了吧,这样就皆大欢喜了.老百姓爱买什么货色就买什么货色.干别人什么事..

TOP

引用:
原帖由 zyjie123 于 2007-7-19 11:41 发表 \"\"
日车当然没什么特别不好,但人不好,不买
.

TOP

回复 #127 shuaishuaimm 的帖子

你LG的车是什么牌子的?拉出来亮亮相,俺们也好给它带朵大红花.

TOP

发新话题